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增强CT对肝硬化背景下肝内微小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6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超声造影和增强CT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式对肝硬化患者肝内微小结节的检出和诊断符合率,并总结不同影像学检查中的图像表现。结果超声造影检查对肝硬化肝内微小结节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增强CT检查,尤其对于小肝癌的诊断符合率更高(P<0.05)。超声造影36个肝癌病灶均表现为"快进快出"特征,其中30个病灶在动脉期病灶内表现为造影剂呈球形快速填充,门脉期提前廓清,而在延迟期病灶完全廓清呈低回声改变,6个病灶在动脉期表现为环状向心性快速填充,门脉期至实质期始终同步廓清;而24个增生性结节病灶中有8个在动脉期呈现快速球形填充,在门脉期提前廓清,呈"快进快出"特征;5个肝血管瘤病灶中3个在动脉期表现为向心性增强,门脉期或延迟期缓慢廓清。增强CT检查中,35个肝癌病灶33个在动脉期呈现明显强化,2个未见明显强化,所有病灶均于门脉期和平衡期分别逐渐消退;24个增生性结节病灶在动脉期表现为中度强化,在门脉期呈现高度强化;4个肝血管瘤病灶在动脉期表现为轻度强化,在门脉期持续等强度强化,而延迟期呈现高度强化。结论超声造影对肝硬化患者肝内微小结节病灶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增强CT患者,尤其是对于小肝癌的诊断,超声造影检查诊断更为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双重超声造影与256层胃增强CT三期动态胃增强扫描对诊断早期胃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3年1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89例经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患者的双重超声造影及术前256层胃增强CT三期动态胃增强扫描资料,与术后病理比较得出准确率,并进行相互比较.结果:术前双重超声造影、256层胃增强CT对早期胃癌T分期判断的准确率分别为64.0% (57/89)和43.8% (39/89).67例No期患者两项检查的准确率为77.6% (52/67)和86.6% (58/67);22例N+期患者准确率为68.2% (15/22)和77.3% (17/22).结论:胃双重超声造影在诊断早期胃癌T分期上较256层胃增强CT有更准确的意义;在N分期中胃双重超声造影较胃增强CT正确率略低,两者结合对诊断早期胃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汤雷军  吴安  周建勤  汪秀能 《现代实用医学》2013,25(3):331-332,F0003
目的通过比较小肝癌在增强CT与超声造影的各期增强异同,探讨增强CT和超声造影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小肝癌分别行增强CT与超声造影检查,比较同一病灶在增强CT和超声造影的各期增强方式。结果小肝癌在增强CT和超声造影检查不同时期的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例小肝癌中有5例(20%)在增强CT和超声造影检查增强模式不完全一致,其中1例差异较大,增强CT检查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均为低增强,而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高增强,门脉期低增强,延迟期低增强。结论小肝癌在增强CT和超声造影检查均能反映肿瘤血供特点,两者共同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对脂肪肝中低脂灶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脂肪肝患者中肝内65个低脂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实时观察病灶的增强模式。结果:常规超声44个(67.7%)病灶诊断为低脂灶,呈低回声;超声造影检查63个(96.9%)病灶诊断为低脂灶,表现为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增强;2个(3.1%)病灶诊断为良性病变,考虑为低脂灶的可能性大,动脉早期呈一过性高增强,动脉期和门脉期呈等增强。常规超声诊断低脂灶符合率为67.7%,超声造影为96.9%。结论:超声造影有助于低脂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是除增强CT、MRI以外的可行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脂肪肝背景下肝脏良性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脂肪肝背景下的159个肝脏局灶性病变进行了超声造影检查,将超声造影检查结果 同增强CT,增强MRI及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其中良性局灶性病变126例(血管瘤61例,局灶性脂肪缺失30例,局灶性增生结节(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19例,孤立性坏死结节10例,炎性假瘤3例,肝脓肿3例),分析良性局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特征.