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比较后腹腔镜嗜铬细胞瘤切除术与其他类型肾上腺肿瘤后腹腔镜手术的效果,探讨后腹腔镜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3年6月~2009年1月,该院同一术者所行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137例.根据病检结果分为非嗜铬细胞瘤组102例与嗜铬细胞瘤组35例.应用t检验、x2检验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术后以及随访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除1例嗜铬细胞瘤患者中转开放手术,其余病例均于腹腔镜下成功完成,两组之间中转开放例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之间手术时间(P>0.05)及术中血压、心率剧烈波动例数(P>0.05)差异无显著性.嗜铬细胞瘤组术中估计失血量较多(P<0.05).并发症发生率:嗜铬细胞瘤组8.6%,非嗜铬细胞瘤组7.8%,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嗜铬细胞瘤组术后住院时间(P<0.01),重症监护病房时间(P<0.01)及术后禁食时间(P<0.05)较长.随访7~36个月,失访4例,1例肾上腺皮质腺癌死于肝转移,1例嗜铬细胞瘤复发,其余患者症状均明显减轻或消失,复查B超、CT未见复发.结论 对于腹腔镜手术经验丰富的术者,后腹腔镜嗜铬细胞瘤切除术与其他类型肾上腺肿瘤后腹腔镜手术一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麻醉及其处理措施。方法 对12例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患者,完善麻醉前准备和术前用药,选择合适麻醉方法(采用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麻醉加硬膜外阻滞),加强术中监测和及时处理心律失常及高血压的危象。结果 肿瘤切除后无1例应用α-受体兴奋药去甲肾上腺素,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血液动力学维持平稳;术毕麻醉苏醒迅速。结论 该类手术麻醉成功关键在于做好麻醉前准备、术中有效控制血压和防治心律失常以及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A型(MEN2A)家系中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治疗方法 方法 收集3个MEN2A家系,共有8例MEN2A患者均患有嗜铬细胞瘤,分析这8例患者高血压特点、24 h尿VMA及肾上腺CT结果 、嗜铬细胞瘤患病情况及治疗方法 结果 8例MEN2A患者中7例有甲状腺髓样癌(87.5%),8例有嗜铬细胞瘤(100%),没有发现有HPT的发生,其中6例(75%)患者是以嗜铬细胞瘤起病,而且嗜铬细胞瘤中7例(87.5%)为双侧.8例患者中3例(37.5%)为持续性高血压,5例(62.5%)为阵发性发作高血压,6例(75%)24 h尿VMA升高,2例(25%)高血压发作时尿VMA/Cr比值明显升高.4例患者经腹腔镜切除肿瘤,4例经开腹手术切除肿瘤,随诊7例(87.5%)良性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后随诊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本研究结果 提示MEN2A中嗜铬细胞瘤常为双侧,临床可表现为持续性高血压也常有阵发性高血压者,生化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RET基因的突1变检测能使MEN2A中嗜铬细胞瘤得到早期诊治,腹腔镜下手术是MEN2A中嗜铬细胞瘤治疗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应用于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疗效及体会。方法选取本院46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均给予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治疗,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护理干预),各23例,比较2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改善(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够促进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术后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对护理服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付莉  杨川 《新医学》2013,44(2):147-149
目的:分析嗜铬细胞瘤合并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诊治要点.方法:总结分析1例嗜铬细胞瘤合并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诊治经过.结果:该例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结合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可基本明确嗜铬细胞瘤,行后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后,血压可降至正常范围,术后病理学检查符合混合性嗜铬细胞瘤和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结论:嗜铬细胞瘤合并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临床症状以嗜铬细胞瘤表现为主,确诊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经腹入路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护理1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是肾上腺髓质产生儿茶酚胺的嗜铬细胞所发生的肿瘤,手术切除是嗜铬细胞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传统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对患者损伤重、创伤大、患者术后卧床时间长、恢复慢;Gagner于1992年首先报道了腹腔镜下肾上腺切除术(LA)[1]。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血压波动小、患者恢复快的优点[2,3]。我院2003年2月-2005年5月共行经腹入路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1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1~60岁。病变位于左侧8例,右侧5例,肿瘤…  相似文献   

7.
