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用神经刺激仪对进行下肢骨关节手术的老年患者实施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2月~2013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下肢骨关节手术的7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7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5例患者。在这两组患者进行手术时,我院对对照组患者进行腰硬联合麻醉,对实验组患者使用神经刺激仪进行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手术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起效后的MBP(血压)、HR(心率)、SpO2(血氧饱和度)的情况以及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的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麻醉起效后的MBP、HR和SpO2分别为90.6±3.6 mmHg、82.3±6.3次/min和97.1±2.6%。对照组患者麻醉起效后的MBP、HR和SpO2分别为87.4±4.3 mmHg、79.4±5.2次/min和95.4±2.3%。实验组患者麻醉起效后的MBP、HR和SpO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患者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的时间分别为499±103.9 min和176.9±64.9 min,对照组患者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的时间分别为451.2±99.3 min和137.1±61.7 min。实验组患者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的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神经刺激仪对进行下肢骨关节手术的老年患者实施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好,麻醉作用时间长,对患者MBP、HR和SpO2的影响小。此麻醉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王霞 《中外医疗》2016,(18):4-6
目的:分析与探讨无创呼吸机在治疗冠心病所致的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取于2014年3月—2015年3月间纳入冠心病所致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给予无创呼吸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对治疗前及治疗后患者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AMP)、血氧饱和度(SpO2)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82.86%,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4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HR、RR、MAP、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HR、RR、MAP、SpO2分别为(109.2±12.6)次/min、(32.5±10.0)次/min、(144.4±10.9)mmHg、(93.1±5.4)%,对照组分别为(137.3±15.4)次/min、(41.5±9.0)次/min、(167.0±14.9)mmHg、(84.4±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所致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给予无创呼吸机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左心功能,提高血氧饱和度,且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静脉套管针腰穿行腰麻和丙泊酚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在小儿下腹部手术中的效果。方法:A组以丙泊酚、氯胺酮行静脉复合麻醉。B组用22G或24G静脉套管针针芯行腰穿,0.75%布比卡因腰麻,术中辅以咪达唑仑镇静。监测两组患儿血压、心率、呼吸频率、SpO2、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术中A、B两组患儿MAP(76.2±6.5mmHg、63.3±6.2mmHg)、HR(129.5±7.3次/min、111.4±9.1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苏醒时间(25.6±7.2)min较A组(42.6±9.6)min短(P〈0.01);A、B两组苏醒期躁动分别有16例和8例(P〈0.05),术后恶心呕吐两组分别有14例和4例(P〈0.05)。结论:静脉套管针针芯穿刺进行腰麻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是一种简便满意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钟芳红 《当代医学》2016,(33):139-140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100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接受临床护理路径,对比分析2组观察对象手术治疗前(T 0)、建立气腹后10 min(T 1)以及手术完成后(T 2)三个观察时段患者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血压(BP)、心率(HR)、呼吸频率(R)和体温(T)水平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T 0时点SpO 2、BP、HR、R、T分别为:(97.0±5.3)%、(115±21)/(76.0±14.0)mmHg、(78.3±3.4)次/min、(16.0±2.1)次/min、(36.4±3.4℃,对照组患者T 0时点SpO 2、BP、HR、R、T分别为:(96.0±5.3)%、(117±13)/(77.0±4.5)mmHg、(77.6±7.3)次/min、(17.0±2.3)次/min、(36.3±6.6)℃,两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临床护理后T 1点SpO 2、BP、HR、R、T分别为:(98.0±7.6)%、(118±14)/(78.0±6.4)mmHg、(79.0±6.2)次/min、(180±1.4)次/min、(36.7±6.4)℃,T 2点分别为:(97.0±4.3)%、(116±13)/(77.0±3.2)mmHg、(78.5±5.3)次/min、(17.0±1.4)次/min、(36.5±2.6)℃;对照组T 1点SpO 2、BP、HR、R、T分别为:(98.0±5.3)%、(125±21)/(84±9.3)mmHg、(87.0±9.3)次/min、(21.0±2.1)次/min、(37.7±5.3)℃,T 2点SpO 2、BP、HR、R、T分别为:(97.0±3.3)%、(125±32)/(84.0±4.4)mmHg、(83.4±5.3)次/min、(20.0±2.3)次/min、(37.3±8.5)℃.