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Ⅰ b~Ⅱb期宫颈癌子宫动脉灌注化疗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10例宫颈癌患者(Ⅰb期45例,Ⅱa期32例,Ⅱb期33例)术前行选择性子宫动脉介入灌注化疗术. 结果 介入治疗后宫颈癌瘤体最大径线显著性下降(P<0.05),瘤体消退总有效率68.18%,临床症状缓解有效率达93.64%.结论 选择性子宫动脉介入灌注化疗对Ⅰ b~Ⅱb期宫颈癌疗效显著,其并发症少,化疗反应轻,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仅次于乳腺癌居第2位,由于宫颈癌的隐匿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经处于中晚期,手术存在一定的困难,部分患者甚至失去手术机会,近年来提倡术前介入性动脉插管化疗又称新辅助化疗[1](neoadjuvant chemotherapy),在缩小肿块体积,消除亚临床转移,赢得手术时机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本院将介入治疗应用于宫颈癌,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宫颈癌(Ⅰb~Ⅲb期)介入治疗(动脉内灌注化疗)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资料与方法 53例局部晚期宫颈癌行以顺铂为主的动脉内灌注化疗,评估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并统计分析不同疗效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肿瘤分级、病理类型、盆腔淋巴转移、血红蛋白(Hb)水平、生存时间。结果 40例患者动脉内灌注化疗临床有效,临床有效率75.5%。临床分期(P=0.018)、肿瘤大小(P=0.003)、术前Hb水平(P=0.013)对动脉内灌注化疗疗效影响显著;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肿瘤大小是影响介入疗效的独立因素(P=0.002);介入治疗有效者生存时间明显延长(Kaplan-Meier法,Log rank,P=0.000)。结论新辅助动脉内灌注化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有明显疗效,肿瘤大小、临床分期、血红蛋白水平影响介入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4.
术前应用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Ⅱb期宫颈癌患者。能按手术规范完成手术,减少手术时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及术后并发症,是治疗Ⅱb期宫颈癌患者有效方法之一,在治疗的同时.也可引起并发症,如骨髓抑制,放射性皮炎,放射性膀胱炎等。因此护士做好放射治疗的护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于2005年2月至2006年2月42例Ⅱb期宫颈癌患者接受术前放射治疗的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5.
晚期宫颈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采用超选择性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治疗28例晚期宫颈癌,探讨其疗效及并发症。材料与方法 治疗组28例采用超选择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全身静脉化疗。结果 超选择性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组完全有效(CR)+部分有效(PR)为92.9%(26/28),全身静脉化疗组CR+PR为31.3%(10/32),两组比较P〈0.01。治疗组10例获Ⅱ期手术切除。结论 采用超选择子宫动脉化疗检塞是  相似文献   

6.
宫颈癌介入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占女性癌症死亡率的第二位〔2〕。宫颈癌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放射及手术治疗或两者联合应用,近年来随着化学药物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及栓塞已成为宫颈癌患者术前及术后辅助治疗的方法。药物在动脉内浓度高,疗效好,副反应轻,痛苦小,病人恢复快〔3〕。现就其治疗中的护理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了2000~2004年间所有Ⅰ~Ⅲ期宫颈癌介入治疗43例,其中Ⅰ期6例,Ⅱ期9例,Ⅱ期~Ⅱ期12例,Ⅲ期16例,主要临床症状有阴道流血、阴道排液。1.2方法病人平卧于检查台上,常规消毒铺巾,局麻下采用Seldinger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宫颈癌介入治疗(动脉内灌注化疗)术前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检测的临床价值及对介入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 35例ⅠB-ⅣA期宫颈癌介入治疗术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VEGF,比较不同年龄、临床分期、肿瘤分级、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是否淋巴转移的血清VEGF水平差异,分析血清VEGF水平对介入治疗疗效及生存时间的影响;应用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血清VEGF在不同肿瘤大小(P=0.001)、病理类型(P=0.026)患者中存在差异;并对介入治疗疗效(P=0.012)及生存时间存在显著影响(log rank 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P=0.019)、血清VEGF水平(P=0.009)、介入治疗疗效(P=0.007)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宫颈癌血清VEGF水平对介入治疗疗效及生存时间存在显著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Ⅱ期宫颈癌术前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回顾分析61例手术治疗的Ⅱ期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新辅助化疗的方法,分为动脉化疗栓塞组(观察组)和静脉化疗组(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近期有效率、术中出血量和骨髓抑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近期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89.29%,两组资料无统计学差异(r=0.037,P〉0.05);观察组术中平均出血量(348±28)ml,低于对照组(450±36)m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发生率(45.45%)较对照组的低(64.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065,P〈0.05)。