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GC)治疗对硬脊膜动静脉瘘和脊髓髓内动静脉畸形(AVM)并发静脉高压性脊髓病(VHM)的危害与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硬脊膜动静脉瘘与1例脊髓髓内AVM合并VHM患者的临床资料。因误诊为急性脊髓炎等疾病,使用GC治疗后使患者原有的脊髓功能障碍迅速加重。经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采取手术切除与血管内栓塞动静脉瘘口的综合治疗。观察患者术前GC对VHM患者脊髓功能的影响及手术治疗对脊髓功能恢复的效果。结果①应用GC治疗3 d后,评价脊髓功能的改良Aminoff-Logue评分均上升(病情恶化)。步态评分:22例均上升,用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M2=20.045,P0.01;小便评分:除1例无变化,其余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M2=19.048,P0.01;大便评分:除5例无变化外,其余17例评分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M2=15.059,P0.01。②术后1个月,步态评分:8例恢复到用药前,14例上升;小便评分:11例恢复到用药前水平,10例上升,1例下降;大便评分:15例恢复到用药前状态,7例评分上升。③术后6个月步态评分与用药前比较,3例评分降低(进步),11例上升;小便评分12例恢复,7例较用药前改善,3例比用药前差;大便评分有6例评分下降,2例上升。④术后6个月综合状态评定:正常2例(9.1%),基本正常7例(31.8%),轻度异常9例(40.9%),中度异常3例(13.6%),重度异常1例(4.5%),其中正常和基本正常占40.9%。结论硬脊膜动静脉瘘合并VHM易误诊为急性脊髓炎。使用GC治疗后,可致患者脊髓功能障碍短期内进一步恶化。早期手术切除或栓塞动静脉瘘口缓解VHM是挽救脊髓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侵袭人体器官引起。脊柱结核占肺外结核的50%,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骨科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使用的抗结核药物和治疗方案有限。动物模型作为研究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的有力工具备受关注。新西兰兔因其腰椎解剖结构与人类相似,骨结核病变表现可以复现人类结核病病理表现,以及构建脊柱结核模型操作方便等特点,广泛用于脊柱结核动物模型实验研究。笔者综述了脊柱结核兔模型构建方法及其在结核病发病机制、抗结核新药研发及局部载药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为脊柱结核相关基础研究中兔模型的建立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颈动-静脉分流手术建立新西兰白兔动力性肺动脉高压模型.方法 将35只雄性新西兰白兔行右侧颈总动脉-颈外静脉吻合术,观察其肺动脉收缩压(SPAP)、肺动脉平均压(MPAP)和体动脉平均压(MAP),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RV/LV+S)比值,肺血管病变发生率.结果 术后观察3个月,35只兔存活并吻合口通畅兔的肺动脉高压形成率为82.35%,并有肺小动脉的病理形态学变化.SPAP为(46.3±11.2)mmHg,MPAP为(39.2±7.6)mmHg,MAP为(87.5±12.8)mmHg,RV/LV+S为59%±10%.结论 利用颈动-静脉分流手术可成功建立新西兰白兔动力性肺动脉高压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成年SD大鼠腹腔一次性注射野百合碱,构建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模型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实验组一次性腹腔注入1%野百合碱溶液,剂量为50 mg/kg,对照组腹腔注入同体积2:8无菌乙醇和0.9%氯化钠注射液.2、4周后通过计算机控制多功能生理仪行血流动力学检测,通过肺组织病理学观察异硫氰酸荧光素( FITC).凝集素灌注和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荧光标记了解肺血管重构情况.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腹腔注射1%野百合碱溶液4周后,模型动物肺动脉测压[肺动脉收缩压(PASP)(41±6) mm Hg,肺动脉舒张压(PADP)(24.3±3.8) mm Hg,平均肺动脉压(mPAP)(29.8±4.2) mm Hg],与对照组[PASP (23±3) mm Hg;PADP (8.5±2.4) mm Hg;mPAP (17.1±2.5) mm Hg]比较,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肺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肺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肺小动脉管壁厚度指数(TI) 0.723±0.034和面积指数(AI) 0.912±0.203明显高于对照组(0.314±0.023和0.414±0.021)(P<0.05).结论 SD大鼠腹腔注射野百合碱4周后,可形成肺动脉高压模型,该模型与临床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病理生理相接近,且稳定、可靠、经济.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一种标准化的兔线栓法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并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m,aEEG)对脑缺血判断的价值.方法 34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MCAO组(n=29)和假手术组(n=5).线栓法制作MCAO模型,并行脑功能监测.