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动态多期螺旋CT扫描在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患者中,肿瘤型18例,平扫表现为肝内单发的低密度不规则肿块,增强动脉期病灶无强化6例,外周部分呈轻度、不完全的环状强化12例,门脉期病灶进一步强化14例,延迟扫描病灶内部呈斑片状持续强化6例、网状或线状持续强化8例,病灶中央始终不强化4例;浸润型4例,平扫表现为肝内胆管壁局限性增厚、管腔狭窄,于增强后各期胆管壁缓慢持续强化;腔内生长型8例,平扫示近肝门部局限性软组织肿块并见肝管扩张增粗及狭窄,增强后近肝门肿块缓慢持续强化。结论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提高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正确诊断率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形态类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形态特点和动态增强CT表现。结果:2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中肿块型14例,管周浸润型4例,管内生长型2例。肿块型平扫表现为不规则低密度肿块,动态扫描早期肿瘤周边呈环状强化,中心部分早期呈轻度强化或不强化,延迟期呈现持续性强化为特征性表现;管周浸润型表现为沿胆管树走行的分枝状软组织肿块,边缘不清,远侧胆管扩张,动态扫描肿瘤呈渐进性延迟强化;管内生长型表现为扩张胆管内的乳头状或结节状病变,动态扫描早期呈轻度均匀性强化,延迟期无强化。结论:不同形态类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不同,术前影像学检查明确ICC的形态学类型,有助于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并判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与病理学基础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与病理学基础,提高对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为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与CT扫描资料。结果:CT平扫12例均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灶,边界不清;病灶周围肝内胆管扩张5例;局部肝包膜回缩征象4例。增强扫描:动脉期与静脉期病灶无强化或轻度强化,延迟后病灶内部呈片状、分隔状或均匀强化。病理表现镜下为低分化或未分化腺癌,血管分布稀少,癌巢之间为大量纤维结缔组织。结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病理学基础有助于理解CT征象。  相似文献   

4.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及螺旋CT表现特征,提高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7例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表现。结果:17例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肿瘤位于左叶9例,右叶5例,左右叶同时累及3例;肿瘤大小2.5cm×3.0cm~9cm×11cm,其中15例肿块直径大于5cm;肿瘤形态呈分叶状、片状或不规则状12例,类圆形5例;肿瘤边缘清楚4例,13例边缘不清。螺旋CT特征为:病灶以低密度为主的不规则肿块,内可见囊性更低密度区;病灶以边缘轻至中度强化为主,出现特征性的从周边到中心的向心性强化、延迟强化,呈“慢进慢出”表现;病灶周围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局部肝萎缩,肝包膜凹陷征。结论: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于与肝内其它常见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经手术或穿刺活体组织检查经病理证实为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8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30个病灶CT平扫均为低密度,病变区或其周围见胆管扩张,其中15例见肝包膜回缩征,11例为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环形增强9例。门静脉期11例中央网格样增强。延迟期8例呈向心性增强,密度略高于正常肝实质。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有利于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莫迪司MRI增强扫描在周围性胆管细胞癌及肝脓肿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以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搜集经病理证实的22例肝脓肿及21例周围性胆管细胞癌,所有病例均行莫迪司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对比分析2组MRI表现差异。