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3.
无线网络传输移动心电监护系统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无线网络传输移动心电监护系统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运用无线网络传输移动心电监护系统在院前急救中监护200例患者,统计患者的病种、年龄,分别监测车载监护仪心电图和接诊医院中央服务器实时接收心电图的心率、QRS波、P波、T波、P-R间期、Q-T间期,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完成任务总时间及传输前所用时间.并将患者按出车时段分为6组,比较每组的首次传输成功率.将患者按传输地点分为途中和家中两组,比较首次传输成功率.结果 200例患者现场检查和院内接收到的两帧心电图的心率、QRS波、P波、T波、P-R间期和Q-T间期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及血氧饱和度测量值间差别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时段的首次传输成功率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家中和途中传输成功率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总急救时间与信息到达医院时所用的平均急救时间相差近30 min.结论 无限网络传输移动心电监护系统能够适应院外条件,较好地完成患者信息的传输.院内接收到的信息可以作为接诊医生判断病情和指导救治的依据,使院内治疗提前,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使院内与院前无缝隙衔接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邱丽萍  杨冬梅 《吉林医学》2013,34(1):182-183
<正>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和不良生活习惯的增加,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逐年上升并呈现明显的年轻化。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表现为持续的胸骨后剧痛、发热、WBC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1]。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重者呼吸心跳骤停而死亡。因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院前医疗电话指导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锦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院前救治的246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接诊时间分为对照组(n=120)和观察组(n=126).对照组接到急救电话后未进行医疗指导,只派遣院前急救人员到现场进行院前急救医疗服务;观察组在派遣任务的同时通过电话指导呼救者对AMI患者进行救治;比较两组发病至治疗时间、现场救治时间、急救人员到达时症状缓解率、并发症发生率及1个月内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发病至治疗时间和现场救治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时,观察组患者症状缓解率为27.8%,高于对照组的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救治期间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4.6%,低于对照组的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个月内死亡率为7.1%,低于对照组的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医疗急救电话指导可使AMI患者得到无缝式医疗救治,填补"抢救空挡期",减少AMI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提高 ,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据卫生部门统计 ,1995年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高达 80余万人 ,其中 6 0 %以上患者在院外发生心脏突发事件而死亡 [1 ] 。针对心血管疾病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的特点 ,我院心内科于 1997年 10月引入了院外心电监护系统。到目前为止 ,应用该系统对 810例患者进行了监测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810例均为 1997年 10月~ 2 0 0 0年 12月的住院和院外患者 ,其中男 490例 ,女 32 0例 ,年龄 2 2~ 80岁 ,平均 5 1岁。1.2 方法 采用 Yg- 10 0 0…  相似文献   

7.
陈琼 《大家健康》2013,(22):120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随机分组就常规药物及静脉溶栓术治疗(对照组)与加用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选取病例近期总有效率为96%,显著高于对照组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远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1例,心源性死亡1例;对照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6例,心源性死亡7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应用常规方案积极治疗的同时,加用辛伐他汀应用,可显著提高近期总有效率,改善心功能,降低心源性死亡率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提高远期预后,具有非常积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9.
电话传送心电图监测在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70年代国外开始将经电话传送心电图监测(Transtelephonicelectrocardiographicmonitoring ,TTM)应用于临床 ,近年在国内刚刚兴起。我们运用TTM对 42例可疑有短暂心律失常的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定期临床随访分析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42例系 1997年 6月~ 2 0 0 2年 10月在我科住院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 ,男 2 8例 ,女 14例 ;年龄 3 9~83岁 ,平均 ( 5 1.6± 8)岁。所有病人均符合WHO的诊断标准[1] 。其中下壁梗死 2 4例 ,前壁梗死 18例。心肌梗死发病时间为 3 0d~ 8年。1.2 方法 病人全部进行常规心电…  相似文献   

10.
单洁  李晓梅 《医学综述》2021,(14):2709-2714
简单、快速获取的循环生物标志物对于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其主要包括炎症反应相关标志物(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C反应蛋白)、血栓状态相关标志物(如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氧化应激相关标志物(如胆红素)以及其他新型生化标志物(如血清丝氨酸蛋白酶、血浆肾素活性).这些生物标志物大量存在于外周循...  相似文献   

11.
储时春  成威 《安徽医学》2022,43(1):11-14
目的 研究microRNA-590(miR-590)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患者162例,根据临床诊断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HC组,n=40)、稳定型心绞痛(SAP)组(n=50)和AMI组(n=72),收集临床资...  相似文献   

