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少阳病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少阳的含义何谓少阳?从字义讲:《说文》:“少”不多也,从小。《五篇》:“少”动也。又有”小”即微也、少也,有初生、起始之意。“阳”,气也,阴阳二气也”。少阳,即不多,微小,初生之阳气,如春天的春生之气,欣欣向荣。正如柯韵伯云:“少阳为微阳,如日初生。”2少阳的生理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三焦主决渎而通调水道,故名“中渎之府”;三焦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功能,内连脏腑,外通皮毛,一身内外上下无所不至,又为水火气机运行之道路。胆附于肝,内藏精汁,故名“中精之府”,内寄相火而具生发之气,助…  相似文献   

2.
四、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什么? 《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又说“阴阳不测之谓神”。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韩康伯注“道者何?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天体,不可为象,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意思是道贯彻于事物的自然规律中,无法用言语形容,只存在用之极乃显其功。秦笃辉《易象通义》注,“一阴一阳之谓道,非于道之外,别有所谓神也,阴阳非神,一阴一阳则神矣!”意思是阴阳自为阴阳没有变化谈不上神奇,一阴一阳相合则变化由之,乃神奇了。孙贻  相似文献   

3.
从少阳为枢论治不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俊永 《光明中医》2009,24(2):245-246
不寐在《内经》中称之为“不得卧”,“目不瞑”等。认为不寐的主要病机是邪气客于脏腑,阳气旺盛,不入于阴。如《灵枢·邪客》云:“夫邪气客于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对不寐的病因病机多有阐发。如《类证治裁·不寐》云:“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  相似文献   

4.
《素问·阴阳别论》云:“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辟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历代医家对此仁智互见,各不一致,尤对“阴”“阳”二字之释,每多不合本旨。笔者不敢苟同,特陈管见。阴搏阳别谓之有子历代医家代表性解释有三:(1)“阴”为尺脉,“阳”为寸脉。王冰注:“阴,谓尺中也。搏,谓搏触于手也。尺脉搏与寸口殊别则为有壬之兆。何者,阴中有别阳故。”王注把“阴”“阳”释为尺脉、寸脉,是错误的。脉分尺寸,始于《内经》之后的《难经》。《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  相似文献   

5.
太阳属表,阳明主里,而少阳既不在表又不在里。诚如陆渊雷云: “太阳为在表之上,阳明为在里之下,而少阳自昔称为半表半里。所谓半表半里者,非半在表半在里之谓,谓在表里上下之间也”(《伤寒论今释》)。表病当汗,里实当下。而少阳既不  相似文献   

6.
<正> “二阳为卫”,语出《素问·阴阳类论》。二阳者,即阳明之谓;卫者,有捍卫、护卫之义。《公羊传·定公四年》:“朋友相卫”。卫又有营养之义,如《国语·鲁语》:“有货以卫身也。”注:“卫,营也”,盖即指此。可见“二阳为卫”是说阳明胃具有固外和营养作用。而《内经》对卫气作用的描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亦此之谓。卫与卫气,彼此作用,竟成合拍,故“二阳为卫”之“卫”似可作“卫气”解。  相似文献   

7.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362条言:“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迟,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而《玉函经》及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均将“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另立一条,后世伤寒注家,亦多宗此而另列.而对此条文的认识,历代医家多局限于脉象,谓少阴即太谿脉也(肾属水,其脉在太谿),趺阳即冲阳脉(胃经属土,其脉在冲阳),“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为太谿脉小于趺阳脉.这种解释未可厚非,但笔者认为,若仅局限于脉象,则未免肤浅,当阐发  相似文献   

8.
阴阳的定义     
阴阳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阴阳的定义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阴阳有没有定义?能不能在古籍中找到符合逻辑模式的阴阳定义? 《易传》提出: “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这是先秦哲学家对阴阳作出的最高概括。宋代朱熹对“一阴一阳之谓道”注解为: “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所谓道。”(《周易本义》)  相似文献   

9.
儿病论治宜重少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哲曾云:“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是谓儿病之难医。余从医多年来,亦每有同感。小儿生理病理之特点昭著,其发病及论治均有异于成人之处。余临证所悟,儿病论治,当重视少阳,不少儿疾治从少阳而获显效。兹不揣固陋,略论之,以公诸同道。一、理论依据《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岁露篇》亦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是即中医学的“天人统一观”。人之生、长、壮、老、已犹日  相似文献   

10.
"二阳之病发心脾"释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暖  董尚朴 《河北中医》2004,26(4):316-316
“二阳之病发心脾”,语出《素问·阴阳别论》,文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王冰注曰:“二阳,谓阳明大肠及胃之脉也。隐曲,谓隐蔽委曲之事也。夫肠胃发病,心脾受之,心受之则血不流,脾受之则味不化,血不流故女子不月,味不化则男子少精,是以隐蔽委曲之事不能为也。《阳阳应象大论》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由是则味不化而精气少也。”金代张子和遵奉王冰之说,并进一步指出了临床证候,云:“男子二十上下而精不足,女人二十上…  相似文献   

1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后世多据此立论,你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合经旨,当重新探讨为宜。“道”非规律,实为本源“道”在某些古籍中释为本源物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正义》注:“一,谓无也,无阴无阳乃谓之道。  相似文献   

