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亚急性血栓形成1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先行血栓抽吸,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以2010-02-2011-08间入院诊断为急性STEMI先行血栓抽吸的直接PCI患者共36例作为研究组,以2009-02-2010-01入院诊断为急性STEMI并接受直接PCI的患者共4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无复流现象的改善和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以及术后1周的射血分数.结果 研究组较对照组血流TIME3级明显增加,ST段完全回落比例增加,术后心功能改善,术后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减少.结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中,首先进行血栓抽吸后行PCI与常规PCI相比,不仅能有效降低血栓负荷,增加心肌的有效灌注,而且改善患者预后,在血栓负荷较重的患者中应作为首选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4.
对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PCI)术后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高芳  刘颖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4):3775-3775
我院于2011-09收治了1例PCI术后1h内并发急性血栓形成,经积极抢救实施心肺复苏的同时于导管室再次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抢救成功.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5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的84例AMI发病12 h内行急诊PCI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 n =43)和对照组( n =41),对照组行急诊PCI术及常规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血栓抽吸导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冠状动脉血流 TIMI 3级(血流恢复正常)的例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及峰值出现时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随访期间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结果】观察组CK‐MB峰值及LVEF均较对照组低,CK‐MB峰值出现时间较对照组早,冠状动脉血流TIMI 3级所占比例较对照组高,随访术后6个月,观察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P<0.01)。【结论】在AMI发病12 h内行急诊PCI术的患者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临床疗效安全可靠,能够改善患者术后心脏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刘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6):6488-6488
对我院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反复亚急性血栓形成1例的护理总结如下。 1病历摘要 男,65岁。因反复胸闷2个月入院。既往有吸烟史、高脂血症及糖尿病史。入院后控制血糖、血压,予规范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3d后行冠脉造影术示:左主干(LM)远端狭窄50%,左前降支(LAD)中段第一对角支(D1)发生前狭窄75%,回旋支(LCX)开口处狭窄90%,前向血流均为TIMI3级;右冠状动脉(RcA)中段狭窄40%,前向血流均为TIMI3级,因LCX支架不能通过,予LAD狭窄处植入Cypherselect2.0mm×18mm药物洗脱支架(DES)造影示LAD狭窄消失,无内膜撕裂及残余狭窄,远端血流TIMl3级,D1血流未受影响,术后阿司匹林300mg,1次/d,氯吡格雷75mg,1次/d,低分子肝素(克赛)皮下注射,患者症状好转明显,自行下地活动未诉不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和总结心肌梗死PCI术后低血压的影响因素。方法总结60例心肌梗死PCI术后引起低血压的因素,结合同行护理经验予对症护理及严密观察。结果心肌梗死PCI术后并发低血压的患者经治疗护理后康复出院。结论术后并发低血压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故护理人员要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AMI)血运重建对限制梗死范围、保护心功能及改善临床症状具有重要意义。溶栓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CI)是使急性心肌梗死冠脉再通的重要方法,相比之下,PCI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溶栓治疗。我科自2004-02/2006—08对24例AMI患者行急诊PCI,疗效显著,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半年内ST段变化对预后的评估意义。方法接受直接PCI的病人51例,按介入治疗后2周抬高的ST段有无回到等电位线,分为A组(35例)和B组(16例)。比较两组病人临床治疗效果和心功能情况。结果B组病人在术后半年易出现急性左心衰竭、易发生室壁瘤。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半年内ST段变化,可反映心肌再灌注治疗后的微循环情况,是预测临床预后和检出高危病人的简便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赵霞  王爽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5):1168-116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手术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的综合护理措施。方法对应用IABP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救护观察。术前掌握球囊反搏仪工作原理,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球囊反搏仪工作状况,加强并发症观察和心理护理。结果 49例患者应用IABP天数为1~5 d,其中47例好转出院,2例死亡。结论采用IABP综合护理措施,对成功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汪志青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8):6990-6991
目的了解应急预案对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急救效率的影响。方法对4例PCI术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患者,在紧急组织抢救的同时,启动护理应急预案,观察其是否能改进以往急救护理工作的忙乱等不足。结果应急预案纠正了以往工作的不足,使急救流程环环相扣,护理工作有章可循且忙而不乱,抢救效率和急救护理质量大大提高。结论护理应急预案,是临床急救护理工作的"指南针",具有重要向导作用。能使急救护理流程更加规范、快捷,提高护士应对术后突发事件的能力,以保障医疗、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4.
