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膀胱移行上皮细胞肿瘤是泌尿系最常见的肿瘤,TURBt是治疗浅表性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的最适宜方法.解剖上,闭孔神经从膀胱侧壁通过,因此手术使用的高频电切环电流可以透过膀胱壁刺激闭孔神经,引起大腿内收肌强烈收缩,导致膀胱穿孔、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全麻或椎管内麻醉均无法阻止其发生,这在电切侧壁肿瘤时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垂直闭孔神经阻滞法(VOB)在经尿道膀胱侧壁肿瘤电切术中抑制闭孔神经反射的效果。方法:阶段性分析2012~2014年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膀胱侧壁肿瘤患者60例,前期30例采用传统法(传统组,T组);后期30例采用垂直法(VOB组,V组)。记录每组患者的术中内收肌痉挛情况。结果:两种阻滞方法对术中内收肌收缩的抑制效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VOB与传统方法效果相当,而VOB只需耻骨结节这一个解剖标志,穿刺过程无需改变进针方向,方法简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闭孔神经与膀胱肿瘤基底部联合阻滞的应用.方法 随机选取50例膀胱侧壁肿瘤患者,并且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25例)、对照组(2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在临床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应用闭孔神经阻滞治疗,研究组中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应用闭孔神经与膀胱肿瘤基底部联合阻滞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对于研究组中患者,临床经闭孔神经与膀胱肿瘤基底部联合阻滞治疗后,明显降低患者临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在闭孔反射、膀胱穿孔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8.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4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两组研究发现,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应用闭孔神经与膀胱肿瘤基底部联合阻滞,缩短手术时间(28.00±0.86)min,减少出血量(18.00±0.73)mL;对照组手术时间(20.00±0.42)min,出血量(12.00±0.22)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临床对膀胱肿瘤患者行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闭孔神经与膀胱肿瘤基底部联合阻滞发挥积极应用价值,降低患者并发生发生率,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安全性高,减少术中出血量,对提升患者临床疗效发挥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陈序  谭冠先 《广西医学》2001,23(5):1169-1170
我院近年来〔1〕用神经阻滞刺激器引导闭孔神经阻滞应用于经尿道膀胱侧壁肿瘤电切术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4 0例膀胱单侧侧壁肿瘤患者 ,均为男性 ,ASAⅠ~Ⅱ级 ,随机均分为两组 ,实验组年龄(5 0 2 5± 10 0 7)岁 ,体重 (5 9 0 0± 11 5 )kg ,对照组年龄 (5 1 6 5± 9 89)岁 ,体重 (5 8 4 5± 9 6 5 )kg ,两组具有可比性 (P >0 0 5 )。1 2 麻醉方法 :术前半小时肌注苯巴比妥钠 0 1g ,麻醉选择均为连续硬膜外阻滞加闭孔神经阻滞。选择L1 2 为穿刺点向脚端置管 3~ 4cm。试验剂量为2 %利多卡…  相似文献   

5.
贺文生  雷曙东  赵鹏 《当代医学》2011,17(20):69-70
目的观察闭孔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麻醉在经尿道行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拟行TURBT手术患者65例,年龄40~68岁,ASAⅠ~Ⅲ级。先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单或双侧闭孔神经阻滞,定位准确后注入利罗混合液(2%利多卡因和0.894%罗哌卡因各5ml)10ml,再给予丙泊酚(2~2.5)mg·kg-1,芬太尼(3~5)μg·kg-1,连接微量泵泵注丙泊酚(25~75)μg·kg-1min-1维持术中镇静。记录麻醉起效时间及阻滞效果,术中出现肢体抽动的幅度。结果有58例麻醉阻滞效果良好,能满足手术要求,有5例患者轻度反射,调整体位及降低电凝参数后完成手术,有2例因神经反射较强二次行闭孔神经阻滞后完成手术。结论经尿道行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中采用单或双侧闭孔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麻醉,能避免神经反射,术后恢复快,对于TURBT手术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病人,男,56岁。膀胱壁3点至6点处有-40mm×32mm大小的肿物,拟于硬膜外麻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前自述有原发性高血压史,无其他特殊病史。入手术室血压145/90mmHg(1mmHg=0.133kPa),脉搏75次/min。硬膜外麻醉起效后,摆截石位,在电切功率为160w,电凝功率为60W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相似文献   

7.
