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是以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为基础的纤维束重建技术,其主要原理是根据各个体素中水分子的主要弥散方向,判断最小弥散阻抗的传导路径,达到重建白质纤维通路的目的.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是目前显示活体脑白质结构的唯一方法[1],该方法能够高度可重复地重建出与解剖结构一致的白质结构.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MRI技术的发展,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得到广泛应用,不仅可以通过多个数据参数进行量化评估各疾病相关纤维束的损伤类型和预后;还可通过纤维束示踪技术(diffusion tensor tracking,DTT)在活体上以三维形式显示白质纤维束的空间走形,用于指导手术,以更好地保护重要纤维束。基底节区出血以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损伤引起偏瘫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近年来,基于DTI技术对CST进行定量、定性的研究逐渐增多,意在提高临床干预能力以及预测病情转归。本文就该技术在基底节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颅内环形强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53例颅内单发环形强化病例术前行DTI扫描,分别测量病变坏死区、灶周水肿区及对侧正常脑实质的平均弥散系数(MD)值及各向异性分数(FA)值.并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tensor tracking,DTT)观察病灶与白质纤维束的关系.结果 脑脓肿坏死区的MD值为(0.60±0.13)×10-3 mm2/s,FA值为0.18±0.03,高级别星形细胞瘤MD值为(2.76±0.26)×10-3mm2/s,FA值为0.07±0.02,脑转移瘤MD为(2.82±0.29)×10-3mm2/s,FA值为0.06±0.02,前者与后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级别星形细胞瘤水肿区的FA值(0.23±0.06)与脑转移瘤(0.17±0.06)和脑脓肿(0.15±0.03)两者水肿区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TT可以较准确地反映病灶与白质纤维束的关系,为手术治疗及评估预后提供依据.结论 坏死区MD值及FA值有助于脑脓肿与环形强化脑肿瘤的鉴别;水肿区FA值有助于脑星形细胞瘤与转移瘤、脑脓肿的鉴别;DTT能够为优化手术方案及评估预后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运动区脑星形胶质细胞瘤恶性程度预测及手术方案制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3例运动功能区星形细胞瘤患者,术前进行DTI检查,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各向异性分数(FA值)并重建i维白质纤维束示踪图(DTT图).结果 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的肿瘤实质区ADC值及瘤周水肿区FA值存在差异;DTT图可以清楚显示运动区锥体束形态变化及与肿瘤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指导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DTI中ADC、FA值可以区别肿瘤组织与正常神经组织,有助于星形细胞瘤分级;DTT图可以优化运动功能区星形细胞瘤切除的手术方案,可最大范围切除肿瘤并有效保护重要白质纤维束.  相似文献   

5.
正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是利用组织内水分子弥散特性,在无创性原则下三维重建神经纤维束的检查方法。该技术可以直观地描绘出神经纤维束的走行方向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近年来DTI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其对疾病的术前诊断、评估,术中肿瘤切除并保护周围正常组织,以及术后评估手术效果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但DTI在垂体腺瘤中的应用仍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以及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分析中脑平面纤维束形态及可观测纤维束数量变化,预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预后,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13例重型颅脑损伤,入院后予以磁共振平扫及DTI扫描,间隔1~3周后再次复查;对中脑平面纤维束进行重建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3例出院后随访3个月~2年;11例GCS评分恢复较好,2例长期昏迷。11例恢复较好病人,入院时纤维束形态无法追踪、稀疏,随访时均有恢复;GCS评分越高,纤维束形态越饱满、无明显缺失;末次随访时纤维束量明显升高(P<0.05)。2例长期昏迷病人纤维束形态随访期间与入院时相比无明显变化;可观测纤维束数量无明显变化,甚至有所下降。结论 DTI及重建技术可以用于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评估,可观测纤维束数量,量化分析病人恢复情况,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弥散张量成像在精神分裂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目前在活体直视脑白质主要纤维柬三维结构的唯一方法。国内外已将其应用于神经精神疾病的研究。本文就DTI在精神分裂症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锥体束示踪成像技术在经侧裂岛叶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利用锥体束示踪成像技术指导经侧裂岛叶肿瘤切除手术。方法对18例岛叶肿瘤患者行经外侧裂岛叶肿瘤切除手术,分别在术前和术后两次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并应用白质纤维束示踪技术(fiber tracking)进行DTI原始影像数据后处理,得到锥体束示踪成像(tractography)。观察手术前后锥体束的形态、结构和空间位置的变化,通过测量其连续性、完整性以及空间位移以评估肿瘤占位效应及经侧裂岛叶肿瘤切除术对锥体束的影响。结果18例患者手术均行经侧裂岛叶肿瘤切除术,13例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手术前后均实现锥体束示踪成像,在锥体束示踪成像上可以精确测定有效锥体束条数。结论锥体束示踪成像可以清晰显示手术前后锥体束的形态、结构和空间位置及受肿瘤推移幅度,可用于指导经侧裂岛叶肿瘤手术的术前计划。  相似文献   

9.
