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神经刺激器定位在老年人下肢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先花 《当代医学》2010,16(7):148-148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老年人单侧下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0例择期单侧下肢手术病人,ASA1~3级,年龄60~86岁。患者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预先输入平衡盐溶液补充血容量。病人采取侧卧位,根据体表解剖标志定位腰丛及坐骨神经穿刺点、皮丘浸润后,用1%利多卡因+0.45%罗哌卡因混合液25~30ml分别实施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尿量等指标变化。结果腰丛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能满足几乎所有单侧下肢手术,未出现低血压、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通过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绝大部分病人麻醉效果满意、损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在80例高龄患者手术中采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结果 全部病例麻醉满意安全完成手术.结论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是安全和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单侧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观察31例行单侧下肢手术的病人,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单侧坐骨神经-腰丛阻滞效果.所用局麻药均为1%利多卡因及0.5%罗哌卡因注射液,记录阻滞前基础值,阻滞后5、10及15min,切皮后5、10min,手术结束时的MAP、HR及阻滞效果、相关并发症.结果 93.5%的患者麻醉效果满意,6.5%患者出现阻滞欠佳,给予少量咪达唑仑及芬太尼完成手术;无麻醉失败病例.神经阻滞后与基础值比较,患者HR、MAP无明显变化(P>0.05).所有病人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单侧下肢手术采用单侧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是一种简易安全和效果良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张国磐 《中外医疗》2010,29(30):45-46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病人下肢手术中应用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选择40例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病人,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吸氧2L/min,酌情予咪达唑仑镇静及适量芬太尼,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于腰丛注入1%利多卡因20mL和0.375%罗哌卡因15mL,坐骨神经处注入1%利多卡因15mL和0.375%罗哌卡因5mL,观察患者阻滞后感觉神经阻滞效果、阻滞维持时间、手术时间,以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记录本组麻醉前、麻醉后15、30、60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结果所有患者术中都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无严重麻醉意外及死亡病例。与麻醉前比较,本组病人麻醉后血压虽有明显下降,但平均降幅低于术前20%。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佳,循环维持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腰骶丛阻滞应用于高危病人下肢手术的效果。方法 38例临床合并各种高危疾病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病人,施行单侧腰骶丛神经阻滞。腰丛阻滞分腰肌间隙入路和腹股沟入路;坐骨神经阻滞为臀区入路。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刺激器电流频率1Hz,起始强度1mA,麻醉总量为1%利多卡因20ml,0.5%罗哌卡因30ml。结果 38例病人均阻滞完善,麻醉效果满意,术中生命体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结论 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下腰骶丛阻滞定位准确,客观指征明显,效果可靠,对患者各系统干扰小,对有严重合并症病人更为适用。  相似文献   

6.
吴丽红 《当代医学》2012,(31):106-107
目的分析神经刺激器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手术麻醉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40例19~75岁的下肢手术患者,行腰丛一坐骨神经联合阻滞(NER),然后对其麻醉开始时间、麻醉的效果以及手术过后镇痛的持续时间进行记录.结果36例阻滞效果为优,2例患者阻滞效果为良,2例阻滞效果为差.麻醉前后及术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刺激器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技术用于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很好,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7.
王殿超  侯芳  单勤亮等 《吉林医学》2013,(35):7364-7365
目的:观察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中的效果。方法:52例老年患者拟行单侧下肢手术,施行单侧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局部麻醉药为0.5%罗哌卡因,腰丛阻滞剂量为1525 ml,坐骨神经阻滞剂量为1025 ml,坐骨神经阻滞剂量为1015 ml。观察并记录麻醉血流动力学、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麻醉效果好,生命体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不良反应小。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麻醉效果好,对各系统干扰小,并发症少,对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更为适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外周神经阻滞用于80岁以上患者下肢手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选择两组80岁以上逆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Ⅰ组(外周神经阻滞)和Ⅱ组腰硬联合麻醉(CSEA),Ⅰ组根据部位不同选择坐骨神经阻滞,坐骨神经加股神经阻滞,腰丛加坐骨神经阻滞,使用神经刺激仪定位;Ⅱ组使用腰硬联合麻醉L3-4穿刺置管,给予等比重布比卡因液,比较两种麻醉方法的阻滞效果。结果两组阻滞效果无较大的差异,麻醉前两组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组麻醉后血压明显低于麻醉前及Ⅰ组,注药15min心率Ⅱ组明显增快,尿潴留明显多于Ⅰ组,术后随访患者及家属满意率Ⅰ组大于Ⅱ组。结论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外周神经阻滞,不仅满足高龄老人下肢手术要求,也因其费用低,副作用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将90例70岁以上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A、B两组,每组各45例.A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正确定位腰丛和坐骨神经后分别给予0.375%罗哌卡因20~25ml和0.5%罗哌卡因15~20ml,然后进行硬膜外穿刺备用,以防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不全,同时进行术后镇痛.B组选择硬膜外麻醉,L3~4间隙为穿刺点,给予0.75%罗哌卡因10~15ml.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阻滞效果及其术后并发症.结果 A组42例单纯应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仅3例复合了硬膜外麻醉,而且硬膜外给予的麻醉药量明显减少.B组麻醉后30min(T1)、1h(T2)时点与麻醉前(基础值)及A组比较MAP降低、HR升高;B组患者术后24h内恶心、呕吐、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结论 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复合硬膜外麻醉适用于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并发症少,麻醉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下肢所能耐受止血带的时间,探讨止血带反应与罗哌卡因浓度及神经阻滞效果间的关系。方法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成2组(Ⅰ组、Ⅱ组),每组50例。两组均采用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罗哌卡因浓度分别为0.375%和0.5%;容量均为50ml,其中腰丛阻滞点注药30ml,坐骨神经阻滞点注药20ml。结果止血带反应Ⅱ组较Ⅰ组发生例数少,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起效时间和麻醉完善时间均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的局麻药中毒反应;结论0.375%罗哌卡因可用于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但0.5%罗哌卡因麻醉下患者对止血带反应有更好的耐受。  相似文献   

11.
