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主诉辨治法与微观辨证及其学科群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诉辨治法是辨病脉证并治、辨证论治的传承,又是以证统病、专病论治的创新。主诉辨治法抓住主诉,开展有序的望、闻、问、切四诊,结合诊断新技术,来探讨病因、落实病位,阐明病机、分清病性,详悉病势、确定证名,依证立法、按法制方而论治。主诉辨治、微观辨证及其学科群的发展,有利于中医药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主诉辨治法”以证统病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诉辨治法"为"辨病脉证并治"、"辨证论治"的传承又是"以证统病","专病论治"的创新,以抓住"主诉",开展有序的问、望、闻、切四诊,结合新技术,确定证名,依证立法,按法制方.  相似文献   

3.
“病”、“证”、“症”是疾病的3个基本层次,辨病论治强调始发病因和病理过程,是通过局部治疗以改善整体;辨证论治则强调机体的整体反应特性,是通过整体治疗以改善局部.辨病论治是治病以治人,辨证论治是治人以治病.而对症治疗则是对某些突出症状的单纯性治疗,可减轻患者病痛,并有利于对“病”和“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王琦"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的理论要素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是以辨体论治为切入点,将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进行综合运用的一种临床诊疗模式,是基于体质理论构建、科学实验和临床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其以辨体论治为基础和根本,以“体病相关”和“体质可调”学说为依据,沟通疾病、证候和体质的内在联系,拓展临床思维空间,适应多元复杂的临床要求。在具体应用上,或防病重调体,或治病先调体,或治病兼调体,尤其当无证可辨时,辨体可补偏救弊。诊疗方法有辨体质状态论治、辨体质类型论治、辨体质差异用药等。通过列举临床案例,以资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5.
仲景是中医辨病论治的奠基人。《金匮要略》中的辨病论治观即辨病论治、辨证论治、辨兼证论治,无论在总体理论上还是在具体病证的运用中,都给后人树立了光辉榜样。  相似文献   

6.
深度挖掘《黄帝内经》病证结合思想,《黄帝内经》首开辨病论治之先河,在此基础上,又将辨病与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经络辨证及六经辨证有机结合,开启了病证结合思想的萌芽,为后世病机、证候、治则治法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基于病机、证候、治法、方药之间的内在联系性与统一性,提出病证结合是循证病机-证治体系的立论基础,循证病机-证治体系以疾病为研究基础,以病机为核心要素,以临床疗效为评价标准,“基于疗效,评价病机”是构建疾病循证病机-证治体系的关键。在疾病循证病机-证治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借鉴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方法,通过“以方测证、验证病机”的方式,为循证病机-证治体系的构建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病证离合论     
辨病论治强调始发病困和病理过程,是通过局部治疗以改善整体;辨证论治则强调机体的整体反应状态,是通过整体治疗以改善局部。辨病论治是治病以治人,辨证论治是治人以治病。二者在地位上是平行的,但又可部分交叉和重叠。证不是病的下位概念,病与证不存在隶属关系,而是既离又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病、证再识及其证本质和辨病与辨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伤寒论》“病”“证”含义的再认识,探讨证本质及辨病、辨症概念,并明确相关概念的病机逻辑关系。“证”字在《伤寒论》中有疾病现象———症状、证候的证据及证候等含义,“病”除了疾病状态、病种、病位等概念外,还具有证据/假性证据的含义。“证”作为证候的简称,其本质由证候病机决定,以证候标识为证据,包含了病种要素,与病的关系犹如“线”与“珠”的关系。辨证是从“观”到“知”全过程的概括,辨症只是其中“知”的环节,是对“观”收集到的症状进行病机逻辑的分析求证,包含了辨病。《伤寒论》略于“观”详于辨,基本属于辨症范围,体现了从病的层次上升到证的层次的辨症过程。《伤寒论》“证”实际表达的各种含义,存在内在的病机逻辑关系,辨病、辨症和辨证概念位的大小不同,存在从属关系。  相似文献   

9.
“病证结合”辨治桥本甲状腺炎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病证结合”辨治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体会。桥本甲状腺炎主要证型为肝郁痰凝证、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痰瘀互结证;徐氏流派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注重温阳扶正、分期论治、异病同治等。  相似文献   

