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皮肤血管炎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及调节因子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皮肤血管炎发病机制不清,目前多认为与红细胞免疫有关。本文就这方面的检测结果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一、研究对象 皮肤血管炎患者20例(其中结节性红斑12例,结节性血管炎8例)。男4例,女16例,年龄13~50岁,病程5天~4年。所有病例均经皮肤组织病理检查证实。对照组40例,男14例,女26例,年龄18~48岁,均系健康献血员。二、实验项目和方法 红细胞C3b受体(RBCC3bR)花环试验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BCIC)花环试验、血清中免疫粘附抑制因子及促进因子检测均采用郭峰等建立的方法[1~3]。血清中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测定采用PEG沉…  相似文献   

2.
960832 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在皮肤血管炎中的意义/丁街生…//上海免疫学杂志。-1995,15(5).-封2 检测了47例皮肤血管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结果显示各型血管炎患者血清sIL-2R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说明皮肤血管炎患者存在单个核细胞的激活。对10例患者做了动态测定,其结果sIL-2R水平随病情的好转而降低,缓解期血清sIL-2R水平虽较急性期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结果提示部分皮肤血管炎缓解期患者仍然存在单个核细胞的激活。表1参5 960833 皮肤血管炎免疫复合物研究/米庆胜…//中国免疫学杂志。-1995,11(5).-312  相似文献   

3.
急性坏死性血管炎(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是成人少见的一种皮肤病,它也可影响其他器官。皮损表现为广泛性红斑或丘疹,有时具有紫癜、风团、脓疱和结节。病理变化表现为小血管壁纤维蛋白样坏死,伴有重度嗜中性自细胞浸润,其中许多白细胞显示核固缩及核碎裂。在某些病例的损害中可检出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有些病例的循环中间接证实有免疫复合物的存在。但也有人认为尚不能肯定皮肤血管炎就是由复合物所引起的。本文报道一例急性坏死性血管炎,进行了较详细的免疫学研究。其循环免疫复合物试验均为阴  相似文献   

4.
巨噬细胞清除机体内免疫复合物(IC)的方式有二:①直接通过Fc受体与IC结合,②间接通过补体受体与IC结合.有些IC有特殊的致病性,可在循环中长久存在并导致人及实验动物的血管炎.循环IC(CIC)的清除速率与单一核细胞吞噬系统(MPS)的活性有关.近来Frank等测定脾MPS细胞膜上的IgG-Fc受体功能.表明SLE和Sjogren综合征患者的Fc受体功能显著低下,与疾病的活动性和CIC的水平相关.为了探讨血管炎的发病机制有无类似情况,作者进行以下实验.本文用~(51)Cr标记的IgG抗Rh(D)包裹的自  相似文献   

5.
I型补体受体(CRl)为机体内一种重要的免疫分子,其配体为免疫复合物(IC)中的C3b/C4b分子.人体内90%的CRl位于红细胞表面(即ECRl),其主要免疫功能有:促进免疫粘附和吞噬作用,抑制补体活化,促进肝、脾对IC的摄取清除等.多家研究早已证实,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ECRl数量明显低于正常人,其体内各种补体成分的代谢异常,IC清除障碍和多种组织血管炎的发生等,似都与ECRl关系密切,故ECRl与SLE的相互关系一直深受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本采用组胺诱导试验后DIF法及常规DIF法分别对29例(17例EN和12NV)和31例(16例EN和15例NV)急性期皮肤血管炎患进行了检测组织中沉积免疫复合物的对照研究,发现组胺诱导试验不仅可提高DIF的阳性率有助于诊断,而且经组胺诱导后血管壁IC荧光强度与病情密切相关因而还可作为临床评价病情和疗效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血管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最常累及的是皮肤小血管,也可累及多种内脏器官(如心血管、肺泡、胃肠道、肾小球、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的大、中血管,并引起坏死性损害,导致一系列系统症状的发生。免疫复合物和抗磷脂抗体可能与SLE性血管炎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正确认识SLE性血管炎的发病机理及其所引起的临床表现,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有效降低血管炎的发生率和SLE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在某些皮肤血管炎的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机体对CIC的清除能力是影响CIC致病性的重要因素.现认为红细胞是清除CIC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1].我们通过对红细胞免疫粘附(RCIA)能力检测,探讨其在与CIC有关皮肤血管炎发病机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对不同刺激(免疫性或非免疫性)产生的一种反应型。血管炎如同荨麻疹一样,也是由很多物质、不同机制包括免疫复合物的沉积而产生的一种反应型。过去数年有报告提示有些患者可能临床表现为荨麻疹,病理变化为白细胞碎裂  相似文献   

