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是少见的慢性白血病,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甚为罕见。我科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88岁。因眩晕及肺部感染于1987年2月9日入院。既往有冠心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红皮病及慢性心、肾功能不全。近1~2年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1986年7月轻微呼吸道感染后,白血球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在外院诊断为巨幼红细胞贫血及类白血病反应。体格检查:呈贫血貌,四肢及上胸  相似文献   

2.
Sweet综合征(Seet’ssyndrome)又称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以发热、疼痛性红色斑块、血中嗜中性粒细胞升高和真皮内中性粒细胞浸润为显著特征[1],皮损境界清楚,主要对称分布于面、颈部、四肢隆起性触痛性的红色斑块或结节。本病少见,病因尚未完全阐明。Sweet综合征最显著的特点是发热、中性粒细胞增多、疼痛的斑块或结节,易复发[2]。于1964年由Wseet医生首次报告,以后本病就称为"Sweet综合征"。虽然国内外不断有相关的报道,但由于其病因及发病机理仍不清楚,加之认识不足,常在临床中误诊。为提高广大护理人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科2017年3月收治1例患者的诊断和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发生率高,中性粒细胞<1.0×10~9/L时,48%~60%出现感染发热;中性粒细胞<0.5×10~9/L时,重症感染增加;中性粒细胞<0.1×10~9/L时,致死性感染增加,16%~20%发生败血症。在白血病  相似文献   

4.
王真勤 《河北医药》2004,26(6):502-502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neutrophilic leukemia,CNL)是一种少见类型的慢性白血病,临床上以成熟中性粒细胞持续增多,脾大为主要特征。1920年首先由Tuohy描述,以后国内外陆续有病例报道。鉴于本病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且易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类白血病反应相混淆,本文就国内29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Sweet’s syndrome(SS)也称急性热病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突发性脸、颈、四肢出现痛性暗红色斑块伴中性粒细胞增多、发热的皮肤病,现报告1例。患者女性、52岁。首次就诊于1987年1月。3年来脸、颈、四肢反复出现大小不等的痛性斑块及结节,伴有发热、咽喉疼痛、口腔及生殖器溃疡。曾于1987年、1989年及1990年3次住院及门诊多次诊治。平均1~2月发作一次,春季易发病,大发作时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咽喉疼痛,扁桃腺肿大,口腔颊粘  相似文献   

6.
在同一血片上进行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NAP)染色,可同时观察嗜中性粒细胞活性强度和淋巴细胞中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嗜中性粒细胞NAP的活性反应主要见于中性粒细胞系统成熟阶段,其它细胞皆为阴性。NAP活性增高见于细菌感染,类白血病反应。病毒性感染时则不增高。特别是用鉴别类白血病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有重要意义。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儿童成人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伴Ⅲ型Gaucher病1例福建省立医院儿科陈巧彬陈琅儿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相当少见,仅占小儿白血病的1~5%,慢粒合并Gaucher病少见报道,现将我院收住的1例报告如下。患儿,女,8岁。3年前出现头晕,入院前一年开始出现面色...  相似文献   

8.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严重减少,低于0.5×109时称为粒细胞缺乏。我科自2004年5月至2005年12月采用国产注射用美罗培南(倍能)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并发感染25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5例血液病患者均为住院患者,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18~76岁。包括急性白血病5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变3例,淋巴瘤5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5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均<0.5×109/L。1.2临床特点:25例均为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患者,13例为接受化疗后引起骨髓抑制,12例为本身疾病所致。全部患者均有发热,体温38.5~40.7…  相似文献   

9.
惠红岩 《中国药房》2012,(10):955-957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化疗所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的药学监护切入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药师参与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大剂量阿糖胞苷化疗所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的药物治疗过程。结果与结论:临床药师从抗感染和支持治疗用药选择、药学监护和患者教育方面,积极配合医师,为患者提供了合理的用药方案,使患者粒细胞缺乏得以明显改善,并避免了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最终提高了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吴攀 《中南药学》2014,(8):826-828
目的初步探讨美罗培南对血液系统肿瘤伴发热及中性粒细胞减少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3年10月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的血液系统肿瘤伴中性粒细胞减少及初次发热经美罗培南治疗患儿的病例资料,分析美罗培南的疗效及安全性。并根据不同肿瘤类别、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减少程度分组比较。结果共55例纳入研究,微生物学检测确诊及临床确诊感染的病例分别为22例(40.0%)、24例(43.6%)、未知感染源者9例(16.4%)。实体瘤患儿的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FN)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白血病患儿短(P<0.05),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NC≥0.2×109·L-1组的FN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较ANC<0.2×109·L-1组患儿短(P<0.05),治疗有效率高于后者;未出现不良反应、总有效率89.1%(49/55)。结论应用美罗培南治疗血液系统肿瘤伴发热及FN患儿安全有效,可作为临床医师初期经验性抗菌药物选用的药物。  相似文献   