根据2,3,5-三苯基四氮唑染色将MCAO组进一步分为皮质+基底节梗死组、基底节梗死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和无病灶组,比较各亚组模型制作前后的生理指标、体重、栓线头端直径和插入长度以及aEEG之间的差异.结果 兔线栓法MCAO模型制作成功率为62.07%(18/29),其中累及皮质和基底节者占37.93%(11/29),仅累及基底节者占24.38%(7/29),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占17.24%(5/29),无梗死灶者占20.69%(6/29).各亚组之间模型制作前后体温、心率、平均动脉压以及动脉血pH、O2分压和CO2分压均无显著性差异.无病灶组体重为(2.36±0.10)kg,显著低于皮质+基底节梗死组的(2.55±0.09) kg(P=0.001)和基底节梗死组的(2.50±0.12)kg(P =0.017).皮质+基底节梗死组栓线置入深度为(5.59 ±0.24)cm,显著小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组的(6.00 ±0.50)cm(P =0.036),但显著大于无病灶组的(5.20 ±0.50) cm(P =0.033).模型制作后各组aEEG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14.059,P=0.000),皮质+基底节梗死组和基底节梗死组造模后aEEG分别较模型制作前下降50.02%(=9.573,P<0.001)和14.20%(=2.908,P=0.027).结论 应用线栓法可成功建立标准化兔M CAO模型,aEEG显著降低提示MCAO模型制作成功,病灶累及皮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手术结扎或血管内栓塞技术,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兔锁骨下动脉盗血模型。方法取32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体质量3.0~3.5kg),随机分为普通饮食对照组、高脂饮食对照组、高脂饮食结扎组和高脂饮食栓塞组,每组8只。高脂饮食配方为89%基础饲料+1%胆固醇+5%蛋黄+5%猪油,持续喂养12周。确定动脉粥样硬化通过病理检查,显示高脂饮食兔的主动脉弓和颈总动脉分叉处动脉内膜明显增厚。通过结扎兔右侧锁骨下动脉或血管内栓塞左侧锁骨下动脉,模拟临床上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的锁骨下动脉盗血患者的前、后循环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①高脂饮食结扎组造模前循环时间长于普通饮食组,左侧椎动脉造影显示循环时间分别为(6.68±0.07)、(6.56±0.07)S,t=3.429,P〈0.01;但与高脂饮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则长于普通饮食组,亦长于高脂饮食组,循环时间分别为(7.80±0.11)、(6.56±0.07)、(6.71±0.08)s,均P〈0.01。②右侧椎动脉造影显示高脂饮食栓塞组造模后,右侧椎动脉循环时间、普通饮食组及高脂饮食组循环时间分别为(7.83±0.10)、(6.60±0.08)、(6.75±0.05)S,均P〈0.01。结论该模型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模拟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锁骨下动脉盗血时的脑血流动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7.
改良扩张方法对兔静脉移植物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扩张方法对兔静脉移植物内皮细胞保护作用。方法:健康纯种新西兰兔72只,按扩张液(空白对照、罂粟碱和罂粟碱+维拉帕米)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24只。每组又分为4个亚组,用相同扩张液分别以30mmHg、40mmHg、50mmHg和100mmHg扩张2min,再保存30min。实验终了取静脉,测量扩张后单位面积血管内皮细胞死亡数目,测定内皮细胞功能。结果:相同扩张压力下,扩张后各组均有内皮细胞死亡,但C组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1);各组内皮细胞功能均有降低,C组明显高于A组、B组(P<0.01)。A组和B组扩张压力在50mmHg时,内皮细胞损伤最轻;而C组以40mmHg最佳(P<0.01)。结论:新的扩张方法可减轻兔静脉移植物内皮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8.
兔自体静脉移植物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研究自体静脉移植物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以进行干预研究,建立家兔动物模型。将3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单纯移植组(n=12)和高脂移植组(n=12),分别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单纯自体颈外静脉移植加普通饲料喂养和自体颈外静脉移植加高脂饲料喂养。实验12周末处死动物,检测血脂水平,同时观察静脉移植段的形态特征。结果发现,高脂移植组出现明显的高脂血症,其颈静脉移植段出现较典型的粥样硬化病变。包括内皮细胞脱落、内膜增生、平滑肌细胞移行增殖、脂质沉积和泡沫细胞形成等;单纯移植组的颈静脉移植段仅有明显的内膜增生和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及增殖,未见明显脂质沉积;而正常对照组及各移植组对侧颈外静脉未见明显异常。