结果 超声造影检查后,61例血管瘤中的48例表现为动脉期的周边高回声结节或高回声环,进而造影剂向病灶中心进展,其余13例血管瘤表现为动脉期的快速灌注.30例局灶性脂肪缺失表现为造影三期等增强.19例FNH表现为动脉期的离心性放射状增强或整体快速增强,门脉期及实质期为高回声或等回声.3例炎性假瘤均表现为动脉期快速增强,但门脉期及实质期为低回声.10例孤立性坏死结节均表现为造影三期无增强.3例肝脓肿均表现为动脉期快速增强,其中2例为蜂窝状增强,3例实质期均表现为低回声.结论 超声造影可显示脂肪肝背景上肝脏良性病灶的血流灌注特征,因此可用于脂肪肝基础上肝脏良性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肝硬化背景下肝局灶性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造影剂SonoVue和低机械指数连续成像方法的超声造影技术,参照欧洲临床超声造影指南,观察33例肝硬化背景下可疑肝局灶性病变40灶不同时相增强表现.结果 恶性病变超声造影表现以动脉期呈高增强,门脉期呈等或低增强,延迟期呈低增强为标准;良性病变超声造影表现以门脉期及延迟期出现持续增强、三期无增强为标准,本组超声造影诊断正确率97.5%,假阴性5.26%. 结论超声造影能提高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病理组织来源的原发性肝癌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方法:对70例肝细胞性肝癌(HCC)及13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超声造影.观察HCC及ICC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结果:70例HCC中90%表现为动脉期高增强,门脉期呈等或低增强,延迟期呈低增强.其余10%表现为动脉期等或低增强,或门脉及延迟期呈等或高增强.13例ICC动脉期10例呈周边不规则增强,中央呈极低增强并可见网状血管,无强化向心性扩大.3例呈均匀或不均匀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所有病灶均消退呈低增强.结论:HCC与ICC的超声造影表现不同,了解其病理特征与超声造影表现的关系有助于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吴慧颖  于翠玲  王棉  张钧 《吉林医学》2008,29(9):727-729
目的:观察肝脏肿瘤的超声造影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规律与增强CT三个时期的强化特征,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肝脏实质性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动态灰阶超声造影检查,其中的26例进行了增强CT检查。研究分析30例病例在超声造影与增强CT不同时相的增强情况的各自不同的典型图像。结果:超声造影显示原发性肝癌中85.7%(18/21)的肿块增强早于肝实质,门脉相和延迟相则多呈低回声;与增强CT显示85%(17/20)的肿瘤动脉期高密度,门脉期多呈低密度相一致。肝转移癌中88.9%(8/9)在动脉期呈环状增强或均匀增强,而肝实质期回声显著低于肝组织和增强CT83.3%(5/6)的肿瘤动脉期高密度的表现基本一致。肝脏恶性肿瘤在超声造影与增强CT不同时相的增强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肝脏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肝血管瘤的超声造影(CEUS)特征,以提高肝脏病变超声造影的诊断水平.方法 对23例肝血管瘤患者共28个病灶的CEUS表现特征作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的诊断得到增强CT、增强MRI及病理或随访的证实.结果 CEUS表现:26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环状或结节状增强,并逐渐向中心扩展,直至完全或不完全增强,其中25个门脉期和延迟期回声高于周围肝实质,1个延迟期回声低于周围肝实质.2个表现为动脉期快速整体强化不消退.结论 CEUS可明显提高肝血管瘤的诊断准确率,但对超声造影表现不典型的病例,需行增强CT或MRI进一步检查,必要时应行超声引导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叶桂宏  杨红 《中国医药导报》2015,(7):123-125,128
目的对比分析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2 cm肝局灶性病变(FLLs)的超声造影与增强CT特征,探讨超声造影在CT诊断阴性或动脉期无强化且伴有慢性肝病的FLLs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病理证实的25例伴有肝硬化或者慢性肝病的FLLs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超声造影及增强CT检查,病灶直径≤2.0 cm。结果所有病灶CT无阳性发现或动脉期无高增强。超声造影显示8例动脉期呈高增强的病灶病理结果提示高分化肝细胞癌(HCC)5例和中分化HCC 3例;13例动脉期呈等增强的病灶病理结果提示不典型增生3例、高分化HCC 5例及增生结节5例;4例动脉期呈低增强的病变病理提示高分化HCC 1例、增生结节3例。门脉期及延迟期22例等增强的病灶病理结果提示高分化HCC 11例、不典型增生3例及增生结节8例,3例低增强的病灶病理结果提示中分化HCC。结论 CT诊断阴性或动脉期无强化且伴有慢性肝病的FLLs,其超声造影结果表现不同,但绝对不能排除恶性病变,应结合超声引导穿刺活检进一步排除恶性病变,更利于为患者提供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1.
