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伤寒论》第58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后世医家大多认为此为“汗、吐、下”三法误治导致亡血亡津液的情况,对于“阴阳自和”更是解说各异。经考证,“若”字皆作“或”义,“发汗、吐、下”与“亡血”是并列关系,“阴阳”指脉象言,条文乃是指发汗、呕吐、泻下、失血之后导致津液亡失的状态,脉象调和即可自愈,既符合文义也符合医理。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第58条原文是:“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本条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纵横历代医家与现今各种教材对此条的注释,基本相同。以一九八五年出版的高校教材《伤寒论讲义》为例,其释义是:“运用汗、吐、下法后,而使正气受到损伤;若邪去,人体自我阴阳调节,达到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阴阳自和”语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脉证并治》。曰:“见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律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从文中可见“阴阳自和”是“自愈”的关键所在。笔者今就“阴阳自和”发生机理的理解浅述于下,肯望同道指正。“和阴阳”起始于《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人体在正常的状态下,阴阳两个对立着的方面处于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动态平衡之中,即所谓“阴平阳秘”的状态。这种平衡遭受破坏的过程就是疾病生成的过程。而疾病的治…  相似文献   

5.
疾病可以自愈,这种认识由来已久。《素问·热论》有“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伤寒论》有“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等论述,《伤寒论》398条经文,涉及病自愈的条文达17处之多,令人颇多感触。1病之时限与病自愈疾病有其自身规律,太阳病7日,头痛可自愈,而“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说明某些疾病,尤其是一些病位浅、病情轻者,在病家正气旺、脏腑和的条件下,完全可以通过自身调节而抗邪外出…  相似文献   

6.
<正>"阴阳自和"思想基于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和"的理论。王充的《论衡》对"阴阳自和"的思想有了更系统的发挥,"阴阳自和"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始于《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张仲景《伤寒论》58条曰:"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虽后世众多医家对"阴阳自和"学说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但终觉意犹未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第 35 9条见于厥阴病篇 ,原文曰 :“伤寒本自寒下 ,医复吐下之 ,寒格。更逆吐下 ,若食入口即吐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陆渊雷曾说“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对于此条条文及其方证病机的解释 ,历来更是见仁见智 ,莫衷一是。本文拟就该条进行考辨、分析 ,俾条文前后文理贯通 ,医理圆融 ,方证相符。不当之处 ,祈请高明赐教。1 历代伤寒注家学者的见解中医高校五版《伤寒论讲义》在第 35 9条释义中说 :“伤寒本自寒下 ,一般解释为本自虚寒下利 ,果然如此 ,就不应当治用吐下 ,即使误用吐下 ,也应该吐泻具甚 ,而不应单纯发生‘…  相似文献   

8.
仲景《伤寒論》太阳篇第76条条文曰:“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乡先辈族人颖甫先生著《伤寒发微》将原文訂正为:“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不止。”自注曰:“发汗后阳气外浮,不能泊水,水入則吐……,此症忌更发汗,要无庸議。发汗则水气随阳热而张发于上,吸胃中水液俱上,傾吐而不可止,此理之可通者也。若既伤于汗,又伤于吐,阳气独张于上,而水液內亡,岂有反病下利不止之理……然則此“下”字必传写之  相似文献   

9.
答:《伤寒论》第四条云:“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这是指伤寒疾病之初,肤表受邪,若邪中之轻浅,正能却邪,脉象平和安静,则可不传为某经疾病而自愈。若邪中之深重,正邪斗争较剧,病无自愈之机,胃不和而欲吐,神不宁而烦躁,脉不静而数急,则可能传为六经中的某一经病。那么,“传”就是外邪侵犯  相似文献   

10.
何泮 《时珍国医国药》2000,11(9):F004-F004
疾病的转归发展 ,是临证中难于阐明而又不容忽视的重点问题。仲景在《伤寒论》中多处论及了疾病的转归与发展 ,作者就其中有关“病向愈”方面的观点 ,试归纳论述仲景的思维特点 ,揭示“病向愈”的实质 ,在临证工作中对疾病的治疗、发展预测和预后判断等有较大的指导作用。1 阴阳和调观原文 58条“凡病…… ,阴阳自和者 ,必自愈”,“和”即一种平衡状态。阴与阳是矛盾的对立面 ,涉及面广 ,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健康的机体 ,其阴阳处于平衡和调状态 ;人体一旦患病 ,机体必然阴阳失调。仲景强调人体通过自身调节或 /和药物的调剂 ,令阴阳达到…  相似文献   

11.
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中,有这样一段条文:“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主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对于条文中尾句“若  相似文献   