结果:周围性胆管细胞癌与肝脓肿在病灶形态、信号均匀性、边缘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灶增强扫描多为渐进性强化,且DWI呈高信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灶伴随征象(邻近胆管扩张、胆管结石、异常灌注及肝包膜回缩)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期,周围性胆管细胞癌外周部呈相对低信号18例(18/21),肝脓肿外周部呈均高信号(22/22),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胆期,周围性胆管细胞癌外周部强化减低,而肝脓肿外周部呈持续强化,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周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3例IHPCC的CT表现。结果:33病例中29例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实质病灶.4例无明确肿块;肝内胆管扩张23例,扩张胆管合并肝内胆管结石15例。所在肝叶萎缩、肝包膜凹陷征25例,三期增强扫描:早期或动脉期明显强化1例;27例早期周边轻度强化,门脉期延迟期周边向中心明显强化呈片状、条状、分隔状;1例均无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内外胆管癌的螺旋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外胆管癌,回顾性分析其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结果:肝内胆管癌5例,CT平扫为边缘欠清的低密度病灶中可有高密度钙化影,增强扫描随时间延长病灶由边缘向中央逐步强化,最后病灶强化高于正常肝实质,病灶周围可见扩张的肝内胆管。肝门胆管癌6例,CT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胆总管或左右肝管起始部狭窄、充盈缺损、轻中度强化的肝门软组织肿块。中下段胆管癌12例,CT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病变以上胆总管扩张、病变处胆总管狭窄、中断,梗阻近端胆管壁不均匀增厚、腔内见软组织结节影或周围软组织肿块。结论:肝内胆管癌及肝门部胆管癌根据CT动态增强表现不难作出诊断,胆总管癌须认真分析CT薄层放大增强表现鉴别其他低位梗阻性胆道疾病后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末梢型肝内胆管细胞癌MSCT影像学征象,提高术前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不典型末梢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资料。结果CT平扫病灶均为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6例见不均匀轻度强化,3例呈富血供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5例病灶渐进性、向心性持续轻度强化,5例轻度环状强化,2例病灶未进一步强化;肝包膜皱缩5例,肝叶萎缩4例,周围胆管轻度扩张3例,合并胆管结石3例。结论不典型末梢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平扫呈边缘模糊稍低密度影,增强动脉期呈轻度不均匀性环状强化,延迟期渐进性强化为特点,周围胆管扩张、肝叶萎缩及肝包膜皱缩是其重要间接征象。  相似文献   

10.
不同生长方式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生长方式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经手术、活检或临床随访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动态CT表现。结果34例肝内胆管细胞癌中,肿块形成型27例,围管浸润型5例,腔内生长型2例。肿块形成型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肿块24例,3例表现为等或高密度肿块;增强动脉期周边轻度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有增加,延迟期16例表现为均匀强化,11例表现为肿块周边不均匀强化,中央始终无强化。围管浸润型表现为胆管壁的不规整增厚2例,闭塞3例。2例腔内生长型表现为扩张胆管内强化结节。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生长方式的不同,有不同的CT表现。熟悉不同生长方式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动态CT表现,有利于诊断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
李莉  郭少冰  何卓南   《放射学实践》2010,25(4):417-419
目的:探讨肝吸虫性胆管炎的CT表现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本组48例临床表现急性胆管炎的肝吸虫病例行螺旋CT检查,并对照逆行性胰胆管造影加内镜下奥狄括约肌切开术和胆总管探查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内胆管扩张48例,末梢胆管囊状扩张38例;肝外胆管扩张32例和胆总管壁增厚12例,胆总管内高密度影6例;胆囊增大20例,胆囊内団状软组织影2例。本组15例术前CT误诊,其中误诊为胆管结石8例,因胆总管壁增厚并有强化而误诊胆总管下端癌4例和壶腹癌1例,误诊为肝内周围型胆管癌2例。结论:在肝吸虫疫区,当CT表现为胆管炎征象并伴有肝包膜下小胆管囊状扩张时,需要考虑吸虫所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肝脓肿的 CT 表现及误诊原因分析,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手术、穿刺病理证实的肿块型 ICC 21例和肝脓肿20例影像资料,其中10例肿块型 ICC 术前影像误诊为肝脓肿,41例均行 CT 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结果边缘强化环不规则、延迟不规则斑片状或片絮状强化、动脉血管穿行或环绕病灶、肝被膜凹陷征、合并肝内胆管软组织结节、肝内胆管扩张、肝门区和腹膜后淋巴结肿大、门静脉受侵狭窄或闭塞提示肿块型 ICC 可能性大。