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端粒酶活性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端粒酶是当前肿瘤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大量的研究表明端粒酶与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能力密切相关。但对于肺癌的报道较少,我们采用端粒重复片段扩增法(telomeric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TRAP)结合银染技术对中国河南地区散...  相似文献   

2.
3.
目的了解宫颈原位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频率。方法TRAP-PCR用于检测30例宫颈原位癌组织及其中附有的14例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并以16例宫血手术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结果端粒酶活性表达如下宫颈原位癌组织22/30(73.33%)、相应的14例癌旁组织5/14(35.71%)、正常对照组织仅1/16(6.25%)。结论宫颈原位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织,可作为原位癌向浸润癌进展的早期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喉癌下咽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至今病因不详。为进一步探讨喉癌下咽癌患者染色体不稳定性与肿瘤易感性的关系,我们对159例患者进行平阳霉素诱发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致畸的观察,并同时选择了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结果显示:细胞畸变率,染色体畸变率,喉癌下咽癌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表明喉癌下咽癌患者对诱变剂的敏感性明显高于正常人群,本研究说明利用平阳霉素作诱变剂的方法,能使体外培养淋巴细胞畸变率及染色体畸变率表达充分。且方法简便可靠对研究头颈部癌肿的发病机制和监测及预防头颈部癌肿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肝细胞癌及癌旁肝组织端粒酶活性的原位检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端粒酶的激活与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已受到人们的重视。既往检测HCC端粒酶活性均采用端粒重复扩增分析法(TRAP)[16],但该法不能把端粒酶活性与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结合起来观察。1997年Ohyashiki等[7]在TRAP法的基础上利用原位PCR检测了单层培养细胞和游离细胞的端粒酶活性。但该法存在许多问题,在冷冻切片上未获成功。我们对Ohyashiki[7]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发展了端粒酶原位标记法(ISLT)并成功地在冷冻切片上原位检测了HCC及其癌旁肝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一、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广义的端粒由帽子、双链的串联重复序列的DNA核心部分及亚端粒构成,其结合蛋白是一个复合体,由TRF1、TRF2、TIN2、Pot1、TPP1、RAP1 6个亚单位组成;另外,还结合组蛋白的特定成分H3K9三甲基聚合体和H4K20三甲基聚合体.端粒酶主要由hTerc、hTert、dyskerin构成.端粒的功能主要受端粒酶的活性调控;而端粒酶活性主要受hTert及hTerc的转录水平和转录后的剪切、hTert的翻译等因素的调控.端粒与端粒酶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与细胞衰老及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鼻咽粘膜慢性炎症、癌前病变和鼻咽癌端粒酶(telomerase)活性水平及强弱的检测 ,探讨端粒酶活化在鼻咽癌多阶段形成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和可能作用 ,为鼻咽癌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对鼻咽部良、恶性肿瘤端粒酶活性表达进行比较 ,探讨端粒酶在鼻咽癌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方法 :采用非放射性梯度稀释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TRAP)检测鼻咽癌各阶段活检标本和鼻咽纤维血管瘤手术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实验数据用 SPSS统计分析。结果 :1鼻咽粘膜慢性炎症、癌前病变及鼻咽部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 2 0 % (2 / 10 )、10 0 …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bcl2 和p53 蛋白的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的相关性及其与 H C C 发生的关系。方法:利用端粒酶原位标记法显示端粒酶活性,采用 S P 法免疫组化技术检测bcl2 和p53 蛋白。结果:端粒酶在 H C C 中的阳性率(917 % ) 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583 % )( P< 005) ,端粒酶活性强度与 H C C 分化程度无关( P> 005) ;癌组织中bcl2 和p53 蛋白的阳性率均高于癌旁组织( P< 001) ; H C C 和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程度随bcl2 蛋白表达增强而升高,并呈明显正相关,但与p53 蛋白表达强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bcl2 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是端粒酶激活的重要途径之一,bcl2 蛋白过度表达可能通过激活端粒酶使肝细胞恶性转化导致 H C C 发生,而p53 基因突变可能对端粒酶的激活无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喉癌、下咽癌术后并发咽瘘的个体化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3年6月喉癌、下咽癌术后并发咽瘘48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48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鳞状细胞癌,其中小咽瘘(直径≤1 cm)28例、中咽瘘(直径1~2 cm)12例、大咽瘘(直径≥2 cm)8例,邻近气管或喉的咽瘘40例,合并基础疾病者42例;31例行清创、换药治疗,3例行局部滑行皮瓣修复、2例行局部桥型皮瓣修复、12例行胸大肌皮瓣修复.结果 48例患者咽瘘均成功修复.12例胸大肌皮瓣修复的病例中,有2例胸大肌皮瓣部分坏死、1例大部分坏死,皆不影响咽瘘的成功修复.结论 喉癌、下咽癌术后并发咽瘘患者因咽瘘部位、大小及患者全身情况不同而临床特点各异,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个体化综合治疗措施可有效治疗咽瘘.  相似文献   

10.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一种很难从其组织学特点准确估计预后的恶性肿瘤。此外,相同临床分期、分级的RCC往往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近年的研究发现,在许多恶性肿瘤中存在端粒酶活性,而正常体细胞却没有,提示端粒酶在细胞恶性转变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本文应用改  相似文献   

