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又名硬脑膜动静脉畸形(DAVM),指发生在硬脑膜及其附属物如静脉窦(VS)、大脑镰、小脑幕上的异常的动静脉分流,约占颅内动静脉畸形的10%~15%。多在中年发病,好发在横窦(TS)、乙状窦(SS)和海绵窦(CS)附近,其由颈... 相似文献
4.
季博青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9,(6):333-336
静脉血栓多见于下肢深静脉,大都由于肢体活动受限和血液高凝状态造成,少数发生于上肢者可由起搏器导线或上肢过度运动引起。肺栓塞和肢体动脉的栓塞可由于静脉系统血栓脱落所致。经皮经导管溶栓近年来已成为这类疾病主要治疗方法之一。1987年9月,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劳德代尔堡举行了有关本题的各科专家讨论会,本文拟综述有关进展。一、临床表现深静脉血栓可产生肢体肿胀、压痛、Homan,s征(足向背侧屈曲可激发腓肠肌疼痛)等。如仅根据这些表现即诊断本病是很不可靠的。但当病人出现肢体变硬、郁滞性皮炎、皮肤色素沉着或溃疡时,顺行性造影常显示血栓和静脉再通造成的典型“树皮” 相似文献
5.
股骨头坏死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规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股骨头供血障碍而造成的骨坏死性病变,是骨伤科疑难症之一。本病病程长,致残率高。引起ANFH的病因很多,可简单划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ANFH。创伤性以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为主;非创伤性以应用激素和酗酒为主。后者多累及双侧。研究揭示,未经任何治疗,85%的Ⅰ,Ⅱ期坏死股骨头将在2年内发生塌陷,经过避免负重等非手术治疗,仅有约22%的患髋有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急性肢体动脉血栓的血管内治疗方法、临床效果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方法:13例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33—79岁,平均年龄56岁。经血管造影均显示动脉栓塞,病变涉及动脉16段,首先采用血管内尿激酶溶栓治疗,对不能达到临床效果者再进行经皮穿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结果:溶栓治疗后,11段血管再通,5段血管溶栓失败;再通率为68.75%(11/16)。PTA治疗5段,有3段达到临床效果(造影复查显示残存余狭窄小于30%),治疗成功率为60%(36)。13例均未见明显副作用及并发症。结论:血管内局部溶栓及PT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作为急性肢体动脉血栓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 IVUS)指导下介入治疗前降支( LAD)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LAD近段或中段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8例。比较利用冠状动脉造影指导下判定的拟置入支架的参数和应用IVUS指导下判定的拟置入支架的参数。以IVUS获得的参数作为最终置入支架参数。结果造影指导下预判支架长度为(30.5±11.6)mm,IVUS指导下预判支架长度为(29.2±11.4)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指导下预判支架直径为(2.93±0.36)mm,IVUS指导下预判支架直径为(3.14±0.39)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2例造影和IVUS提示血管相对正常节段不同的患者,造影指导下预判支架长度为(29.5±11.2)mm,IVUS指导下预判支架长度为(29.3±11.5)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指导下预判支架直径为(2.91±0.35)mm,IVUS指导下预判支架直径为(3.13±0.40)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IVUS指导行LAD介入治疗,获得的支架直径大于应用造影指导获得的支架直径。获得支架长度两种方法无差异。少数情况下,应用IVUS发现的血管相对正常节段与冠状动脉造影不同。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支架在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在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 0 0 1年 1月~ 2 0 0 3年 8月 ,对 38例接受综合性介入治疗的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施以血管内支架植入术 ,术后口服抗凝治疗。术后 1、3、6、12个月定期临床随访 ,并通过静脉造影或超声检查支架开通情况。结果 38例患者在接受综合性介入治疗的基础上 ,对其残存狭窄 >30 %的病变之髂股静脉成功植入血管内支架。其中 35例患者支架植入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术后平均住院日为 7.8d ;另外 3例支架植入后症状改善不明显 ,术后 6个月造影显示支架内闭塞。结论 在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中应用血管内支架可有效地解决髂股静脉节段性狭窄闭塞的基础病变 ,从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急性肺栓塞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 评价介入方法治疗肺栓塞的疗效。方法 18例临床高度怀疑肺栓塞患者经急诊肺动脉造影确诊后 ,立即采取选择性肺动脉插管溶栓、吸栓、碎栓 ,解痉、球囊扩张治疗。疗效评价指标为肺动脉楔压、肺动脉开通率、远端肺血管网显示率、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其中 17例明确为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所致者 ,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后再行下肢深静脉溶栓治疗。结果 18例肺动脉造影全部为肺动脉主干或 2个以上分支栓塞 ,介入治疗后 3例肺动脉开通率 80 %~ 90 % ,11例为 90 %~ 95 % ,4例完全开通。远端肺血管网显示率全部在 90 %以上 ,13例肺动脉楔压下降至 2 5mmHg以下 ,5例下降至 2 5~ 30mmHg :血氧饱和度立即改善 ,10例恢复至 90 %~ 95 % ,8例为 95 %~10 0 % ,6例PaO2 为 90~ 95mmHg ,12例 >95mmHg。 13例咳嗽、咯血、呼吸困难、胸痛完全消失 ,5例明显减轻。并发消化道出血 1例。结论 肺动脉造影是肺栓塞诊断的金标准 ,介入治疗对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具有显著疗效 ,明显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能量CT在急性肺栓塞治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3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了双能量CT检查.