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对30例脑胶质瘤患者于术前、术后分别行CT灌注成像,测量术前病灶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及术后病灶区、对侧正常脑组织区域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结果显示,术前脑胶质瘤随肿瘤级别的增高病变区rCBV升高,P<0.01;术后复发者,病变区CBF、CBV较未复发者及对侧正常脑组织区域升高,P均<0.01;未复发者,病变区CBF、CBV较对侧正常脑组织区域低,P均<0.05.认为CT灌注成像能较好地对胶质瘤进行术前分级,而且有助于术后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2.
CT灌注成像对脑胶质瘤术后放疗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CT灌注成像对20例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的放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放疗后瘤体实质区CT灌注相对参数值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脑血管表面通透性(PS)均明显降低(P〈0.01),正常脑白质、正常脑灰质各指标无显著差异;rCBF〉3.0者rCBF、rCBV下降率均高于rCBF〈3.0者(P〈0.05)。认为CT灌注成像能有效评价脑胶质瘤术后放疗效果,并对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第三代双源CT全脑灌注在慢性缺血性脑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32例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病人行CT平扫和一站式全脑CT灌注成像(CTP)检查,脑CTP检查获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排空时间(TTD)、流入时间(TTS)及Tmax灌注伪彩图,同时获得动态CT血管成像(CTA),并根据CTA中MCA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状况,将32病人分成侧支丰富组和侧支减少组,比较两组CTP参数,并统计CT平扫和全脑CTP检查的辐射剂量。结果 32例单侧MCA狭窄或闭塞病人,患侧与健侧比较,CBF降低,CBV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丰富组病人患侧与健侧比较,CBF降低,CBV增高,MTT、TTD、TTS、Tmax延长,患侧与健侧的CBF、CBV、M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与健侧TTD、TTS、Tmax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侧支减少组患侧CBF降低,CBV增高,患侧与健侧的CBF、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TT、TTD、TTS、Tmax均延长,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平扫和全脑CTP总的辐射剂量均值为(2.41±0.11)mSv。结论第三代双源CT全脑灌注MCA狭窄或闭塞可提供有价值的脑血流动力学信息和全面显示灌注异常范围,并且重建CTA可以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及侧支循环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技术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53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发病6h内应用16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对患者健侧正常区与脑梗死区的局部脑血流容积(CBV),局部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等进行统计对比,53例患者均在1周内CT复查确诊为脑梗死。结果 53例患者患侧脑组织16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显示,脑梗死区CBF平均值与CBV平均值均较健侧平均值降低,MTT平均值明显长于健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6层螺旋CT在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面具有优越性,能有效发现梗死灶的部位,确定病变大小范围,及时发现梗死区缺血性半暗带的存在,评价血流灌注情况。为医生早期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提高影像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15例CT扫描显示脑白质疏松症的病人进行血流动力学研究,并与9例正常对照组行对比性研究,旨在搞清慢性脑缺血或代谢低下与白质疏松症的关系。结果发现,脑白质疏松患者白质局部脑血流量(rCBF)与正常人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脑血容量(CBV)及CBF对乙酰唑胺的反应性却无显著性差异。大脑皮层rCBF、rCBV及rCBF对乙酰唑胺的反应性在病人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使用第三代双源CT"一站式"全脑CT灌注(CTP)联合4D-CT血管成像(CTA)探讨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术(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病人的病例资料。所有纳入病人均于术前、术后行全脑CTP联合4D-CTA检查,然后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划定特定区域作为感兴趣区(ROI),取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灌注时间(TTD)、起始时间(TTS)以及达峰反应时间(TMax)的参数值。采用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CTP参数的差异。利用4D-CTA图像直观观察血管吻合口及侧支循环形成状况。结果 25例病人手术前后全脑CT灌注成像结果显示,术前患侧ROI的灌注参数值CBF较健侧明显减少(P0.01),MTT、TTD、TTS、TMax均较健侧明显延长(P0.01),CBV则与健侧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侧病变区CBF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MTT、TTD、TTS、TMax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CBV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D-CTA可清楚显示桥血管及吻合口。