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点法硬膜外阻滞麻醉在肾移植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37例肾移植手术中应用 1.3 %利多卡因和 0 .3%地卡因混合液二点法硬膜外阻滞麻醉 ,并记录麻醉前、手术开始、动静脉吻合血流开放前及开放后 1h等时段的SBP、DBP和HR。结果 :麻醉后血压均能维持在术前的 90 %以内 ,保证了移植肾的灌注压和滤过压 ;麻醉后心率稍有下降 ;有较宽的阻滞平面 ,镇痛和肌松好。说明二点法硬膜外阻滞麻醉能很好满足肾移植手术的要求和患者的安  相似文献   

2.
CSEA用于肾移植麻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脊麻 硬膜外联合阻滞(CESA) 在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中的效果,对22 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病人,使用脊麻 硬膜外联合阻滞(A 组) ,并与22 例连续硬膜外阻滞(B 组) 进行比较。结果:A 组麻醉起效快〔T8 阻滞时间(2 .9 ±1 .1) min〕,与B 组〔(9 .0 ±1 .9) min〕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1) ;2 组对循环系统影响相似( P>0 .05) 。A 组病人无1 例主诉术后头痛。结果提示:脊麻 硬膜外联合阻滞是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的影响。方法:60例肾移植手术患者分成两组,A组连续硬膜外阻滞法(两点法T11-12,L3-4);B组静吸复合全麻。结果:两组病人术中HR,SPO2无显著差异,但A组术后MAP,CO显著降低,A组有6例效果欠满意,而改用静吸复合全麻。结论:两种麻醉方法均可适用于肾移植手术。硬膜外阻滞可造成术中一定程度的血压下降,但麻醉平面易调控,止痛效果良好,可减少药物对移植肾的毒副作用,同时能扩张血管,缓解术后移植肾血管痉挛,有利于移植肾的尿功能的恢复。但静吸复合全麻为更理想的麻醉方式,建议肥胖病人及有出血倾向患者宜选择静吸复合全麻。  相似文献   

4.
60例老年人,平均年龄68±5.12岁,ASAⅡ~Ⅲ级,在硬膜外阻滞麻醉后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2.41±1.411%,麻醉平面超过T6水平者,辅用杜氟合剂后下降6.017±2.15%,输氧后立即上升6.755±3.02%,达麻醉前水平或略高,麻醉前输氧后注硬膜外麻药及辅助用药者,SPO2无下降,提示老年人硬膜外阻滞时应积极输氧,适量用辅助药完善麻醉是完全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上腹部手术全麻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血浆β-内啡肽的影响。方法17例上腹部手术分别应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A组9例)和全麻(B组8例),测定围术期血浆β-内啡肽,记录同期血压、心率。结果(1)A组血压气管插管后至拔管期全程低于麻醉前(P<0.05),心率从探查开始至拔管时均低于麻醉前(P<0.01)。B组收缩压于手术探查时低于麻醉前(P<0.05),拔管时显著高于手术探查时和术中1.5小时(P<0.01)。两组间比较,术中和拔管时B组血压显著高于A组(P<0.05),但心率无显著差异。(2)β-内啡肽变化:A组全程无显著变化,B组气管拔管后显著高于术前、气管插管后和术中1.5小时(P<0.01),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全麻拔管期应激反应明显,血压波动较大,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围术期应激反应较轻、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6.
对两点法颈丛阻滞进行临床分析,按用药不同分为三组:A组(0.125~0.25%地卡因加1%利多卡因);B组(0.25%布比卡因);C组(0.3~0.375%布比卡因)。比较三组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以此探讨颈丛阻滞的用药问题。结果表明三组的麻醉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BC组(B组与c组合并)P<0.01.指出颈丛阻滞用药以布比卡因最为安全,且0.25%~0.375%的浓度均可获得同样满意的麻醉效果,可作首选药。  相似文献   

7.
小剂量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在剖腹产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察产妇麻醉阻滞效果、麻醉平面、血流动力学、血β-内啡呔(β-EP)、新生儿Apgar评分和术后并发症,探讨小剂量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在剖腹产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附属二院麻醉科(325027)1材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3...  相似文献   

