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钠对老年患者全麻恢复期BIS值和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经腹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65~80岁,ASAⅠ或Ⅱ级,按照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P组在切皮时开始静脉输注磷酸肌酸钠1.0g(溶于100ml生理盐水),输注时间30min,C组静脉输注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记录诱导前(T0)、吸痰时(T_1)、拔管时(T_2)、拔管后1min(T_3)、5min(T_4)、10min(T_5)、15min(T_6)的HR和BIS值,T_3~T_6的Steward苏醒评分;记录患者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和丙泊酚、瑞芬太尼、顺苯阿曲库铵用量,并观察术中心动过速发生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T_1~T_4时两组患者BIS值明显降低,HR明显增快(P0.05);T_1~T_4时P组BIS值明显高于C组(P0.05);P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C组患者术中有6例发生心动过速,P组有2例,C组术中心动过速发生率明显高于P组(P0.05);T_3、T_4时P组Steward苏醒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术中静脉输注1.0g磷酸肌酸钠可明显提高经腹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全麻恢复期BIS值及苏醒质量,且可降低术中心动过速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行全麻患者采用地佐辛治疗,观察其预防躁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8-2012-08间择期行全麻手术的80例患者应用地佐辛预防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临床资料。结果研究组躁动评分为0分(即无躁动)29例,评分为3分(即重度躁动)2例,而对照组0分3例,3分11例,2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2组在手术耗时、麻醉时间、拔管时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可以有效预防全麻患者躁动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地佐辛应用于苏醒期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地佐辛应用于苏醒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ASAⅠ~Ⅱ妇科择期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E组n=30)和对照组(C组n=30)。E组手术结束前20 min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C组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静脉注射。记录拔管时间、围拔管期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拔管后5 min镇静评分(Ramsay)和VAS评分,及要求镇痛距手术结束的时间。结果 2组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围拔管期血流动力学更平稳(P<0.05),拔管后5 min Ramsay评分E组>C组(P>0.05),VAS评分E组明显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预注地佐辛抑制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效果。方法将84例全麻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2例。对照组在手术结束前15 min前静推生理盐水2 mL,观察组则静推地佐辛0.25 mg/kg。比较2组患者:(1)苏醒期躁动评分。(2)拔管前、拔管时、拔管后5 min、10 min及15 min的MAP、SpO_2、HR。(3)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苏醒期不良反应发生率、苏醒时间及各时点SpO_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躁动评分优于对照组,各时点的MAP、HR波动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全麻手术患者,在手术结束前预注地佐辛,可有效改善苏醒期患者的躁动评分,并保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观察曲马多和地佐辛减轻瑞芬太尼麻醉后疼痛的效果。方法妇科宫外孕和卵巢囊肿患者共60例,ASA分级Ⅰ-Ⅱ级,手术时间1.5 h以内,随机分为T组、D组,术中以持续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间断给予维库溴铵维持麻醉。T组病例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曲马多2 mg/kg,D组病例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地佐0.1 mg/kg。记录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警觉/镇静评分(OAA/S)、拔管后VAS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手术结束后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瘙痒、躁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拔管后均无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发生。拔管后T组、D组OAA/S评分和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0.1 mg/kg地佐辛镇痛效果强于2 mg/kg曲马多,对患者苏醒时间和呼吸恢复时间无明显影响,适用于瑞芬太尼全麻苏醒期镇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椎内固定术全身麻醉患者地佐辛镇痛的最佳给药时机。[方法]90例ASAⅠ~Ⅱ级男性患者,全身麻醉下行腰椎间盘切除内固定术。随机分为三组,Ⅰ组于麻醉诱导前10 min,Ⅱ组于手术结束前1~1.5 h,Ⅲ组于手术结束前15~20 min,静注地佐辛0.1 mg/kg。比较三组患者意识恢复时间及意识状态评分、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循环指标、疼痛评分、躁动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苏醒期循环功能稳定,Ⅲ组患者在麻醉恢复期HR、MAP、SpO2低于Ⅰ组和Ⅱ组(P<0.05);呼吸、意识恢复时间及气管拔管与PACU停留时间长于Ⅰ组和Ⅱ组(P<0.05)。Ⅰ组OAAS评分4分13例,5分17例;Ⅱ组4分6例,5分24例;Ⅲ组3分24例,4分6例(P<0.01)。Ⅰ组VRS评分4分14例,3分8例,2分5例,1分3例;Ⅱ组4分22例,3分6例,2分2例,Ⅲ组均为4分(P<0.01)。Ⅰ组RS评分0级19例,1级6例,2级3例,3级2例;Ⅱ组0级28例,1级2例;Ⅲ组0级30例(P<0.01)。