10.
皮肤血管炎发病机理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肤血管炎是一组发生于中、小血管、具有特征性病理变化的疾病。皮肤常是唯一受累器官,但也可有系统受累,而且皮肤损害常是系统病变的早期征兆。既往对血管炎发病机制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免疫复合物的研究上。许多激发因素如药物、感染、恶性肿瘤可诱发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随着分子及细胞生物学的进展,发现某些细胞因子(CK)及粘附分子(CAM)的激活或上调在血管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及抗嗜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在某些血管炎的发病中也起作用[1,2].1循环免疫复合物(IC)从注射…  相似文献   

11.
伴发于病毒感染、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或血清病的皮肤血管炎可表现为荨麻疹样皮疹,但荨麻疹性血管炎(UV)常有免疫复合物介导性疾病的证据而不伴结缔组织病或感染,个别损害可持续24小时以上,消退后留紫癜性色泽。患者常伴有胃肠道症状,关节痛,葡萄膜炎,肾损害,发热,雷诺氏现象,神经受累,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肌炎和血管性水肿。治疗上,系统投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常有效,抗组胺药、消炎痛、抗疟药、免疫抑制剂仅在一些病人中有效。作者试用秋水仙碱治疗二例对其它药物无效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血管炎按其发病机制,可分为以下三类:1 血管直接感染所致:如奈瑟菌感染、结核、梅毒、疱疹病毒性血管炎、洛矶山斑疹热等。2 免疫性损伤所致2 .1 免疫复合物介导的:感染诱发的免疫复合物血管炎(如乙肝、丙肝、链球菌感染) ;过敏性紫癜;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狼疮性血管炎;类风湿性血管炎;血清病血管炎;与恶性肿瘤相关的血管炎;白塞病;持久隆起红斑;药物引起的血管炎,如磺胺药。2 .2 由抗体直接攻击介导的血管炎:如Goodpasture’s综合征、Kawasaki肉芽肿病(川崎肉芽肿病)。2 .3 与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的血管炎:Wegener肉芽肿;Chu…  相似文献   

13.
过敏性紫癜又称IgA免疫复合物血管炎、类风湿紫癜,是侵犯皮肤或其他器官的毛细血管及毛细血管后静脉的一种过敏性小血管炎.主要为对症治疗,方法很多,尚无统一方案.本文应用地奥司明治疗单纯皮肤型过敏性紫癜,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组织病理学检查在皮肤血管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所皮肤科门诊1995年1月—2009年12月诊治的86例皮肤血管炎的临床资料及皮损组织病理特征。结果 86例患者中男32例,女54例,平均年龄(32±10.63)岁。组织病理类型包括5型,其中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51例(59.30%),淋巴细胞性血管炎15例(17.44%),血管炎伴脂膜炎13例(15.12%),肉芽肿性血管炎5例(5.81%),节段透明性血管炎2例(2.32%),部分患者临床诊断与组织病理诊断有一定的差异。结论皮肤血管炎分类复杂,临床表现各异,所有分型中以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最常见,组织病理学对各型皮肤血管炎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根据组织病理学特点分型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5.
作者通过常规组织学检查和纤维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的免疫过氧化酶染色,以寻找Sweet综合征皮肤血管炎和免疫复合物沉积的证据.共检查15例患者(女12例,男3例),一些病例出现嗜中性白细胞增高、皮疹、关节痛和结合膜炎等典型症状.其中1例同时有B细胞淋巴瘤,随后发生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1例发生急性胰腺炎,1例一年后发生急性髓性白血病,另1例妊娠16周.  相似文献   

