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我院输液反应的临床表现、药物种类及发生原因。方法回顾2006年1月-2008年8月我院上报的输液反应报告101份,对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01份报告中,发热75例,过敏反应14例,心血管反应5例,消化道反应5例,其他2例。其中,配伍大容量注射液类输液不良反应55例;抗生素类25例;生物生化药及酶类9例;中药7例;其他5例。结论输液反应引发因素众多,以发热反应为主,其中配伍大容量注射液类药物发生率最高,临床医护人员应熟悉药学性质,合理配伍并正确操作。  相似文献   

2.
乔莉 《黑龙江医药》2014,27(5):1241-1243
目的:对输液发热反应进行分析,找出其发生原因并探讨预防措施以降低其发生率。方法:对我院门诊2006-2012年95例次门诊输液发热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2年门诊输液发热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往年。结论:输液发热反应呈下降趋势,由微粒污染和药物配伍不当引起发热反应的发生率有增加趋势,应注意防范。  相似文献   

3.
钟佩兰  罗招兰 《海峡药学》2004,16(4):136-137
目的对输液过程中出现寒颤、发热反应进行分析.找出药物与机体、药物与药物之间的关系。方法从本院近2年临床各科呈报的输液反应倒数中筛逸、归类、讨论与分析。结果输液过程中出现寒颤、发热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现患者年龄、生理、病理状况与药物及药物的配伍有密切的关系。结论临床用药时应对易发生人群和药物的配伍予以高度重视,掌握恰当的输液速度,减少多种药物混合输注,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我院近 4年的输液反应情况 ,分析原因 ,制订对策。方法 通过对各科送来的 87例输液反应情况的分析 ,比较输液反应发生的原因及趋势。结果 引发输液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由中草药针剂配伍不当引起者呈上升趋势。结论 通过分析原因 ,制订对策 ,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输液反应的发生率 ,说明当前临床药学服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静脉输液发热反应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探讨。方法对22例住院患者发生的静脉输液发热反应进行回顾性归纳和总结。结果静脉输液发热反应的发生与患者体质、环境因素、输液器材和药品质量、无菌技术操作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只有把好物品采购关,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患者营养和环境的清洁消毒,合理药物配伍、密切临床巡视,才能减少或杜绝输液发热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应重视静脉输液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最适用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由于输液过程中要涉及到医师的处方、药物的配伍、护士的操作技能、环境空气的质量等因素 ,为了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 ,我们对输液全过程进行分析和质量控制。1资料与方法1 1资料 :对1998年1月~2001年12月发生在我院的60例输液反应 (年均15例 )进行综合分析 ,其中输液中加入了中药制剂的46例 ,占75.8 % ;配伍大于4种小于10种的39例 ,占65 % ;配伍大于10种的3例 ,占5 % ;所添加安瓿数量小于5个的7例 ,占11.7 % ,6~10个的42例 ,占70 % ,10个以上的11例 ,占13.3 %。我们按医嘱对该60例输液中微粒…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发生输液反应的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旨在降低输液反应发生率。方法对16例发生静脉输液反应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结果引起输液反应发生的因素主要有药物因素、输液器具因素、患者个体因素、环境因素、输液温度、药物配伍及护士操作因素等。经过及时对症治疗和护理,16例发生输液反应的患者症状、体征均逐渐缓解,患者很快好转。结论把好药品和输液器具质量关,严格按照各项护理技术规范操作,规范药物配伍,合理安排输液,改善操作环境是预防输液反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75例发热性输液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发热性输液反应(FRI)的发生原因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某三甲医院75例FRI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细菌内毒素试验(BET)结果、发生季节分布和药物配伍情况。结果75例发热性输液反应中90.7%的患者所输液体BET为阴性;FRI发生特点为女性略高于男性,5~8月为多发季节,体质弱的患者发生率较高,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发生率与配伍药物相关。生物生化及酶类、中草药注射液类、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分别占配伍药物的17.2%,15.3%,7.4%。结论75例FRI主要是药物热,服从药品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9.
22例输液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输液反应发生的原因,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对22例输液反应病例进行分析、归纳。结果引起输液反应的因素与药品质量、输液操作、输液器具质量、药物配伍、患者个体差异及环境气候等有关。结论严格控制药品质量、合理用药、尽可能减少配伍种类与数量是减少输液反应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床静脉滴注导致不良反应的因素及应利用的与其相对应的预防方式。方法收录急诊发生的70例输液反应患者的临床具体信息,依照输液反应的临床表现形式、输液操作、药物因素、季节因素、疾病分布、人群结构与预后等要素展开总结和讨论。结果输液反应的临床特点中,发热反应是比较普遍的;发生率以幼儿和老年患者最高,联合用药越多,输液反应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加入中草药制剂以及抗生素粉针剂时输液反应发生率加大。结论减小输液反应的有用方法包含把好药品和输液器具质量关、注意药物配伍禁忌、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谨慎控制液体滴速等。  相似文献   