结论全脑CTP联合4D-CTA检查可对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手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对术前及手术效果的评估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合并有脑血管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CVR)的特点.方法 对20例有脑血管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别在静息状态和静脉注入乙酰唑胺(ACZ)后行氙CT脑血流灌注检查,定量测定ACZ负荷前后局部脑血流(rCBF),计算CVR.比较所有受试全脑、患侧与健侧大脑半球、责任血管供应区与健侧对应血管供应区的rCBF和CVR.结果 责任血管供应区与健侧对应区域rCBF和CVR:两者静息rC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责任血骨供应区CVR低于健侧对应区域[(5.9±24.3)%比(25.9±32.6)%,P<0.05].结论 CVR下降是合并有脑血管狭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重要特点.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erebrovascular reserve(CVR) in patients of ischemic stroke with cerebrovascular stenosis by Xenon-enhanced CT. Methods Twenty subjects of ischemic stroke with cerebrovascular stenosis were recruited. All subjects were examined by Xenon-enhanced CT before and after acetazolamide (ACZ) challenge test to quantitatively measure the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rCBF) and CVR. Results We compared the rCBF in the corresponding region supplied with stenosed artery (divided manually) with that in the region of normal sid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esting rCBF but in CVR [ipsilateral side vs. normal side ( 5.9 ± 24. 3 ) % vs ( 25.9 ± 32. 6 ) % , P < 0. 05]. Conclusion Impaired CVR is an important character of the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stenosis suffered from ischemic stroke.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28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在老年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溶栓治疗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例行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给予128排容积CT进行全脑灌注扫描,应用后处理软件重建生成全脑灌注3D图像,分析患侧病灶区与健侧对照区脑血容量(r CBV)、脑血流量(r 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差异及治疗后1、7、14 d患侧病灶区r CBV、r CBF、MTT变化。结果两组患侧病灶区r CBV、r CBF、MT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侧病灶区治疗后1、7、14 d与治疗前比较,r CBV、r CBF增高,MTT降低(均P0.05),治疗后1、7、14 d各指标呈逐渐改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128排CT全脑灌注成像准确快速地诊断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可敏感反映老年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溶栓治疗后的脑血流改善情况,为治疗提供有力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延迟性脑缺血(DC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15年1至8月诊治的52例a SAH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发病6~8 d接受头部CT平扫、CT血管成像(CTA)及CT灌注成像(CTP)一站式检查。采用CTA观察颅内大血管的形态。CTP检查低灌注区域或a SAH周围及其镜像脑实质区域的灌注参数值,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计算低灌注区域或a SAH周围脑实质及其镜像脑实质区域的各参数比值,获得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及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根据有无发生DCI,将患者分为DCI组(12例)及非DCI组(40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低灌注区域或a SAH周围脑实质的rCBF、rCBV及r MTT相对均值的差异。结果 CTA可以显示脑血管痉挛(CVS)。CTP显示DCI组低灌注区域或aSAH周围脑实质的rCBF、rCBV及rMTT分别为0.75±0.22、0.96±0.23及1.6±0.4;非DCI组的r CBF、rCBV及rMTT分别为0.93±0.21、1.01±0.32及1.1±0.3。与非DCI组相比,DCI组rCBF降低、rMT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_(rCBF)=-3.038,P_(rCBF)=0.004;t_(rMTT)=4.679,P_(rMTT)0.01);两组间r 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CBF和rMTT值在a SAH后的DCI患者中分别显著降低和延长,对诊断DCI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脑胶质瘤复发与放疗后脑损伤的磁共振灌注成像( MRPWI)特点。方法选择经手术及放疗后发现颅内再次出现异常占位的脑胶质瘤患者38例,均行MRPWI检查,记录相对脑血容量( CBV)、相对脑血流量( CBF)、平均通过时间( MTT)、达峰时间( TTP)及团注到达时间( BAT),最终各参数结果等于病灶区值/对侧正常脑组织值,分别用rCBV、rCBF、rMTT、rTTP、rBAT表示。 MRPWI检查结束后行肿瘤切除手术,并送病理检查。结果病理检查显示,33例为胶质瘤复发,5例为放疗后脑损伤。 MRPWI、MR常规检查显示胶质瘤复发的灵敏度均为100%,特异度分别为80.0%、40.0%。胶质瘤复发者的rCBV、rCBF、rMTT均高于放疗后脑损伤者,P均<0.05。胶质瘤复发患者的rCBV与rCBF呈正相关(r=0.32,P=0.031)。结论 MRPWI检查是鉴别脑胶质瘤复发与放疗后脑损伤的可靠方法,脑胶质瘤复发者的rCBV、rCBF、rMTT均明显高于放射性脑损伤者。  相似文献   

11.
