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痞证”、“胃脘痛”范畴。其病位在胃,与脾关系密切。因脾胃同居中焦,是人体气体升降的枢纽。脾胃互为表里,胃气下降则有碍脾气运化、升清,脾运失职亦可影响胃之通降、受纳,终至脾胃同病,导致“食积”、“湿滞”、“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丛生,形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证。但总的病机是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常,以“滞”为重点、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有较好的疗效,临床症候改善较明显,疗效稳定和依从性好。笔者就此临床辨证施治中的体会如下。1 治胃1.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强调以…  相似文献   

2.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许多妇科疾病与脾胃密切相关,如脾气虚弱,化源不足所致的月经过少、闭经;脾不统血引起的崩漏;脾虚湿困导致的带下;胃失和降出现的恶阻;以及产后脾阳不振产生的缺乳等等。因此,调理脾胃在妇科临床中为常用之法。一、脾胃与妇女生理病理的关系妇女的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经、孕、产、育等几个方面,它们的生理活动,是脏腑、经络、气血共同作用的表现。气血是月经、养胎、哺乳的物质基础,而脾胃则是气  相似文献   

3.
张士卿教授认为小儿唇风病位在脾胃,主要病机为中焦脾胃湿热,循经熏灼口唇,风、火、湿、燥为其主要病理因素,若病久伤阴,阴虚血燥,唇失所养,则迁延不愈。治宜清胃泻脾、祛风利湿,同时需要顾护脾胃,临床常予泻黄散合清胃散加减。附案例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4.
采用统一辨证标准和资料处理方法的大样本临床流行病学调研方案,临床调查原发性肝癌2060例。结果表明,原发性肝癌病机复杂,其常见证候分布依次为肝血瘀阻、脾气虚、肝郁气滞、脾虚湿阻、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肝阴虚、肾阴虚等;肝癌各期的征候分布互有异同。研究结果提示,肝血痰阻、脾虚气滞是肝癌的根本病机;肝癌的特点是肝脾同病,治疗应肝脾同治。  相似文献   

5.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证,其病变主脏在脾,病理因素主要是湿,无湿不成泻,脾病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生的关键所在。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多因湿盛伤脾,或食滞中焦所致,病属实证。慢性久泻以脾虚为主,多由脾虚健运无权,湿浊内生所致,病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治疗基本原则是运脾化湿,以恢复脾的运化功能为总旨。具体须审证求因,采用温化寒湿、清热化湿、清暑祛湿、健脾渗湿、抑肝扶脾、补火暖土等法,灵活用药。  相似文献   

6.
小儿腹泻是婴幼儿常见疾病,且多见于3岁以内小儿,多因外邪,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临床上以湿胜和脾功能失调多见,夏秋两季发病较多. 中医认为,泄泻的主要病变部位在于脾胃与大小肠,脾虚湿胜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腹泻之本,无不由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行营卫,饮食不节,寒温不调,易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运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泄泻.  相似文献   

7.
浅谈中药腹泻经皮治疗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雪芹  白兰  孙梅 《北方药学》2010,7(5):45-45
婴幼儿腹泻是儿科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为多,多因感受时邪,饮食失调,脏腑虚弱等所致,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糖薄,完谷不化或泻出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脾胃。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外邪侵脾,运化失司,水谷不能化生精微,故泄泻发生,湿邪最易困脾,脾为主胀,湿为主阴,故健脾燥湿为治疗泄泻之根本。  相似文献   

8.
三仁汤是吴鞠通在总结叶天士临症经验基础上创立的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证的有效方剂,具有开上、畅中、渗下之功。适用于病机属气机不畅、湿热阻滞所主的尿路感染疾病,病位涉及脾胃、肺、膀胱、三焦等,本方是张志坚名老中医常用治疗尿路感染的有效方剂,临床可随证化裁加减。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祖国医学称为“中风”、“卒中”。多属中经络症。发商机理系属气虚血瘀面谈湿阻滞,内风妄动,脉络痹阻。临床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不利为主要症状。  相似文献   

