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评价颈动脉分叉角与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颈动脉 CT 血管造影的99例受检者。利用 GE AW4.4工作站进行图像分析,测量颈总动脉分叉角、颈内动脉分叉角、颈内动脉起始部斑块厚度及颈内动脉开口平均直径。根据颈总动脉分叉角、颈内动脉分叉角及颈内动脉分叉角标准化指数的大小分别对双侧颈内动脉斑块厚度进行分组,采用 SPSS16.0软件进行配对 t 检验(正态分布)或 Wilcoxon 符号秩和检验(非正态分布),对颈动脉分叉角与颈内动脉斑块厚度进行偏相关性分析,P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各组颈内动脉斑块厚度间无差异(P >0.05)。偏相关分析示:颈总动脉分叉角分组中,颈总动脉分叉角与颈内动脉斑块厚度间相关系数 r 值为-0.020(P =0.849);颈内动脉分叉角分组中,颈内动脉分叉角与颈内动脉斑块厚度间相关系数 r 值为0.018(P =0.864);颈内动脉分叉角标准化指数分组中,颈内动脉分叉角标准化指数与颈内动脉斑块厚度间相关系数 r 值为0.005(P =0.962)。结论双侧颈动脉分叉角变化不会导致双侧颈内动脉起始部斑块厚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一种改良型颅外段颈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扫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52例患者经股静脉注射造影剂、自头侧向尾侧扫描行颅外段颈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获得颈动脉图像用以评估颅外段颈动脉各段的成像质量及病变检出情况,并在小样本内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照.结果 (1)152例中仅见4例颈内静脉显影,颈内静脉显示率为2.63%.(2)改良型颈动脉MSCTA中颈总动脉起始段、颈总动脉中段、颈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窦部及颈内动脉颈段最佳显示率分别为97.69%(297/304), 97.69%(297/304), 97.69%(297/304), 95.62%(284/297) 和97.64%(290/297),小样本内与DSA比较,中、重度狭窄程度判断结果一致.结论 改良型颈动脉MSCTA可以更好地全程显示颅外段颈动脉,克服颈静脉的干扰,提高颅外段颈动脉疾患的无创性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体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 搜集行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的颈动脉体瘤12例,应用Aquilion1.42软件工作站对CT图像进行二维和三维后处理,总结颈动脉体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点。结果 12例病变均为单发。CT平扫病变为密度均匀软组织肿块,CT值39~48HU,边缘清晰;动脉期图像显示所有病变明显强化且较均匀,CT值高达200HU以上;延迟扫描病变密度明显降低。12例均位于颈动脉分叉水平,其中3例包绕颈总动脉和颈内、颈外动脉,9例骑跨于颈动脉分叉处,压迫颈内动脉向后外推移、颈外动脉向前或前内推移。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可以对颈动脉体瘤作出定性、定位诊断,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在体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探讨CT评价颈动脉斑块分布、形态、狭窄程度和风险性的价值。资料与方法经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提示颈动脉斑块患者362例,所有病例行颅外全程颈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检查。应用横断面原始图像寻找斑块,根据病变的特点行2D、3D后处理,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分布、形态、狭窄程度、钙化、不规则及溃疡等规律,狭窄程度的判断采用NASCET标准。将CT检查结果分别与彩超和DSA对照。结果362例中,共发现838处斑块,其中,颈总动脉起始部斑块91处,颈总动脉162处,颈动脉分叉部402处,颈内动脉105处,颈外动脉78处。其中,轻度狭窄253处,中度狭窄407处,重度狭窄146处,闭塞32处。838处斑块中,管壁局限增厚213处,半月状增厚399处,环状增厚149处,闭塞32处,斑块密度与管壁密度相仿797处,低密度41处。斑块表面不规则34处,斑块溃疡36处。斑块不规则和溃疡患者中,TIA37例,脑梗死32例,腔隙性脑梗死43例。结论颈动脉MSCTA不仅可充分显示斑块分布、形态和狭窄程度,还可以显示纤维帽的相对完整性,显示血管斑块的钙化,并可初步显示斑块内脂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分叉血液动力状态的计算流体力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结合血管影像显示在体颈动脉分叉的血流动力状态.方法选取1例志愿者,采用Siemens多层螺旋CT机行左侧颈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CTA),扫描所得原始图像经计算机后处理后,用CFD方法计算并显示血液动力学各项指标.结果(1)该血管血液流率均值范围为0.04~0.36 m/s,颈外和颈内动脉的内侧壁(均以分叉顶点为参照)可见一高血流速区,球部可见较大片低血流速区;颈动脉分叉及颈内、外动脉近端均可见血液涡流与回流.(2)血液绝对压、静态压和动态压的均值范围分别为100 266.70~101 615.90 Pa、-10 58.34~290.88 Pa、6.12~553.25 Pa;(3)管壁切应力均值范围为0.59~5.35 Pa,在颈动脉球部及颈内动脉后壁显示大范围的低切应力区,最低约为0.25 Pa,颈外动脉前外侧壁存在一小范围低切应力区.结论CFD方法结合血管影像能计算并显示在体颈动脉分叉的个体化血液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16层螺旋CT成像和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多层螺旋CT的不断发展,多层螺旋CT成像及血管造影已成为颈动脉疾病的主要检查方法,研究证明CTA在评价颈动脉的狭窄和闭塞上与DSA有高度的一致性,可常规用来评价颈动脉狭窄等病变.同时CTA还可用来评价颈部血管外伤,可以发现颈部血管部分或完全闭塞、假性动脉瘤、夹层、动静脉瘘等,以及颈部软组织、气道、颈髓椎管等部位的病变,可作为怀疑颈部血管外伤但暂无手术指征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洪玮  赵刚  王弘  邱晓明  王珍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5):754-756,76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DCTA)检测颈总动脉壁厚度(CAWT)与高频超声检测颈总动脉内-中膜层厚度(IMT)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方法应用MDCTA和高频超声对64例患者颈总动脉CAWT和IMT分别进行扫描,分为无斑块组和有斑块组,统计学比较CAWT与IMT的差异性和相关性,用Bland-Altman分析比较两者的一致性。