胶质瘤呈侵袭性浸润生长,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致残率和致死率高,预后差.目前胶质瘤手术切除主要依靠术者经验行肉眼下全切除,往往不超过影像学边界,留有残余肿瘤,术后易复发.因此,进行影像学引导的胶质瘤手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e,DTI)是近年发展的磁共振成像新技术,是目前惟一能在活体无创地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成像方法[2].  相似文献   

10.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是目前唯一可以在活体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无创性检查方法,现已成为临床追踪颅内白质纤维束走形最常用的工具之一。DTI技术在颅内肿瘤的鉴别诊断、治疗方案制定与疗效评价以及纤维束损伤程度的判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参考作用,与其他功能磁共振成像联合应用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扩散张量成像是fMRI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唯一可在体显示白质纤维束的无创性检查方法。此外,还可通过测量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等参数,对白质纤维束的完整性进行评价。目前,已有研究将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应用于周围神经系统疾病,本文拟从急性周围神经损伤、慢性周围神经损伤,以及周围神经系统炎症和肿瘤等方面对其在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胶质瘤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19例经病理证实胶质瘤的患者术前进行弥散张量成像,观察白质纤维束与肿瘤的关系,测量肿瘤实质区和周边水肿区的FA值。结果颅内胶质瘤所致白质纤维异常有三种基本改变:移位、浸润和破坏。19例中10例移位伴破坏,5例单纯浸润,4例浸润伴破坏;肿瘤的实质区和周边水肿区的FA值与对侧大脑白质FA值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肿瘤的实质区和周边水肿区FA值之间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结论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可以显示胶质瘤与周围白质纤维束的关系,FA值不能区分肿瘤实质与周边水肿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常规的影像手段对视放射纤维束的成像、分析缺乏特异性,为了弥补常规影像检查的不足,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和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研究成人视放射的各向异性程度和视放射纤维束的构象特征.方法 对20例正常视放射和24例视放射区域病变的患者进行MR常规及DTI序列检查,分别测量双侧视放射区的部分各向异性(F...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功能区脑肿瘤手术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患者行头部DTI检查,立体显示肿瘤与脑白质纤维束的关系,术前评估,设计手术入路,对所有病例行显微外科肿瘤切除手术治疗.[结果]本组脑肿瘤中累及脑白质纤维束区域主要位于锥体束和内囊,其中脑白质纤维束破坏13例,移位12例.肿瘤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14例,无手术死亡.术前存在脑白质纤维束受累所致的神经功能阳性体征者术后改善13例,无变化者10例,加重2例.[结论]DTI能够清晰显示脑肿瘤对白质纤维束的累及关系,对神经外科优化手术设计、决定手术切除范围和评估术后神经功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前DTI检查及脑白质纤维束重建对设计脑深部胶质瘤手术入路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脑深部胶质瘤病人60例,30例术前仅行MRI检查作为对照组,根据易达及避开功能区的原则选择手术入路;30例术前行MRI+DTI检查作为DTI组,行脑白质纤维三维重建,明确脑白质纤维束与肿瘤的三维空间结构关系,以避开重要纤维束及功能区的原则设计手术入路;比较两组病人术后1个月KPS评分的差异。结果对照组镜下全切19例,次全切7例,部分切除4例,全切率63.3%;DTI组镜下全切18例,次全切7例,部分切除5例,全切率60.0%。