[结论]手术结束前1~1.5 h应用地佐辛0.1 mg/kg镇痛效果佳,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无呼吸抑制及深度镇静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地佐辛注射液静脉镇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麻患者苏醒及拔管时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90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均分为3组:Ⅰ组(地佐辛组,男17例,女13例)、Ⅱ组(芬太尼组,男15例,女15例)、Ⅲ组(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三组患者均用咪达唑仑+异丙酚+舒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静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术中以吸入七氟醚和持续静注异丙酚麻醉.术毕关气腹时Ⅰ组以地佐辛0.1 mg/kg,Ⅱ组以芬太尼0.002 mg/kg,Ⅲ组以生理盐水2 mL静脉注射.观察并记录各组的苏醒拔管时效及不良反应发生例数.结果 三组患者全麻苏醒及拔管时效无统计学差异.地佐辛组恶心呕吐发生例数和呼吸抑制发生例数少于芬太尼组.结论 地佐辛注射液0.1 mg/kg静脉注射对苏醒拔管时间无影响,镇静适度,副反应少,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术后镇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考察手术期间不同时间点给予地佐辛辅助镇痛对妇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苏醒质量的影响. 方法 择期妇科手术患者9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A组,手术开始前10 min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B组,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C组,对照组,在同等时间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麻醉诱导:咪达唑仑0.05 mg/kg,依托咪酯0.3 mg/kg,舒芬太尼0.5 μg/kg,维库溴铵闭环输注0.1 mg/kg诱导.采用统一标准的精确化麻醉管理,丙泊酚靶控输注2.0 mg/L~2.5 mg/L,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维持在40~50,气体浓度监测七氟醚0.3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inimal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0.5 MAC吸入,维库溴铵闭环输注维持肌松(增药条件:T1>7%),舒芬太尼持续泵注0.2 μg·kg1·h-1(术前0.5 h停药),手术结束,BIS>60,T1>90%,送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 careunit,PACU),观察PACU期间苏醒质量[PACU驻留时间、拔管时间、清醒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有无相关并发症].术后1、2、6、24 h随访,记录患者疼痛VAS评分,观察有无恶心、呕吐等阿片类药物相关副作用及患者总体满意度. 结果 3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拔管时间、PACU驻留时间、丙泊酚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清醒时间比较:A组(12±2) min,B组(8±1)min,C组(13±3) min,B组较A组、C组苏醒迅速(P<0.05),A组、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拔管后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比较:A组3/30(10%),B组0/30(0),C组0/30(0),A组较B组、C组呼吸抑制发生明显增多(P<0.05),B组、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 h VAS评分:A组(0.50±0.73)分,B组(0.33±0.48)分,C组(1.36±0.72)分,A组、B组明显优于C组(P<0.05),A组、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谵妄发生率比较:A组0例,B组0例,C组2/30(6.7%),A组、B组优于C组(P<0.05).术后恶心发生率比较:A组5/30 (16.7%),B组4/30 (13.3%),C组9/30(30%),A组、B组优于C组(P<0.05).术后呕吐发生率比较:A组1/30(3.3%),B组2/30(6.7%),C组4/30(13.3%),A组、B组优于C组(P<0.05).3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均平稳. 结论 手术结束前30 min单次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苏醒质量,增强舒芬太尼的镇痛效果,减少恶心、呕吐等阿片类药物相关的副作用.手术开始前10 min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可能增加患者PACU驻留期呼吸抑制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地佐辛对患儿七氟醚复合麻醉恢复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扁桃体及腺样体切除术的阻塞性呼吸睡眠综合征患儿9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3~6岁,体重14~31 kg,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3组(n=30):芬太尼组(F组)、地佐辛组(D组)和对照组(C组).吸入8%七氟醚,静脉注射阿曲库铵0.5 mg/kg和瑞芬太尼1 μg/kg行麻醉诱导;术中吸入2%~3%七氟醚,并持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1~ 1.0μg· kg-1·min-1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10 min,F组、D组和C组分别静脉注射芬太尼2μg/kg、地佐辛0.05 mg/kg和等容量生理盐水,术毕立即停止吸入七氟醚.记录拔管时间、麻醉后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PACU期间记录躁动发生情况、持续时间,采用患儿麻醉苏醒期躁动量化评分表(PAED)评分评价躁动程度.患儿入PACU即刻(T0)及15 min(T1) 、30 min(T2)时行东安大略儿童医院疼痛评分量表(CHEOPS)评分和Ramsay评分分别评价疼痛程度和镇静程度.记录术后24 h内患儿不良反应(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F组和D组躁动发生率和PEAD评分降低,躁动持续时间缩短,F组术后各时点CHEOPS评分降低,T1时Ramsay评分升高,D组术后各时点CHEOPS评分降低,Ramsay评分升高(P<0.05);与F组比较,D组躁动发生率及PEAD评分降低,术后各时点CHEOPS评分降低,T2时Ramsay评分升高(P<0.05),躁动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拔管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5 mg/kg地佐辛可安全有效地预防患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且效果优于芬太尼.  相似文献   

10.