实验组患者在T 2、T 3点的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患者接受临床护理路径,有助于其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改善,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ProSeal喉罩用于危重患者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6例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危重患者随机分成气管插管组(T组)和喉罩组(L组),各28例。T组患者先予气管插管控制呼吸,再行PDT手术,而L组患者置入喉罩后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再行PDT手术。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前即刻(T0)、诱导后3 min(T1)、气管插管或喉罩成功置入后即刻(T2)、气管插管或喉罩置入成功后3 min(T3)、气管造口即刻(T4)、气管造口成功后拔除气管插管或喉罩即刻(T5)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指脉搏氧饱和度(SpO2),并记录插管(罩)时两组患者一次成功例数、二次成功例数、失败例数、插管用时和PDT手术耗时。结果与气管插管组比较,喉罩组患者行PDT手术中血流动力更平稳;T组一次和二次插管成功率分别为82.1%和10.7%,L组为85.7%和14.3%,T组和L组插管时间分别为(26±4)s、(23±5)s,PDT耗时分别为(10.7±1.1)min和(8.9±1.3)min。结论 ProSeal喉罩能满足危重患者PDT手术气道管理的要求,且循环稳定,操作时间短。  相似文献   

6.
对32例需长期机械通气的ICU老年患者采用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PDT),取同期36例传统气管切开术(TST)作对照,PDT组手术时间短于TST组[(10.6±3.4)min和(30.9±7.1)min,P〈0.01];PDT组切口长度小于TST组[(1.3±0.2)cm和(3.2±0.3)cm,P〈0.01];PDT组出血量小于TST组[(10.4±3.8)ml和(40.7±11.7)ml,P〈0.01];PDT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于PDT组(15.6%和38.9%),P〈0.05。PDT适用于需长期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皮气管切开术(PDT)在ICU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择ICU中有气管切开指征的60例重症病人,分为2组,PDT组30例行PDT,ST组30例行传统外科气管切开术(ST)。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和术后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PDT组手术时间8±2min,切口大小1.2±0.2 cm,术中出血2.5±1.0 mL,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ST组。结论在ICU部分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治疗中,PDT是一种较传统ST更安全简易、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少、感染少、护理简便的微创气管切开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剂量氯胺酮复合腰俞穴麻醉应用于经吻合器痔上黏膜环状切除术(PPH)中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120例拟行PPH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实验组患者行腰俞穴麻醉+小剂量氯胺酮(0.2 mg/kg),对照组仅给予腰俞穴麻醉,观察两组患者行PPH术吻合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并观察术中疼痛、牵拉反射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PPH术吻合后HR、MAP较吻合前升高[(89.02±8.20)次/min对(83.34±10.01)次/min,t=2.305,P〈0.05;(97.56±8.09)mm Hg对(92.27±10.40)mm Hg,t=2.520,P〈0.05],对照组吻合后MAP较吻合前下降[(77.60±9.03)mm Hg对(92.02±8.91)mm Hg,t=2.706,P〈0.05]。实验组吻合后HR、MAP较对照组高[(89.02±8.20)次/min对(77.73±10.80)次/min,t=2.290,P〈0.05;(97.56±8.09)mm Hg对(77.60±9.03)mm Hg,t=3.478,P〈0.01]。两组吻合前后SpO2均无显著变化(P〉0.05)。实验组术中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7.87±0.62)分对(9.71±0.20)分,t=2.420,P〈0.05]。实验组抑制牵拉反射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100.00%对71.67%,χ2=14.230,P〈0.01),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3.33%对46.67%,χ2=10.43,P〈0.01)。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复合腰俞穴麻醉应用于PPH术安全、有效,手术牵拉反射轻,优于单用腰俞穴麻醉,可在临床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9.