在41侧标本上,对面神经主干、颞面干、颈面干及在腮腺前缘处的分支的各径线进行了观测,为面神经移植提供参数,对主要面肌的神经支数及入肌点进行观察。另在22只狗上进行单侧带血管耳大神经移植至同侧面神经的实验。术前及术后定期作肌电观察带血管神经移植后神经再生的情况。结果表明:带血管神经移植后3个月,肌电图基本恢复正常,神经移植成功。可望将此方法用于对面瘫的显微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2.
调查52具成年尸体(男38,女14)的肩胛下神经和胸背神经。结果发现:上肩胛下神经多数为2支(53.85+4.89%),常起自后束(86.98±2.43%)。胸背神经均为1支,大多数起自后束(74.29±4.27%),有时与下肩胛下神经共干(22.86±4.1%)。下肩胛下神经多数为1支(98.1±1.33%),半数以上起自腋神经(54.29±4.86%),所以应视为腋神经的分支。大圆肌支为下肩胛下神经的终支,但偶而可单独起自腋神经(1.87±1.33%)。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神经移植后在局部注入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家兔30只,随机分为两组.A组:切除5mm面神经颊支,用等长的耳大神经移植.B组:神经移植同A组,并于术中、术后第1、2、3、4天分别在局部注入2 000U的神经生长因子(大连司威特制药有限公司制).术后饲养12周,对移植体进行神经电生理、组织学检测.结果:实验结果证明,再生神经纤维都可以通过移植神经的吻合端,A组神经传导速度为20.42±2.12m/s,B组神经传导速度为23.71±2.24m/s,两组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神经移植后注入神经生长因子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丝素-壳聚糖混合膜用于面神经缺损修复的可能.方法 成年雄性日本大耳白兔20只,切断双侧面神经颊支,制成10 mm的兔面神经颊支缺损模型.将丝素.壳聚糖混合膜制作成神经导管,用来修复兔右侧面神经缺损,作为实验组;左侧用翻转自体神经修复,作为对照组.术后2,4,6,8周显微镜下观察面神经修复段的解剖形态,术后4,6,8周行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 随时间推移,兔面神经缺损成功再生.结论 丝素-壳聚糖神经导管可有效促进兔面神经缺损修复并引导神经再生.神经电生理检查可有效地反映神经缺损修复的功能性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传统异感法与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法在臂丛神经阻滞中对运动与感觉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上肢手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异感法进行肌间沟臂丛阻滞,观察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后不同时间感觉和运动阻滞的情况。结果①观察组对于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及肌皮神经组织效果均较好,两组患者在尺神经和正中神经阻滞效果上差异不明显,但观察组对桡神经和肌皮神经的阻滞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患者麻醉后0.5 h、1 h、2 h、24 h疼痛评分差异不明显,6 h时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时间运动功能的恢复比较,观察组麻醉后1 h、2 h期间肌力超过2级的患者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法局麻效果更为肯定,可降低局麻药量,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桡神经肱三头肌外侧支转位修复腋神经与肌皮神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观测50侧成人上肢标本桡神经肱三头肌外侧头支的起点、入肌点、横径、无损伤分离长度;测量肌皮神经分支及腋神经前、后支起点、横径;在2侧新鲜上肢标本上切取上述肌支,体视显微镜下进行神经纤维计数.结果 桡神经肱三头肌外侧头支主干无损伤分离长度为44.6±1.7 mm,有2~4个分支,桡神经肱三头肌外侧头支与腋神经前支、肌皮神经分支在横径、纤维数上相近,外侧头肌支可分离长度大于其起点与腋神经起点间的距离,桡神经肱三头肌支起点与肱二头肌支起点在同一平面.结论 臂丛上干损伤后,桡神经肱三头肌外侧头支可转位修复腋神经、肌皮神经.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 讨论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脑瘫患者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除术进行全程监测.结果 经3~18个月随访,本组11例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行SPR的痉挛性脑瘫患者,双下肢肌痉挛的解除率100%,功能改善率80%,膝、踝反射正常率80%,髌、踝阵挛消失率90%,剪刀步均消失,肌力均在3级以上.结论 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的SPR,患者双下肢肌痉挛的解除率、功能改善率、反射正常率、肌力等均明显优于其他学者报道的肉眼下进行SPR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