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康易网6月14日报道,一项新研究发现测定可能接受肝移植的患的血清钠,能够比以前测定的3种指标更好地预测移植的愈后。从2002年开始,美国肝脏配给中心已经根据患的MELD(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来预测等待移植的肝硬化患的3个月死亡率,该评分使用了3种生化指标。这3种指标是血清胆红素、血清肌酐、以及凝血酶原时间。  相似文献   

2.
利多卡因代谢试验--单乙基甘氨酸二甲苯胺(MEGX)检测是近年来国外较广泛采用的一种新的肝功能定量试验。本文着重介绍了MEGX的检测原理,方法;MEGX值在正常人,慢性肝炎,肝硬化病人中的分布;MEGX对肝硬化病人并发症及预后的预测价值。对于近年来广泛开展的肝移植,MEGX检测有助于供肝的筛选及肝移植时机的掌握。  相似文献   

3.
由于与那些没有HCC患的移植存活率相似,所以肝移植是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患最佳的治疗方法。供体器官的缺乏和移植名单长久的等待,是导致肿瘤和肝病进展的两个主要的限制因素。包括最佳的选择标准和手术前辅助治疗的作用在内的有些问题尚待解决。  相似文献   

4.
肝肺综合征--99mTc-多聚白蛋白核素扫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肺综合征(HPS)是肝硬化患者低氧血症的常见病因。目前肝移植术是睢一可行的治疗方法。依据国外多家肝移植中心提出的HPS的诊断流程和方法,进行了HPS对照研究,以探讨肝硬化患者中HPS的发病率及其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5.
丙型肝炎患的肝移植——结局、抗病毒策略和免疫抑制 丙型肝炎是美国最常见的单一肝移植指征。在免疫抑制的个体中会加速复发性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的进程,在8-44%的患中仅需要5-7年的时间。丙型肝炎复发的患与没有丙肝的受相比预后明显要差得多,在超过700天的随访期中,死亡风险升高23%并且移植物衰竭的风险增加30%。因为与别的原因造成的肝病相比,丙型肝炎的预后较差(1年死亡率接近50%),因此对丙肝患进行再移植存在争议。[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肝移植作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有效措施,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合理地选择供肝,掌握适当的手术时机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利式卡试验,并综述其在肝移植中的应用及其在慢性肝病诊断和预后评价中的应用前景,利多卡因试验有希望用于慢性肝病中作为监测慢性肝炎进入肝硬化的指标,而不必重复组织学检查,并作为终末期肝病选择肝移植手术时机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患者中门静脉血栓(PVT)形成并不少见,据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0.6%~64.1%,其中包括门静脉部分血栓形成和门静脉完全血栓形成造成管腔完全阻塞.门静脉血栓形成以男性病例为多,多数患者除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本身的临床表现外,并无其他特殊表现,常不被发现,也不需特殊处理.但若此类患者需行肝移植,作为肝移植受体其门静脉血栓形成就有特别的临床意义.受体门静脉血栓形成对肝移植的不利影响主要是指肝外门静脉和(或)肠系膜上静脉主干因血栓形成引起门静脉血流量减少或消失,在重建供肝门静脉时,供肝得不到足够的门静脉血流灌注,没有充足的门静脉血供,移植肝就不能存活.以往认为,受体门静脉血栓形成是肝移植的禁忌证,近年随着肝移植技术及相关处理的进步,门静脉血栓形成已不作为肝移植的禁忌证了,但是此类患者的肝移植手术处理更为复杂,而且术后并发症也常有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活体肝移植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18例重型肝炎患者为重型肝炎肝移植组,3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非肝癌)患者作为肝硬化肝移植组,28例因供肝短缺未行肝移植的重型肝炎患者作为重型肝炎非移植组.术中密切临测患者生命体征,凝血功能,肾功能等.术后患者均行重症监护、免疫抑制治疗、改善肝功能及凝血等,并使用拉米夫定及高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预防乙型肝炎复发.比较3组患者术前情况,手术方式,术后7 d肝、肾功能和并发症,随访1、6、12个月的生存率.实验室检验指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结果重型肝炎肝移植组和肝硬化肝移植组患者均采用活体肝移植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和移植物与受体体质量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术中重型肝炎肝移植组患者出血及输血量均多于肝硬化肝移植组(t值分别为0.001和0.004,P值均<0.05).术后7 d,重型肝炎肝移植组总胆红素、ALT和AST分别为(100.5±96.4)μmol/L、(215.3±195.7)U/L和(209.8±188.6)U/L,高于肝硬化肝移植组的(53.3±31.91)μmol/L、(56.3±22.1)U/L和(51.3±13.5)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17、0.021和0.004,P值均<0.05);白蛋白和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6、12个月生存率,重型肝炎肝移植组分别为88.89%,83.33%、83.33%,肝硬化肝移植组分别为96.67%、93.33%、93.33%.结论 活体肝移植术是治疗重型肝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复发的预防和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原位肝移植是治疗急慢性肝衰竭的最有效手段。在我国,接受肝移植的大多数患者患有HBV相关性疾病(如急性重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终末期)。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这些患者在接受肝移植后80%以上均会发生HBV的再感染,并且在平均2年左右即可形成肝硬化。尤其是一旦发生由于病毒在肝细胞内大量复制所致的纤维淤胆性肝炎(fibrosingcholestatic hepatitis),可于数月内死于肝衰竭。这些患者肝移植术后的1年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72%和51%,均低于因其它疾病(如胆汁郁积性疾病)而接受肝…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因为人类对全肝移植的需求远远超出了供给,所以科研人员对肝细胞治疗的兴趣持续上升。从临床的观点来看,肝细胞或类肝细胞移植将可能取代原位肝移植来治疗急性肝衰竭、修正遗传基因异常导致的代谢缺陷状态以及如肝硬化之类的终末期肝病,尽管用细胞疗法来治疗各种肝病的概念得到了广泛的接受,但是在人体中实际应用的途径仍然是个难题。在近期一次国际性专家会议上有关人员对最近发表的临床和实验性肝细胞移植的数据及在肝组织修复时干细胞的可能作用进行了讨论,本旨在总结细胞疗法在肝病治疗中的现状,并且确定未来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邓永林  臧运金 《山东医药》2006,46(24):95-96
有20%~30%的慢性丙型肝炎(丙肝)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目前肝移植是肝硬化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丙肝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后普遍存在丙肝复发的问题,而且术后丙肝进程加速。所以肝移植术前后丙肝的治疗应给予高度重视。目前所采用的治疗方案主要是利用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进行抗病毒治疗。但治疗开始时间、治疗剂量、治疗持续时间均处于研究之中。现将有关研究进展情况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肝肺综合征     
David  T.  Palma  Michael  B.  Fallon  刘旭华 《传染病网络动态》2006,(11):13-17
1.绪论 呼吸系统症状在慢性肝病患中是非常常见的,约50—70%的患有气短的主诉。但是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标准不一并且多种原因可引起同样症状给诊断造成一定难度。在过去的15年里,肝硬化患肺血管异常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人们意识到这是影响患生存率和肝移植候选资格的重要临床因素。最常见的这类异常即肝肺综合征(Hepatopulmonary syndrome,HPS)发生在肺内血管扩张影响到动脉氧合时,15-20%接受肝移植评估的患合并有HPS。HPS的存在增加肝硬化患的死亡率并可进一步加重门脉高压。本就肝肺综合征病理生理及临床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并为其诊断及治疗提供指南。  相似文献   