偏头痛急性发作期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偏头痛急性发作期局部脑血流灌注(rCBF)分布的特点及氟桂利嗪(西比灵)治疗后脑血流灌注的改变情况,进一步探讨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及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在其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99m^Tc-ECD标记的放射性药物对22例偏头痛病人于急性发作期行SPECT脑灌注显像,对图像进行目测及半定量分析。比较头痛部位与脑灌注异常部位的相关性;自身头痛侧与非头痛侧脑血流灌注的不对称性;以及脑灌注异常程度与偏头痛的严重程度、发作频率之间的关系。结果82%病人在偏头痛急性发作期,SPECT表现为相关部位局部脑血流量减低;脑灌注改变的部位与头痛部位相关;对于一侧头痛病人,头痛侧与非头痛侧的脑血流量有明显差异,尤其在额叶、顶叶、颞叶明显(P〈0.05或P〈0.01);局部脑灌注减低的程度在一定条件下与头痛的严重程度和发作频率成正比,但不成线性关系:10例病人在西比灵治疗前后rCBF比较,4例恢复正常,3例低灌注仍然存在,但rCBF评分增加,3例无明显变化。结论偏头痛病人在急性期普遍存在脑血流灌注异常。与CT、磁共振成像(MRI)、颅多普勒超声(332D)等辅助检查工具相比,SPECT可以反映脑细胞功能及脑血流的变化,在偏头痛的临床诊疗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颅内外动脉支架植入术前后脑灌注CT成像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接受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的脑缺血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支架植入前颈内动脉狭窄侧脑血流容积(CBV)和对侧CBV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颈内动脉狭窄测的脑血流量(CBF)明显比对侧CBF低,平均通过时间(MTT)明显比对侧长(P<0.05);50例患者支架植入后,41例患者术后血流明显改善,9例患者没有明显的MTT恢复,分别占总数的82%和18%。术后对应供血区的rCBF明显比术前高,rMTT明显比术前短(P<0.05);所有患者的脑组织血流灌注均显著改善。结论脑灌注CT成像能够对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脑血学流改变进行敏感检测,在对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评价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丁苯酞注射液对脑梗死急性期病人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 将经知情同意并符合入组条件的80例脑梗死急性期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疗程为2周。治疗前后行磁共振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加权成像(DSC-PWI)检查,计算脑血流灌注参数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脑血流量(CBF)比值(rCBF)、脑血容量(CBV)比值(rCBV)均有提高,平均通过时间(MTT)比值(rMTT)和达峰时间(TTP)比值(rTTP)均有降低。治疗后观察组rCBF、rCBV提高,rMTT降低均高于对照组,提示观察组使用丁苯酞注射液后病灶区脑血流灌注较对照组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通过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可提高脑梗死急性期病人病灶区域的脑血流灌注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早期行颅骨修补术前后脑血流灌注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高血压脑出血行脑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30例于行颅骨修补术前3d及术后14d行头部CT灌注成像检查以了解颅骨修补术前后患者脑血流灌注的变化,并由专人分别于颅骨修补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术后全部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好转,颅骨修补术后Barthel指数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前手术侧大脑皮层、基底节区域脑血流量(rCBF)明显低于健侧,术后14d手术侧皮层rCBF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手术侧和健侧无明显差异。结论颅骨修补术可改善高血压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手术侧皮层rCBF,进而有利于恢复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 根据头颅CT复查结果将本院收治的78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出血转化(HT)组和非出血转化(non-HT)组,分析两组患侧CTP的主要参数(表面通透性PS、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并计算与健侧对称部位的比值得出相对参数值(rPS、rCBF、rCBV和rMTT)及rPS不同水平的其余CTP参数情况,采用ROC曲线确定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HT的rPS值,并随访HT组rPS不同水平的预后情况(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结果 HT组的PS和rPS均高于non-HT组(P<0.05),CBF、rCBF、CBV和rCBV均低于non-HT组,除rCBF(P< 0.05),其余均为P<0.01,但两组的MTT和rMTT值无统计学差异(P >0.05);HT组“rPS≥1.72”亚组的CBF、rCBF、CBV及rCBV水平均低于“<1.72”亚组(P<0.05),但两水平的MTT和rMTT无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提示rPS值取2.25作为截断点对于出血性转化预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1%和84.3%,曲线下面积是0.849(95% CI=0.738~0.951);HT组“rPS <1.72”亚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1.72”亚组,且变化值大于“≥1.72”亚组,以上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CT灌注成像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且rPS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治疗效果有关,提示可用于预后预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早期行颅骨修补术前后脑血流灌注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高血压脑出血行脑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30例于行颅骨修补术前3d及术后14d行头部CT灌注成像检查以了解颅骨修补术前后患者脑血流灌注的变化,并由专人分别于颅骨修补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术后全部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好转,颅骨修补术后Barthel指数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前手术侧大脑皮层、基底节区域脑血流量(rCBF)明显低于健侧,术后14d手术侧皮层rCBF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手术侧和健侧无明显差异。