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8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性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分别于入院及出院时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应用Barthel指数、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量表及世界卫生组织(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 QOL-BREF)对两组病人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及生存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病人干预后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干预后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及总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单元护理模式能有效减轻急性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病人运动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Orem自理理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12例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实施整体护理,观察组联合应用Orem自理护理,比较两组在神经功能、生活质量上的差异。结果护理2个月后,观察组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7.12±2.54)分、(22.24±3.1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4.34±3.12)分、(29.11±4.52)分],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32.15±5.2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1.68±4.25)分]。观察组在身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总体健康等生活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Orem自我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康复训练联合脑循环治疗仪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人民医院于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76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案的不同分为2组,即对照组(40例,施以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36例,以常规护理为基础施以康复训练联合脑循环治疗仪干预)。比较2组干预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以及护理满意率。结果 干预1个月及3个月后,2组患者的NIHSS评分、D-D和FIB水平均较干预前下降,FMA和WHOQOL-BREF评分均较干预前上升(P均<0.05);观察组的上述评分及指标水平均比同期对照组更优(P均<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率比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 康复训练联合脑循环治疗仪能有效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和凝血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功能康复训练对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将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于某院接受治疗的88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为44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干预,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功能康复训练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功能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患者感觉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触觉阈值、两点辨别觉相比对照组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BI)、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B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进行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功能康复训练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感觉功能、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并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谢秀杰 《临床医学》2020,40(6):62-64
目的 探讨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对运动发育迟缓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漯河市召陵区人民医院治疗的86例运动发育迟缓患儿为受试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予以早期康复训练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运动发育水平[Peabody运动发育评定量表(PDMS)]、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及日常生活能力[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情况。结果 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发育商(GMQ)、精细运动发育商(FMQ)及总发育商(TMQ)均较干预前显著提升(P均0. 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 0. 05);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儿BBS评分较干预前均有显著提升(P均0. 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儿FIM量表评分较干预前均有显著提升(P均0. 05),且观察组[(102. 14±12. 4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9. 15±13. 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对运动发育迟缓患儿恢复有积极影响,不仅可显著改善其运动水平及平衡功能,还可有效提高其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声乐干预联合有氧健肢康复操对脑出血病人神经缺损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于2015年1月—2016年8月选取神经外科收治的128例脑出血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将病人分为观察组(n=64)及对照组(n=64),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声乐干预联合有氧健肢康复操进行护理,干预时间为2个月,干预前后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日常生活活动功能量表(ADL)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对两组病人肢体功能恢复、日常生活活动及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肢体感觉功能(22.98分±3.15分)、上肢运动功能(24.56分±2.78分)、下肢运动功能(17.45分±3.25分)、关节活动度(10.96分±2.02分)评分高于对照组肢体感觉功能(16.93分±4.52分)、上肢运动功能(16.23分±2.36分)、下肢运动功能(13.96分±1.89分)、关节活动度(6.39分±1.45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ADL评分(57.98分±3.96分)高于对照组(46.22分±4.5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NIHSS评分(12.59分±3.45分)低于对照组(16.85分±4.0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总生活质量评分(175.22分±32.02分)高于对照组(135.45分±25.7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声乐干预联合有氧健肢康复操有助于改善脑出血病人神经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护理对脑梗死病人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4例脑梗死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早期康复训练护理,比较两组病人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病人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病人Barthel评分及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病人实施早期康复训练护理,利于改善病人神经缺损程度,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绳带捆绑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在脑梗死偏瘫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脑梗死偏瘫病人82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均行一般康复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绳带捆绑法,观察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运动功能、平衡功能、生活能力变化及独立行走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生活能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8周Fug-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SM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独立行走率为78.05%,同对照组56.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绳带捆绑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脑梗死偏瘫病人运动、平衡及生活功能恢复,并改善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太极运动对冠心病患者心理障碍影响的疗效。方法纳入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9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太极运动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均给予冠心病的基础药物干预,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干预患者的心理障碍。对照组指导一般日常活动进行康复干预,如步行、慢跑等活动。太极运动组以太极拳运动为主康复干预,隔日一次,每次简式太极拳1~2遍,疗程3个月。以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生活质量调查表(short form 36questionnaire,SF-36)观察康复干预结果,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障碍康复干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HAMA、HAM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太极运动组患者干预后HAMA评分[(11.80±1.61)分比(22.10±2.41)分,P 0.001],HAMD评分[(11.20±1.92)分比(18.51±1.81)分,P 0.001]均显著低于干预前。