结果提示,自体颈外静脉移植结合高脂饲料喂养可成功建立兔自体静脉移植物粥样硬化模型,此模型可用于人自体静脉移植物粥样硬化发生机理及防治措施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以动脉分叉、分支开口及血管弯曲的凸面为病变的好发部位.Fusari等采用血管造影的方法检查了1000例因腹主动脉或颈动脉粥样硬化需要手术患者的冠状动脉,其中720例患者(72%)因腹主动脉粥样硬化需要手术,238例患者(24%)因颈动脉粥样硬化需要手术,42例患者(42%)同时因以上两种原因需要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野百合碱(MCT)腹腔注射建立新西兰兔慢性肺动脉高压(CPH)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将8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24只)和模型组(60只)。在相同的饲料和饲养条件下,模型组腹腔注射MCT溶液60 mg/kg,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乙醇与生理盐水混合液,28 d后进行右心导管压力测定肺动脉的压力。结果: 右心导管各心腔压力的测定值显示,模型组肺的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右室收缩压、舒张压及右房收缩压、舒张压与对照组比较均呈升高的趋势,但仅右房舒张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的平均肺动脉收缩压未达到30 mmHg,说明模型的制备不理想。病理检测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兔肺小动脉血管的管壁增厚,平滑肌组织增殖明显。结论: MCT注射可致兔肺动脉血管平滑肌层增厚,造成血流动力学改变,但所致肺动脉压力升高的结果并不稳定,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脊髓血管网织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脊髓血管网织细胞瘤的临床和影像特征以及脊髓血管畸形、室管膜瘤的区别对诊断的意义。方法 对31例脊髓血管网织细胞瘤患者行MRI检查,并详细询问病史,其中26例患者作了脊髓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31例患者均存在运动障碍、感觉异常,17例存在括约肌功能障碍;MRI显示T。像为等信号或低等混杂信号,T2像为高信号,可见脊髓水肿,24例伴脊髓空洞,13例出现血管流空影。脊髓血管造影显示脊髓前后动脉供血,静脉引流,肿瘤染色,造影剂滞留。结论 掌握脊髓血管网织细胞瘤典型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就可以作出正确诊断,并能与其他脊髓疾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脊髓终丝血管畸形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2月诊治的6例终丝血管畸形(由脊髓前/后动脉供血,病变位于脊髓圆锥以下的动静脉瘘或动静脉畸形,并且不合并其他部位的脊髓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6例患者实施显微外科手术和(或)血管内栓塞治疗,手术前和手术后1年行脊髓功能AminoffLogue量表评分和MRI检查。结果患者均为男性,表现为双下肢无力和二便障碍(4例),病程平均(17±5)个月。6例病理类型均为动静脉瘘,供血动脉包括腰动脉、髂内动脉和骶正中动脉。对6例患者行Onyx胶栓塞治疗2例,手术治疗3例,栓塞联合手术治疗1例,均达到解剖治愈。1年后AminoffLogue评分改善[术前(3.8±1.9)分,术后(2.8±2.0)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肌力评分3例改善,2例不变,1例加重;二便功能2例改善,2例不变。结论终丝血管畸形是一种罕见的脊髓血管畸形,栓塞和手术治疗可达到解剖治愈的效果,虽只能部分恢复或不能恢复脊髓功能,但可阻断脊髓功能的继续恶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建立大鼠胰肾联合移植(SPK)模型的手术技巧。方法以雄性健康近交封闭群SD大鼠作为供体,Wistar大鼠作为受体,行整块胰肾十二指肠移植。采用供体腹主动脉和受体腹主动脉端侧吻合,供体门静脉和受体肠系膜上静脉端侧吻合,供体肾静脉和受体肾静脉袖套式吻合,供体输尿管膀胱瓣与受体膀胱吻合,最后将十二指肠近端结扎,远端腹壁造瘘。结果共正式实验40例,手术成功率为85%。供体肾、胰植入受体后立即恢复良好的血液循环,移植后24h血糖、肌酐降为正常,术后移植胰腺具有内分泌功能。结论此模型切实可行,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可用于SPK基础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AIM: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re was a dominant sacral root for the motive function of rectum and anal sphincter, and to provide an experimental basis for sacral root electrically stimulated defecation in spinal cord injuries. METHODS: Eleven spinal cord injured mongrel dog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After L4-L7 laminectomy, the bilateral L7-S3 roots were electrostimulated separately and rectal and sphincter pressure were recorded synchronously. Four animals were implanted electrodes on bilateral S2 roots. RESULTS: For rectal motorial innervation, S2 was the most dominant (mean 15.2 kPa, 37.7% of total pressure), S1(11.3 kPa, 27.6%) and S3 (10.9 kPa, 26.7%) contributed to a smaller part. For external anal sphincter, S3 (mean 17.2 kPa, 33.7%) was the most dominant, S2 (16.2 kPa, 31.6%) and S1(14.3 kPa, 