王占天  王忱 《海南医学》2016,(20):3395-3397
目的:比较胸科手术患者双腔支气管导管麻醉苏醒拔管期不同拔管方式对血流动力学及不良反应的影响,以探讨喉罩通气过渡在双腔支气管导管拔管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120例全身麻醉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的胸科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A、B、C、D四组,每组30例。其中A组患者在手术结束后符合拔管条件时直接拔除双腔支气管导管,B组患者在手术结束时深麻醉下将双腔支气管导管退至总气管, C组术毕时在深麻醉下将双腔管更换为单腔气管导管,D组在深麻醉下更换为喉罩;各组均待患者神志清醒、循环呼吸功能稳定后拔除气管导管或喉罩。比较四组患者入手术室时(T0)、拔管或喉罩前吸痰时(T1)、拔管或喉罩后即刻(T2)、拔管或喉罩后5 min (T3)、10 min (T4)等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BIS值、血氧饱和度(SpO2)的差异情况,并记录麻醉苏醒期患者呛咳、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T0时,A、B、C、D四组患者MAP分别为(80.1±8) mmHg、(81.2±10) mmHg、(78.2±12) mmHg、(80.6±11) mmHg,HR分别为(75.2±5)次/min、(74.3±6)次/min、(73.8±8)次/min、(74.8±9)次/min,T1时,A、B、C、D四组患者MAP分别为(114.3±6) mmHg、(103.2±9) mmHg、(92.2±10) mmHg、(83.2±10) mmHg,HR分别为(97.3±8)次/min、(92.4±6)次/min、(84.5±10)次/min、(75.3±11)次/min,T2时,A、B、C、D四组患者MAP分别为(115.2±13) mmHg、(108.3±10) mmHg、(90.2±9) mmHg、(83.8±12) mmHg,HR分别为(99.2±11)次/min、(93.5±8)次/min、(83.3±6)次/min、(76.3±8)次/min,T3时,A、B、C、D四组患者MAP分别为(105.6±11) mmHg、(108.3±10) mmHg、(88.2±7) mmHg、(81.8±9) mmHg,HR分别为(95.3±10)次/min、(83.4±7)次/min、(80.7±9)次/min、(74.3±10)次/min。与T0比较,A、B、C三组T1、T2、T3各时点MAP、HR均明显增高,且明显高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各时点的BIS值及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患者出现呛咳例数分别为24例、20例、12例,发生率分别为80.000%、66.667%、40.000%,发生躁动分别为19例、13例、6例,发生率分别为63.333%、43.333%、20.000%,而D组患者均未发生,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科手术患者双腔支气管导管拔管时更换喉罩通气过渡后拔管可以减轻全麻苏醒拔管期血流动力学波动,降低苏醒期不良反应,使患者麻醉苏醒过程更加安全舒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床后倾的不同角度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中术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4月全麻下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两组,每组30例。摆好膀胱截石位,询问患者自觉舒适,开始麻醉诱导插管,气腹后手术开始,观察组将手术床后倾10度,对照组将手术床后倾20度。术后送回病房,统一取床头摇高30度半卧位。观察常规生命体征、心电图、血压、心率等监测;气腹后30 min(T1)、60 min(T2)的气道峰压(Paw)、血气:pH、PaO2、PaCO2、SpO2、BE 等;手术时间;手术麻醉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气腹后60 min MAP、HR、Paw 分别为(99.2±12.3)mm Hg、(91.0±12.6)次/ min、(22.6 ± 3.7)cm H2 O,对照组分别为(111.0±11.2)mm Hg、(102.2 ±11.2)次/ min、(25.4±3.1)cm H2 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气变化:观察组 pH 值为(7.37±0.07)、PaO2为(210.3 ± 46.1)mm Hg、PaCO2为(39.7± 5.3)mm Hg、SpO2为(98.9±0.8)%、BE 为(-4.4± 0.7)mmovl/ L,对照组 pH 值为(7.28±0.05)、PaO2为(176.4± 46.2)mm Hg、PaCO2为(47.1 ± 4.5)mm Hg、SpO2为(96.1 ±1.2)%、BE 为(-5.4±0.9)mmovl/ 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并发症发生情况,剧烈呛咳喉气管支气管痉挛、球结膜充血水肿短暂失明、恶心呕吐返流误吸窒息、舌后坠呼吸抑制寒战、肠胀气烦躁对镇痛泵效果不满意等:观察组10例次,占33%,对照组18例次,占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控制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头低脚高位床后倾的角度〈10度对预防其呼吸循环等相关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比较传统开放性气管切开术(OT)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在ICU中的应用情况来评价PD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84例需要气管切开的危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传统开放性气管切开组(OT组)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组(PDT组),各42例。