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疑难病的病机关键在于邪实,治疗当以攻邪为大法,可用峻猛毒药,审病之轻重而缓攻或急攻。邪实而正气不伤者,当着重于速战速决,猛攻猛泄,以阻止病邪之深入,祛邪以扶正;邪方实而正已虚者,攻泄邪实当先略急攻后缓攻,首先略急攻以去邪实,以祛其大邪,其次,待邪势稍衰,当峻药缓投;邪实而正气已大虚者,当以峻药缓投之法。  相似文献   

2.
清透法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透法,即清热透邪之法.温热病发展过程中,采用清透之法对于清除热邪,防邪内传,预防机体功能损伤有重要的意义.温邪所致皮肤病,势必引起卫气营血的功能失常,故从卫气营血来进行论治,往往能取得不错的疗效.根据皮肤病发展变化、温邪侵入的程度的不同,可将治疗方法分为邪犯卫表,疏卫透表;邪入气分,清热透表;热伤营阴,透热转气;热盛入血,凉血透斑.其用药特点也多性寒凉、味苦辛、质地轻、气芳香,又根据兼证不同,佐以养阴生津、通下泻俯、攻毒杀虫止痒.总之临床上治疗温热性皮肤病当以清透法作为总的治疗原则,根据病情变化,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3.
栗锦迁教授辨治心悸学术思想简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树茂  曹云  王颖  栗锦迁 《天津中医药》2015,32(12):709-711
栗锦迁教授对心悸的治疗本于《内经》、法于张仲景,总结出该病虚实两分、兼顾五脏、全面考虑、突出主证、灵活辨治等观点。对该病的辨证分型总体上分为以虚为主证型和以实为主的证型,以虚为主的证型包括阳虚气弱和气血两虚两大类。正虚致悸(阳气不足、阴血不足)和邪实致悸(火热致悸、水饮及痰饮致悸、瘀血致悸)。以实为主的证型包括痰火扰心、痰浊阻闭、心血瘀阻、七情郁结、突受外惊。在该病的辨证治疗上,强调要兼顾虚实两端,脏器亏虚需首辨阴阳气血,标实需分清水饮、痰浊、瘀血,以及其两两组合或三者共见中的主要矛盾,在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的邪实特征灵活组方,基于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而功补结合做到攻不伤正,补不滞邪。  相似文献   

4.
总结刘志明应用调气和血攻毒法治疗结肠癌的经验。刘志明认为正气不足,阴阳失调,脾肾亏虚是结肠癌发生的根本原因,气滞、痰凝、血瘀、毒聚是结肠癌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气血失和毒聚是结肠癌的重要病理基础。临床上主张辨证应用调气和血攻毒法作为结肠癌治疗的基本治法。调气包括补已虚之气和疏郁滞不畅之气,要求补而不滞,疏其调达,亦常配伍补肾培元之品,以收脾肾同治、先后天同调之效;和血不仅要补不足之气血,还有注意清离经之血和瘀滞之血,慎用太过滋腻之品;攻毒一方面是攻痰凝、湿浊、瘀血、热邪诸邪积聚之毒,另一方面又指攻伐有形之“癌毒”。同时结合导致气血失和毒聚的不同病因或病理灵活辨证,配合多种治法以治病求本、随证施治,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丁宁  ;王圣治 《北京中医》2008,(8):599-601
刘明教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刘明教授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与发展都与正虚邪实有关。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是一种虚实夹杂的病证。正虚体现在肺、脾、肾三脏之虚,而以脾肾亏虚最为常见。邪实可分为湿、热、瘀、毒4种,其中湿热做为诱发因素贯穿整个疾病发展的全过程。治疗中提出以调气机、理脾胃、助肾复元,重气阴、祛湿泄浊、贯穿始终以及分标本、视缓急、扶正祛邪为原则,针对不同病情进行辨证论治,将动态扶正祛邪思想贯穿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整个病程中,防止纯补或纯攻,方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腹水多由情志郁结、饮食不节、虫积等因素,损伤肝脾,阻滞气血,以致气、血、水瘀积而成。其症往往本虚标实,攻之易伤正气,补之又恐恋邪,治疗颇为棘手。上海龙华医院张志秋老中医根据其发病机转,积50  相似文献   