比较治疗前后肺动脉栓子数目、肺动脉阻塞指数、右心室/左心室直径比值、肺动脉主干/升主动脉直径比值、双能量CT肺灌注缺损积分、全肺及左右肺的强化值和相对强化率.结果:30例患者中29例在治疗后肺动脉内栓子完全(n=18)或部分缓解(n=11),1例患者肺栓塞加重.双能量CT肺灌注成像显示治疗后5例患者无灌注缺损,25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灌注缺损.30例患者治疗前后肺栓塞的位置、数目、肺动脉阻塞积分和双能量CT肺灌注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动脉主干/同层面升主动脉直径比值、右心室/左心室直径比值、全肺及左右肺的强化值和相对强化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双能量CT可用于急性肺栓塞治疗疗效的评估,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及调整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2.
介入机械性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肺栓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介入机械性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肺栓塞的方法、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6例急性肺栓塞患者,行肺动脉造影明确栓子部位,应用机械血栓清除器械(Amplatz血栓消融器17例,Straub血栓旋切器9例)行介入血栓清除术,观察临床症状、肺动脉血栓清除情况、血氧饱和度(SaO2)、肺动脉平均压(MPAP)、动脉血氧分压(PaO2)。25例明确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介入血栓清除术后放置下腔静脉滤器。结果本组均成功行介入机械性血栓清除术,26例患者介入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SaO2明显上升,MPAP明显下降,PaO2明显升高,21例肺动脉内血栓大部分清除,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1~36个月,患者无肺动脉栓塞复发。结论介入机械性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肺栓塞是创伤小、安全易行、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Kuo WT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 JVIR》2012,23(2):167-79.e4; quiz 179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PE) is the third most common cause of death among hospitalized patients. Treatment escalation beyond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is necessary in patients with massive PE (defined by hemodynamic shock) as well as in many patients with submassive PE (defined by right ventricular strain). The best current evidence suggests that modern catheter-directed therapy to achieve rapid central clot debulking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n early or first-line treatment option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massive PE; and emerging evidence suggests a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tic infus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djunctive therapy for many patients with acute submassive P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urrent approach to endovascular therapy for acute PE in the context of appropriate diagnosis, risk stra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massive and acute submassive PE.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综合诊断为急性肺栓塞的15例病人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综合分析。结果 经超声心动图检查15例患者,发现右房内血栓1例,肺动脉内血栓1例。15例均有右心负荷过重表现,伴有不同程度的三尖瓣返流,返流速度加快,肺动脉压明显增高。7例发现下肢深静脉内血栓。结论 超声心动图在肺动脉栓塞病人的筛查、评价患者的右心功能及疗效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技术对急性肺栓塞治疗效果的评价作用。方法选择我院诊治的急性肺栓塞48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6、12个月做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指标包括右室横径(RVD)、左室横径(LVD)、右房横径(RAD)、左房横径( LAD)、肺动脉主干内径( MPAD)、三尖瓣反流压差( PGTR)、计算右房横径/左房横径( RATD/LATD)、右室横径/左室横径( RVD/LVD)及肺动脉收缩压( SPAP)。比较以上指标在不同时点的变化。结果在溶栓和(或)抗凝治疗3个月时,SPAP [(38.64±11.33)vs(49.86±19.61)]、RA/LA[(1.01±0.28)vs(1.11±0.33)]与治疗前比较,改善最为明显(均P<0.01);至6个月、12个月时,改善幅度变小。在溶栓和(或)抗凝治疗3、6、12个月时,RV/LV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 P<0.01或P<0.05);而MPAD、LVEF在治疗前后,以及随诊观测中均没有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随访12个月后,4例进展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 ,CTEPH)。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以作为评价急性肺栓塞疗效的无创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6.