16.
作者对16例苔癣样糠疹(PL)患者进行了研究:取其新鲜无鳞屑的紫癜性丘疹损害作活组织检查,用绵羊抗人IgG、IgM和IgA及兔抗人C_3的最适稀释的荧光素标记的结合物染5微米厚的切片,以荧光显微镜作直接免疫荧光(IF)检查。3例患者的未受累的皮肤及16名健康对照者的正常皮肤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检查。此外,还从PL活动期和非活动期的患者取血分离血清,加入聚乙二醇(PEG)使血清中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淀以检测循环免疫复合物。用单向放射免疫扩散法测定复合物中C_(1q)和  相似文献   

17.
美能治疗过敏性紫癜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过敏性紫癜是侵犯皮肤或其它器官毛细血管及细小动脉的一种过敏性血管炎,其发生机制是由于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或由于IgE中介损伤血管。我科自2002年6月来,应用美能注射液(日本美能发源制药公司研制生产)治疗过敏性紫癜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皮肤病变是红斑.一般认为这种皮疹是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所致的皮肤血管炎的结果.为此可通过皮肤的血管来了解病变是否发生.SLE中见到的血管障碍对了解多脏器损害是必要的,也是皮肤科医生考虑拟诊SLE病变的一种方法.虽然,在许多动物试验中,认为由免疫复合物所致的肾病变和SLE的肾损害类似,但使动物产生皮肤病变还是困难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皮肤血管炎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近1年来于本单位皮肤科就诊的过敏性紫癜、变应性皮肤血管炎、荨麻疹性血管炎患者共84例的临床资料,同时收集40例健康人为对照,比较不同皮肤血管炎患者及健康人群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结果:(1)84例皮肤血管炎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升高者占53.6%。(2)各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健康体检人群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荨麻疹性血管炎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其余各组皮肤血管炎患者(P0.05),其余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意义。(4)所有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患者出现临床观察指标阳性比例高于血浆D-二聚体水平正常者,而血浆D-二聚体水平正常且仅出现皮损的患者比例高于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且仅出现皮损的患者(P0.05)。(5)临床观察指标阳性的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升高者占67.7%,A组(发热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D组(ESR水平升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用于辅助诊断皮肤血管炎,尤其是荨麻疹性血管炎,且在合并系统损害的皮肤血管炎患者中血浆D-二聚体水平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有无皮肤血管炎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探讨SLE患者皮肤血管炎与实验室指标以及内脏损伤的关系.方法 分析2011年7月至2014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收治的152例有皮肤症状的SLE患者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并将其分为四肢末端血管炎组和网状青斑组.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皮肤血管炎与临床和实验室各变量的关系.结果 152例SLE患者中,62例(41%)有皮肤血管炎表现(包括55例四肢末端血管炎和7例网状青斑),90例(59%)无皮肤血管炎.四肢末端血管炎组患者年龄(30.54±12.67)岁、24 h尿蛋白定量和血清尿素异常升高分别为39.39%和2.08%.均明显低于无血管炎组年龄(37.77±12.17)岁,64.00%和16.43%,而女性比例(98.18%)、头颅MRI异常(37.50%)、贫血(87.03%)、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阳性的比例(77.77%)及SLEDAI指数(14.71±7.75)均明显高于无血管炎组(84.44%、12.19%、70.93%、53.65%、10.68±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C3降低的比例与无血管炎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2).网状青斑组患者C3降低的比例(28.57%)显著低于无血管炎组(79.76%,P=0.008),其他指标与无血管炎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体质指数(BMI)、肺功能异常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在四肢末端血管炎组、网状青斑组及无血管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尸>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排除了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后,皮肤血管炎与头颅MRI异常(OR=4.24,95%CI:1.17 ~ 16.13,P=0.028)及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阳性(OR=3.97,95% CI:1.86 ~ 8.47,P=0.0004)呈显著正影响的关系;与24 h尿蛋白异常呈显著负影响的关系(OR=0.25,95% CI:0.09~ 0.69,P=0.009);与血清尿素异常(OR=0.12,95% CI:0.01 ~ 1.06)、C3降低(OR=0.93,95% CI:0.38 ~ 2.28)、贫血(OR=1.38,95% CI:0.56~3.40)及SLEDAI(OR=1.05,95% CI:0.98~1.14)则无显著影响关系(均P>0.05).结论 皮肤血管炎与SLE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及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的产生密切相关,对具有此类皮肤损伤的SLE患者,应密切监测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情况.无皮肤血管炎的SLE患者发生肾脏损伤的概率较大,也需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