OT组行传统开放性气管切开术,PDT组行经皮气管切开术,观察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伤口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PDT组手术时间为(8.35±1.76)min.切El大小为(1.27±0.20)cm,术中出血量为(6.03±1.70)ml,伤口愈合时间为(4.5±0.5)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结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操作简单,安全快速,出血量少,创伤小,伤口愈合时间快,并发症少,明显优于传统开放性气管切开术,在ICU危重患者抢救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在重症肺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连续性选择45例入住ICU(重症监护病房)的重症肺炎患者,根据气管切开方式的不同分组,其中PDT组(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19例,0T组(开放性气管切开术)26例,观察两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中缺氧时间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PDT组的手术切口长度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缺氧时间均小于O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出血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简单、快捷,并发症少,在重症肺炎患者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择期行前臂桡侧手术患者40例,均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各20例。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实验组给予罗哌卡因75 mg+右美托咪定1μg/kg,对照组给予罗哌卡因75 mg。观察入室时(T0)、臂丛麻醉后10 min(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开始后30 min(T3)、手术结束时(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和警觉/镇静(OAA/S)评分;记录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①实验组T1、T2时间点MAP[(76±6)、(76±5)mm Hg]低于T0[(82±8)mm Hg],T1~4时间点HR[(72±6)、(72±6)、(75±8)、(75±7)次/min]低于T0[(81±8)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实验组T1、T2时间点H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②实验组在感觉阻滞起效时间[(9±2)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12±1)min]、感觉阻滞维持时间[(623±148)min]、运动阻滞维持时间[(566±130)min]均低于对照组[(10±2)、(13±2)、(465±105)、(412±85)min],镇痛持续时间[(572±137)min]长于对照组[(756±225)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③实验组OAA/S评分在T1~4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应用于超声引导下臂丛阻滞,可缩短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延长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及镇痛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在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肺动脉高压(PH)体外循环(CPB)术后对患儿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12月确诊为VSD合并PH,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患儿105例,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体外循环术后常规给予呼吸机支持、强心利尿、血管活性药物等;治疗组65例,体外循环术后除常规给予上述治疗外,给予注射用磷酸肌酸钠2.0g,静脉滴注5d。结果两组术前心率(HR)、桡动脉收缩压(SAP)、中心静脉压(CVP)、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长轴缩短率(FS)、肺动脉压力(PAP)及氧分压(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循环术后5d,治疗组患儿HR为(110±11)次/min,与对照组患儿[(120±13)次/min]比较,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SAP为(107±18)mm Hg,与对照组患)L[(91±23)mmHg]比较,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EF为(58±6)%,与对照组患儿[(53±11)%]比较,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PAP为(49±13)mmHg,与对照组患)L[(60±15)mmHg]比较,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患儿血流动力学及心脏功能改善明显。两组术后呼吸机时间及监护室(ICU)滞留时问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38±12)h比(55±13)h;(121±44)h比(188±61)h1(P〈0.01)。结论婴幼儿VSD合并PH体外循环术后应用磷酸肌酸钠可以明显改善患儿术后的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明显缩短术后ICU滞留时间。  相似文献   

15.