11.
《抗感染药学》2016,(6):1254-1256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医院感染的致病菌分布及其抗感染药物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2015年1—12月间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54例资料,分析化疗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及其治疗对策。结果:5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人数为42例,其感染率为77.78%;直接死于感染的患者12例,感染病死率为22.22%;大于60岁患者感染率大于<60岁患者(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1.5×10~9/L组,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组(P<0.05);采用氟康唑加G-CSF的联用组患者的发热时间、中性粒细胞计数恢复至>1.5×10~9/L的时间优于单用氟康唑组(P<0.05)。结论:患者年龄>60岁,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是医院感染主要易感因素,采用氟康唑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是合理的,能够降低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缩短发热时间。  相似文献   

12.
李欢欢  黄珍 《抗感染药学》2021,18(3):360-363
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性急性白血病(AL)伴血流感染(BSI)患者血标本的细菌培养与药敏结果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10月-2019年9月间收治的中性粒细胞性AL伴发BSI患者126例临床资料,分析其患者血标本的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结果:126例中性粒细胞性AL并发BSI患...  相似文献   

13.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简称慢粒)合并骨髓纤维化(简称骨纤),临床并非少见。现报告一例如下。病例报告李×,女、38岁,农民,开阳籍,因左上腹包块进行性增大10月,不规则发热6月,于1980年3月25日入院。10月前在当地作输卵管结扎时,发现左上腹有一鸭旦大小包块(当时  相似文献   

14.
背景:粒细胞生成刺激因子诸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可用于预防进行恶性淋巴瘤治疗的患者的发热性中性白细胞减少症和感染。G-CSF和GM-CSF是否能在这个患者群体中提高剂量强度、对肿瘤的疗效和总生存率的问题尚未解决。由于单项研究结果缺乏说服力,因而进行了系统的评价。目的:确定G-CSF和GM-CSF在恶性淋巴瘤患者中预防中性白细胞减少症、发热性中性白细胞减少症和感染,提高生活质量、对治疗方案的遵循、对肿瘤的疗效和总生存率(OS)以及无治疗失败(FFTF)方面的效果。检索策略:检索…  相似文献   

15.
冯胜琴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9):1406-1407
Sweet综合征(SS)又名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由RobertSweet医生在1964年首先报道,主要表现为发热,面、颈部、四肢具有疼痛隆起性红斑皮疹,边缘有呈假水肿的特点。发热可出现在皮疹前数天至数周,或与皮疹同时发生。本病机制不明,约10%~20%的Sweet综合征患者合并潜在的恶性疾病,其中85%为血液病.最常见的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血液病合并Sweet综合征的治疗原则是在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16.
亚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是病程介于急性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之间,而以中性中幼粒细胞为主的粒细胞性白血病。我院自1973年迄今,内科病房共收治此型白血病人8例,其临床症状及血液学特点为:  相似文献   

17.
背景:粒细胞生成刺激因子,诸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GSF)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用于施行恶性淋巴瘤治疗的患者预防发热性中性白细胞减少症和感染.  相似文献   

18.
右腋下直切口心内直视手术对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右腋下直切口心内直视手术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对照组、实验组各20例,全部为室间隔缺损者,无合并肺动脉高压及其他心内畸形。对照组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心内直视手术,实验组采用右腋下直切口开胸心内直视手术。分别在不同时点检测气道峰压,计算氧合指数(PaO2/Fi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及动脉血查中性粒细胞计数。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重、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均无死亡,无低心排综合征,无呼吸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体外循环(CPB)后6 h、12 h气道峰压,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升高(P<0.05),氧指数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时点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0.05)。结论:右胸微创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会对肺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头孢他啶单用与联用万古霉素对治疗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血液肿瘤患儿的疗效。方法:62例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血液肿瘤患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32例联合应用头孢他啶和万古霉素,B组30例单独应用头孢他啶。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84.4%,高于B组的60.0(P<0.05),A组退热时间亦较B组有降低的趋势,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头孢他啶和万古霉素联合应用的抗菌谱广,疗效优于单用头孢他啶,可作为治疗血液肿瘤患儿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经验性用药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合并蛋白丢失性肠病的临床特征,并比较其与白蛋白正常腹型过敏性紫癜间的差异。方法:选取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腹型过敏性紫癜合并蛋白丢失性肠病患儿19例,利用1∶1倾向性得分匹配同期住院诊断为腹型过敏性紫癜白蛋白正常的19例患儿为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内镜改变和病理结果。结果:合并蛋白丢失性肠病患儿共19例,男女比例为1.1︰1,发病年龄为(6.2±2.0)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皮疹,部分伴便血、呕吐、低蛋白水肿和关节肿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明显升高,白蛋白和IgG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改变多提示肠管壁增厚及腹腔积液;胃镜结果提示胃和十二指肠黏膜充血、水肿,部分出现糜烂、溃疡;病理改变主要提示黏膜上皮细胞肿胀,黏膜下血管扩张,血管壁坏死,间质水肿,血管周围炎症变化,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浸润。合并蛋白丢失性肠病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长(P<0.05)。结论: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