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胃癌前病变(PLGC)是正常胃黏膜组织发生病理学癌变的异常过程,是胃癌发生前的必经阶段,亦是降低胃癌发病率的重要切入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参与了PLGC的发生发展过程,当Wnt信号通路激活时,β-catenin向核内聚集,诱导原癌基因异常表达。中医药治疗PLGC疗效肯定,且查阅大量文献表明中医药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具有调控作用。因此,从中药及针灸两方面着手,将中医药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治疗PLGC的理论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从而提出中医药疗法调控该信号通路治疗PLGC的问题及思考,为治疗PLGC及预防胃癌发生的中医药科研工作提供一定的启发,并为PLGC的中医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占恶性肿瘤之首.一般认为胃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阶段、多基因变异累积的结果,在从正常胃黏膜向胃癌转变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中间过程,即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正常胃粘膜→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IM)→异型增生(ATP)→胃癌(GC)的发病模式己得到一致认可.目前胃癌生存率的提高仍有赖于二级预防,即有效的防治胃癌前病变,阻断其向癌变发展.现代医学治疗PLGC尚缺乏疗效明确的药物,而中医药治疗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且毒副作用小,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优势,引起医学界的重视.中医药防治消化道肿瘤的作用一直是中医及药理研究领域里的一个重点,国内已开展诸多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研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胃癌前病变(PLGC)是指胃黏膜上皮中、重度异型增生及不完全性肠化生。临床和实验观察表明,PLGC有明显恶变倾向,某些类型的异型增生可能演变成胃癌。阻断和逆转PLGC的发展,是降低胃癌发生率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西医尚无公认的特效药物和方法,而中医药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前景。我们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研制成解毒和胃汤治疗PLGC,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胃癌癌前病变中医药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及早识别和控制胃癌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 PLGC)向胃癌方向发展,对预防胃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到目前为止,有关西医治疗PLGC的临床报道并不多见,且尚缺乏疗效明确的药物。而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方法多样、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在防治PLGC的有效措施方面显示出广阔的前景。现就中医药治疗PLGC的近况作一综述。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无此病名,据其临床表现可归于“胃脘痛”、“嘈杂”、“痞满”等范畴。近年来,董氏[1]称之为“虚痞”,认为其病位在胃,“痞”证为其主要特征。亦有学者把其归于“…  相似文献   

5.
胃癌前病变(PLGC)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向胃癌发展的关键阶段,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因目前对胃癌的防治机制尚不清楚,所以对PLGC的治疗是逆转其向胃癌发展的关键环节.邵祖燕教授运用中医药方法进行辨病与辨证结合论治,认为其病因主要为外邪侵袭、饮食不洁(节)、情志失调、禀赋不足,主要病机为寒热错杂、气滞血瘀、...  相似文献   

6.
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 of gastric cancer,PLGC)是正常胃黏膜发展成胃癌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临床运用中药汤剂、中成药、中医外治等手段治疗PLGC效果显著。但PLGC发病机制复杂,其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证实,多种信号通路的异常传导与PLGC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信号通路可将受到刺激后的细胞外信号分子传递至细胞内,进而发挥各种生物学效应。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激活或抑制,导致胃黏膜受损,影响炎症和肿瘤微环境,是胃癌前病变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之一。大量实验表明,中医药治疗可通过干预信号通路的传导发挥重要作用。现按其作用机制分类,对中医药调控PLGC的8条信号通路进行综述,包括:Hedgehog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TGF-β/Smads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I3K/AKT/m TOR通路、JAK/STAT3通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为中医药在治疗PLGC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应用中医药干预和治疗胃黏膜癌前病变(PLGC)对预防胃癌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该病的发生发展与虚瘀痰毒关系密切,认为病因的叠加,病机的复合杂聚是发生PLGC的基础,量的积累引起质的变化是PLGC发生的必然,毒邪内损是PLGC发生的关键,健脾补气、活血化瘀、通络解毒是阻止其发展,预防胃癌发生的王道治法。  相似文献   

8.
化浊解毒法治疗胃癌前病变患者6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肠上皮化生(IM)和不典型增生(ATP)是胃癌的癌前病变。胃癌前病变(PLGC)是胃黏膜从正常向胃癌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阻断和逆转PLGC的发展,是降低胃癌发生率的有效措施之一,中医药在该领域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前景。我们从"浊毒"入手,治疗胃癌前病变患  相似文献   

