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UA)排泄异常引发的以尿酸升高为特征的一种代谢类疾病,目前以西药治疗为主,但不良反应较大。中医药抗痛风安全有效,故取得了长足发展。探讨中医药在抗痛风方面的策略,为中医药在抗痛风领域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该文以中药、中医、中医药和痛风为检索关键词,对在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检索筛选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得出结论:中医药可以针对痰、瘀、湿、虚4个病理病机论治痛风,实现痛风的虚实共治。其中根据湿热蕴结、瘀热阻滞、痰浊阻滞、肝肾阴虚4个证型的病理特点,分别用清热利湿法、活血化瘀法、化痰降浊法、补肝益肾法进行治疗,针对性强,有效性高。其主要作用机制有抑炎[调控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IL-8等趋化因子及核转录因子(NF)-κB、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等炎症通路]、降尿酸[调节尿酸转运体和抑制黄嘌呤氧化酶(XOD)的活化]、抗氧化应激(抑制活性氧,调控一氧化氮、丙二醛等水平)及调节免疫系统等。 相似文献
2.
肝纤维化(HF)是各种慢性肝损伤导致的普遍性疾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HF起病隐秘,症状不显,病变后期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F病理机制十分复杂,主要表现为细胞外基质(ECM)的过度堆积。自噬是一种溶酶体介导的降解系统,用于循环利用细胞内容物,清除聚集的蛋白质、受损的细胞器和入侵的病原体(如病毒和细菌),以维持正常的细胞功能和动态平衡。自噬可以通过调节多种信号通路和因子,如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减少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及肝细胞的坏死凋亡,从而减轻ECM的沉积及延缓HF的进程。且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能够有效治疗肝纤维化,且作用机制可能与自噬相关。该文通过汇总分析近年来国内外文献,从自噬的作用机制及相关信号因子、通路,以及中医药通过调控自噬防治HF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防治HF中药的开发与临床合理用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对“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进行深刻阐述和专业部署。结合辽宁中医药大学的实际情况,基于三位一体协同教育模式,从教育、科技、人才3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对中医药培养高质量复合型人才提出举措,致力于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中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通过实现三者之间“三位一体”发展,更好地推动深度融合,形成以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为重要着力点的发展格局,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症(OP)的发病机制是由多种信号通路相互交联共同介导的结果,是一种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全身代谢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OP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因其发病率高、治愈难度大、预后差等一系列问题,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和报道。目前西医治疗OP的药物主要分为骨吸收抑制剂和骨形成促进剂两大类,虽然疗效可靠,但仍存在患者对该药物的依存性较差、不良反应不可控、费用高昂等不足。然而,近年来随着对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创新,中医药治疗OP在临床得到普遍认可。诸多学者发现,中医药治疗OP的机制中有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广泛参与,其主要通过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成骨细胞(OB)分化、抑制破骨细胞(OC)的分化及提高与成骨相关的因子碱性磷酸酶(ALP)、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Ⅰ型胶原蛋白(ColⅠ)等表达到来治疗OP。虽然目前对于中医药治通过MAPK通路治疗OP的研究不断深入,但在其分子机制研究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该文综述了MAPK信号通路及关键靶点蛋白因子与OP的关系,以明确MAPK信号通路对OP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中药靶向调控MAPK信... 相似文献
5.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的常见并发症,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目前,现代医学在肝纤维化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局限性。因此,寻找新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在炎症和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NF-κB信号通路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NF-κB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导致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过度表达,从而促进肝纤维化的发展。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NF-κB信号通路来治疗肝纤维化。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可以干预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抑制炎症反应和纤维化过程,从而减轻肝纤维化的程度。该篇旨在综述中医药在治疗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对NF-κB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对相关的中药和中药方剂进行评述,讨论其在肝纤维化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前景,并为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重楼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名贵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的作用,可被用来治疗各种疾病如腮腺炎、脓肿、烧伤、出血和肿瘤等,在民间医学中应用已久,是“宫血宁胶囊”“云南白药”等多种中成药的主要原料。重楼皂苷Ⅰ是重楼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属于异螺甾烷醇型甾体皂苷,在重楼的根茎、果皮及叶片中都有分布。重楼皂苷Ⅰ的极性较大,主要通过正丁醇萃取、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等方法来提取,通过硅胶柱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来分离,通常采用多种方法联合应用以获得纯度较高的重楼皂苷Ⅰ单体成分。重楼皂苷Ⅰ的药理作用广泛,主要包括抗肿瘤、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临床用于治疗肝癌、肺癌、胃癌等癌症及关节炎、流感病毒、疮毒、细菌感染等疾病。但是有研究发现重楼皂苷Ⅰ在使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引起胃刺激、溶血反应、肝损伤、肾损伤及心脏损伤等不良反应,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重楼皂苷Ⅰ存在生物利用度低、肠道吸收差及渗透性差等问题,影响了重楼皂苷Ⅰ的临床应用。该文总结了近几年来关于重楼皂苷Ⅰ植物来源、提取分离方法、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及药代动力学等五大方面的研究报道,以期为重楼皂苷Ⅰ的临床合理应用和其他深入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8.