徐哲锋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1):132-133
目的观察并比较七氟醚和异氟醚吸人麻醉用于全子宫切除术的麻醉效果。方法120例行择期全子宫切除术的女性患者随机分为七氟醚和异氟醚各60例,麻醉诱导后分别吸入七氟醚和异氟醚麻醉。观察并记录诱导前(T0)、插管5min后(T1)、切皮(T2)、睁眼时(T3)和拔管前(T4)患者的HR、MAP和SpO2。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七氟醚和异氟醚组T0、T1、T2、T3和T4时刻的HR、MAP和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醚和异氟醚组的睁眼时间分别为(7.2±2.5)min和(12.6±3.2)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拔管时间分别为(8.7±2.8)min和(14.3±3.6)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和异氟醚吸人麻醉用于全子宫切除术麻醉,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均无明显影响,但七氟醚组术后苏醒时间更快。  相似文献   

16.
老年全麻患者应用诱导药物依托咪酯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麻醉诱导药物依托咪酯在老年全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60例全麻老年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应用安定为诱导药物)和观察组(依托咪酯为诱导药物),观察两组患者诱导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诱导后插管次数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诱导后平均动脉压(165/9013/10)mmHg,心率(98±8)次/min,血氧饱和度(93±1)%,诱导后插管次数(1.5±0.5)次;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为26.66%。观察组平均动脉压(135/85±11/9)mmHg,心率(80±8)次L/min;血氧饱和度(96±1)%,诱导后插管次数(1.0±0.5)次;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为6.66%。结论采用依托咪酯在老年全麻患者诱导麻醉中对MAP、HR、SpO2影响较小,可减少插管次数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脓毒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2月长沙市第四医院ICU收治的行CBP治疗的脓毒症患者17例(CBP组),选择同期未行CBP治疗的脓毒症患者17例(非CBP组)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后血液生化改变、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II)等。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临床参数的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①治疗后两组心率、呼吸频率、中心静脉压(CVP)、血肌酐(SCr)、氧合指数(PO2/FIO2)等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BP组平均动脉压(MAP)[(88.3±12.5)mmHg]、CVP[(12.7±5.0)cmH20]、SCr[(225.0±113.2)μmol/L]、C反应蛋白(CRP)[(103.3±82.3)mg/mL]、PO2/FIO2[(2.51±0.72)]、APACHEⅡ评分[(22.8±6.3)分]与非CBP组比较[(81.9±15.1)mmHg、(14.1±3.9)cmH2O、(172.3±141.8)μmol/L、(150.9±109.1)mg/mL、(1.91±0.46)、(28.4±2.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CBP组与非CBP组比较.转出ICU比例较高,病死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多因素回顾性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PO2/FIO2以及MAP是与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BP治疗脓毒症的效果优于非血液净化方式。治疗前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时上肢止血带所致疼痛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同一麻醉医生拟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白天择期上肢手术病例,止血带应用时间60~90min,患者男女不限,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简称BMI)男20~25、女19~24,年龄18-45岁,ASAI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麻醉成功后D组患者微量泵泵入负荷量右美托咪定(4μg/m1)0.8μg/(kg·15min),在手术开始前将负荷量输注完毕,然后以0.3μg/(kg·h)维持,持续输入至手术缝皮。C组患者不给予任何药物。记录患者入室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Ramsay评分(TO),并连续监测HR,RR,SpO2,每5min测量MAP。记录手术开始时(T1),止血带使用后30min(T2),止血带使用后60min(T3)的MAP、HR、RR、SpO2、Ramsay评分、止血带部位的VAS评分。记录术中患者最高和最低Ramsay评分,最高止血带部位VAS分。记录术中术后发生的SpO2〈90%、低血压(MAPG60mmHg)、低心率(HR〈45次/min)的情况。