12.
邓磊  李伟锋 《四川中医》2004,22(2):18-20
通过对张仲景《伤寒论》自愈条文的归纳、分析,探讨《伤寒论》自愈机理的四个方面:(1)人体生命活动的自和现象和自和本能是客观存在的;(2)正气的恢复是自愈的内在动力;(3)自然病程存在于外感病的发病过程中;(4)天人相应中五脏阴阳的主导作用。从四条机理进一步推导出中医学辨证论治不仅仅是限定在“医已病之病”的辨证治疗,还应包括“医未病之病”的辨证养生,“医欲病之病”的辨证预防,“医欲愈之病”的辨证护理和辨证善后等更广阔的范围。强调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中医学的传统和特色,应当全面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3.
罗勇 《河南中医》2009,29(12):1148-1149
《伤寒论》条文中疾病自愈而出现的瞑眩反应有十余条,分为邪有出路为主和正气得复为主两大类:邪有出路为主的自愈瞑眩就是邪有出路,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归而出现的一系列瞑眩现象;正气得复为主的自愈瞑眩就是正气得以恢复,抵抗病邪,使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归而出现的一系列瞑眩现象。医者要审察病机,勿失其宜,因势利导,促其阴阳自和。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方论》(以下简称《金匮》)在内伤杂病方面的成就众所周知,但在伤科方面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笔者学习有得,浅论如下。 1 《金匮》对伤科诊断学的贡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金匮》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论及外伤的诊察时,首先从病人反应于外的面色及脉象上入手,了解患者体内气血阴阳的变化,以推断出血量的多少,预测疾病的吉凶。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载:“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载:“男子面色薄,主渴及亡血”。“脉……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目眩、发  相似文献   

15.
郑艳华  崔兴俊 《河北中医》2007,29(7):643-644
《伤寒论》有关疾病自愈的条文有40条之多,张仲景所列如此多自愈条文并非告诉我们见其证便可束手等待病之自愈,而是通过阐述人体疾病自愈的机制,揭示其治疗原则及思路。现从分析张仲景有关自愈的若干条文以揭示其临床辨证论治的思路,以利于中医药临床。1顺其病势,给邪以出路1.1汗出病自愈外邪侵袭肌表而营卫失和,或“卫强营弱”或“卫闭营郁”,不汗出或汗出不畅,邪无出路,干扰人1河北医科大学2004级硕士研究生,河北石家庄050011体正常机能,可致太阳表证。若正气充足,能抗邪外出,便可汗出而解。如49条,太阳表证误下,里气虚馁,忌以药强迫之,待“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即是待机体正气恢复,抵抗力增强,正气强则气血充沛。因此,治疗此类疾病可补其不足,扶养正气,使气血充沛,津液自和。正如顾尚之所说:“不可发汗者,言不可用麻黄以大发其汗,非坐视而待其自愈也,用小建中以和其津液则自汗而解矣。”即应顺其病势,顾其不足,使邪从汗而解。此类条文还有94条“必先振忄栗汗出而解”,93条“冒家汗出自愈”,116条“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192条“氵戢然汗出而解”,366条“郁冒汗出而解”,361条“微热汗出”等均为邪从汗出而解...  相似文献   

16.
通过归纳、分析张仲景《伤寒论》中有关疾病自愈的条文,认为《伤寒论》自愈的机理可能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原因,即:一、疾病自然病程结束,病即向愈;二、感邪轻微,阴阳偏颇不甚严重;三、邪有出路无需用药;四、阳气来复,疾病自愈。并且进一步指出张仲景以"勿伤正气"作为保证疾病具有自愈能力的手段,最后综合分析以上内容,认为中医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人体的自我康复能力,以保胃气、存津液为顾护正气的总原则,不可孟浪乱投,贻误病情。  相似文献   

17.
疾病为何而自愈,其总的病机变化莫过于机体在邪正相争过程中,正胜邪祛,阴阳重新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而告愈。即“阴阳自和”。论述了衄血、下血、下利、汗出、得小便利而自愈。  相似文献   

18.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出自《伤寒论》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条文中“坏病”,坏者,自败之义,言历经误治而正证自坏,柯韵伯云:“坏病者,即变证也”。在这一条文中,指出患太阳病已有数日(病变部位、患病时间),已用过发汗之法,再或曾用涌吐、攻下、温针治疗,不仅病证不愈,而且病情复杂化。  相似文献   

19.
自《伤寒论》问世以来,不习惯多称伤寒以六经辨证,对其病证亦多称为六经病证,固不无根据,然考诸篇内容,似称三阴三阳,六病及六病辨证为妥。兹说明如下。《伤寒论》原著无“六经”之说通看全论篇名及条文上所冠病名,皆无“经”字。全论篇名曰“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等。条文曰:“太阳病”、“阳明病”等,并非以太阳经病、阳明经病为名,可见仲景只以三阴三阳病而统脏腑经脉之病。《伤寒论》“传”字并非“传经”之专词大论第4条曰:“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第5条曰:“伤  相似文献   

20.
《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中医学中非常重视对汗的辨识。辨汗对判断病邪的性质及人体阴阳盛衰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仲景在《伤寒论》中对辨汗之法有着非常详尽的论述。其中对“但头汗出”论述非常典型。仲景在伤寒论中明言“但头汗出”的条文有111条,134条,147条,216条,228条,236条共6条,和相关条文如但头微汗出、头汗出、额上微汗出、额上生汗136条,148条,200条,219条共4条。这些条文中头部汗出的症状虽同,但所述病机却大异。现将其病机分类归纳如下:1火劫伤津,阴虚于下而阳攻于上如《伤寒论》111条所云:“太阳病中风,以火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