13.
HCV感染复发仍然是肝移植术后的主要问题。使大多数病人和移植物获益的最适宜策略尚不清楚。与其它原因接受肝移植相比较,HCV相关性肝硬化接受肝移植5年死亡率上升23%,移植物失活率上升30%。移植后几个加速疾病进展的预测因素已被证实,包括供体高龄、CMV感染和早期对急性排异的处理。但不幸的是,大多数与加速疾病进展有关的因素不容易改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腹水的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成伟 《胃肠病学》2003,8(2):101-103
约80%的腹水为肝源性,出现腹水是肝硬化病史的转折点。代偿性肝硬化患者10年内约半数发生腹水,腹水患者约50%在2年内死亡,常规药物治疗无效者,6个月内死亡率达50%,难治性腹水患者1年存活率仅为25%。在发达国家,考虑肝移植术需等候12~18个月,往往丧失治疗机会。我国肝移植术的开展正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终末期肝硬化和顽固性腹水患者已开始接受肝移植术,并已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病毒学的特征 美国急性肝衰竭研究组的C-T Wai和其他同事对34例HBV相关的急性肝衰竭(HBV—ALF)的患进行了研究。其中,23例患(68%)存活(14例进行肝移植,9例没有肝移植)。向前追踪的对数回归分析表明,仅有年龄较大对预后较差是独立的预测指标(P=0.011)。前核心停止和核心启动子两种变异株分别检测率为32%和44%,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前及术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 36例肝硬化行肝移植的患者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40名健康人群进行血浆Hcy定量测定,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别。结果肝硬化肝移植患者术前Hcy水平较健康人群增高(P〈0.05),术后3个月血浆Hcy水平明显下降,术前、术后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肝硬化肝移植患者术后血浆Hcy水平明显下降,提示肝脏是一个重要的Hcy代谢器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移植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属细菌种群分子生态结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健康人27例、肝硬化患者51例及肝移植后患者113例粪便双歧杆菌在属及种水平上的定性和定量变化。结果与健康人比较,肝移植及肝硬化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总量、肠道假小链双歧杆菌或小链双歧杆菌组细菌及青春型双歧杆菌显著减少均P<0.01;肝移植患者肠道长双歧杆菌显著增多(P<0.01)。肝移植患者肠道假小链双歧杆菌或小链双歧杆菌、青春型双歧杆菌、短型双歧杆菌检出率显著低于健康人群均P<0.01。肝移植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多样性显著低于健康人群(X~2=20.1,P<0.01)。结论肝移植及肝硬化患者肠道双歧杆菌种群生态结构均存在显著异常,尤以假小链双歧杆菌或小链双歧杆菌组及青春型双歧杆菌的数量及检出率降低最为显著,肝移植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多样性显著低于健康人群。  相似文献   

18.
据医学空间网3月31日报道,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大规模样本调查评估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更符合中国国情的肝癌患肝移植适应症新标准,在这个标准内进行肝移植的肝癌患,术后3年内复发率要远远小于不符合标准的患,生存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慢性丙型肝炎及肝移植后丙肝复发治疗新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丙型肝炎及肝移植后丙肝复发治疗新对策张顺财朱无难综述丙型肝炎病毒(HCV)是非甲非乙型肝炎的主要原因,约80%感染者将成为慢性肝炎,至少20%患者发展为肝硬化,并且与肝癌的发生甚为密切〔1〕。近20年来,肝移植由实验研究转入临床应用,越来越多的医...  相似文献   

20.
肝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一罕见并发症,发病率约占1%。1994-2002年行原位肝移植(OLT)的23452例患者中19例发生GVHD。GVHD通常发生在肝移植术后2~8周,病程急、病情凶险。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腹泻、全血细胞减少。但也有例外,Kuball等报道1例50岁女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接受32岁HLA纯合型儿子的肝脏,术后114d发生GVHD。2003年全球发生4例慢性GVHD。[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