在行膀胱侧壁肿瘤电切时常发生闭孔神经反射,严重影响手术操作,甚至引起膀胱穿孔的并发症。2007年8月至2009年12月,我们对15例侧壁膀胱肿瘤电切时,采用“凝撕法”预防膀胱肿瘤电切术中的闭孔神经反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胡颖 《重庆医学》2013,(22):2691-2692
闭孔神经反射是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引起膀胱穿孔及盆腔神经、血管损伤的主要原因。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闭孔神经阻滞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常用的辅助麻醉方法。本科室从2010年开始采用改良法闭孔神经阻滞,收到了优于传统方法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双侧闭孔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患者术中闭孔神经反射的预防效果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将90例拟行TURBT术的膀胱肿瘤患者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予以全身麻醉,观察组予以超声引导下闭孔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手术一般情况、闭孔神经反射等并发症情况、术后不良反应,于术前及术后24 h行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水平的测定.结果:相比对照组,观察组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麻醉满意度评分较高,术后下床时间提前,术后住院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2.22%(P<0.05);两组膀胱穿孔、膀胱出血发生率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两组血清TNF-α、IL-6、IL-8水平均增高(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双侧闭孔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能够有效预防TURBT术中闭孔神经反射,减轻手术应激反应,促进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行闭孔神经阻滞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选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超声引导闭孔神经阻滞组(U组,30例),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闭孔神经阻滞组(U+S组,30例)。观察闭孔神经阻滞后5、10、15min后内收肌收缩情况,记录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操作时间,麻醉相关时间,穿刺次数,15rain时阻滞成功率。结果U+S组与U组相比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没有明显差异(7.7vs6.4min,P=0.232),U+S组操作时间比S组长(3.1vs1.7min,P〈0.001),麻醉相关时间两组无差异(U+S组9.8rain,S组8.6min,P=0.68),穿刺次数两组无差异(U+S组2.4min,S组2.1min,P=0.28),15min时U+S组与U组相比阻滞成功率高(100%比80%,P=0.04)。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行闭孔神经阻滞功率高,可以安全、有效的预防膀胱肿瘤电切术闭孔神经反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功率电切联合闭孔神经阻滞麻醉技术在预防膀胱肿瘤电切术中闭孔神经反射的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7月-2013年5月26例浅表性膀胱侧壁肿瘤患者应用低功率电切联合闭孔神经阻滞麻醉技术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的临床资料,探讨手术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结果2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0-30min,无明显闭孔神经反射发生,无严重出血和中转开放手术病例。结论低功率电切联合闭孔神经阻滞麻醉技术可有效预防TUR-Bt术中闭孔神经反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王刚  龚晋迁  张军卫  彭东涛 《重庆医学》2008,37(13):1416-1417
目的预防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中发生闭孔神经反射。方法对37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除术(TURBt)患者术前采用神经电刺激器引导定位行闭孔神经阻滞。结果无1例发生闭孔神经反射,效果满意。结论采用神经电刺激器引导定位行闭孔神经阻滞,可有效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避免膀胱穿孔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闭孔神经阻滞(ONB)复合静脉麻醉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膀胱肿瘤患者66例,分为静脉组(n=30)和ONB组(n=36),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和麻醉不良反应,比较两组麻醉诱导前(T0)、给药后10 min(T1)、麻醉后1 h(T2)和麻醉后2 h(T3)的血流动力学水平,记录心率(HR)和呼吸(RR)水平变化,比较两组T0和T3应激激素水平差异。结果:ONB组麻醉时间高于静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低于静脉组(均P<0.05);T0期两组心率(HR)和呼吸(R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T1、T2期HR和RR均低于T0期,但ONB组高于静脉组(均P<0.05);T3期两组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均高于T  相似文献   

14.
