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扭转在临床上常见恶心、呕吐、腹胀、腹痛、暖气频频等症。胃属六腑之一,为中空器官,以通为用,功能泻而不藏,以通下畅行为顺,滞塞不通为逆。根据“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的原则,笔者用通腑理气和胃法治疗胃扭转,效果十分明显。病例1:商××,男,29岁。住院号:76929。患者因腹痛伴黑便,呕吐咖啡色液体(总量约600毫升)于1986年11月21日由急诊入院。入院后经止血、扩容等对症治疗后,出血停止,但腹痛、恶心等症依旧,食后更甚。作胃肠道X摄片提示、腹内结肠充气明显,胃体窦部向上、右向下,胃大弯翻立上  相似文献   

2.
胃下垂是脾胃常见病之一,以脘腹坠胀、隐痛,食后尤甚为主,多由饥饱无度,饮食停滞,脾胃失和,气机阻滞而发。临床用降逆和胃理气法治疗6例胃下垂病人,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6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25~47岁;病程5个月~10年。2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管理局医政司“胃痛急症诊疗规范”进行诊断:以上腹胃脘胀痛,食后饱胀,嗳气或兼有嘈杂泛酸,持续或间断发作,舌边红,舌苔薄白或薄黄为主要表现。均经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明确诊断为胃下垂。3治疗方法采用中药降逆和胃理气剂。基本方:姜半夏15g、苏梗15g、陈皮8g、…  相似文献   

3.
杨泽民用降逆和胃理气法治疗胃下垂经验常州市中医院(213003)沈镇苍[关键词]胃下垂,降逆和胃理气法,杨泽民杨泽民主任医师从医50载,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脾胃病。对于胃下垂,杨老通过观察发现当今此病多以胃脘胀痛、食后尤甚为主,为饥饱不一、饮食停滞...  相似文献   

4.
杨泽民用降逆和胃理气法治疗胃下垂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正呃逆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针灸治疗本病疗效确切,大多是基于和胃降逆的基本认识而选取相应的穴位来治疗[1]。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多数呃逆的患者伴有大便不通的症状,故自2000年起在通腑降逆治则的启发下采用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91例患者均为2000年至2010年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其中男74例,女17例;年龄最小22岁,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4,(7):1330-1333
目的:系统评价中医理气和胃法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PubMed、OVID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与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的英文和中文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将Jadad积分≥1分的以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章纳入研究,并提取纳入研究的特征信息。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检验异质性,并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最后绘制漏斗图及Egger回归方程评定有无发表偏倚。结果:最终有9项RCT,共1076例患者入选,文献质量普遍较低。理气和胃法治疗慢性胃炎的总体疗效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其汇总OR=6.77,95%CI(4.39,10.4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漏斗图显示左右两侧的点估计值分布不对称,说明发表偏倚可能性大,有2篇文章处于漏斗的底部,说明其样本量偏小。线性回归常数项检验统计量表明存在发表偏倚。结论:理气和胃法治疗慢性胃炎,在总有效率方面可能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但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以增加证据的强度。  相似文献   

7.
滕菲  姜一欣 《四川中医》2021,39(1):83-86
目的:观察自拟疏肝和胃通腑降逆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2月~2019年6月70例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自拟疏肝和胃通腑降逆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积分、胃镜...  相似文献   

8.
1临床资料60例中,男24例,女36例;病程2~10年56例,10年以上4例。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4例,糜烂性胃炎3例,胃黏膜脱落2例,慢性胃炎合并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例。所有病例均为医院胃镜检查确诊病例。2治疗方法2.1通降汤组成柴胡,枳壳,厚朴,元胡,陈皮,生、干姜各15g,制大黄、玄明粉各5~10g,半夏5g。脾胃虚寒加附子、干姜各10g;胃阴不足加沙参、天花粉各15g。2.2和胃汤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石斛、元胡、陈皮、甘草各15g,半夏5g,炙大黄3~5g。肝胃不和者加柴胡、木香各15g;脾胃虚寒者加黄芪20g,附子、干姜各5g;脾胃湿热者加…  相似文献   