氨茶碱全麻催醒对BIS值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病人全麻后早期清醒,对减少和防止术后并发症有重要意义。氨茶碱对地西泮、咪唑安定、巴比妥类、氯胺酮和挥发性麻醉药麻醉病人均具有一定的催醒作用。然而,氨茶碱的催醒作用是否影响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就催醒剂量的氨茶碱对BIS的影响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MLAEP)与双频谱指数(BIS)在预计地氟醚麻醉后苏醒的作用。方法:30例择期全麻腹部手术病人,诱导后地氟醚维持麻醉,麻醉停药前3min记录MLAEP和BIS,观察麻醉停药后命令反应时间,拔管时间及达到修正Aldrete计分(MAS)≥时间。结果:MLAEP的Nbi潜伏期和BIS与苏醒各指标相关,但Nb潜伏期能更确切反映地氟醚麻醉后苏醒。结论:NbI潜伏期是反映地氟醚麻醉后苏醒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与丙泊酚在甲状腺腺瘤次全切术后持续输注情况下,患者拔管时心血管的稳定性和术后苏醒质量。方法选择择期行甲状腺腺瘤次全切除术患者120例,男24例,女96例,年龄25~64岁,BMI 19.0~28.0kg/m2,ASA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60例。术毕转运至PACU后,D组给予4μg/ml右美托咪定0.5μg·kg~(-1)·h~(-1),泵注时间≥20min,持续输注至甲状腺快速切片病理结果为阴性,停药等待患者苏醒后拔管;P组给予丙泊酚2.5mg·kg~(-1)·h~(-1),同样等待结果为阴性后停药。记录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记录拔管前和拔管后自主呼吸状态下PaCO_2;评价苏醒时躁动程度(R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拔管时躁动、呛咳、恶心呕吐和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P组拔管时间明显长于D组(P0.05)。两组睁眼时间和拔管前PaCO_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拔管后PaCO_2明显高于P组(P0.05),但处于正常范围,未观察到CO_2蓄积的情况。与P组比较,D组苏醒时RS评分明显降低,Ramsay镇静评分明显升高,拔管时躁动和呛咳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恶心呕吐、血压下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比较,能使甲状腺腺瘤次全切除术患者术后带管期间的血流动力学更稳定,预防甲状腺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间躁动,且未观察到CO_2蓄积,拔管不良反应少,能明显提高患者术后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静脉给药是否会影响丙泊酚靶控输注时的麻醉深度.方法 56例择期行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F_1、F_2、F_3组和C组,每组14例.所有患者采用全凭静脉靶控输注麻醉,术中固定丙泊酚靶浓度,根据手术刺激调整雷米芬太尼靶浓度使血流动力学保持相对稳定.F_1、F_2、F_3组在术中待麻醉深度凋整合适后分别缓慢静脉推注氟比洛芬酯0.5、1、1.5 mg/kg,C组静脉推注生理盐水5ml.记录MAP、HR和脑电双频指数(BIS).运用改良的Geller和Freye清醒评估表在停止输注丙泊酚后评估患者清醒情况.术后随访患者有无术中知晓,有无恶心呕吐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未发现与麻醉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 临床剂量的氟比洛芬酯静脉推注时不会明显影响丙泊酚靶控输注时的BIS和麻醉苏醒.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不同剂量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诱导对全麻患者脑电双频指数(BIS)及气管插管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10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五组,每组20例。B30、B40、B50、B60组分别给予布托啡诺30、40、50、60μg/kg,F组给予芬太尼4μg/kg。记录麻醉前3min(T0)、给阿片类药前即刻(T1)、给阿片类药后3min(T2)、插管前即刻(T3)、插管后即刻(T4)、插管后3min(T5)、6min(T6)各时间点血浆靶浓度(Cp)、BIS、HR及MAP。结果与F组比较,B40、B50、B60组在T2~T6时BIS下降明显(P〈0.05)。