8.
观察42例胸腔手术病人用复合麻醉的优点。随机分成单纯全麻(1组)和硬膜外阻滞加全麻(2组)两组。结果提示:所有病人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在诱导期的测量值与诱导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1组在气管插管后、切皮术毕MAP均显著性升高,HR增快,与诱导前和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同时芬太尼和箭毒用量分别较2组高429%和411%。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的方法围术期镇痛效果好,生理扰乱小,麻醉苏醒期短,术后肺部并发症少,体现出麻醉方式互补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阻滞区域皮肤温度变化与阻滞效果的关系。将77 例麻醉成功的择期手术病例分为硬膜外麻醉组和臂丛神经阻滞组。在25 ℃室温下,将贴皮式测温探极按拟行手术部位固定在术野范围皮肤持续监测,取麻醉前的恒定皮温值做对照值,麻醉后每5 min 记录1 次至30 min 止,各时点的皮温值与对照值比较。结果:麻醉后两组术野皮温均明显升高,其中硬外组麻醉前后温差0 .57 ±0 .2 ℃, P < 0 .01 ;臂丛组阻滞前后温差0 .84 ±0 .29 ℃, P < 0 .01 ;认为硬膜外麻醉时术野皮温升高0 .5 ℃以上,臂丛神经阻滞时术野皮温升高1 ℃左右,可确认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0.
对319例乳癌根治术施行了高位硬膜外阻滞麻醉。结果:阻滞完善者273例,阻滞不全者46例(14.41%)经加静脉复合麻醉完成手术、其中有7例发生轻度的呼吸困难,术中心率和血压无明显变化。结论:地于中青年乳癌根治患者选择1.2-1.4%利多卡因或0.3-0.4%布匹卡因行高位硬膜外阻滞麻醉、首次剂量13-15ml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胡云清  秦奇 《四川医学》1994,15(1):10-12
本文报告小儿氯胺酮麻醉和硬膜外阻滞围术期SpO_2监测。结果显示:①氯胺酮麻醉中及术后前4天SPO_2均显著低于术前值,硬膜外阻滞术中及术后前2天SPO_2均显著低于术前值;②氯胺酮麻醉中及术后前3天SPO_2又显著低于硬膜外阻滞,低氧血症(SPO_2<96%)的发生率亦显著高于硬膜外阻滞。提示两种麻醉方法的部分患儿术中和术后存在轻、中度低氧血症,尤以氯胺酮麻醉的发生率高,持续时间亦长。作者认为,围术期应严密观察和加强呼吸管理,给予氧疗,是预防低或血症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探讨七氟醚麻醉加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开胸手术儿茶酚胺及循环功能的影响。选择24例择期开胸手术ASA1~2 级患者,随机分为七氟醚吸入麻醉(A 组),七氟醚麻醉加胸段硬膜外阻滞(B组) 。手术60min 和气管拔管后10min 时A 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与麻醉前比均明显增高(P<0-05),B组无明显增高( P> 0-05),组间比较B组NE均低于A组(P> 0-05)。两组血浆肾上腺素(E) 与麻醉前比均无明显增高( P> 0-05)。手术30min 时B组MAP比麻醉前明显降低(P<0-05)。认为七氟醚麻醉加硬膜外阻滞可减轻开胸手术所致的儿茶酚胺分泌增高,是开胸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3.
腰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评价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研究腰麻联合硬膜外阻滞联合麻醉对心脏自主神经反射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ASA1~2级的妇科手术20例,选择腰2~3椎间隙行腰麻联合硬膜外阻滞联合麻醉,观察麻醉后5、10、20、30和60min和HRV和血压、心率变化。结果 麻醉后各观察时点血压较麻醉前显著降低(均P〈0.01);腰麻后5、10min心率显著快于麻醉前(P=0.0042、0.0068);总功率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女性盆腔手术硬膜外阻滞麻醉对垂体功能的影响,将96例子宫附件或附件切除患者按年龄分为A(17~45岁)、B(46~76岁)两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免测定法,对促卵泡生成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促甲状腺激素(TSH)、生长激素(GH)、泌乳素(PRL)进行测定。结果:B组FSH、LH平均值高于A组;A、B两组麻醉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麻醉前后PRL、GH自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B组TSH在麻醉后1~2h分泌减少,3h逐渐恢复正常。提示:女性盆腔手术硬膜外麻醉状态下PRL、GH不受麻醉影响,仍有变化,其它几种激素无变化。但绝经期妇女麻醉状态下TSH分泌则受抑制。  相似文献   