超声双重造影在胃癌TNM分期上的诊断价值及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挺玉  林纪光  寿仕新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10):1102-1104,F0002
目的探讨口服胃窗超声造影联合静脉超声造影(超声双重造影)在胃癌TNM分期诊断上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胃镜确诊胃癌患者进行超声双重造影检查并进行TNM分期,并与术后病理结果相比较分析。结果单纯口服胃窗超声造影对胃癌术前T分期的准确率为64.0%,其中T1、T2、T3、T4准确率分别为50.0%、53.3%、72.7%、66.6%。超声双重造影对胃癌术前T分期准确率达84.0%,其中T1、T2、T3、T4准确率分别为75.0%、80.0%、86.3%、88.8%。两者T分期准确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两者对淋巴转移者检出率不理想,且均低估胃癌的N分期。盆腔、肠系膜和大网膜种植远处转移等检出率较低。结论超声双重造影对胃癌T分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对NM分期仍然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CT扫描对胃肿瘤T分期准确性。 方法 采用动态或螺旋CT增强扫描及口服清水法 ,前瞻性研究 86例胃部肿瘤 ,其CT表现与大体病理标本进行对照。 结果  15例健康对照组 ,增强CT显示胃壁为 2或 3层结构 :明显强化内膜层、低密度中间层和略高密度外膜层 ,在组织学上分别与粘膜层、粘膜下层和肌浆膜层相对应。 6 2例手术切除病灶中 ,CT对早、晚期胃癌检测敏感率分别为 5 0 %、85 .4%。大体分类准确率分别为 81.5 %、86 %。 结论 动态或螺旋CT对 80 %左右胃癌患者能准确诊断肿块的位置、大小、大体观及浆膜侵犯 ,并显示不同种类胃肿瘤的不同特征表现。  相似文献   

13.
雷荣强  钱林学  贵玉  赵晶 《当代医学》2009,15(26):12-15
目的初步探讨超声造影在胆囊占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照病理诊断结果分析11例胆囊占位病变超声造影特征。造影剂为声诺维(SonoVue)。结果11例胆囊占位均见造影增强,病灶较常规超声显示更清晰。5例胆囊息肉开始显影时间为12s~20s,迟于胆囊壁显影,增强达峰值时间为26s~30s,延迟期表现为均匀等增强,峰值强度等于自身正常胆囊壁。5例胆囊癌开始显影时间为4s~15s,与胆囊壁同时显影增强达峰值时间为18s~30s,开始消退时间为20s~60s,峰值强度高于自身正常胆囊壁。2例常规超声误诊为胆泥的胆囊癌亦清晰显示。胆囊癌肝转移灶表现为动脉期边缘快速环状增强,内部稀疏增强,门脉期快速消退,呈"黑洞征"。在造影后发现更多的转移灶。胆囊腺瘤1例,开始显影时间为7s,增强达峰值时间为16s,开始消退时间为150s。造影过程中,病灶增强强度低于自身正常胆囊壁。结论超声造影有助于胆囊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是常规超声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水充盈法MDCT的MPR重建技术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早期胃癌,术前采用水充盈法MDCT腹部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随后15mm层厚,1mm间隔薄层重建结合多平面容积重建技术(MPR),评价MPR对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及T分期的准确性并与5mm薄层轴位图像比较,结果与病理对照。结果(1)早期胃癌的MPR检出率为86%(24/28),T分期准确率为75%(21/28);5mm薄层轴位图像为32%(9/28),T分期准确率为29%(8/28)。两者在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及T分期准确率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28例早期胃癌MDCT表现:①18例胃病变区显示多层结构,其特征性表现为不规则增厚、强化的胃壁伴溃疡,代表粘膜下层的低密度带存在且不强化(15/18);不典型表现为代表粘膜下层的低密度带有强化(2/18)。②10例胃病变区显示单层结构,其常见表现为胃壁局限性隆起性病灶(3/10);胃壁略见增厚伴溃疡(3/10);不常见表现为胃壁略僵,壁增厚不明显伴或不伴粘膜面不规则(3/10);以及胃壁末见明显异常(1/10)。③胃壁显示多层结构时,病灶区强化方式常表现为病灶区动脉期强化较门脉期明显(12/18).其次为病灶区门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明显(6/18);胃壁仅显示单层结构时,病变区常表现为与正常胃壁同步强化(7/10)或动脉期强化较门脉期明显(3/10)。结论MDCT的MPR重建技术能够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及T分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隋洋  王兵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42(12):1674-1676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在射频消融(RFA)治疗甲状腺结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5例甲状腺结节病人(88枚结节)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40例(48枚结节)治疗前及治疗后即刻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并对未完全灭活的组织及时行RFA补充治疗;B组35例(40枚结节)为对照组.