糖尿病肾病(DKD)是作为糖尿病(DM)常见并发症之一,是一种出现特定肾脏病理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慢性肾脏病(CKD)。大多数学者认为,DKD发病机制与糖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内质网应激、细胞自噬、脂代谢紊乱及外泌体调控等因素有关。现代研究发现,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相关信号通路在DKD中起着关键作用,可以维持肾小球足细胞稳态,参与DKD细胞自噬、肾纤维化、氧化应激、脂代谢紊乱、炎症反应等过程,是当代治疗DKD的新型靶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能通过调节mTOR信号通路抑制DKD肾组织损伤,延缓DKD进一步恶化,改善疾病预后,提升患者生活水平。该文通过总结mTOR相关信号通路结构与机制,详述其在DKD中的作用,并对近年来中药单体、中药相关提取物及中药复方通过该信号通路防治DKD的研究现状作简要综述,以期为中医药临床治疗DKD提供新思路与方式。 相似文献
9.
安息香药用历史悠久,为规范其临床用药,笔者查阅古代本草、医书典籍和近现代文献资料,对安息香药材的名称、基原、学名演变、产地、性状、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和炮制等进行了系统考证。考证结果表明古代本草所载安息香的主流来源为安息香科白花树Styrax tonkinensis的干燥树脂,此外,安息香树S. benzoin也多有应用。近代以安息香树S. benzoin为主流,但在实际使用时多为安息香属多种植物的树脂,随后记载中又出现了白花树S. tonkinensis和滇南安息香S. benzoides,并将其也作为安息香药材的主要来源,现代则以白花树S. tonkinensis的干燥树脂为主;古代著录的安息香药材产地为波斯、西戎、安南等,现代则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泰国、越南,以及我国福建、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等地,我国商品药材多系进口;传统总结性状评价以油性大、具蜡样光泽、质脆易碎、香气浓、嚼之有砂粒感、无杂质者为佳;古时文献记载的安息香采收时间集中在7—8月份,近现代则在夏、秋两季采收,采集方式多样,通常选取树龄10年以上的进行采割,以4—6月份割脂为好,最先采集的、乳白色的树脂质... 相似文献
10.