9.
<正>胃癌是消化系统发病率最高的肿瘤,其病因病机繁杂,实施针对病因的一级预防比较困难,因此对PLGC的研究就成了胃癌二级预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课题组经前期研究表明:胃安散在临床上治疗PLGC疗效确切、安全方便[1-2],但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项目从临床试验及实验研究两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验证胃安散的临床疗效,另一方面拟从p16基因甲基化的角度来探讨胃安散治疗PLGC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07-210
文章通过对近年来中医药对胃癌前病变(PLGC)的病因病机、分型论治、方药治疗及作用机制等方面文献进行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PLGC具有较好的疗效优势,然而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有病因病机认识的多样性,辨证分型的杂乱性,临床诊断标准的不统一性,同时对PLGC癌变趋势的预测研究相对较少,以及PLGC模型构建方法存在瑕疵等,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医基于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思想治疗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具有一定优势。目前临床一般分为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含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6种证型论治,对不同证型PLGC患者确立相应治法,运用中药方剂治疗,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癌前病变(PLGC)中医标本兼治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采集PLGC患者,将经本虚标实证候的100例作为治疗组,经西药维霉素治疗的1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6个月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治疗组总疗效率为83.7%,对照组为68.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种本虚标实证候的标本兼治之间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改善痞胀、胃痛、灼热、纳差等症状疗效显著(P<0.01,P<0.05);胃镜、病理疗效的总有效率为治疗组78.3%、对照组6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标本兼治对改善PLGC中医证候、临床症状、病理状态、减轻Dys和IM程度等方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表明中医标本兼治能有效阻止PLGC向胃癌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胃癌是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及早识别和控制胃癌前病变(PLGC)向胃癌发展是防治胃癌的重要途径。课题组在此前的研究中,认为毒瘀交阻是发生PLGC的主要病机,采用具有解毒化瘀作用的金果胃康胶囊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故本文从"毒瘀交阻"理论探讨辨治胃癌前病变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或伴有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慢性萎缩性胃炎被列为胃癌的癌前疾病或癌前状态,而在其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则称为胃癌的癌前病变。中医认为其病机多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胃气虚或脾胃阴虚,标实多为气滞、血瘀、痰湿(浊)为患。中医治疗本病无论在临床还是在实验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积累了大量有效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介绍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PROs)的概念、目的、内容及其在临床结局评价中的科学意义,并探讨PROs在胃癌前病变中医药临床应用的现状、方法及存在问题,认为PROs评价将是对胃癌前病变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在胃癌前病变的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6.
胃安泰胶囊对胃癌前期病变大鼠胃壁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胃安泰胶囊对PLGC大鼠胃壁微循环的影响,探讨胃安泰胶囊对PLGC的防治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综合造模方法建立PLGC的大鼠模型。造模以前,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预防组、造模组。预防组大鼠在造模的同时灌服胃安泰胶囊,最后和其他各组进行比较。确认造模成功后,将参与造模的大鼠随机分为高剂量胃安泰给药组、中剂量胃安泰给药组、低剂量胃安泰给药组、维酶素给药组和病理对照组,分别进行灌胃。实验结束后摘取胃,测定胃壁血液的流速、浓度、流量,探讨胃安泰胶囊对胃癌前期病变大鼠胃壁微循环的影响。结果:胃安泰胶囊能够改善胃癌前期病变大鼠胃壁微循环。结论:胃安秦胶囊对胃癌前期病变有很好的预防和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药通过增强胃黏膜屏障、调节胃肠运动、阻止胆汁反流、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调节免疫功能、调节细胞周期调控因子的表达、抑制胃癌癌前病变组织细胞过度增殖、阻断胃癌前期病变近一步向胃癌转化、上调相关抑癌基因的表达、下调相关癌基因的表达、降低ICAM-1蛋白表达等多种作用机制,能够显著改善胃癌癌前病变患者的征状,逆转其病理改变。积极治疗胃癌癌前病变,阻断其向胃癌发展,对于降低胃癌发病率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癌前病变(PLGC)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胃黏膜组织CDX2基因的表达,探讨不同中医证型与CDX2基因表达之间的相关性及CDX2表达与不同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4例健康人及120例PLGC患者分为健康对照组、脾虚气滞证组、阴虚有热证组、胃络瘀阻证组,每例取新鲜胃黏膜6块,包括胃体、胃角和胃窦各2块,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DX2基因的表达。结果 CDX2基因阳性表达在脾虚气滞证中为16.67%(6/36),阴虚有热证中为52.17%(24/46),胃络瘀阻证中为63.16%(24/38),健康对照组无表达;其在Ⅰ型肠化生表达为33.33%(18/54),Ⅱ型肠化生表达为25.93%(14/54),Ⅲ型肠化生表达为27.78%(15/54),异型增生表达为12.96%(7/54)。结论 CDX2基因的表达与病理类型有关,在不同中医证型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可为PLGC的中医证型客观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李俊  张云波 《世界中医药》2014,9(7):895-897
目的:探讨中药辨证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临床症状、胃镜检查和病理学活检结果,将胃癌癌前病变患者进行中医分型的辨证治疗,总结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气滞瘀血型和胃阴不足型的总有效率为75.0%、69.0%、80.0%、62.5%和70.4%,总有效率为71.2%,胃黏膜萎缩积分、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积分均显著下降,但五组类型的总有效率和积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辨证治疗PLGC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不可替代的优势,可降低胃癌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胃炎消对胃癌癌前病变bcl-2癌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察胃炎消对胃癌癌前病变(PLGC)的治疗作用及其对PLGC组织中bcl-2凋亡相关癌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40例PLGC患者分为治疗组(胃炎消治疗)25例和对照组(维酶素治疗)15例,治疗前、后胃黏膜活检标本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标记法作bcl-2癌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检测。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4.00%,病理疗效以中度异型增生为好,作用优于对照药(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bcl-2癌基因mRNA转录水平表达下调(P"0.05)。结论:胃炎消对PLGC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PLGC组织中bcl-2癌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