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附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该院2004年10月~2008年5月后腹腔镜手术治疗8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手术全部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30~150min(平均55min),术中出血量40~120mL(平均60mL),均未输血,瘤体直径2.5~7.5 cm(平均4.5 cm),术后住院时间5~10 d(平均7 d).病理检查报告均为嗜铬细胞瘤.随访3个月~4年,患者血压均恢复正常,无需服用降压药物,肿瘤局部无复发.结论 后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损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临床应用前景广泛.直径超过6cm的肿瘤也可以被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顺利切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提高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麻醉管理的水平.方法 回顾性总结26例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手术麻醉效果,探讨了术前准备、麻醉选择与维持、术中监测与管理、气腹对生理功能的影响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等方面的经验.结果 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无手术麻醉并发症.结论 合理的围手术期麻醉处理可使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安全顺利进行后腹腔镜下肿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护理。方法:对30例行腹腔镜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术前干预和术后常规护理,监测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的护理和管道的护理等。结果:本组手术均成功,术后血压保持正常,肿瘤未见复发。结论:做好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的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的护理配合经验。方法:分析30例经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护理配合。结果:1例因后腹腔广泛粘连转为开放手术,其余手术均取得成功,手术时间为30~70min,术后恢复良好。结论: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具有损伤小、切口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手术室的护理配合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后腹腔镜行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安全性。方法: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后腹腔镜切除术9例(A组),腹膜后开放手术15例(B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术后肠道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手中各时点的血压、心率情况和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出血量、输血率、术后肠道恢复时间、总并发症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在术中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在心动过速、低血压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发生率方面的组间差异均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可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并且术中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与开放手术相当。手术适应症选择适当,后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与开放手术具有同样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手术切除多发性内分泌腺瘤2A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2A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适、负性情绪和睡眠质量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别(P>0.05);观察组术后简式心境问卷(POMS-SF)总分、紧张-焦虑和抑郁-沮丧等维度低于对照组,而精力-活力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睡眠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手术切除多发性内分泌腺瘤2A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不适和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副神经节瘤切除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分析本院2003年以来成功实施的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副神经节瘤切除术211例, 肿瘤直径2~16cm, 术前行内分泌、影像学及核医学等检查, 并服用2~4周α受体拮抗剂。  结果  211例患者手术时间为(97±29) min (60~170min), 术中出血量(84.6±56.3) ml (15~250ml), 住院时间(4.9±1.6) d (3~7d); 术后病理结果证实,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70例、副神经节瘤41例。随访3个月至7年, 12例因复发、转移而被诊断为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  结论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副神经节瘤一经确诊, 应该在充分药物准备的基础上, 实施手术切除。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 腹腔镜手术切除肿瘤对血流动力学干扰小, 具有微创、切除彻底、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嗜铬细胞瘤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嗜铬细胞瘤患儿临床资料,总结术前准备、手术麻醉及管理方法。结果 3例术前确诊嗜铬细胞瘤者术前降压有效,术中静脉泵注硝普钠控制性降压,另1例术中诊断嗜铬细胞瘤者,及时给予控制性降压和输血、输液扩容治疗;4例术中肿瘤切除前收缩压均控制在100~160mm Hg,肿瘤切除后维持收缩压60~80mm Hg;麻醉期间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尿量及体温正常;4例均成功切除肿瘤,术后病理诊断3例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例为肾上腺外纵隔嗜铬细胞瘤。结论术前、术中控制性降压及扩充血容量是小儿嗜铬细胞瘤手术麻醉管理的重点,有助于维持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稳定;对术前误诊的嗜铬细胞瘤,术中及时判断和麻醉正确处理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沈新映  谭淑芳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1):1055-1056
