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果糖胺(FRU)在应激性高血耱中的意义.方法 对70例应激高血耱患者及64名糖尿病患者分别进行空腹血糖、FRU及餐后2h血糖、FRU测定,比较两组结果.结果 应激性高血糖组FRU值为(245±40)μmol/L;糖尿病组FRU异常率91.6%,数值为(420±40)μmol/L,与应激性高血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空腹FRU与餐后2 h FR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应激组与糖尿病组FRU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FRU可以反应患者测定前2-3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且不受临时血糖浓度的干扰,为应激性高血糖与糖尿病所致高血糖的鉴别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3.
继60年代糖基化血红蛋白(GHb)引入临床作为对糖尿病人血糖的监测指标后.糖化血浆蛋白或称果糖胺(FS)在这方面的作用也逐步受到重视.近年来.对FS与糖尿病间的关系,以及测定方法的选择,均进行了广泛研究.使之成为糖尿病的一项较确切的检查指标。本就其进展进行综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高血糖和果糖胺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35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和38例无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的血清葡萄糖和果糖胺浓度。结果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及无糖尿病的冠心病组的血糖水平分别为(9.58±1.30)mmol/L、(5.16±0.60)mmol/L,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78±0.55)mmol/L,P〈0.05。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果糖胺(280±62)μmol/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果糖胺(180±35)μmol/L,P〈0.05,糖尿病组与无糖尿病组患者的果糖胺水平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但无糖尿病冠心病组果糖胺水平(180±68)μmol/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糖与果糖胺对冠心病患者血糖增高的原因有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血糖监测与伤情、预后及治疗的关系。方法 :对 5 1例颅脑损伤患者和正常对照组 5 1例进行血糖及血清果糖胺检测 ,对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脑伤组的血糖增高较正常对照组有非常显著差异 (P <0 0 1) ,而血清果糖胺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脑伤组中轻、中、重型之间血糖均有非常显著差异 (P >0 0 1) ;重型中死亡组血糖初测与复测有显著差异 ,而存活组则差别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后血糖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血糖的增高与脑伤程度及预后呈正相关 ,经治疗后血糖趋于正常者 ,预后良好。因此 ,在救治中应及时预防和控制高血糖状态 相似文献
6.
临床研究发现,部分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糖水平升高[1],可能为患者发病前有糖尿病而未得到控制,或为急性期脑梗死应激性所致,临床上往往难以鉴别,给制定具体治疗措施带来了困难.为了判定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糖升高原因和鉴别脑梗死高血糖状态,我们对脑梗死患者血清果糖胺(FTM)及血糖水平进行了检测,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以探讨FTM联合血糖水平测定对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高血糖原因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GDM患者会出现各种类型的母婴并发症,对母婴危害极大。对GDM的诊断及血糖水平监测极为重要。现就检测GDM糖化血红蛋白及血清果糖胺的临床意义讨论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8-02/2008-09在我院分娩的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52例,孕周36~40+5周,年龄26~40岁。其中糖耐量异常(IGT)14例,GDM38例。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分娩的正常孕妇266例为对照照,年龄24~38岁,孕周36~41周。IGT及GDM的诊断参照乐杰主编的《妇产科学》第六版中的诊断标准[1]。1.2方法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血清果糖胺(FRU)。HbA1c测定用免疫比浊抑制法,FRU测定用硝基四氮唑蓝法,试剂盒由德国Roche公司提供,操作按说明书进行,由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完成。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2结果GDM组、IGT组及正常妊娠组HbA1c及FRU的检测结果见表1。表1三组HbA1c及FRU检测结果比较(-x±s)组别例数HbA1c(%)FRU(μm... 相似文献
8.