两组镜下全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KPS评分为(81.67±20.69)分,DTI组KPS评分为(91.67±16.42)分;两组KP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DTI检查及脑白质纤维束重建对设计脑深部胶质瘤手术入路有重要指导意义,起到保护重要白质纤维束和降低病残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颞叶癫癎(TLE)作为常见的一类局限性癫癎,了解其颅内病灶至关重要。MR弥散张量成像是一种水弥散成像技术,能够反映白质纤维的解剖和病理过程。本文介绍了TLE在弥散张量成像中的影像学表现:TLE患者病灶侧海马,与致癎灶相关连接结构如穹窿、扣带回、胼胝体和额颞叶联系纤维在弥散张量成像中均有异常信号,另外在双侧丘脑、额枕叶、双侧小脑亦有异常信号发现。TLE患者颅内各类白质纤维的信号异常与患者的某些认知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研究脑出血患者偏瘫肢体功能障碍情况。方法运用DTI技术检测32例脑出血患者发病3周左右病变侧皮质脊髓束(CST)受损情况,分析其与患肢Brunnstrom评分及NIHSS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DTI所显示的CST受损程度与Brunnstrom评分呈负相关(P0.001),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01)。结论 DTI可直观显示与脑出血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的CST受损情况,有助于病情的客观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磁场术中磁共振成像(iMRI)导航手术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可能性和应用价值。方法:19例涉及锥体束的脑肿瘤患者,应用多影像融合技术将术前DTI与iMRI影像融合指导手术,术中利用非刚体配准计算法和手动点配准融合技术把修正的DTI逐层与更新的iMRI影像融合,并导航手术。术后随访肢体运动功能。结果:成功获得DTI变形预测结果,肿瘤全切除率63.2%,次全切除率15.8%,肢体运动较术前好转或维持术前症状者84.2%。结论:iMRI与DTI融合导航手术可实时提供病灶与邻近锥体束间三维可视化解剖信息,提高肿瘤切除率,降低术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9.
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的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合并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的线粒体脑肌病(MELAS)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经临床病理证实的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共6例,回顾性分析其MRI和磁共振波谱(MRS)资料。结果脑MRI检查,MELAS表现为大脑半球各叶大小不等片状病灶;病变位于脑皮质区,病灶的分布与脑血供分布不一致;自旋回波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MRS分析显示病灶区见典型的乳酸盐峰,N-乙酰天门冬氨酸盐,肌酸值正常或略降低。扩散张量成像(DTI)显示病灶区脑皮质下白质纤维束破坏、中断、稀少。结论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的病变形态、分布具有特征性,常规MRI与DWI、DTI及MRS等磁共振技术,对MELAS的定性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深部肿瘤术前评估和手术设计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脑深部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利用各向异性分数(FA)图和纤维示踪图(DTT),观察白质纤维束结构、走行及其与肿瘤的毗邻关系,测量病侧白质纤维束及其对应健侧白质纤维束的FA值、弥散系数(ADC)值.结果 白质纤维束单纯推移5例,单纯破坏7例,推移并破坏8例.单纯破坏、推移并破坏者.其病侧与健侧FA值、ADC值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 <0.05);而单纯推移者,其病侧与健侧队值、ADC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肿瘤全切除15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2例.12例随访6个月-2年,平均1年.正常工作、学习8例,生活自理但未参加工作3例,死亡1例.结论 DTI有助于准确判断肿瘤与周围白质纤维束的毗邻关系,对脑深部肿瘤术前评估和手术设计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