结论Ⅱ期宫颈癌术前经动脉化疗栓塞能有效控制局部肿瘤,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化疗副反应,是有效的术前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宫颈癌术前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经盆腔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已成为妇科恶性肿瘤的综合疗法之一,可明显缩小宫颈癌肿瘤病灶,降低淋巴结转移率和亚临床播散率。我院自2003年8月至2005年11月对17例宫颈癌患者进行术前介入治疗,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局部进展期宫颈癌(Ⅰb2 -Ⅲb期)动脉内化疗栓塞(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53例局部进展期宫颈癌行动脉内化疗栓塞,其中35例介入治疗后行子宫全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评估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并对手术切除的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记录是否存在盆腔淋巴转移、手术切缘阳性、脉管腔隙侵犯、卵巢转移,与未行介入治疗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介入治疗临床总有效率75.5%;介入治疗后肿瘤细胞可出现不同程度变性、坏死,盆腔淋巴结转移(P=0.016)、手术切缘阳性(P=0.026)、脉管间隙侵犯(P=0.003)较对照组明显减少;Ⅲ期宫颈癌可手术切除率37.5%.结论 宫颈癌动脉内化疗栓塞可有效降低肿瘤病理学风险,使部分Ⅲ期宫颈癌患者获得手术切除机会,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40例确诊为浸润性膀胱癌的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A组行髂内动脉化疗栓塞和药泵植入联合手术治疗,B组行单纯手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生存率的差异.了解介入联合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 A组患者术前经介入治疗后大部分膀胱肿瘤缩小,血尿缓解或消失,术后切除标本病理检查光镜下可见大片癌细胞变性坏死,间质见炎细胞浸润.A组复发4例(20%),死亡2例(10%).B组复发9例(45%),死亡4例(20%).结论 髂内动脉化疗栓塞和药泵植入联合手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安全有效,能显著提高膀胱癌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探讨介入治疗对晚期胰腺癌的疗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对晚期胰腺癌的疗效。方法收集2005年4月起在本科做介入治疗的33例晚期胰腺癌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为不能手术的晚期胰腺癌患者,均接受1次或多次介入治疗。重复治疗者间隔时间为6周,所有患者均接受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化疗灌注,给药比例为2∶1,术后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果患者术后自觉疼痛、腹胀等不适症状明显减轻甚至消失,有效缓解率为91%(30/33)。所有患者术后CT复查显示癌肿均有不同程度缩小,缩小≥90%者占78.8%(26/33)。介入治疗后生存期平均为13个月,目前仍有26例存活,最长者已存活21个月。结论介入治疗可作为晚期胰腺癌不能手术者的首选疗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寄生性供血及其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意义。方法:本组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常规腹腔动脉造影及寄生性血管探查,并对其行超选择性插管及化疗栓塞治疗(TACE)。结果:32例患者共见36条肝外寄生性血管,其中膈动脉(12/36);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胃网膜动脉(10/36);胃左动脉(6/36)占多数。6条肝外营养血管因未能成功行超选择性插管而只予化疗药灌注治疗,其余30条肝外营养血管均行超选择性插管和化疗栓塞治疗。结论:原发性肝癌,特别是晚期肝癌,寄生性供血较为常见和多变,对肝癌的TACE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介入化疗栓塞在宫颈癌术前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Ⅰb-Ⅱb期宫颈癌术前介入化疗栓塞的临床疗效、病理学改变.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75例宫颈癌患者实施术前动脉介入化疗,抗癌药物为顺铂、表阿霉素和博来霉素,灌注化疗后用明胶海绵栓塞肿瘤供血动脉.结果 75例宫颈癌患者经1~2次术前介入性化疗后顺利手术切除;术后标本病理切片中可见大量坏死组织及淋巴细胞浸润,其中组织学完全缓解3例.结论 宫颈癌术前介入性化疗可有效缩小肿瘤体积、减少术中出血,部分患者达到组织学完全缓解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肺癌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肺癌介入治疗并发症的治疗和预防。方法:188例原发性肺癌患者,男117例,女71例,年龄31~72岁。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AI)157例,BAI和肺动脉联合灌注化疗(PAI)2例,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BAE)29例。结果:本组病例共做介入治疗432次,平均每例2.3次。共发生并发症320人次,其中导管操作引起的并发症11人次,对比剂引起的并发症157人次,化疗药物引起的并发症149人次,脊髓损伤1例,胸廓内动脉误栓1例,术后因呼吸衰竭死亡1例。结论:积极防治并发症对提高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肝癌介入治疗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就肝癌介入治疗的方法、相关基础研究及仍然存在的问题对近几年的文献进行了复习。各种介入治疗方法(TACE、热灌注化疗、热栓塞、中药栓塞剂、经皮注射无水乙醇、射频消融、经皮微波凝固、氩氦刀冷冻)均存在不足,双重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消融,TACE联合基因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的应用使疗效进一步提高;TACE后肝癌残存灶生物学行为影响方面的研究仅开始涉及,诸多问题尚待解决。以p53抑癌基因治疗、溶瘤病毒治疗为代表的基因治疗、抗血管生成等新的治疗方法的出现,使肝癌的介入治疗进入了新阶段;术中及围手术期处理关系着肝癌介入疗效及并发症防治,有待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17.