15.
吴励文  郑慧 《苏州医学院学报》1998,18(7):729-729,734
腹盆腔手术200例行硬膜外阻滞,局部药为2%利多卡因10ml+0.3%地卡因10ml+1:20万U肾上腺素,麻醉平面出现后,随机分组,异丙酚组100例,术前5min静滴异丙酚稀释(5%GS4份+异丙酚1份),负荷量为10mg/kg,维持量2 ̄4mg/kg。氟芬合剂组100例,术前5min静注氟芬合剂2 ̄3ml作为对照组。结果两组均能满足手术要求,术中P、R、MBP、SPO2、ETCO2等指标两组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平面硬膜外麻醉对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1例全子宫切除病人在麻醉前后进行心功能测试。结果麻醉后每分输出量、心脏指数下降,与麻醉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左室射血时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冠状动脉灌注压明显降低,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显著(P<0.01);而每搏输出量、每搏指数、射血分数、左室射血前时间/左室射血时间、总外周阻力、左室舒张末期压、左室等容舒张时间变化不大,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平面硬膜外阻滞麻醉有造成心肌缺血的趋向  相似文献   

17.
腰段硬膜外阻滞致心动过缓1例马骏,孙兴国(潍坊医学院麻醉学系,261042)患者,男,33岁,ASAI级。术前肌注阿托品0.5mg,鲁米那钠0.1g。入室BP17/10kPa,HR85bpm,SaO299%。左侧卧L1~2硬膜外穿刺尾向置管3cm,俯...  相似文献   

18.
探讨七氟醚麻醉加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开胸手术儿茶酚胺及循环功能的影响。选择24例期开胸手术ASA1 ̄2级患者,随机分为七氟醚吸入麻醉(A组),七氟醚麻醉加胸段硬外阻滞(B组)。手术60min和气管拔管后10min时A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与麻醉前比均明显增高(P〈0.05),B组无明显增高(P〉0.05),组间比较B组NE均低于A组(P〉0.05)。两组血浆肾上腺素(E)与麻醉前比均无明显增高(P  相似文献   

19.
观察腹膜炎与非腹膜炎病例硬膜外麻醉效果是否存在差异。实验组为24例腹膜炎手术,对照组为20例非腹膜炎手术,麻醉均采用硬膜外阻滞,局麻药为2%的盐酸利多卡因,分别观测两组的起效时间、切皮不痛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及肌松程度,并均于麻醉前测定病员血液PH及血气实验组的起效时间4.63±0.64(min)、切皮不痛时间17.39±1.23(min)、麻醉持续时间38.64±3.43(min)及肌松程度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分别为:3.12±0.48min、11.90±1.26min、56.17±4.49min);实验组血液PH7.21±0.04亦较对照组7.38±0.05有显著性差异,P<0.01。腹膜炎病例的硬膜外麻醉效果较非腹膜炎病例的麻醉效果差,酸中毒、血液PH降低可能是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上腹部肿瘤病人手术用硬膜二点穿刺阻滞麻醉的效果反应。方法:选择ASA(麻醉病人分类)Ⅰ-Ⅲ级择期上腹部肿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二点穿刺阻滞麻醉,Ⅱ组为一点穿刺麻醉。观察2组病人术中BP、HR、SPO2及硬膜外麻醉用量,补液量,以及麻醉效果评级,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2组相比BP:P>0.05;HR:P<0.05。硬膜外用药量相比:P<0.01;2组麻醉效果评组相比:P<0.05。结论:上腹部肿瘤手术用硬膜外二点阻滞麻醉优于硬膜外一点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