结果两组患者颈总动脉CAWT与IM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12(P<0.01),Bland-Altman分析存在较好一致性,偏倚为0.029mm,一致性界限为0.187~0.244mm。结论 MDCTA测量颈总动脉CAWT与高频超声测量颈总动脉IMT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和较好一致性,MDCTA检测的颈总动脉CAWT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体部动脉性病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体部动脉病变患者行MSCTA检查,其中颈部35例,胸腹主动脉及其分支23例,双下肢动脉10例.应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显示技术(VRT)以及血管分析(VA)软件进行图像重建及分析.结果 68例体部动脉病变中,CTA 显示颈动脉钙化斑块伴狭窄25例,颈内动脉闭塞1例,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颈动脉鞘内神经源性肿瘤伴血管推移2例,椎动脉钙化狭窄5例,椎动脉瘤1例.胸、腹主动脉瘤5例,假性动脉瘤8例,主动脉夹层10例,双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9例及下肢血管动静脉瘘1例.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体部动脉病变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颌颈巨大肿物的颈动脉CTA和MRA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分析颈动脉CT血管成像(CTA)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头颈部的成像特点,探讨颈部巨大肿物对颈动脉正常解剖位置的影响和对血管壁侵蚀的价值。材料和方法术前对11例颌颈部肿物患者行颈动脉CTA和MRA,分别同步注射造影剂,螺旋CT对病变区血管段进行重点薄层螺旋扫描,EasyVision三维重建;MRI扫描由Sun工作站三维重建。对比分析颈动脉CTA和MRA。结果11例颌颈部肿物患者中5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向内侧移位,其中2例颈外动脉受压狭窄;另1例颈内动脉向后侧移位,颈外动脉向外前移位;1例颈内静脉血管壁多处受侵蚀。结论CTA能够显示颈部大血管走向及与下颌骨、舌骨、颈椎、颅底骨组织三维空间关系;MRA显示血管壁的情况较CTA精确,均可为诊断和手术入路提供三维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探针技术(vesselprobe,VP)对探测颈动脉狭窄程度、累及范围及斑块性质的能力,并与常规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相比较。方法 35例颈部血管CTA证实有颈动脉斑块患者均经64层螺旋CT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双侧椎动脉VP重组,以自动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累及范围及斑块密度。获自VP的全部测量数据是回顾性分析的,并与MPR、CPR的测量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 VP与MPR、CPR在探测颈动脉狭窄程度、累及范围及确定斑块性质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例双侧颈动脉及椎动脉有斑块血管共84支,累及范围介于5.0~59.0 mm。大多数患者以局限性、混合性斑块及轻度血管狭窄为主。结论 64层螺旋CT时间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高,VP自动分析血管快速、可靠,能准确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累及范围及斑块性质,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颈内动脉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疑为颈内动脉病变患者所做的16层螺旋CT颈内动脉造影图像。对扫描数据进行容积再现技术(VRT)、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仿真内镜(CTVE)等图像后处理。结果58例中17例无明确异常;41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内动脉病变,其中颈内动脉瘤9例,动脉狭窄23例,动脉阻塞4例,5例5枚支架有2枚显示通畅,2枚有软斑块形成,1枚支架阻塞。结论16层螺旋CT颈内动脉血管造影成像能很好地显示颈内动脉管腔狭窄及斑块形成情况,很好的评估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情况,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性颈内动脉疾病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及CTA诊断颈动脉体瘤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CTA诊断颈动脉体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多层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和CTA及3例DSA的影像资料。结果:7例共9个肿块(双侧2例),平扫肿块密度与肌肉相类似,增强扫描所有肿块均显著增强,薄层横断面图像能清晰显示被推移或包绕的颈内外动脉以及增宽的颈内、外动脉间距。8个肿块外周可见多发扩张的滋养动脉影。颈部CTA清晰显示7例9个肿块与颈总、颈内及颈外动脉的关系,其中7个肿块侧的颈动脉分叉呈杯口状扩大。3例CTA结果与DSA检查完全一致。结论:多层螺旋CT结合CTA可以替代DSA作为确诊颈动脉体瘤的最佳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B超对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检查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89例高血压患者和686例健康人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进行超声检查。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相同年龄段高血压组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健康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部位以BIF为最多,其次为CCA,ICA最低。