75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择期PCI的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75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因AMI入院并接受PCI治疗的75岁以上老年患者,根据其发病至接受介入治疗的时间不同分为急诊直接PCI组(<24 h)及择期PCI组(7~30 d).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PCI结果以及围术期并发症和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诊直接PCI组及择期PCI组的病变成功率和病例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97.9% vs 97.3%.98.5% vs98.3%,均P>0.05),择期PCI组植入的药物洗脱支架比例较高(83.6% vs 71.0%,P<0.05).两组术中无死亡病例,急诊直接PCI组中50例患者合并心源性休克,术后住院期间17例死亡;择期PCI组无死亡病例.无患者进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急诊直接PCI组和择期PCI组分别随访(12.3±9.9)个月和(12.5±10.3)个月,两组心袁发生率及MACE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对75岁以上AMI患者行择期PCI治疗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失败12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急诊介入治疗(PC I)失败的原因。方法对比急诊PC I失败病例12例(失败组)与成功患者100例(成功组)的血管内径、手术时间、扩张次数多少、梗塞血管中是否有血栓等情况。结果失败组的12例中有6例发病时间在3 h以上,6例病人梗塞血管内径在4 mm以上,4例病人梗死相关血管中有血栓,2例手术时间大于30 m in,9例球囊扩张次数在5次以上,与成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项目如年龄、性别、左室射血分数(LVEF)、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 I失败的原因可能与发病时间、血管内径、扩张次数多、梗塞血管中血栓形成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调查我科36例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找出存在治疗延误的原因。方法对PCI术后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患者从发病到行PCI术的时间。结果本组28例存在不同程度的治疗延误,主要因素:(1)来自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发病时的重视程度;(2)院前就诊和转运的因素;(3)医院内的评价和诊断水平,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体系完善情况。结论通过分析治疗延误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急救绿色通道,简化就诊步骤,为患者争取最佳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栓抽吸联合山莨菪碱预防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无复流,改善心肌水平灌注的效果。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行PCI的STEMI患者,初始血管造影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2级,行血栓抽吸后,随机分配到A组(经血栓抽吸导管注射1 000μg山莨菪碱,n=72)和B组(经血栓抽吸导管注射生理盐水5ml,n=71)。所有患者入选时即予静脉注射负荷剂量替罗非班(10μg/kg)然后以0.15μg.kg-1.min-1连续泵入36小时。主要终点为术后校正TIMI计帧数(cTFC)、TIMI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MPG)、完全ST段回落率(STR)。次要终点包括TIMI血流分级,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PCI术后2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与B组比较,A组术后cTFC水平较低(23±8)帧vs(28±7)帧(P<0.01);STR率较高(70.8%vs 53.5%,P<0.05);TMPG 2~3级比例较高(70.9%vs 53.5%,P<0.05);CK-MB峰值较低(170±49)U/L vs(198±51)U/L(P<0.05);两组之间TIMI 3级血流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2%vs 93.0%,P>0.05);术后2周LVEF水平较高(60±7)%vs(51±6)%(P<0.01)。结论 STEMI患者行PCI术中行血栓抽吸后经血栓抽吸导管注射山莨菪碱不仅改善心肌灌注而且改善术后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评估心电图3级缺血(G3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PCI (pPCI)术后ST段回落(STR)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82例STEMI患者,依据术后STR程度将其分为STR组(n=234)和non-STR组(n=48),随访12个月,记录院内和出院后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82.9%)pPCI术后ST段回落良好,回落不良者为48(17.1%).non-STR组血清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水平及G3I发生率均显著高于STR组,LVEF低于STR组,两组间Kil-lip分级差异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3I是pPCI术后non-STR的独立预测因子(P =0.018).non-STR组患者pPCI术后的平均住院日长(P=0.011),总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高(P =0.026).[结论]G3I可预测STEMI患者pPCI后non-STR,non-STR患者临床预后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的护理.方法 回顾分析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2010-01-2011-04AMI急诊PCI患者的术前心理疏导及术前护理、术中配合、术后护理及健康指导一套完整的护理程序.结果 经过术前护理、术中配合、术后护理及健康指导一套完整的护理程序,42例急诊PCI患者血运情况全部成功,无并发症发生,均康复出院.结论 高质量的护理措施是PCI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