结果纳入病例数90例,D组45例,C组45例。二组间患者年龄,性别,BMI,入室MAP、HR、RR、SpO2、Ramsay评分、止血带应用时间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患者T0时点MAP、HR、RR、SpO2、Ramsa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3时点MAP、HR、RRD组较c组低(P〈0.05),Ramsay评分D组较C组高(P〈0.05)、止血带部位的VAS评分D组较C组低(P〈0.05)。二组间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患者最高和最低Ramsay评分D组较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高止血带部位VAS评分D组较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生SpO2〈90%、低血压(MAP〈60mmHg)、低心率(HR〈45次/min)。结论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可以减轻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时上肢止血带部位的疼痛,提供良好的镇静效果并具有可靠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俯卧位机械通气对重症吸入性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合、血流动力学及气道痰液引流的影响。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宿迁市钟吾医院ICU收治的28例严重吸入性肺炎合并ARDS患者,镇静、肌松、持续俯卧位通气状态下监测初始仰卧位、俯卧位1h、俯卧位2h、恢复仰卧位2h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脉搏血氧饱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痰液引流量等指标。结果与初始仰卧位比较,患者俯卧位1h、俯卧位2h时PaO2[(85±12)mmHg和(97±10)mmHg比(65±11)mmHg]、PaO2/FiO2[(150±37)mmHg和(158±50)mm如比(130±28)mmHg]明显升高(P〈0.05),且恢复仰卧位2h时持续存在[PaO2(87±11)mmHg,Pa02/Fi02(150±52)mmHg,P〈0.05],MAP、HR、CVP、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位2h时气道痰液引流量较初始仰卧位明显增加[(15.3±2.0)mL比(8.1±1.1)mL,P〈0.05],而俯卧位1h、恢复仰卧位2h痰液引流量与初始仰卧位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1.0)mL和(8.3±1.2)mL比(8.1±1.1)mL,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可改善严重吸入性肺炎合并ARDS患者的氧合,且恢复仰卧位后氧合改善持续存在;可改善气道痰液引流,但恢复仰卧位后改善引流作用消失;俯卧位通气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俯卧位通气可用于严重吸入性肺炎并ARDS的辅助治疗,需气道充分引流的患者可适当延长俯卧位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心排出量的影响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的方法,对2012年9月至2012年1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3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给予或增加去甲肾上腺素静脉泵入维持平均动脉压(MAP)t〉65mmHg。采用脉搏轮廓连续心排出量监测(PiCCO)法监测患者心率(HR)、MAP、中心静脉压(CVP)、心排指数(CI)、每搏排出量指数(SV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和心功能指数(CF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治疗(给予或增加去甲肾上腺素)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脓毒性休克患者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显示:CI和SVI显著增加[(4.08±1.18)比(3.50±1.10)L·min^-1·m^-1,(35.98±9.93)比(30.45±8.64)mL/m^2,均P〈0.05],CVP和GEDVI亦显著增加[(8.61±2.91)比(8.17±2.73)mmHg,(762.22±143.83)比(700.44±137.90)mL/m^2,均P〈0.05),CFI显著增加[(5.62±2.24)比(5.25±2.29)L/min,P〈0.05],MAP和SVRI明显升高I(77.72±8.22)比(6n17±4.26)mmHg,(1469.33±471.35)比(1289.44±397.30)dyn·s·cm^-5·m^-2,均P〈0.05],HR无明显改变[(114.50±17.98)比(113.94±17.21)次/min,P〉0.05]。动脉血乳酸较治疗前显著降低[(3.23±3.92)比(4.46±4.67)mmol/L,P〈0.05]。去甲肾上腺素治疗前后GEDVI变化(ΔGEDVI)、CFI变化(ΔCFI)与CI变化百分比(ΔCI%)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74和0.92,均P〈0.05),而治疗前GEDVI、CFI则与ΔCI%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脓毒性休克早期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可以增加患者心排出量,与去甲肾上腺素增加心脏前负荷以及心肌收缩力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