观察治疗的安全性及治疗后2组病人临床症状、甲状腺功能等各项指标变化,并比较2组病人的远期疗效.结果:RFA治疗后超声造影发现A组21枚结节未完全灭活并及时补充治疗.全部病人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治疗后2组病人甲状腺功能指标均在正常值范围;2组结节完全坏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结节体积缩小率分别为83.7%、96.2%和56.5%、68.3%,同一随访时期A组结节的体积缩小率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RFA治疗甲状腺结节超声造影可实时引导定位,指导补充消融治疗,有效提高完全灭活率及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超声造影与肿瘤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 对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87例患者共287个PTC病灶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对超声造影增强模式进行分析,并根据2015 美国甲状腺协会复发风险分层,评估患者复发风险;比较不同复发风险PTC超声造影的差异。结果 低复发风险组中57.6%的病灶呈现低增强,中复发风险组中62.3%的病灶呈现等增强,高复发风险组中48.2%的病灶呈现高增强(P<0.0001)。PTC复发风险与造影增强强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Spearman 秩相关系数为0.442(P<0.0001),且两者之间存在线性趋势(χ 2=55.292,P<0.0001),表现为随增强强度增加PTC复发风险加大。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性别,高增强、等增强与低增强相比,PTC复发风险明显升高(P<0.0001),OR值分别为17.5(8.4~36.2)、3.4(2.0~5.8)。结论 PTC超声造影增强模式与肿瘤复发风险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高增强灶多呈高复发风险,等增强灶多呈中复发风险,低增强灶多呈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7.
胃壁动态观察在胃癌CT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胃壁动态改变在胃癌CT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54例胃癌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20例正常者对照。通过CT平扫、增强及延迟多相位动态观察胃壁改变,以局限性胃壁厚度>10mm作为胃壁增厚的诊断标准。结果 1、胃壁厚度的变化:胃癌组胃壁厚度无变化,正常组胃壁厚度可变;2、胃壁柔软度的变化:胃癌组形态因定,正常组均有形态变化;3、胃产厚的形状改变:胃癌组不规则增厚,表面密实平整;正常组可以清晰显示粘膜皱襞,部分胃壁中夹杂气泡影;4、胃壁强化的方式:胃尿组病变部位明显不均匀强化,正常组粘膜皱襞强化呈线状。结论 局限性胃壁增厚存在于充盈不佳的正常胃体,运用多相动态观察胃壁的变化情况,在胃癌的CT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探讨双重超声造影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5年7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26例经病理证实为胃癌的患者的双重超声造影检查资料,与术后病理比较.结果 双重超声造影在胃癌定位、定性、T分期中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 (26/26)、100%(26/26)、88.5%(23/26).与普通超声检查比较,DCUS对胃癌的术前定性诊断准确率高于普通超声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胃癌的术前T分期诊断明显高于普通超声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重超声造影在胃癌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整合素连接激酶(ILK)与胃癌的发生、侵袭和淋巴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对112例胃癌及76例正常胃粘膜组织的ILK进行检测.结果 胃癌组ILK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组,差异具显著性(χ2=8.962,P<0.05);在胃癌浸润超过肌层组明显高于未超过肌层组(χ2=7.928,P<0.05),伴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χ2=9.260,P<0.05).结论 ILK与胃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在胃癌的发生、侵袭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