大麻是一种传统的经济作物,有着数千年的使用历史,可作药用,也可用于食品和纺织领域。随着药用活性成分的研究深入,大麻引起了国内外医药界广泛关注。目前全球已有55个国家将医用大麻合法化,我国云南和黑龙江两省可以合法种植和加工工业大麻。但工业大麻的大麻二酚(CBD)含量低,不利于后续开发与研究。笔者以陈士林团队定义的药用大麻[四氢大麻酚(THC)质量分数<0.3%,CBD含量高,主要用于提取CBD的大麻]作为研究对象,从药用大麻的活性成分、CBD分离纯化技术、大麻素类相关产品开发与应用、育种方法 4个方面展开综述。通过梳理,建议后续研究应重视挖掘CBD合成基因,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进化大麻的分子育种,开发绿色提取工艺,发现更多活性成分,并通过合成生物学与无细胞体系高产CBD,以期为药用大麻在国内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评价运用解毒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肾病(DK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分析平台(Wangfang)、VIP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从2003年1月至2022年12月,查找、筛选近20年基于解毒通络法治疗DKD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其中在常规治疗(包括糖尿病及肾病健康宣教,血糖、血压控制,低生活方式干预等)的基础上,对照组施以西药治疗或中成药治疗,试验组施以解毒通络为主要治疗方法的单纯中药口服剂治疗或联合西药治疗。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使用R 4.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41篇RCT,共计3 47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相对于对照组能有效提高临床总疗效[比值比(OR)=2.46,95%置信区间(CI)(2.08,2.92),I2=0%];有效降低血肌酐(Scr)水平[均数差(MD)=-15.83,95%CI(-21.5,-10.37),P<0.01]、24h尿蛋白排泄率(24h-Up)[MD=-350.88,95%CI(-4...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衰竭(CLF)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Cochrane Library、Embase及PubMed,检索日期为建库至2023年1月,筛选纳入符合中西医结合治疗CLF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其中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试验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中医药治疗。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价纳入文献质量,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1篇文献,共1 110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CLF患者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相对危险度(RR)=1.36,95%置信区间(CI)(1.27,1.46),P<0.000 01],降低死亡率[RR=0.35,95%CI(0.23,0.53),P<0.000 01]、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平均差(MD)=-38.73,95%CI(-54.59,-22.87),P<0.000 01]、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M... 相似文献
13.
胃癌(GC)是一种发生于胃黏膜上皮组织并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的消化道肿瘤,其死亡率居于恶性肿瘤第3位。虽然近年来医疗技术水平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现今通过手术、化疗及靶向治疗等方法依然无法有效遏制GC进展。GC的发病机制异常复杂,与肿瘤微环境、慢性炎症及免疫逃逸等密切相关,其中肿瘤细胞的凋亡减少是GC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凋亡是指在特定的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由基因所引起的细胞自行终止生命的过程,对于保持内环境稳定有着重要意义。研究人员发现,在GC状态下,线粒体内源性凋亡、内质网应激及外部死亡受体等凋亡途径,受多条信号通路及基因的调控,共同导致GC细胞凋亡率下降,从而促使GC病情的进展。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协同增效及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及特色。大量研究表明,作为中药有效成分的多糖类成分,其具有抑癌、控制血糖、抗炎、抗氧化损伤、抗病毒等生物活性,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有效抑制GC的恶化,逐渐成为GC药物研发的热点。然而,目前尚未发现对中药多糖诱导GC细胞凋亡系统的、细致的综述报道,故该文对中药多糖促进细胞凋亡干预GC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中药多糖干预GC的基础研究、新药研发与临床应用提供理...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对中医药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主动应变,认识到质量文化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发展的内生动力,建设中医药质量文化,发挥质量文化的引领、规制、凝聚和激励作用,破解中医药人才培养瓶颈,进行了中医药人才培养改革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中医药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散寒化湿颗粒是新获批的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中药,散寒化湿方(Sanhan Huashi formula, SHF)是其中间体。该方由20味单味药组成,化学组成非常复杂。该研究应用UHPLC-Orbitrap Exploris 240质谱对该复方的化学成分,以及大鼠灌胃给药后的血浆、肺及粪便中的成分进行鉴定,并利用热图分析方法对化学成分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表征。研究使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2.1 mm×100 mm, 1.7μm)色谱柱和0.1%甲酸水(A)-乙腈(B)流动相系统进行梯度洗脱。以电喷雾离子源(ESI),在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根据准分子离子与二级碎片离子,结合对照品质谱特征及文献报道的化合物信息,在SHF中共鉴定了80个成分,包括14个黄酮类化合物、13个香豆素类化合物、5个木脂素类化合物、12个含氮化合物、6个萜类化合物和30个其他类化合物。在血浆中鉴定出40个成分,肺脏中鉴定出27个成分,粪便中鉴定出56个成分。通过对SHF化学成分鉴定及大鼠给药后体内成分表征,为揭示其药效物质、阐明科学内涵奠定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6.