形态规则、环壁光滑完整、环壁周围环状水肿征、延迟分隔状或多环状强化、肿块缩小征、环内低密度类似液性提示肝脓肿可能性大。异常灌注肝脓肿出现几率高且明显。结论肿块型 ICC 与肝脓肿的影像特征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的特征性表现,结合多个征象综合分析有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肝血管肉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伟聪  邱士军   《放射学实践》2012,27(7):771-77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血管肉瘤(PHA)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PH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年龄34~58岁,均为男性。5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5例中4例呈巨块为主型,1例弥漫结节型;4例位于肝右叶,1例肝左右叶均累及;2例有子灶。增强扫描动脉期示2例中心及周边呈结节样强化、部分间隔不强化区,2例无明显强化,1例仅中心斑点状强化;门脉期示4例周边结节状强化,1例片絮状强化向内充填,中间夹杂片状无强化区;延迟期示4例强化而中心充填趋势比较明显,1例仍表现为边缘结节状强化。5例坏死区均未见强化。结论:PHA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但特异性低,仍需病理检查方能确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HPCC)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IHPCC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平扫表现为低密度病灶,多数边界不清,伴病灶周边胆管扩张15例,肝内胆管结石9例,胆总管结石2例;伴肝叶萎缩13例,病灶局部肝轮廓凹陷10例;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周边环形、结节状强化19例,内部呈斑片状强化7例,线样强化5例、网格状强化4例,静脉期及延迟10~15min后扫描病灶有进一步强化、充填,呈现渐进性强化的特点。发现肝门周围和后腹膜区淋巴结肿大8例,无弥漫性肝硬化表现及门静脉癌栓形成征象。结论:IHPCC与其它肝肿瘤及非肿瘤性病变有着不同的病理和CT表现特征,螺旋CT动态多期增强扫描对IHPCC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胆管癌螺旋CT强化特征与病理学对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 探讨胆管癌的螺旋CT增强扫描表现与病理学的关系 ,以及螺旋CT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2 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门区胆管癌的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资料 ,重点观察肿块相对于肝脏的密度变化。结果 肝门区胆管癌CT主要表现为肝门区不规则低或略低密度软组织肿块 ,在动态扫描过程中相对于肝脏密度的变化趋势为高、低、高。 75 % (2 1/ 2 8)的病变于门脉期 (10例 )和延迟期 (11例 )显示最清楚 ,19例有延迟强化 ,延迟强化率为 6 7.9% (19/ 2 8) ;此外螺旋CT还清楚地显示了胆管扩张 ,肝叶萎缩 ,病变周围的异常强化区等间接征象。结论 肝门区胆管癌的CT表现与病理密切相关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是诊断和鉴别诊断肝门区胆管癌的理想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病理证实的ICC患者的MSCT表现,对肝脏形态、胆道结石、胆管扩张、病灶的强化方式、门静脉形态及肝十二指肠及腹膜后淋巴结等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56例中54例行平扫加增强扫描,其中环形强化21例(38.9%),片状强化24例(44.4%),延迟强化39例(72.2%),无明显强化1例(1.9%);门静脉变窄或闭塞37例(68.5%),门静脉癌栓15例(27.8%);周围胆管扩张35例(62.5%);子灶18例(32.1%);胆道结石21例(37.5%),ICC合并同叶肝内胆管结石17例(30.4%);肝叶萎缩20例(35.7%);包膜皱缩38例(67.9%);肝十二指肠韧带和/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31例(55.4%);胆囊炎36例(64.3%)。ICC合并同叶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生率与ICC不合并同叶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生率二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905,P=0.002)。结论环形或片状强化、延迟强化、门静脉狭窄/闭塞、包膜皱缩是肿块型ICC的主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肝门区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17例肝门胆管癌行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并与手术及病理对照分析。结果:15例平扫表现为肝门区低密度软组织肿块,2例表现为肝门区胆管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增强扫描17例均有延迟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