12.
虽然以前的研究提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如初始心电图正常或呈非特异性改变,其预后良好,但对其独立的预测价值仍未进行研究。目的:对初始心电图正常或有非特异性改变的AMI患者与有诊断性ECGs改变患者的住院病死率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态遥测心电监护系统在高压氧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672例患者(其中一氧化碳中毒237例,颅脑损伤292例,缺血缺氧性脑病86例,脊髓损伤57例)在第一次进舱治疗时均佩戴心电监测系统,全程观察高压氧治疗过程中的心电、呼吸、手指脉搏血氧饱和度(指脉氧)等参数的变化与患者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在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的价值。方法:对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三件随访资料分析研究。结果:36例侧支积分>1(CC组=有侧支循环),34例侧支积分=0(NCC组=无侧支循环),两组比较,CC组的多支(双支以上)病变率较高(D<0.01),NCC组的单支病变率较高(P<0.01)。两组冠脉狭窄、迂曲、钙化程度相似(P>0.05)。随访发现,CC组前两年内心功能优于NCC组,心绞痛及再梗率低于NCC组(P<0.01),无病死者。但两组心梗后第三年预后相似(P>0.05)结论:侧支循环对心肌梗死急性期及心梗后两年内有重要保护作用,而对第三年预后无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寻找具有特异性的心电图异常特征.能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方法对3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及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挑选其中281例对具有或不具有9项异常心电图指标的两组之间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及死亡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有7项异常心电图指标与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有密切关系,其并发症及死亡率明显增高。结论ST段呈墓碑状抬高等7:项异常心电图指标能够作为对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的依据,其中6项可作为高危特征及预后判断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16.
人们一直在希望使用无创检查来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自主神经系统指标作为无创检查,这提示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也被人们关注.较为公认能反映自主神经系统指标的为心率变异、压力反射敏感性、儿茶酚胺等.该3项自主神经系统指标在同一组患者中进行观察、比较和预后分析的报道尚少.前些年,我国有较多关于心率变异在临床应用的报道,但是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长期预后报道较少.我们前瞻性地系列观察住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监测心率变异、压力反射敏感性和尿儿茶酚胺浓度,并随访分析这些自主神经系统的指标对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碎裂QRS波(fQRS)与急性心肌梗死(AMI)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据体表心电图是否出现fQRS波将755例患者分为fQRS组和非fQRS组,随访5年,观察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再发心绞痛、再发心梗、心功能不全、再次住院、心源性死亡、全因死亡)。对行PCI的患者,分析fQRS与冠脉病变的关系。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fQRS波、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EF)以及左室短轴缩短率(FS)与心血管事件间的关系。结果 fQRS波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fQRS波组(P<0.001)。fQRS波组LVEDD大于非fQRS组,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FS小于非fQRS波组,(P<0.05)。二组冠脉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fQRS是再发心绞痛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0;是再发心梗的独立危险因素,OR=3.00;是心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9,FS是心功能不全的保护性因素,OR=0.90;fQRS是再次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3;FS是再次住院的保护性因素,OR=0...  相似文献   

18.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预后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中的意义。方法比较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有高度AVB组(39例)和不伴有高度AVB组(137例)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其住院期间和1年随访中的病死率、不良事件(低血压休克、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相比,伴有高度AVB组患者年龄大,女性比例多,糖尿病患病率更高,CK峰值大,左心室射血分数低,更多累及右心室,2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2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12.8%比3.6%,P=0.029)、心力衰竭(33.3%比18.2%,P=0.043)和低血压休克(20.5%比8.8%,P=0.041)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但存活患者长期随访中的病死率(5.9%比3.8%,P=0.588)和心力衰竭发生率(35.3%比19.7%,P=0.054)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高度AVB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其住院期间病死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增高,但对远期预后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胡万英 《浙江医学》2007,29(9):987-989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虽然死亡率下降了约30%,但仍是影响公众健康的严重疾病,尤其对于幸存者如何进行危险分层,检出高危人群,预测各种心脏事件的发生,从而指导防治措施的制定,关系到患者的生存率、再入院率及生存质量。其中心血管事件与各种神经激素的关系研究成为近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NT-proBNP的浓度与患者预后情况的关系,研究NT-proBNP血浆浓度在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非急性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68例作为对照组,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住院后48h内血浆NT-proBNP的浓度,观察2组患者住院期间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在发生心梗后显著比对照组升高,并且NT-proBNP血浆浓度越高,住院期再发心血管事件的机率越大。结论 NT-proBNP的血浆浓度关系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情况,是心梗患者早期心血管事件的重要预测因子,在心梗中可作为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判断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