27.9%) contributed to a lesser but still a significant part. Above 85% L7 roots provided some functional contribution to rectum and anal sphincter. For both rectum and sphincter, the right sacral roots provided more contribution than the left roots. Postoperatively, the 4 dogs had electrically stimulated defecation and micturition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neuroprosthetic device. CONCLUSION: S2 root is the most dominant contributor to rectal pressure in dogs. Stimulation of bilateral S2 with implanted electrodes contributes to good micturition and defecation in dog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线栓法制作兔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最适线栓头端直径,并采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PET)检查缺血脑组织葡萄糖代谢水平的变化。方法将兔龄5~6个月的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27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手术组,其中假手术组3只,手术组24只。根据线栓头端直径不同再将手术组随机分为0.250.29(A组)、0.300.34(B组)、0.350.39(C组)及0.400.45mm组(D组),每组6只兔。所有兔在手术后30min、3及6h行脑PET检查,6h行神经功能评分。检查结束后,解剖观察并取脑组织做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结果①有1/3枕动脉起自颈内动脉。②手术组24只兔中,有15只模型成功,线栓进入大脑中动脉,A、B、C及D组插线成功的比例分别为3/6、5/6、5/6及2/6,B、C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缺血30min,15只成功模型的PET结果即显示双侧基底核、颞叶、顶叶皮质葡萄糖代谢率的比值(右侧/左侧)下降,且随缺血时间延长下降越明显;假手术组无下降。与假手术组比较,A、B、C、D组比值下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1,P<0.05)。④A组6h神经功能评分<2级,TTC染色未发现明显异常;B、C及D组6h神经功能评分≥2级,TTC染色可见明显的梗死病灶。结论制作兔大脑中动脉局灶性缺血模型最佳线栓头径为0.30~0.40mm。PET检查对早期血流量减少很敏感,可作为研究脑缺血的有效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髓内肿瘤的临床特点和显微手术疗效,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至2012年8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经手术治疗并证实为髓内肿瘤的165例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年龄用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肿瘤定位及病理类型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65例患者共发现171个肿瘤,男性患者肿瘤好发于颈段,女性好发于胸段(χ2=11.97,P0.05);青少年患者病理类型主要为星形细胞瘤,成年患者主要为室管膜瘤(χ2=86.50,P0.001);术前MRI定位诊断准确率97.5%,定性诊断准确率96.4%。术前Mc-Cormick分级Ⅰ级48例,Ⅱ级85例,Ⅲ级21例,Ⅳ级11例。手术采用椎板切开显微切除肿瘤,辅助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术后综合治疗,术后早期随访Mc-Cormick分级判断疗效,术后Ⅰ级139例,Ⅱ级20例,Ⅲ级1例,Ⅳ级5例,症状缓解率96.4%,其中症状完全恢复者139例(84.2%),大部分好转恢复者20例(12.1%),症状同前4例(2.4%),肢体运动功能恶化2例(1.2%)。结论髓内肿瘤起病缓慢,早期症状隐匿易被忽视和误诊,术前MRI定位和定性诊断准确性和特异性高,为早期诊断提供了保证。显微手术切除是治疗髓内肿瘤唯一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尤其是近两年来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指导显微手术,极大地提高了手术全切率和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病人血脂谱的变化与性别、年龄、损伤特征、肢体功能训练次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脊髓损伤一年以上的住院病人,空腹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应用单变量线性回归分析这四种脂蛋白与性别、年龄、损伤特征、肢体功能训练次数的关系。结果:HDL-C含量与每周肢体功能训练次数显著相关(β=0.034,P〈0.005),LDL-C(β=0.031,P〈0.038)、TC(β=0.54,P〈0.003)与年龄显著相关。TG与年龄无显著相关,脂蛋白谱与损伤水平、完全/不完全损伤、性别无显著相关。结论:脊髓损伤病人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与功能训练次数显著相关,运动训练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脂蛋白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