F组在T2、T3、T5、T6时HR、MAP下降明显;F、B30组在T4时HR、MAP上升明显,而B50、B60组变化不明显。结论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诱导可进一步降低全麻患者的BIS,对丙泊酚镇静有较强的协同作用,静脉注射40~60μg/kg布托啡诺具有较好的镇静作用,可以较好地抑制气管插管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人硬膜外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中脑电双频谱指数 (BIS)和心率变异性(HRV)的改变。方法 择期腹部手术病人 4 0例 ,按年龄分成年轻组和老年组。诱导前T8~ 1 1 穿刺置管 ,咪唑安定 0 1mg/kg、丙泊酚 1mg/kg、维库溴铵 0 1mg/kg、芬太尼 3μg/kg诱导后插管 ,丙泊酚4mg·kg 1 ·h 1 恒速泵入维持麻醉 ,术中每 4 5~ 6 0min硬膜外追加局麻药 3~ 5ml,静注芬太尼 1~2 μg/kg、维库溴铵 0 0 5mg/kg。记录入室后、诱导后、插管后、术中及清醒睁眼时的BIS、低频与高频比值 (LF/HF) ;记录手术时间、术中用药情况、术中发生低血压和心动过缓次数。结果 两组平均年龄分别为 (31 4 4± 6 6 9)岁和 (71 0 0± 5 1 5 )岁 ,P <0 0 1。手术时间分别为 (1 96 1 1± 36 94 )和(2 0 8 34± 2 4 0 0 )min ,P >0 0 5。用药情况及各时点BIS值未见显著性差异 ;组间诱导和插管后的LF/HF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两组低血压发生率分别是 2 0 %和 5 5 % ,P <0 0 5 ;心动过缓发生率分别是 1 0 %和 2 0 % ,P >0 0 5。结论 BIS可较好地反映硬膜外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的镇静深度 ,且不受年龄影响 ,心率变异的LF/HF可较好地反映老年人围麻醉期间自主神经功能的均衡性 ,为老年人围术期的管理提供有益的指  相似文献   

17.
艾司洛尔对丙泊酚麻醉诱导过程中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艾司洛尔用于丙泊酚麻醉诱导插管时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方法30例ASAⅠ或Ⅱ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静注生理盐水10ml负荷量后静滴生理盐水,用药组艾司洛尔1mg/kg稀释于生理盐水10ml静注后以250μg.kg-1.min-1微量泵输入,然后静注丙泊酚2mg/kg,当两组BIS降至40~50时静注芬太尼2μg/kg、阿曲库铵0.5mg/kg行经口明视气管插管。监测给药前、诱导前、插管前、插管后1、3、5minBIS、MAP及HR,并观察插管后各时点与插管前BIS、MAP、HR的变化差值△BIS、△MAP及△HR。结果插管前对照组及用药组BIS变化差异无显著意义。插管后1、3、5min对照组BIS较插管前显著升高,用药组BIS与插管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插管后对照组△BIS变化最大百分比为40%,与用药组的6.8%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插管后1、3min对照组MAP、HR显著高于插管前,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插管后对照组△MAP及△HR变化最大百分比为55%及40%,明显高于用药组的29%及15%。结论艾司洛尔用于丙泊酚麻醉诱导插管时,对插管前BIS无影响,插管后可抑制BIS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丙泊酚、咪唑安定、丙泊酚与咪唑安定联合应用时BIS的变化及其与血液动力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45例择期拟行全身麻醉、非颅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Ⅰ组(15例)静注丙泊酚1mg/kg;Ⅱ组(15例)静注咪唑安定0.2mg/kg;Ⅲ组(15例)静注丙泊酚1mg/kg+咪唑安定0.1mg/kg。随后均用芬太尼2μg/kg、维库溴铵0.15mg/kg静注,气管内插管。记录麻醉诱导前、诱导中、插管前及插管后的HR、BP、SpO_2,观察整个诱导期BIS的变化及其与血液动力学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三组患者用药后BIS进行性降低至30以下,而插管后则有上升趋势。BIS变化与血液动力学变化明显相关(r>0.6)。结论 丙泊酚、咪唑安定以及二者联合应用时BIS进行性降低,与血液动力学变化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