2004年1月—2010年1月,我科采用英国Gyrus公司的双极等离子体电切系统在全身麻醉加闭孔神经阻滞下进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膀胱侧壁肿瘤,在预防闭孔神经反射方面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闭孔神经阻滞下经尿道汽化电切治疗膀胱侧壁肿瘤的疗效。方法应用在闭孔神经阻滞下经尿道汽化电切术治疗侧壁肿瘤38例。施行经典的闭孔神经阻滞操作技术结合针麻用电刺激装置,减小汽化电切功率的方法切除肿瘤。结果所有病例无闭孔神经反射发生,未发生膀胱穿孔或改开放手术。术后留置尿管2—4d,辅以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治疗。术后随访平均36个月,复发5例,均再次行汽化电切。结论在闭孔神经阻滞下经尿道汽化电切术治疗膀胱侧壁肿瘤,能有效防止闭孔神经反射发生,减少膀胱穿孔,避免肿瘤切除范围或深度不够,有效地提高了肿瘤的切除效果,减少肿瘤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膀胱表浅肿瘤治疗首选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但在电切侧壁肿瘤时容易发生闭孔神经反射。本文就临床上各种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72例膀胱肿瘤患者,将其均分为3组,A组肌松药、硬膜外麻醉和面罩给氧,B组全麻,C组闭孔神经阻滞和硬膜外麻醉。结果 A组中1例轻微膀胱穿孔,1例严重闭孔神经反射,1例因膀胱穿孔导致大出血。 B组和C组均只有1例患者有轻微闭孔神经反射。结论在闭孔神经反射预防中,硬膜外麻醉是无法取得理想效果的,肌松药仅在小膀胱肿瘤手术中较为有效。针对多发或大肿瘤,且时间较长的手术,则采取全麻效果最佳。但仍然应对肌松药的剂量进行严格控制。而最经济的预防方法应属联合闭孔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我院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应用闭孔神经反射预防方法的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自2004年以来的3年中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应用闭孔神经反射预防方法的临床资料。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患者186例,分成三组,其中第一组应用硬膜外麻醉和肌松药及面罩给氧122例,第二组应用全身麻醉42例,第三组应用硬膜外麻醉和闭孔神经阻滞麻醉22例。结果第一组有10例出现轻微的闭孔神经反射,未造成膀胱穿孔,有5例出现严重的闭孔神经反射,造成轻微的膀胱穿孔4例,不需要膀胱修补,造成1例严重的膀胱穿孔、大出血,需要行膀胱修补术。第二组和第三组出现2例轻微的闭孔神经反射。结论硬膜外麻醉是不可能抑制闭孔神经反射的,肌松药的应用可以抑制膀胱肌肉的收缩,实际上这种方法对小的膀胱肿瘤,手术时间短是非常有效的。但对大的膀胱肿瘤,手术时间长是不合适的。对大的膀胱肿瘤或多发的膀胱肿瘤,应用全身麻醉是非常合适的。上述两种方法应用中掌握肌松药的应用量和维持时间是非常重要的,电切中出现膀胱穿孔多是由于肌松药的应用量或维持时间不够造成闭孔神经反射所致。闭孔神经阻滞麻醉的联合应用是最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笔者所在医院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应用闭孔神经反射预防方法的经验体会.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4年以来的3年中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应用闭孔神经反射预防方法的临床资料.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患者186例,分成3组,其中第1组硬膜外麻醉和肌松药及面罩给氧122例,第2组应用全身麻醉42例,第3组应用硬膜外麻醉和闭孔神经阻滞麻醉22例.结果 第1组有10例出现轻微的闭孔神经反射,未造成膀胱穿孔;有5例出现严重的闭孔神经反射,造成轻微的膀胱穿孔4例,不需要膀胱修补,造成1例严重的膀胱穿孔、大出血,需要进行膀胱修补术.第2组和第3组出现2例轻微的闭孔神经反射.结论 全麻和肌松药物的应用可有效的抑制闭孔神经反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和传统神经刺激器定位闭孔神经阻滞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2011 年7 月- 2012 年11 月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患者48 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ASA) 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超声引导组(U 组,n=24) 和神经刺激器组(N 组,n=24)。膀胱肿瘤位于单侧或双侧闭孔神经支配区域,其中17 例需行双侧闭孔神经阻滞。闭孔神经阻滞前后分别测定阻滞侧大腿内收肌力量。记录每侧闭孔神经阻滞穿刺尝试次数、操作时间及两种闭孔神经阻滞方法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结果 U 组均为1 次尝试,N 组有18 侧为1 次尝试,13 侧为2 次尝试以上,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U 组闭孔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明显少于N 组(P < 0.05) ;两组闭孔神经阻滞前后测定的阻滞侧大腿内收肌力量及阻滞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局麻药中毒、术后闭孔神经支配区域痛性感觉异常及闭孔神经损伤等情况。 结论 与传统神经刺激器定位比较,超声引导下闭孔神经阻滞定位准确,试穿次数少,操作时间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