对照组患者干预后HAMA评分[(12.80±2.51)分比(21.20±2.59)分,P 0.001]、HAMD评分[(13.40±1.67)分比(19.20±1.48)分,P 0.001]均显著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太极运动组干预后HAMA评分[(11.80±1.61)分比(12.80±2.51)分,P=0.037],HAMD评分[(11.20±1.92)分比(13.40±1.67)分,P 0.001]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太极运动组与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SF-36评分干预前[(67.41±7.93)分比(67.82±7.71)分,P=0.804]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太极运动组干预后SF-36评分[(80.29±8.65)分比(67.41±7.93)分,P 0.001],对照组[(74.36±7.93)分比(67.82±7.71)分,P 0.001]显著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太极运动组干预后SF-36评分[(80.29±8.65)分比(74.36±7.93)分,P 0.001]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太极运动康复干预冠心病患者,同时能有效缓解患者心理障碍状态,更利于患者的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渐进式康复护理指导配合心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配合心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给予早期渐进式康复护理指导,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及干预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及生活质量量表(SF-36)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泌尿系统感染、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早期渐进式康复护理指导可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其自我管理能力,降低长期卧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IMB)在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6例脑卒中病人根据住院所在病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指导,观察组应用IMB模型进行康复训练指导。比较干预后两组病人的康复训练依从性、运动功能评分(FMA)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 index,BI)。[结果]观察组病人干预后康复训练依从性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观察组病人干预后FMA得分(48.11分±6.89分)、BI得分(57.13分±6.90分)均高于对照组(40.60分±6.84分、49.69分±6.9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结论]将IMB应用于脑卒中病人的早期康复护理中,可以提高病人康复训练的依从性,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个体化运动干预联合气压治疗仪在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6月1日~2020年12月1日收治的150例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79例和对照组7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个体化运动干预联合气压治疗仪;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干预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下肢运动能力[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生活质量[采用巴塞尔指数(Barthel指数)]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NIHSS、FMA评分、Barthel指数均优予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中应用早期个体化运动干预联合气压治疗仪,不仅能有效预防DVT发生,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还能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陈志朋 《当代护士》2016,(11):40-41
目的探讨程序化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脑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性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程序化护理干预,分别于入院及出院时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Barthel指数、NIHSS量表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对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物质生活、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程序化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脑梗死患者康复,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0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10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悬吊运动训练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CMFM-88)评分]、精细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评分]、肌张力[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QOL-BREF)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CMFM-88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MF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肘屈肌张力、腕屈肌张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QOL-BREF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干预痉挛型脑瘫患儿利于改善其粗大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降低肌张力,提升平衡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基于个案依从性曲线的延续护理干预在脑卒中病人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6例出院的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施以常规延续护理,观察组接受基于个案依从性曲线的延续护理干预,干预后对两组病人康复锻炼依从性、Fugl-Meyer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和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脑卒中病人干预后康复锻炼依从性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和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49.21分±2.70分、63.84分±6.92分、67.86分±5.48分和8.47分±0.85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9.02分±5.92分、43.40分±4.98分、55.21分±3.24分和6.63分±1.63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20.40分±2.49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77分±2.68分,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取基于个案依从性曲线的延续护理对脑卒中病人实施康复干预,能显著提高其康复锻炼依从性,降低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其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责任制护理对脑血栓病人心理状态、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6例脑血栓病人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责任制护理,护理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生活质量评分标准(QOL)对两组病人心理状态、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比较。[结果]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46.32分±2.11分)、SDS评分(47.12分±2.04分)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NIHSS评分(12.38分±2.15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躯体功能(63.21分±3.08分)、社会功能(61.71分±4.79分)、物质生活(58.67分±3.63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血栓病人应用责任制护理有助于缓解不良情绪,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基于信息化沟通的长期强化家庭康复训练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根据其术后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8例,观察组52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干预方法,观察组使用基于信息化沟通的长期强化家庭康复训练干预。干预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自护能力测定量表(ESCA)及生活质量量表(QOL)评估疼痛程度、髋关节功能、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前两组VAS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VAS评分为(2.29±0.51)分,低于对照组的(2.72±0.52)分,髋关节功能评分为(77.41±5.69)分,高于对照组的(70.79±5.88)分(P<0.05)。干预前两组ESCA量表中自护责任感、自护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概念、自护技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项评分依次为(32.66±4.78)分、(23.67±3.84)分、(23.21±3.61)分、(32.57±3.47)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延续性护理对脑出血术后肢体功能障碍病人的影响。[方法]将72例脑出血术后肢体功能障碍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行常规回访工作,观察组行延续性护理干预,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生活质量综合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量表(ADL)及肢体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对病人的焦虑情况、生活质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并比较。[结果]观察组病人焦虑、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出血术后肢体功能障碍病人行延续性护理干预可提高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病人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缓解病人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垂直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肌张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均给予常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治疗组加垂直振动训练。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简化Fugl-Meyer量表(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MAS评分[(1.16±0.32)分和(1.62±0.36)分]、FMA评分[(28.26±4.33)分和(21.24±5.31)分]、MBI评分[(72.8±24.6)分和(55.3±18.7)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配合垂直振动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的肌张力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精准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选取本院2018年1—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为观察组,实施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精准护理。比较2组的干预后的疾病认知情况、神经功能以及生活能力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在病情知晓率、健康知识掌握、早期康复训练认知方面均好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高于对照组,预后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精准护理能够满足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需求,提高对康复训练的认知,促进神经功能、生活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