7.
刘明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宁  王圣治 《北京中医药》2008,27(8):599-601
刘明教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刘明教授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与发展都与正虚邪实有关.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是一种虚实夹杂的病证.正虚体现在肺、脾、肾三脏之虚,而以脾肾亏虚最为常见.邪实可分为湿、热、瘀、毒4种,其中湿热做为诱发因素贯穿整个疾病发展的全过程.治疗中提出以调气机、理脾胃、助肾复元,重气阴、祛湿泄浊、贯穿始终以及分标本、视缓急、扶正祛邪为原则,针对不同病情进行辨证论治,将动态扶正祛邪思想贯穿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整个病程中,防止纯补或纯攻,方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慢性肾炎综合征病情复杂,处于正虚邪实、寒热夹杂的矛盾之中,正虚以脾肾气血阴阳亏损为本,邪实以湿热、瘀血、湿滞为标。面对如此复杂的病情,单纯的辨证论治及专病专方药治疗方法,难以形成系统的治疗体系。学习并应用李东垣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治疗从升阳举气着手,同时注意降阴火、利湿浊、调中气、化瘀血等方法,经临床系统观察,临床疗效比较满意,值得进一步地研究与总结。  相似文献   

9.
笔者临诊40年,对运用攻法治疗肝硬化略有浅识。兹介绍如下。 1 邪实正盛 法宜攻逐 攻方之制,攻其实也。是病不论何种病因引起,皆由于病情迁延,终致气滞、湿浊水停、血脉瘀滞。依其病理特点,在患者体强正盛之际,当运用攻逐之法祛其邪实。即所谓:“中满者泻之于内”、“下之则胀已”。临床上,常用如下攻逐法,收效颇著。 1.1 祛湿消水法:  相似文献   

10.
略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镜合 《新中医》2002,34(1):3-5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是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病机理不外是正虚与邪实之争,虚以阳虚,阴虚,气虚为主,邪实为气,血,痰,食,湿,火郁结为主,通过临床表现为临床,中西医治疗优势互补等重点介绍本病的治疗方法,并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比单一西医或中医治疗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11.
吴根银教授治疗疑难病注意调整阴阳,攻邪不忘扶正,多采用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之法,正虚邪实、反对一味攻下,邪盛正气虚时,重在祛邪.认为疑难病病机涉及虚、热、瘀,并指出了相应的治则和用药特色.其用药特色扶正气,崇尚通补、化痰浊、妙用半夏;祛瘀血,虫蚁搜别;清毒邪,治从于肝.  相似文献   

12.
中风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在气血亏虚、脏腑阴阳偏盛的基础上,素有宿痰,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等诱因,产生火、痰、瘀、虚,导致内风、腑实、窍闭而见神昏、口舌歪斜、不语或言语謇涩、半身麻木不遂等中风证候。腑气不通,则火热、痰浊、瘀血之邪无下趋之路,使实邪肆虐更甚;或原有阴虚,因腑气不通,而火热之邪进一步耗竭真阴;或病后肠蠕动减弱、气机不畅,肠内废物留滞过久,加重腑气不通,成为病情加重或再次中风的危险因素。所以,中风形成后,无论是大便是否秘结,均宜在辨证基础上重视通腑醒神。腑气通畅,邪有出路,疾病才有转机。  相似文献   

13.
骆常义 《四川中医》1998,16(6):13-14
清代温病大师叶天上说:‘“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可见,湿病过程中的气分证,不但是个重要的病机问题,而且也是复杂的治疗问题。因为,某些不进入气分证的温病患者,则病情轻浅;某些必然进入营血证的湿病患者,则病情深重。所以,对温病气分证的治疗必须抓紧,遣方用药宜早不宜迟,宜重不宜轻。治疗恰当,就可使邪去病愈。否则、邪盛正伤,则可内陷营血发生危香证候,所以温病气分证的治疗是防止传变的关键。1.清宣泄热,达邪外出治风湿风湿,是风热病邪引起的一种外感热病。一年四季皆发,冬春尤多见。青少年患者不少…  相似文献   