急性肺栓塞的心电图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妮 《中国航天工业医药》2011,(2):19-21
目的分析急性肺栓塞患者心电图特征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临床确诊的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特征。结果 21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心电图出现改变者19例(90.5%),其中窦性心动过速者9例(42.9%),SⅠ〉0.1mV者11例(52.4%),TⅢ倒置者10例(47.6%),QⅢTⅢ者9例(42.9%),SⅠQⅢTⅢ者7例(33.3%),TV1倒置者16例(76.2%),TV1~V2倒置者9例(42.9%),TV1~V3倒置者6例(28.6%),TV1~V4倒置者5例(23.8%),TV1~V5倒置者3例(14.3%),CRBBB者2例(9.5%),ICRBBB者4例(19.0%),顺钟向转位者7例(33.3%),电轴右偏者3例(14.3%)。结论急性肺栓塞的心电图具有非特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熟悉常见的心电图征象有助于病情的评估和判断,应仔细观察并密切结合其它辅助检查早期识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作一种适合器械祛栓试验使用的犬急性大块肺栓塞动物模型。方法7只杂种犬,体外制作动物自体血栓,采用经皮股静脉穿刺置入导管,选择性插入一侧肺动脉中央分支动脉后注入制作好的自体血凝块,栓塞一侧肺动脉中央分支动脉,栓塞前后检测血气、肺动脉压及肺动脉造影。实验存活动物于12h后处死,取两侧肺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1只注射血栓时造成两侧肺栓塞死亡,1只在栓塞12h后肺动脉有部分再通;其余各只均成功栓塞至靶肺动脉的中央分支动脉。结论该方法制作急性大块肺栓塞的动物模型是可行和可重复的,可以为相关试验提供急性大块肺动脉栓塞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Robert Graor 《Cardio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1988,11(Z1):S33-S36
The troublesome sequelae of pulmonary embolism (PE) and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justify an aggressive therapeutic approach.
Results of anticoag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DVT have shown that a significant percentage of patients have no clot resolution
and may progress to develop the postphlebitic syndrome. Lytic therapy has been more effective, with patients showing improvement
within 24 h of treatment. This approach has also been found to compare favorably with anticoagu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E. Preliminary research also suggests a potential role for recombinant human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o resolve
PE. 相似文献
19.
机械祛栓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实验性比较经导管机械祛栓、经导管肺动脉内局部溶栓和经导管机械祛栓联合局部溶栓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8只杂种犬经数字法随机分为4组,机械祛栓治疗组、局部溶栓治疗组、机械祛栓联合局部溶栓治疗组和对照组(CTL组)各7只。用犬的自体血栓建立急性肺动脉栓塞模型,分别采用经导管予机械祛栓(helix thrombectomy device,HTD)、尿激酶(UK)局部溶栓、机械祛栓联合尿激酶及生理盐水治疗。监测肺动脉平均压(PAMP)、主动脉收缩压(SBP)、血气及肺动脉造影情况。术后取动物肺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在各组中,治疗后PAMP在30min时,CTL组为(33.5±3.38)mm Hg(1mm Hg=0.133kPa),UK组为(29.00±3.96)mm Hg,HTD组为(29.39±3.17)mm Hg,HTD+UK组为(25.24±3.04)mm Hg(q=6.88,P=0.002);60min时,CTL组为(33.19±3.54)mm Hg,UK组为(28.79±3.96)mm Hg,HTD组为(24.44±3.70)mm Hg,HTD+UK组为(23.57±4.57)mm Hg(q=8.73,P=0.000);120min时,CTL组为(31.50±3.75)mm Hg,UK组为(26.43±4.04)mm Hg,HTD组为(22.00±3.62)mm Hg,HTD+UK组为(17.86±3.26)mm Hg(q=17.78,P=0.000)。治疗后30、60和120min与对照组同时相的PAMP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TD组于治疗后120min与UK组同时相PAMP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TD+UK组治疗后30min和120min较UK组和HTD组同时相的PAMP降低更为明显(P<0.05);治疗60min与U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肺动脉造影表现为阻塞的肺动脉血流完全或不完全再通;充盈缺损减小;相应肺组织血流完全或不完全恢复。病理检查:(1)对照组:所见栓塞部位与肺动脉造影结果一致。光学显微镜下,肺动脉血管内可见血栓,肺组织大片出血灶,部分肺泡腔内大量红细胞。(2)治疗组:肺出血轻,肺泡腔内少量红细胞。HTD操作的相应肺动脉内膜轻微损伤。结论HTD消融器祛栓联合局部溶栓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独经导管肺动脉内局部溶栓或HTD消融器祛栓治疗,具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