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中医思维培养。探讨中医思维培养在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内涵和价值,分析了中医思维培养在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探索如何在中医药教育教学中实践中医思维培养,旨在为促进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持续性、进行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气道异质性疾病,分为稳定期和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中医认为COPD属于“咳嗽”“喘证”“肺胀”等范畴,痰瘀互结、本虚标实为其基本病机。千金苇茎汤引自《古今录验方》,由苇茎、桃仁、薏苡仁、瓜瓣4味中药组成,其清肺、化痰、逐瘀之功显著,临床用治COPD及其病证疗效确切。目前应用千金苇茎汤治疗COPD的临床研究使用原方时多有加减,或单独应用,或与他方/西药合用治疗COPD稳定期、AECOPD、COPD合并症及痰热郁(壅/阻)肺证等COPD相关中医证候,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肺功能及血气指标,抑制炎症反应等。动物实验主要从COPD的病理改变层面探究其作用机制,具体与调节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上调肺组织单免疫球蛋白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蛋白(SIGIRR)以抗炎;上调细胞增殖抑制基因(HSG)、抑制Wnt信号途径激活以抑制气道重塑有关。综述发现目前存在临床研究质量不高、各研究标准无法互通,机制研究匮乏等问题。该文对近年来千金苇茎汤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梳理人参败毒散的历史沿革及现代临床应用。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与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选择古籍数据库及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人参败毒散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提取朝代、书名、功能、剂量等信息,考证与分析方剂历史沿革、组成与剂量、主治病证、煎服方法、药物基原、炮制及现代临床应用等。结果:人参败毒散首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方由柴胡、甘草、桔梗、人参、川芎、茯苓、枳壳、前胡、羌活、独活、生姜、薄荷组成,有散寒祛湿、益气解表功效。后世治疗病证多在《局方》上继承发展,其中感冒(112次)最多,占总病证的22.63%;其次为时行感冒(83次),占16.77%。人参败毒散现代临床应用广泛,涉及各科,呼吸系统疾病(42次)最多,占17.65%;其次为皮肤疾病(34次),占14.29%;再者为传染性疾病(33次),占13.87%。临证加减运用,究其病机或正虚外感,或外感风寒湿邪而正气不虚,充分体现中医异病同治的理念。结论:对经典名方人参败毒散进行考证,确定人参败毒散关键信息,为中医临床研究及复方制剂开发和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左金丸为中医经典名方,记载于《丹溪心法》,由黄连和吴茱萸以6:1比例配伍而成,主治肝火胁痛、胃脘痛、呕吐吞酸等症。现代对左金丸的药理研究很多,尤其是消化道方面,对消化道癌症亦有其独到作用,其抗肿瘤研究主要集中在肠癌、胃癌等。结直肠癌是世界上第3大常见的癌症类型,也是第2大最致命的恶性肿瘤。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左金丸抗结直肠癌的基础药理研究包括结直肠癌的增殖、细胞凋亡、侵袭、能量代谢、表观遗传学和耐药性。生物碱类为左金丸主要活性成分,如小檗碱、吴茱萸碱、黄连碱、巴马汀、吴茱萸次碱等。相较于左金丸对结直肠癌的作用,除无小檗碱对耐药性及吴茱萸碱对能量代谢的研究外,小檗碱和吴茱萸碱还有对肿瘤血管生成、肿瘤促进性炎症反应和肠道菌群的研究。而且黄连碱、巴马汀、吴茱萸次碱可分别调节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凋亡、转移,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凋亡、肿瘤促进性炎症反应,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此外,还有研究显示小檗碱和吴茱萸碱联用对结直肠癌细胞的生长、迁移和侵袭有协同增效作用,亦可减弱吴茱萸碱诱导的心脏损伤。因此对近年来左金丸及其主要单体成分抗结直肠癌机制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今后临床新型高效低毒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对提高妇产科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医院自2021年2月起在妇产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实施了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措施,2021年2月—2022年1月为实施后,2020年2月—2021年1月为实施前,研究期间护理人员共29名,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前后的管理效果。结果:实施后妇产科护理人员的各项工作考核评价得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的护理失误率和护理投诉率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中医妇产科护理管理中开展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可极大提高妇产科的护理管理质量,有效降低患者对护理人员的各种不满及投诉,减少了妇产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风险,是一种切实有效的管理手段,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