14.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攻之,虚者补之。这是常规的治法。但疾病是错综复杂的,有寒热错杂者,治宜寒热并用;有体虚病实,宜攻补兼施;有邪未退而正先伤,宜扶正以祛邪;亦有先补后攻,先攻后补,甚或先用攻法,病邪虽衰而未尽,正气已不复支,乃转攻为补,待正气恢复,实邪重现,再用攻法,攻后正虚,复调补其虚者。如何灵活运用这些法则,是治疗中的关键所在,倘不能正确掌握,则有诛伐无辜,或壅补留邪之弊。虽然疾病复杂多变,但在治疗上总有一定的原则,倘能正  相似文献   

15.
罗涛  赵晶 《江西中医药》2009,40(10):15-16
肝硬化腹水多由情志郁结、饮食不节、虫积等因素损伤肝脾,阻滞气血,以致气、血、水瘀积而成。其证往往本虚标实,攻之易伤正气,补之又恐恋邪,治疗颇为棘手。江一平主任中医师是江西省中医消化科知名专家,致力于研究中医治疗肝炎肝硬化20余年,博采众长、融会古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6.
张智龙教授认为,脑的生理特点为"宜实宜满,宜清宜静",脑的病理特点为"髓海空虚,空则神浮,虚则邪害,浊邪害清,元神受损,神机失用".髓海空虚、痰瘀闭阻、神机失用是脑病的病机关键,本虚标实、虚实错杂,治疗应辨证论治,依据病情虚实之偏重,养精益髓补其虚,清浊开闭泻其实,或攻补兼施,补虚不碍邪,祛邪不伤正.脑病易虚易闭,治疗...  相似文献   

17.
作者依据大量的古代文献和现代实验、临床研究成果,对针刺放血疗法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认为刺血攻邪,血实宜决,郁陈则除是针刺放血疗法的应用原则,其作用则可概括为泻热除火、刺血泻毒、化瘀通络、泻实消壅和开窍启闭。  相似文献   

18.
郁者,滞而不通之义也。所谓郁证就是指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在体内运行不畅,甚至停滞于体内形成有形之实邪的一类疾病。消法是通过消坚散结和消食导滞的作用对停滞于脏腑、经络、肌肉之间的气、血、痰、湿、食等有形实邪,使之消散的一种治法。元·朱丹溪首创越鞠丸,用于治疗气、血、痰、火、湿、食引起的“六郁”,是消法治疗郁证的典范。根据邪郁人体的轻、中、重程度不同,消法相应地分为轻消、中消、重消三消。目前通常使用辨证的方法,将临床上常见的郁证分为气郁、血郁、痰郁三个证型简化讨论。  相似文献   

19.
扶正解毒汤治疗晚期肺癌9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群 《江西中医药》2004,35(7):31-32
晚期肺癌病人,或因病程长,或因病情重,所见都为正虚邪实。所谓正虚,多为气虚,尤以脾虚与肺气虚为主,同时也夹杂部分气阴两虚的。所谓邪实,为痰、为饮、为瘀、为积、为毒、为热,各不相同。为此,我们本着因人施治,因症施治原则,以补气健脾为主,或化痰,或分饮,或消瘀,或化积,或解毒,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辛寒清气法的使用方式与注意事项。方法以叶天士卫气营血辩证,分温病传变为四个时期,辛寒清气法即用于气分实热证,多见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的阳明四大症。以神农本草经之四气五味归纳药性的一种方法,其气味代表了药物的功效及作用趋势。为针对气分实热之证,选味辛之品以透邪外出,給邪以外透之机,选性寒之品以除火热,直接针对实热之邪。尤以白虎汤为此类方剂之代表,故借白虎汤之组成来分析辛寒清气的组方规则,并通过对吴鞠通"白虎之禁"的探讨,来确定辛寒清气法的应用范围及注意事项,以便于临床使用时参考。结果辛寒清气之法温病学中颇具特色的治疗方法之一,体现了温病对疾病的发展治疗的独特认识。结论辛寒清气法运用的关键在于对病情的清楚认识,准确辩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