11.
临床输液反应160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闫芳 《中国药事》2003,17(9):593-594
静脉输液给药可以保证药物吸收速度和程度 ,可以快速起效和长时间维持给药状态 ,现在临床输液给药越来越频繁 ,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输液反应也越来越多。本文分析了我院近年来发生输液反应的有关情况 ,并结合有关报道和著述 ,对引起输液反应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建议相关对策 ,为临床防治输液反应提供思路。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  1998年 1月~ 2 0 0 2年 6月 ,由临床科室报告或临床药师查阅病历获得的我院发生的输液反应 ,共 16 0例次 ,均为住院或观察室患者 ,年龄2~ 87岁 ;其中男性 78例 ,女性 82例。1 2 方法 从反应人群结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静脉输液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我院2007年6月-2012年6月89例儿童静脉输液所致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89例ADR报告中,男女比例为1.54∶1;3~6岁儿童发生ADR例数最多。主要涉及药物为抗微生物药和中药注射剂;主要累及系统为皮肤和消化系统。结论:应重视儿童静脉输液药品所致的不良反应,提高儿童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3.
门诊输液反应的分析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淑秀  范立平  王凤英 《中国医药》2009,4(12):1024-1025
目的分析我院门诊输液室发生输液反应的原因,预防输液反应的发生。方法通过我院门诊输液室输液反应登记,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门诊输液室发生输液反应198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8例门诊患者中,以热原反应临床表现最为多见,有140例(70.7%),其次为过敏反应和局部反应;使用药物类型中抗生素发生输液反应182例,占91.9%。结论加强门诊输液反应的监测,合理用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严格控制输液速度,预防输液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患者输液过程中发生的发热型输液反应与输液内毒素限值的关系,为临床输液致发热型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提供输液内毒素限值的参考依据。方法依据2005年版《中国药典》(二部附录XI E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建立了残留输液、留样输液、外购输液和加药输液的内毒素检查方法,并通过供试品阳性对照、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等实验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结果的可靠性。结果我院两年来发生的发热型输液反应,剩余输液内毒素含量检查符合规定。结论检查分析认为,所发生的发热型输液反应应排除输液内毒素含量超标因素。反应的发生与患者对内毒素的敏感性,输液中的微粒数,输液速度等可能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我院2011年1至12月收集的120例药物静脉输液不良反应汇总,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总结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 120例静脉输液ADR报告中,女性患者发生ADR概率高,占59.2% ;涉及的药物中,抗微生物药物引发ADR居首位,占50.9%,其中头孢菌素类药物占50.6%.中药制剂其次,占36.7%;ADR涉及例次最多的系统/器官为皮肤及其附件,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等.结论 儿童和女性等特殊人群是ADR监测的重点,同时抗微生物药物、中药制剂是ADR监测的重点药物.临床医务工作人员应提高合理使用药物,尽量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6.
静脉输液法是门诊病人治疗最为常用的给药方式,我院近5年来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共发生不同程度的输液反应78例,现将有关资料及护理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78例,男性32例,女性46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1.5岁.反应发生时间最短8min,最长135 min.发生季节 4~10月49例,11~3月29例,所有病例治疗后全部恢复.2 原因分析①热原因素:在输液过程中突然引起寒战高热,皮肤苍白,血压快速上升,严重时患者有昏迷,称为热原反应.为主要的静脉输液反应之一.热原是细菌的内毒素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外周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停止排泄,临床出现畏寒及战栗,同时内脏与肌肉的分解代谢加强产热而体温升高.②微粒异物因素:当液体中含有一定量微粒异物输入人体后引起热原样反应,如畏寒发热等症状,并可引起变态样反应和过敏反应,本组有3例为微粒异物因素所致.③微粒液体配伍  相似文献   

17.
输液反应是临床上常见的不良反应 ,一般出现在药液注入人体 1h后 ,使人产生发冷、寒战、体温升高、出汗、恶心、呕吐等 ,有时体温升至 >40℃ ,严重者甚至昏迷、虚脱 ,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安全。笔者根据临床输液反应原因分析如下。1 热原反应与所患疾病有关多数患者具有发热或发热倾向 ,输液中的热原刺激 ,诱发了反应的发生。或因疾病引起患者体质虚弱 ,尤其是年老体弱[1 ] ,免疫功能失调者 ,对热原耐受力差所致。2 配伍其他注射液特别是中药注射液加入输液中[2 ] 或输液中加入多种药物配伍混注时易产生不良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相似文献   

18.
临床输液反应原因的综合分析与预防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输液反应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根据文献报道的输液反应,结合我院临床输液疗法开展的实际情况,考察细菌内毒素、不溶性微粒、配伍用药、环境等引起输液反应的因素.结果发生输液反应的输液残液中,细菌内毒素和不溶性微粒均显著增加,配伍用药、配液与输液的环境、输液的包装材料等已成为引起输液反应的重要因素.结论规范输液疗法的操作及合理配伍用药是预防和减少输液反应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考察小针剂细菌内毒素含量对输液反应的影响。方法 依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附录方法和指导原则,对6种2ml的小针剂及加入小针剂的输液进行细菌内毒素试验。结果 发现1种小针剂与加入此小针剂的输液细菌内毒素含量超标。结论 应对小针剂的细菌内毒素含量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20.
匡立荣 《黑龙江医药》2014,(6):1346-1347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常用药物的配伍变化与预防对策。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门诊输液室进行静脉输液的32例患者的药物配伍变化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五组滴注药物存在配伍禁忌(碳酸氢钠与环丙沙星,丹参酮与氟罗沙星,泮托拉唑钠与维生素B6,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与溴环己胺醇,奥硝唑与奥美拉唑)。结论:在静脉输液时应密切关注各种药物的配伍变化,做好相关预防工作,确保药物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