结论颅骨修补术可改善高血压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手术侧皮层rCBF,进而有利于恢复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梗死前期MR脑灌注成像的表现和分期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脑MR灌注成像对18例脑血管病患者的170层脑灌注图像和对照组2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的197层脑灌注成像进行分析,计算每层图像的患/健侧比值,并与对照组的正常比值及其范围比较。以非参数统计方法、多元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脑灌注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其分期。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的4个血流动力学参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O.01)。TTP(time to peak)和MTT可(mean traasit time)与发病的相关系数较高,分别为O.422和0.371,rCBV(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和rCBF(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较低,且为负值。脑梗死前期分期特征为:I1期TTP稍有延长,I2期MTT显著延长,Ⅱ1期rCBF明显下降,Ⅱ2期rCBV下降。结论 脑灌注成像可提供脑梗死前期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的信息,并可以对其参数变化进行分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评价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药物治疗与支架成形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40例经CTA检查并经DSA确诊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侧狭窄率〉70%,对侧狭窄率〈30%)的患者,同时行CTP。对其中22例DSA检查提示缺血部位有良好代偿、血流无明显延迟的患者(服药组),服用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阿托伐他汀20mg。1年后再次行头部CTA及CTP检查。另对18例因无代偿或代偿不够充分,血流有明显延迟的患者行狭窄部位的支架置人术(手术组),术后抗凝3d,继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及稳定斑块的药物(同服药组)。将两组病例的相对灌注参数值:局部脑血流量(rCBF)、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rMTT)、达峰时间(胛P)进行对比分析(包括入院时初查及1年后复查)。将手术组(包括术前、术后7d、术后1年)的各绝对灌注参数,进行患侧与健侧的对比分析以及3个不同时间点相对应部位绝对灌注参数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将服药组与手术组术前及术后的卒中事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服药组服药前及手术组术前各相对灌注参数比较,除rCBF(0.86±0.18、0.42±0.26)、rCBV(1.02±0.03、1.15±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服药组服药后1年及手术组术后t年各相对灌注参数比较,除rCBF和rCBV外,其余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18例手术组患者,术前患侧rITP、MTr延迟,CBF不同程度降低,与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CTP成像:CBF明显改善,TTP、MTF仍有延迟。术后1年CTP成像:1ITP、MTr、CBF、CBV患侧与健侧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个时间点绝对参数比较,患侧TTP、MTT、CBF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服药组服药期随访1年,新增TIA数2例,治疗前2例TIA患者中有1例好转;手术组18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无新增病例,治疗前16例TIA患者中,有9例好转,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P可以较准确地反映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服药治疗和支架成形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状况,依据相关参数结合临床及DSA检查结果,对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客观地评价疗效和预后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脑灌注成像对单侧慢性颈内动脉(ICA)重度狭窄、闭塞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2例单侧慢性I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行磁共振脑灌注加权成像(PWI)检查,计算出有关脑灌注参数图,包括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和达峰时间(TTP)图。其中14例进行外科或介入治疗,治疗后复查MR脑灌注成像,对治疗前后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62例ICA慢性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PWI均发现病变侧脑灌注异常,表现为TTP、rMTT明显延迟,而rCBF正常轻度下降,rCBV正常或轻度增高。病变侧rMTT、TTP、rCBV、与对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rCBF无显著差异(P<0.05)。40例患者TTP、rMTT延迟累及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和分水岭区,22例仅累及分水岭区。14例患者外科或介入治疗后TTP、rMTT图灌注异常区较治疗前减小(P<0.01),病变侧TTP、rMTT值较治疗前减低(P<0.01)。结论PWI检查能够提供单侧ICA慢性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受损情况,观察治疗前后脑灌注的改善情况,为评价疗效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乙酰唑胺负荷试验脑SPECT显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乙酰唑胺负荷试验脑SPECT显像在早期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评价闭塞性脑血管疾病的脑灌注储备能力、评价蛛网膜下腔出血时的脑血管扩张能力、鉴别Alzheimer病与血管性痴呆、评价手术或药物治疗前后卒中患者脑血管灌注储备功能及评价交叉性小脑失联络与同侧丘脑失联络等方面的临床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