10.
肖挹主任医师运用茵陈桂枝汤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总结老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婴儿肝炎综合征责之于肝脾,其病机为脾阳受损,湿阻胆液,溢于肤表。治以温补脾阳、散寒化湿、利胆退黄,在临床上取得显著疗效。并附案例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11.
酒精性肝病中医认识初探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总结回顾古代文献基础上,结合现代临床认识,本文提出了酒精性肝病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特点,选择酒精性肝病代偿期相对应的“酒癖”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古医籍中有关治疗“酒癖”的专方53首,分析其主症及治则,得出结论:酒精性肝病属中医“伤酒”、“胁痛”“黄疸”“酒癖”“酒臌”范畴,病变部位在肝,脾,肾,以脾虚湿阻,肝脾不和,肝肾阴虚及脾肾阳虚为主要病机,而禀赋不足,脾胃虚弱为发病之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医儿科杂志》2020,(1):18-20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碍,属罕见病。马丙祥教授根据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基于"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嗜卧治"的理论,认为小儿发作性睡病病位主要在脾,脾虚湿困为其基本病因病机。治疗上重视健脾化湿,辅以针刺疗法,并强调患儿日常生活的调护,效果显著。附典型案例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13.
王波  王洪 《中国实用医药》2013,(30):235-236
痹证以关节、肌肉疼痛为临床主症.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是引起痹证的外因,主要病机是外邪流注经络关节,使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肝肾亏虚是正气不足引发痹症的内因,主要责之于肾、肝、脾等脏器.临床上除针对风、寒、湿、热等痹症要对症治疗外,还应对脏器病灶予以辨证施治,以达到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可见于现代医学多种疾病,其病因病机也比较复杂,祖国医学有“因于风者,因于火者,因于虚者,因于疾者,也有因于气者”。临床上固然以阴虚阳亢,肝阳上亢多见,而谈湿中阻型也不乏见。笔者曾治疗三例重证眩晕,中医辩证均属痰湿中阻(一例痰郁化火),均以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治愈,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5.
平胃散出自和剂局方,是临床上常用处方之一。它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红枣组成。适应于胸闷呕吐、(?)气吞酸、口淡肢倦,不思饮食,舌苔白腻或厚腻等湿困脾胃诸症。平胃散的加减运用,前人已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个人在临床上常用平胃散去甘草红枣(以下简称平胃散)之甘能满中,随证加味,除用于病变直接属于脾、胃、肠者外,对于肝、胆、心、肾、妇科诸病,只要具有脾胃湿困见症,用之亦多有效。盖脾主升、胃主降,脾胃相为  相似文献   

16.
病毒性肝炎属于中医黄疸、胁痛等病症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有内外两方面:内因多与脾胃虚寒、内伤不足有关;外因多由感受湿热毒邪或饮食不节所致,病因关键是湿。从脏腑来看,不外脾胃肝胆,且往往由脾胃涉及肝胆。湿邪或与热合,蕴结脾胃,重灼肝胆,或湿自寒化而成寒湿,阻遇中焦,肝胆失于疏泄而发。从病理过程来看;初期常以湿热毒邪内蕴,肝脾气机不畅为主。日久①则因肝郁气滞或湿热久蕴而致气滞血瘀,甚则瘀血阻络;②湿热毒邪灼伤肝阴而成肝肾阴虚;③邪毒损伤脾胃而致脾胃虚寒,甚则脾阴虚。现按西医临床类型,辩证施治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65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症状分析及中医辨证论治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在观察65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也称SARS)患者症状基础上,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分析。将非典型肺炎(SARS)命名为肺系瘟疫,其病情演变与心包、脾胃密切相关。肺热、湿浊、瘀阻为标实,气阴亏虚为本虚,高热期以邪热炽盛为突出,喘憋期以湿浊阻肺为突出,后期以气阴亏虚为突出,标本虚实中各有侧重。由于该病西医治疗使用大量激素,即使在该病的恢复期,许多患者也表现出热盛湿阻的证候,故治疗强调在固护气阴的基础上注意清热宣肺、化湿浊、活血通肺络。  相似文献   

18.
心悸病是心系病证常见病之一,历代医家对其辨证论治各有见解。总的看来,其不外虚实两端,其与心脾关系最为密切,心的气、血、形有耐于脾胃强健的生化功能去滋养,其正常的生理功能离不开脾升清、统血、主肉的生理协助。脾病可致气血生化不足,脾病生湿生痰,痰郁化热生火,阴火内生,久病生瘀,使心气不旺、心血不足、心脉被阻、心神被扰,因此,心脏正常跳动的节律性被打乱,引起心悸病的产生。主要病理基础为虚、痰、火,治疗当围绕这三方面重视心脾同治。  相似文献   

19.
疳积病大多发病于5岁以下小儿。因多种疾病的影响或喂养不当,使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使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疳积是虚实并见的夹杂的证候,其病变在脾胃,根据临床常见分别为五疳,以五脏定名,分别为心疳、肝疳、肺疳、脾疳和肾疳。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疳积病因都在于脾胃失调。影响和损伤脾胃正常运化的原因很多,临床多见于以  相似文献   

20.
<正>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甚至如水样而言。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多见。中医认为,本病多为感受外邪,湿阻脾阳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肝郁犯脾,运化失常,或脏腑亏虚,摄纳失调所为,其主要病变在脾胃及大小肠,关键在于脾胃功能障碍,因而调理脾胃,使之功能正常为治疗要点,同时应注意饮食,避免生冷、油腻之物。选用中成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