10.
结直肠癌是全球死亡率排在第二位的恶性肿瘤,其病程长,预后差,常发生转移、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指导下,多角度辨治结直肠癌,包括从病因方面辨因论治、从病机方面辨机论治、从病性方面辨性论治、从病位方面辨位论治、从分期方面辨期论治、从疾病方面辨病论治、从证候方面辨证论治、从体质方面辨体论...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是中医杂病诊治的典范,其中的妇人病3篇更是开创了妇人病专论的先河,为后世中医妇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从5个方面探求其辨治妇人病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肾钙乳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 1998年 10月~ 2 0 0 2年 5月诊治的 2 3例肾钙乳症患者。结果 通过B超、X线照片、CT确诊 14例 ,拟诊 4例 ,误诊 5例。 13例手术治疗 ,10例保守治疗并随访。结论 B超、X线照片、CT等对肾钙乳症具有很高的确认率。误诊是因为对肾钙乳症的性质及影像学特征不了解。手术对肾钙乳症治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中风络病证治述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中风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按脏腑辨证方法进行诊治,并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络病辨证方法可作为其有益的补充.中风病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病络病机,按络病辨证方法诊治中风病,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认为中风病络病辨证常见的证候有:风窜络脉证、痰阻络脉证、瘀阻络脉证、火扰脑络证、毒滞络脉证、水淫络脉证、络脉气血两虚证等.  相似文献   

14.
辨病论治体系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中医的辨证论治有不可磨灭的功勋 ,但以往中医学 (尤其是内科 )对病的本质认识尚感不够。因此中医学术的发展 ,当突破辨证论治的局限 ,从“病”着手 ,即在明确疾病病理变化 (病性 )的基础上 ,结合辨病位而确定疾病病种及分类 ,建立辨病论治的完善体系 ,实现辨病与辨证的结合 ,将可能是中医学发展创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张红艳  娄斌  汪晶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4):34-35,38
循环系统疾病是目前社会生活中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在内科疾病中占的比重较大,有时也很严重,明显地影响患者的劳动力.甚至导致较高的病死率。因此,积极地对其进行预防和治疗,对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维护社会生产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辨治慢性肝病的临证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辨证施治是中医临床的根本,治疗慢性肝病,应辨证结合辨病。对证型重叠交杂者应分清主次;当无证可辨时,应遵循“有证辨证、无证辨病”的原则。肝病的发生和演变十分复杂,要考虑“病”和“期”的动态变化;对于临证用药,主张一法为主,多法联用;同时治肝不忘和胃、益肾,时时注意顾护脾胃;对病情复杂者,要善处治疗矛盾,灵活掌握药味和比重,做到“正邪兼顾,分清主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8例下腔静脉后输尿管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患者术前均明确诊断,治疗采用输尿管复位矫形术;术后随访2-4年,临床症状消失,肾积水明显减轻,吻合口无狭窄。结论:下腔静脉后输尿管诊断主要依据多种影像学的协同检查,静脉肾盂造影和逆行肾盂输尿管造影是主要的诊断方法,输尿管复位矫形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对“脉症不应”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医家在遇到“脉症不应”的情况时多沿袭明代张景岳的理论,对脉或症进行“从舍”,然而反观大医家张仲景的著作,却以“脉症不应”之处为辨证之关键,强调“脉症合参”,认真分析脉症不应之理。通过研究张仲景脉症并重的思想,对“脉症不应”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内、外、妇、儿各科各种疾病总体病机都是脏腑功能紊乱和气血阴阳失调,辨证论治是各科治疗的共同基础。外科病、妇科病及儿科病的发病机理、证候,有些也常见于肾病,是肾病病因病机的一部分。因此,引进外科、妇科、儿科的一些理念,依据"异病同治"、"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选择运用外科、妇科、儿科名方,有机会施用于肾病的治疗。如大黄牡丹皮汤治疗急、慢性肾衰,仙方活命饮选用于狼疮性肾炎活动期;温经汤和桂枝茯苓丸选治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人参五味子汤治疗糖尿病或IgA肾病气阴两虚证等。方剂学不分科,遵循辨证论治的精神,"方对证,药对症",选择适宜治疗肾病的各科名方,拓宽了肾病治疗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