大肠癌肝转移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的疗效和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对80例大肠癌肝转移介入治疗后得到随访患者的生存期和预后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0.5,1,2和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75.8%,31.5%和10.8%。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意义的预后因素是患者年龄、肿瘤占据率(与全肝比值)、病灶血供丰富与否和碘油沉积情况、原发病灶是否切除以及治疗后病灶大小差别;多因素分析为病灶血供情况和治疗后病灶大小差别。结论:经肝动脉介入治疗是大肠癌肝转移的有效治疗方法。血供较丰富的转移性肿瘤和原发病灶切除是决定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合并症的介入治疗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合并症的综合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将经病理、影像学诊断及AFP值证实的原发性肝癌符合筛选条件的患者共62例,按住院号数的单、双数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单纯TACE组)32例,综合治疗组(TACE 合并症处理组)30例。综合治疗组行TACE术时对肝动静脉瘘、门静脉癌栓及下腔静脉病变等并发症给予综合处理。结果TACE组治疗32例患者,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68%、50%和19%,中位生存期1.5年;综合治疗组30例患者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7%、75%和48%,中位生存期2.0年。综合治疗组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综合治疗组疗效与死亡风险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合并症的控制可增加TACE的疗效,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率,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颈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治疗加放疗对鼻咽癌的疗效.方法 22例患者经临床(包括鼻咽镜检)、影像学(CT、MR)和病理学检查确诊为鼻咽癌,经颈外动脉介入化疗后加放射治疗.化疗药物为阿霉素(ADM)或吡柔比星、5-氟尿嘧啶(5-FU)和顺铂(DDP)或卡铂(CBP).同时随机选择同期单纯放疗的25例作为对照,比较其疗效.结果 介入组总有效率为100.0%,其中CR为90.9%(20/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00.0%,其中CR为68.0%(17/25),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动脉化疗后加放射治疗能显著提高鼻咽癌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不同介入模式治疗伴失代偿性肝硬化肝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伴失代偿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HCC)不同介入模式的临床价值.方法 在内科治疗稳定后,132例伴肝功能失代偿HCC患者接受不同介入模式治疗;36例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A组),54例采用肝动脉节段性化疗栓塞治疗(S-TACE,B组),42例采用S-TACE后序贯射频消融(RFA)和无水乙醇局部注射(PEI)的综合介入治疗(C组).结果 随访3~48个月,A组、B组和C组患者AFP复常率分别为23.3%、60.5%(P<0.05)和75.0%(P<0.01),瘤体缩小(>50%)分别占8.3%、31.5%(P<0.05)和54.8%(P<0.01和P<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1个月、9.4个月(P<0.05)和14.1个月(P<0.01和P<0.05),累计生存率6个月分别为22.2%、51.8%(P<0.05)和78.6%(P<0.05和P<0.01),12个月分别为5.6%、31.5%(P<0.05)和40.5%(P<0.05),24个月分别为0、9.3%和19.1%(P<0.05);单变量分析显示包括HBV DNA在内的14项因素与预后显著相关,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ICGR15、门静脉癌栓、治疗模式及AFP术前升高者介入治疗后变化与预后显著相关.结论 综合介入治疗是伴肝功能失代偿HCC的有效治疗方法,对HBV DNA阳性患者应该考虑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