12.
释药“毒”     
“毒” ,在中医药学中是一个重要的 ,使用频率颇高的字。故正确理解其含义 ,对于中医药理论的学习有一定意义。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释曰 :“‘毒’ ,厚也。害人之草 ,往往而生。从毒声。”此处许氏解释了毒较原始意义———“厚”。但厚只是表示程度 ,并不专门用来表示“毒害”或“毒素” ,为一中性词。正如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所言 :“毒兼善恶之辞 ,犹祥兼吉凶 ,臭兼香臭也。”他举例证道 :“《易》曰‘圣人以上经毒天下而民从之’ ;《列子》书曰‘亭之毒之’ ,皆谓厚民也。”这例证中的两个毒都是“善而厚”的意思 ,即对人民善的…  相似文献   

13.
谈谈《内经》的“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对汗的论述虽不多,但就汗对人体生理、病理和治疗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后世医家均在此基础上不断充实发展完善,至今仍有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现仅就《内经》中有关汗的内容阐述如下: 一、《内经》中“汗”的概念《内经》中关于“汗”的记述,散见于《素问》、《灵枢》各有关的篇章中,概括之可有: (一)汗是津液所化《素问·阴阳别论》谓:“阳加于阴谓之汗”。“阳”,即阳气;  相似文献   

14.
少腹满【原文】伤寒少腹满者,何以明之?少腹满者,脐下满是也。少腹者,下焦所治。《难经》曰: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其治在脐下。邪气自上而下,至于下焦,结而不利,故少腹满也。胸中满、心下满,皆气尔,即无物也。及腹满者,又有燥屎为之者,至于少腹满者,非正气也,必有物聚于此,而为之满尔。所以然者,身半以上,同天之阳,清阳归之;身半以下,同地  相似文献   

15.
又案:仲景书称为“论广汤液”,而仲景所广者,自谓其为“伤寒”为“卒病”。则《汤液经》中,自亦必有伤寒,有卒病。因思《汤液经》中之诸可不可篇,为论中风、伤寒、温病、风温四种,即《太阳篇》篇首题论之所揭示者也。此四种,旧医通谓为“伤寒”。仲景之所谓“伤寒论”,必即谓诸可不可篇;“卒病论”必即谓《痤、湿、喝》等篇。又因见叔和初撰之诸  相似文献   

16.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类经》释云:“诸寒之而热者,谓以苦寒治热而热反增,非火之有余,乃真阴之不足也。阴不足则阳有余而为热,故当取之于阴,谓不宜治火也,只补阴以配其阳,则阴气复而热自退矣。”《静香楼医案》云:“阴不足者,阳必上亢而内燔。欲阳之降,必滋其阴,徒恃清凉无益也。”尤氏之论,可谓一语中的。由此可见,“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是燮理阴阳,阳病治阴法。例1陈某某,男,38岁。2002年3月19日初诊。一载前罹“乙肝”兼胆囊炎,已服中西药1年多,迭进清利湿热、辛散疏肝之品,病情始终不稳定,肝功能持续异常…  相似文献   

17.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一语,出自《素问·阴阳别论》。历代医家对此仁智互见,注释不一,尤对“阴”、“阳”二字的理解每多不合本旨。笔者不敢苟同,特陈管见。 历代医家的代表性注释有三。 其一,“阴”为尺脉,“阳”为寸脉。王冰注曰“阴,谓尺中也。搏,谓搏触于手也。尺脉搏击,与寸口殊别,阳气挺然,则为有妊之兆。何者?阴中有别阳故”,  相似文献   

18.
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确立的六经病证,是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各种证候。因此,明确六经病证病位是正确认识六经病证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关键之一。笔者认为历代注家对少阳经病的病位的解释不妥,现特提出异议,愿和同道商榷。一、历代注家对少阳病病位的认识自成无已注解《伤寒论》以来,历代医家对少阳病病位问题都一致倡导半表半里说;但其内容有所差异,大体上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少阳病居于太阳阳明之间。如成无己曰:“邪在表里之间,谓之半表半里。”(二)少阳病居于太阳太阴之间。如《医宗金鉴》曰:“少阳主春,其气半出地外,半在地中,人身之气亦如之,故主半表半里也。半表者,谓在外之太阳也;半里者,谓在内之太阴也。”(三)少阳病居于躯壳脏腑之间。如方有执曰:“往来寒热者,邪入躯壳之里、脏腑之外,两界之隙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少阳病提纲、成因和愈期人身的阳气来源于肾间之动气,敷布于体表以卫外,为太阳;盛于中焦腐熟水谷,为阳明。太阳也好,阳明也好,并不是可以截然分开的两个阳,只是根据阳气分布的部位不同,其多、少、强、弱和作用也不同,因而命名也就不同,其实只是一个阳在体内体外出入游行而已。如果撇开其卫外和腐熟水谷的作用,单就其出入游行而言,便叫作少阳。《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素问·阴阳离合论》:“……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都说明人体的阳气,分之则为三,合之则为一。  相似文献   

20.
唐雪梅 《中医杂志》1998,39(4):200-202
“病在中,傍取之”,出自《素问·五常政大论》,为《内经》“气反”治法之一。对其含义,历代注家大多将之解释为针刺治法。然考“傍”字,亦作“旁”,《说文解字注》云:“傍,近也……亦假旁为之。”《礼记·聘义》有“孚尹旁达”,孔颖达《疏》:“旁者,四面之谓也。”由此可见,与“中”相对而言,上下左右皆可称“傍”。从人体内外来说,“中”是指内在脏腑,“傍”是指躯体、四肢;从五脏来看,“中”可指脾胃,“傍”则指心、肺、肝、肾四脏。且观《五常政大论》,在此段文字前后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