血中葡萄糖能与血清蛋白发生非酶糖化反应,形成糖化血清蛋白。后者是一稳定高分子酮胺结构物又名果糖胺。临床证实糖尿病患者血清果糖胺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并且能反映一周前的血糖平均水平。测定果糖胺不受血糖临时波动的影响,可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脑血管疾病患者162例精神障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患者继发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62例病人确诊后至1月内精神量表洲验;1年随访对比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脑卒中后精神障碍发生率为47.55%,其中早期占28.84%,晚期占18.69%.分类:抑郁症(77.92%),人格障碍(14.29%),其它(7.79%).其发生率与病灶部位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卒中类型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后精神障碍发生率高,主要为抑郁症,应早期抗抑郁治疗,促使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血管造影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发病24小时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21例、临床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31例分别做CT平扫和CTA,观察脑梗死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患颅内血管状况。结果 脑梗死组CT阳性率为42.9%,CTA阳性率为71.4%;CTA显示了梗死区的血管变化。蛛网膜下腔出血组CTA阳性率为96%,同时清晰地显示动脉瘤与载瘤血管、动脉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在脑梗死的超早期诊断及确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方面CTA不失为一种安全、快捷、可靠的微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正常血肌酐(Scr)水平脑血管病患者肾小管损伤对血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方法测定脑血管病患者(脑梗死63例、脑出血1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3例,共126例)空腹血清tHcy、Scr及晨尿中微量白蛋白(u-ALB)、α1-微球蛋白(α1-MG)。以u-ALB和α1-MG作为肾小球和肾小管损伤的分类依据,共分为4组:①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损伤组(组1,32例)。②单纯性肾小管损伤组(组2,18例)。③单纯肾小球损伤组(组3,22例)。④肾小球、肾小管无损伤组(组4,54例)。结果组间比较:血tHcy4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3),两两比较显示组1、组2明显高于组4(15.5μmol/L,14.2μmol/L vs12.1μmol/L,中位数,P<0.01),组3与组4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1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53.1%)明显高于组3(22.7%)和组4(22.2%)(P<0.05,P<0.01),与组2(38.9%)无显著性差异。合并组(包括4组,126例)相关分析:①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LgtHcy与Scr显著相关(r=0.342,P<0.001),与Lg(α1-MG)显著相关(r=0.228,P=0.01),与Lg(u-ALB)无相关性(r=0.168,P=0.61)。②控制Scr后,偏相关分析显示LgtHcy与Lg(α1-MG)不再具有相关性(r=0.1318,P=0.143)。③控制Lg(u-ALB)和Lg(α1-MG)后,偏相关分析显示LgtHcy与Scr依然具有相关性(r=0.2961,P=0.001)。结论①单纯u-ALB升高,即早期肾小球损伤对血tHcy影响不显著。②早期单纯肾小管损伤可明显引起血tHcy升高。③与肾小球滤过功能相比,肾小管损伤不是血tHcy的独立影响因素。肾脏各部分的损伤中,肾小球滤过功能对血tHcy水平的影响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本院2009年7月~2011年10月收治的8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专业化护理,重视各项护理措施的落实,早期、合理、科学地康复训练。结果经过细致、专业的护理和康复训练指导,80例患者中3例死亡,10例转院治疗,17例(25.37%)基本痊愈,45例(67.16%)生活基本自理,5例(7.46%)效果不明显。结论对脑血管病患者,重视各项护理措施的落实,早期、合理、科学的康复训练有利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促进机体康复,且能减少护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含量在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脑血管病患者124例,对照组88例,采用凝固法、Clauss法分别检测血浆PT、APTT、Fg,分析其变化及临床意义。结果脑血管病患者血浆Fg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T、APTT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g含量对早期诊断脑血管病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而PT、APTT不能作为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0.
曹睿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19):16-17
目的观察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疗效。方法 29例患者的营养治疗方案分3个阶段。第1阶段给予短肽型肠内营养剂(百普素)要素营养制剂,第2阶段给予要素营养制剂加低浓度匀浆膳,第3阶段过渡至高热量匀浆膳或口服自然饮食。观察营养支持前后临床表现、人体测量指标、实验室检查等情况。结果在14d左右达第3阶段21例,在第1、2阶段因伴有严重的肺部感染并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5例,因胃肠应激性溃疡出血改为肠外营养3例;营养支持前后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围(MAC)、上臂肌围(MAMC)均为正常值的80%~90%,但营养支持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前后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且营养支持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为完善的营养支持设计可使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得到合理的、有效的营养支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