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曾一度被视为手术禁忌证,近年来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在有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基础上,腹腔镜下嗜铬细胞瘤切除不仅手术时间与开放手术相仿,而且术中血压波动的幅度和频率都小于开放手术,手术时间更短,出血更少,术后恢复快,是治疗嗜铬细胞瘤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我院于1999年12月~2005年3月开展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47例,手术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7例,男性30例,女性17例,年龄29~78岁,平均年龄59岁,术前经尿VMA,MRI及[3]I-MIBG确诊为功能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37例,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46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组织标本(良性28例、恶性18例)和21例正常肾上腺组织标本中VEGF、iNOS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及二者相关性。结果 VEGF、iNOS阳性表达率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组织良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组织正常肾上腺组织(P0.01)。直径≥5 cm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组织VEGF、iNOS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直径5 cm的瘤组织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组织中VEGF和iNOS的表达呈正相关(r=0.452,P0.001)。结论 VEGF和iNOS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肾上腺组织,二者的表达随着肿瘤增大而增强,恶性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良性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且二者表达呈正相关,共同影响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比较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时患者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及血糖的变化。方法6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均分为两组:硬膜外麻醉组(EA组)和全身麻醉组(GA组)。分别于麻醉前、腹压达12mmHg后1min和30min、术毕四个时点监测HR、SBP、DBP、SpO2的变化,并于上述时点测血糖(BS)变化。结果两组手术前后HR无明显变化,在气腹1minEA组HR高于GA组(P<0.01);EA组SBP在气腹30min和术毕均低于麻醉前水平(P<0.05);GA组在气腹后DBP和SBP明显高于麻醉前(P<0.01和P<0.05),DBP直到术毕仍高于麻醉前水平(P<0.05);组间血压比较:气腹后和术毕EA组SBP和DBP明显低于GA组(P<0.05或P<0.01),但维持在正常范围;EA组气腹前后BS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GA组术毕时BS水平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结论合适阻滞平面的硬膜外麻醉能较好地消除气腹引起的血压升高和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8.
秦薇 《全科护理》2014,(10):958-959
正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大部分来源于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组织,约10%为恶性[1]。另有15%~25%成人的嗜铬细胞瘤是来源于肾上腺外的组织(如交感神经节、其他嗜铬细胞组织等),其恶性率高达29%~40%[2]。目前,手术切除是治疗嗜铬细胞瘤唯一有效的方法[3]。但由于恶性嗜铬细胞瘤早期诊断困难、复发率高、转移灶多,故根治性切除的机会极少[4]。我院收治了1例复发性恶性嗜铬细胞瘤病人,现将其围术期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嗜铬细胞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彩超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近五年超声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11例。结果:11例中7例肿瘤位于肾上腺内(左3,右4),4例肿瘤位于肾上腺外。3例恶性嗜铬细胞瘤中,1例位于肾上腺内,另2例肿瘤位于肾上腺外(下腔静脉旁1例,主动脉旁1例)。静止型嗜铬细胞瘤2例。超声定位诊断符合率为91%(10/11)。结论:嗜铬细胞瘤定性诊断需结合临床和生化测定,对钙化型嗜铬细胞瘤的诊断需持谨慎态度,对静止型嗜铬细胞瘤采用“肿瘤激惹征”协助定位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A型(MEN2A)家系中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收集3个MEN2A家系,共有8例MEN2A患者均患有嗜铬细胞瘤,分析这8例患者高血压特点、24h尿VMA及肾上腺CT结果、嗜铬细胞瘤患病情况及治疗方法。结果8例MEN2A患者中7例有甲状腺髓样癌(87.5%),8例有嗜铬细胞瘤(100%),没有发现有HPT的发生,其中6例(75%)患者是以嗜铬细胞瘤起病,而且嗜铬细胞瘤中7例(87.5%)为双侧。8例患者中3例(37.5%)为持续性高血压,5例(62.5%)为阵发性发作高血压,6例(75%)24h尿VMA升高,2例(25%)高血压发作时尿VMA/Cr比值明显升高。4例患者经腹腔镜切除肿瘤,4例经开腹手术切除肿瘤,随诊7例(87.5%)良性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后随诊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MEN2A中嗜铬细胞瘤常为双侧,临床可表现为持续性高血压也常有阵发性高血压者,生化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RET基因的突变检测能使MEN2A中嗜铬细胞瘤得到早期诊治,腹腔镜下手术是MEN2A中嗜铬细胞瘤治疗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