9.
梁炳垣 《新中医》1996,28(11):37-37
理气通腑法为主治疗肾绞痛63例梁炳垣*肾绞痛是泌尿系结石梗阻引起的以痛为主的一种临床表现,笔者运用理气通腑法为主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止痛效果,现小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63例中,住院35例,门诊28例;男46例,女17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6岁;疼痛...  相似文献   

10.
理气和胃法是治疗慢性胃炎的基本大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患者属寒、属热、血瘀、食积等性质的不同,分别辅以清胃泻热,温胃散寒,活血化瘀、消食导滞等疗法,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理气通降汤治疗胃脘痛13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胃脘痛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十二指肠炎、胃痉挛、胃粘膜脱垂症、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等,每每以胃脘痛为其主症.其发病原因多因情志不调、饮食失节、劳倦内伤和感受外邪,从而导致胃、脾、肝等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胃气阻滞,不通则痛.  相似文献   

12.
慢性胃炎是消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最能体现临床医生用药特点及临床疗效的疾病.李林主任在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慢性胃炎病因多样,她认为大多为肝气不舒、脾胃虚弱、饮食起居不慎等所致,运用理气健脾和胃大法治疗慢性胃炎,并嘱患者畅情志、节饮食、慎起居,临床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13.
自拟清胃通腑汤加减治疗胃热型慢性胃炎64例,经临床观察及纤维胃镜检查,近期临床治愈5例,显效26例,有效29例,无效4例,无一例恶化。总有效率为94%.提示清胃通腑汤具有清胃热、敛疮、止痛、通腑泻浊之功,能使胃粘膜病变得以修复。  相似文献   

14.
15.
活血化瘀理气通腑法治疗腹部手术后并发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部外科手术后并发症防治的措施和效果。方法:自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的420例患者。年龄最大者70岁,最小15岁,均有腹部手术史,病史以术后10小时-2周不等。不禁食水的病人经口服药,禁食水的病人在静脉补液的基础上,用活血化瘀、理气通腑法治疗。结果:全部患者均经此法治愈出院。其中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避免了再次手术;1例肠瘘患者瘘口愈合;10例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并发血小板升高,腹痛.经此法治疗,血小板恢复正常,腹痛消失.结论:腹部手术后发生并发症,单用西医输液治疗患者恢复慢,住院时间长,费用昂贵。配合使用活血化瘀、理气通腑法治疗,可较快缓解症状体征,避免再次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无创易行且经济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以理气通腑法代表方剂木香槟榔剂治疗返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方法 110例胃食道反流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脱落2例,对照组56例、治疗组52例纳入观察,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木香槟榔剂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1%,对照组为75.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木香槟榔剂配合西医常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优于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7.
慢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的反复发作的慢性消化道疾病。笔者多年应用健脾和胃 ,理气化滞法治疗本病 5 8例 ,疗效满意 ,现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5 8例患者均经纤维胃镜确诊 ,其中男性 37例 ,女性 2 1例 ;年龄最大 71岁 ,最小 2 5岁 ,平均 37.5岁 ;病程最长 2 5年 ,最短 5个月 ,平均 3.8年 ;浅表性胃炎 36例 ,萎缩性胃炎12例 ,浅表萎缩性胃炎 10例。2 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用健脾和胃 ,理气化滞法治疗。基本方 :黄芪 2 0 g、白术 12 g、茯苓 12 g、白蔻 6g(后下 )、木香 9g、半夏12g、陈皮 12 g、香附 10 g、甘草 6 g、吴茱萸 6g、焦三…  相似文献   

18.
通降和胃饮治疗慢性胃炎15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拟通降和胃饮治疗慢性胃炎150例,总有效率为97%。认为本病病机是胃气壅滞,通降失司,故用通降和胃法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理气燥湿和胃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理气燥湿和胃法治疗。[结论]理气燥湿和胃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满意。[结果]治疗40例,治愈30例,好转6例,无效4例。  相似文献   

20.
降逆和胃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食管反流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目前认为胃酸及胃蛋白酶对胃食管粘膜的损害是主要的发病机制之一.临床多以烧心、胃脘灼痛、泛酸、反胃、胸骨后疼痛为主要表现.笔者采用降逆和胃法治疗取得了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