有斑块的血管常同时伴有内壁增厚,多发生在CCA、BIF处。结论:B超对颈动脉病变的诊断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高血压患者颅内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198例住院高血压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动脉造影检查,依据WASID狭窄标准由两名放射科医师进行重建及血管分析,给出诊断结果。结果:36例高血压患者患有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18.11%。共检查动脉1782条,狭窄动脉50条,总的动脉狭窄率2.82%。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狭窄率明显高于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MCA和PCA分别是两系统最易受累的动脉。非老年组的高血压病程大于20年和小于1年的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分别较其他病程组高,但各病程组及年龄组之间的颅内动脉狭窄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有效地检出并量化评价颅内动脉狭窄,可作为一种高血压性颅内动脉狭窄普查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别采用血管超声和经导管造影诊断患者的动脉狭窄情况,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血管超声对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等部位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血管造影,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管超声与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分级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以血管造影为金标准,血管超声诊断总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7.01%、100%、97.62%;而对重度狭窄的诊断敏感性为93.33%,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97.62%。结论血管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敏感性较高,其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与DSA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用于颈动脉狭窄的筛选和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颈-脑动脉血管联合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9例超急性期脑梗塞患者发病后6h内行64层螺旋CT颈-脑动脉血管联合成像(CTA),采用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病变血管,并将动脉狭窄程度分为5级,分类统计,评价CTA在诊断急性脑梗塞中的价值。结果 6例CT平扫发现可疑脑缺血区,2例可见大脑中动脉主干征,其余71例CT平扫未发现异常。CTA显示颈内动脉闭塞5例,大脑中动脉闭塞24例,大脑前动脉闭塞1例,大脑后动脉闭塞1例,椎动脉闭塞1例,基底动脉闭塞4例;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3例,大脑前动脉重度狭窄2例,大脑后动脉重度狭窄2例,椎动脉重度狭窄1例,基底动脉重度狭窄3例,CTA未见异常32例。结论64层螺旋CT颈-脑动脉血管联合成像在超急性大面积脑梗塞的诊断中能及时确定导致脑梗塞的责任血管,为临床的有效治疗提供确切依据,具有重要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血管造影(spiral CT angiography,CTA)是继核磁共振和多普勒超声后又一种诊断血管性疾病的无创性检查方法。CTA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在临床上已得到肯定。虽然多层螺旋CT对颈动脉疾病的诊断更为快捷、准确,但目前国内多层螺旋CT并未普及,因此本文就单层螺旋CT用于颈动脉血管成像的一些经验进行总结,为准备开展多层螺旋CTA作前期准备。  相似文献   

18.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3例脑血管病变患者行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检查.先行平扫,后行CTA扫描,并用减影法进行后处理,重建得到VR、MIP、MPR及CPR图像,综合分析多种图像评价脑血管病变.结果 动脉瘤患者11例,其中颈内动脉至大脑中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小脑上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2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瘤1例,所有瘤体及瘤颈均得到清晰显示.动静脉畸形2例,均能显示畸形血管团,其中1例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另1例仅能显示引流静脉,供血动脉显示不清.脑血管狭窄或闭塞40例,均显示脑血管不同程度节段性、局限性狭窄或闭塞.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运用减影技术并综合多种重建方法能快速、准确诊断脑血管病变,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上肢血管造影是上肢动脉病变的一种新的无创伤检查方法,可作为动脉造影筛选或替代方法.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显示上肢血管病变的技术特点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分析技术在动脉导管未闭显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或心血管造影证实的动脉导管未闭16层螺旋CT血管分析技术显示的检查结果,并与手术或心血管造影结果及超声心动图结果对照。结果:16层螺旋CT血管分析技术能清晰直观显示动脉导管未闭的直接CT征象及类型,诊断符合率为100%;并可拉直测量导管的内径和长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67%和83.33%;在诊断动脉导管未闭的程度方面与超声心动图无明显差异,在诊断动脉导管未闭的类型方面优于超声心动图。结论:16层CT与超声心动图检查相结合,可大大提高对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准确率,减少有创的心血管造影检查,以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