11.
肺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测定肺癌患者、良性肺病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端粒酶活性(TA),探讨其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PCR-TRAP-ELISA法检测不同病理类型、不同临床分期的肺癌患者42例以及良性肺病患者20例和正常人15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端粒酶活性,并测定肺癌患者等的血CEA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42例肺癌患者TA升高的阳性率达69.05%(29/42),OD值为0.45±0.37;20例良性肺病患者只有2例TA升高呈阳性,OD值为0.11±0.06,而15例正常人全部呈阴性,OD值为0.08±0.03。肺癌组血TA升高的阳性率及OD值均高于良性肺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5)。PCR-TRAP-ELISA法检测肺癌组TA特异度为90%,灵敏度为69.05%,优于CEA检测(P<0.01)。肺癌I期TA阳性率为25%(1/4),而IV期阳性率为100%(8/8),TA高低与临床分期呈明显正相关(r=0.585,P=0.001)。结论1.PCR-TRAP-ELISA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A升高的阳性率明显高于CEA检测,可联合或替代CEA应用于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2.外周血TA可作为分子指标,辅助TNM分期,用于指导肺癌的治疗及预后判断等。  相似文献   

12.
核酶抑制端粒酶活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目的为有效切割肿瘤细胞端粒酶RNA组分使端粒酶活性降低,从而使细胞不能维持端粒长度而在有限分裂后进入凋亡。方法设计并合成了针对端粒酶RNA组分的锤头状核酶基因,构建了该核酶基因的体外转录和真核表达质粒,检测了核酶对端粒酶RNA组分的体外切割效力和对HeLa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抑制效力。结果该核酶对端粒酶RNA组分的体外切割效率达到60%左右。导入HeLa细胞后使端粒酶活性降至原来的1/8~1/10,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变慢,传至19~20代时出现95%凋亡。结论该核酶可望成为有效的端粒酶抑制剂,在肿瘤基因治疗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端粒酶活性抑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端粒、端粒酶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近年来已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资料证实,端粒酶激活见于大多数恶性肿瘤中,是恶性肿瘤形成的早期关键事件,而在大部分正常组织中无端粒酶活性.因此,端粒酶抑制剂被认为是一类潜在的高选择性的抗肿瘤药物,抑制剂的开发研究为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预后估计以及基因治疗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本文阐述了有关端粒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其应用前景和可能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端粒酶活性抑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端粒、端粒酶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近年来已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资料证实,端粒酶激活见于大多数恶性肿瘤中,是恶性肿瘤形成的早期关键事件,而在大部分正常组织中无端粒酶活性。因此,端粒酶抑制剂被认为是一类潜在的高选择性的抗肿瘤药物,抑制剂的开发研究为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预后估计以及基因治疗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本阐明了有关端粒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其应用前景和可能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端粒酶活性调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端粒酶是一种RNA-蛋白质复合物,它通过逆转录过程将富含G的单链DNA重复序列合成至染色体末端。端粒酶的激活和抑制影响到端粒长度的改变,进而对衰老和肿瘤发展有所贡献。建立其活性调控模型,讨论细胞内外因子及其自身组分对它活性的影响,将能够给予关于端粒酶的应用性研究奠定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端粒酶活性调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端粒酶是一种RNA-蛋白质复合物,它通过逆转录过程将富含G的单链DNA重复序列合成至染色体末端。端粒酶的激活和抑制影响到端粒长度的改变,进而对衰老和肿瘤发展有所贡献。建立其活性计控模型,讨论细胞内外因子及其自身组分对它活性的影响,将能够给予关于端粒酶的应用性研究奠定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端粒酶是目前已知最为广谱的肿瘤分子标记物,并可能成为今后肿瘤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新指标以及肿瘤治疗的新靶点。对端粒酶活性的测定.在TRAP法的基础上发展建立了各种定量和半定量方法。  相似文献   

18.
端粒酶活性在大肠癌及癌旁上皮组织中的原位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利用端粒酶原位显示技术检测大肠癌和相应癌旁正常粘膜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旨在探讨端粒酶活性与大肠癌的关系,为大肠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借鉴。1材料与方法1.1标本收集本校附属湘雅医院及附二医院大肠癌手术切除标本40例及20例相应癌旁正常上皮粘膜(距肿瘤边缘10cm以上),标本均在离体后半小时内采集,置液氮中速冻,于-76℃超低温冰箱保存备用。所有病例均经我室病理诊断证实。1.2试剂端粒酶原位检测试剂盒购自北京医科大学病理系;S-P试剂盒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1.3方法1.3.1端粒酶原位检测超低温保存的标本在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表达及p53基因蛋白产物在骨组织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非放射性同位素TRAP-银染方法对37例骨组织恶性肿瘤及13例同一病人的肿瘤旁对照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p53蛋白表达的检测是运用微波处理的LSAB免疫组化法。结果 37例骨组织恶性肿瘤端粒酶活性检出率为83.8%(31/37);同时检测的13例同一病人的肿瘤旁对照组织均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p53蛋白表达检测结果为51.3%(19/37),正常对照组织无1例阳性。其中p53蛋白表达阳性的19例中16例端粒酶活性有表达。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可能是骨肿瘤恶性的一种潜在生化标志物,并且可能和p53基因一起参与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组织端粒酶活性与宫颈癌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为了了解宫颈组织端粒酶活性与宫颈癌的关系.方法在30例宫颈癌、72例宫颈CIN和16例正常宫颈新鲜组织中,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用于检测组织端酶活性.结果3组端粒酶活性阳性分别有22例,21例和1例(P<0.01),平均端粒酶活性分别为1.362±0.768、0.4236±0.247和0.048±0.026(P>0.01).结论组织端粒酶活性的异常表达与宫颈癌进展密切相关,且随病程的进展端粒酶平均活性程度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