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强迫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包括手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符合人选条件的40例脑卒中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强迫运动组和常规康复对照组.强迫运动组只采用强迫运动疗法.即限制健侧肢体运动,治疗期间健侧上肢穿戴吊带和夹板(即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根据制定动作程序进行患侧肢体的反复训练.每天6h,每周5d。连续4周,不采用其他康复治疗手段;常规康复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即易化技术.以bobath方法为主.进行上肢及手功能训练,每天2个单元(每个单元40min),每周5d.连续4周。功能评价采用简化Fugl-Meyer上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和简易上肢功能评价表(STEF)。结果:常规康复组治疗后FMA、STEF评分有明显提高(分别为26.3→34.1.38.6→41.4)(P〈0.05).CIMT组有更显著提高(分别为26.3→53.2,38.7→60.5.P〈0.01),且比常规康复组显著(P〈0.01)。结论:CIMT对于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是较常规康复疗法更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和运动想象(motor imagery)疗法是近年来针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新的康复方法[1~3].本研究探讨CIMT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5例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治疗组给予电针夹脊穴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方法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 Ashw orth量表较治疗前评分降低,Fugl Meyer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但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P <0.01)。结论电针夹脊穴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项丛刺疗法配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脑中风合并吞咽障碍患者78例(男42例,女3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9例。治疗组:风池、天柱、完骨、风府、哑门、廉泉、夹廉泉、金津、玉液,阿司匹林100 mg每日一次口服;同时配合吞咽障碍康复治疗。对照组: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600 mg+生理盐水250 mL每日一次静脉输注,阿司匹林100 mg每日一次口服;同时配合吞咽障碍康复治疗。各组疗程为2周,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临床基本痊愈率28.2%(11例),显效率25.7%(10例),有效率33.3%(13例),总有效率为87.2%(34例)。对照组临床基本痊愈率为10.3%(4例),临床显效率20.5%(8例),临床有效率28.2%(11例),总有效率为59%(23例)。两组临床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项丛刺疗法配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吞咽障碍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康复机械手联合虚拟情景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病人上肢功能的作用效果。方法选择淮安市康复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病人184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A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B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虚拟情景训练,C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神经康复机械手训练,D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神经康复机械手训练+虚拟情景训练。对比4组病人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和简易上肢功能量表(STEF)评分,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病人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分以及干预3个月后临床疗效。结果4组干预前FMA评分和STEF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4组FMA评分和STEF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B组与C组相近(P>0.05),其他两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干预前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4组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D组>C组>B组>A组;干预3个月后4组两两比较疗效等级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总有效率高于其他3组(P<0.01)。结论对于脑卒中后偏瘫病人采用神经康复机械手配合虚拟情景训练能够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手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正>脑卒中患者中7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1〕,上肢瘫痪是脑卒中后常见的症状之一〔2〕。早期开展康复治疗是降低致残率的关键,目前临床倾向于综合治疗〔3〕。镜像治疗是根据平面镜反射相等的物像及距离,以正常的肢体镜像代替患侧的肢体,达到消除异常感觉或恢复运动功能的治疗方法〔4〕。本研究拟观察常规康复联合镜像疗法治疗中老年女性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是严重威胁国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脑卒中病人的病死率明显下降,但仍有60%~80%的生存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语言和认知等方面的障碍[1],偏瘫是其最常见的残疾,需要长期康复锻炼。家庭是脑卒中病人主要的康复场所,病人家属是其主要的照顾者,也是病人康复练习的主要帮助者和支持者。为最大限度地帮助病人获得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后遗症,提高生活质量,我们在对病人实施常规护理的同时,对家属同步实施健康教育,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入选标准:(1)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等速训练仪配合镜像疗法对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的康复效果。 方法选取自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接受治疗的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患者1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37例)、上肢组(常规康复治疗+镜像疗法,37例)、下肢组(常规康复治疗+等速训练仪治疗,37例)及联合组(常规康复治疗+镜像疗法+等速训练仪治疗,37例)。对比治疗前后4组患者上肢及下肢肌力评分、上肢及下肢运动功能、上肢及下肢肌张力,康复效果,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治疗后4组患者上肢肱二头肌、下肢股四头肌肌力评分及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与总分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治疗后上肢组和联合组患者上肢肱二头肌肌力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下肢组(P<0.05),治疗后下肢组和联合组患者下肢股四头肌肌力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上肢组(P<0.05);联合组、上肢组、下肢组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总评分高于上肢组、下肢组(P<0.05);治疗后4组上肢、下肢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上肢、下肢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在4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4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3个月联合组均高于其余3组(P<0.05),上肢组和下肢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等速训练仪配合镜像疗法能够提高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患者上肢及下肢肌力、运动功能,增强康复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康复期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加康复期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应用中药、针刺及推拿治疗。比较两组病人Fugl-Meyer(FMA)评分、Barthal指数(BI)及康复效果。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显效率为88%,优于对照组的64%(P<0.05);两组治疗后FMA,BI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综合疗法治疗对康复期脑卒中偏瘫病人的进一步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补气化痰通络方结合表里两经并刺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40例)。治疗组口服自拟补气化痰通络方结合表里两经并刺法,对照组给予康复疗法,均治疗3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应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中文版)评价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随访3个月,统计复发率及复发次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为75.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SF-36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复发率及复发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气化痰通络方结合表里两经并刺法治疗脑卒中后SHS有显著临床疗效,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MotoMed踏车有氧训练配合常规疗法对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综合诊疗中心收治的老年AIS偏瘫患者102例,失访3例,将99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50例及MotoMed组49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MotoMed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MotoMed踏车有氧训练。比较2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表(FMA)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FAC)分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LVEF、运动持续时间(ED)、峰值摄氧量及血清消退素E1(RvE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水平,使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估日常活动能力。结果 2组治疗前BBS评分、下肢FMA评分、FAC分级、ED、峰值摄氧量及血清RvE1、Nrf2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后(P<0.05),MotoMed组治疗后BBS、下肢FMA评分、FAC分级、ED、峰值摄氧量、LVEF及血清RvE1、Nrf2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P<0.01)。M...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点穴经筋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 KOA)的疗效。方法对KOA患者30例46个患病膝关节,其中16例为双膝32个患病膝关节,14例为单膝14个患病膝关节,采用点穴经筋疗法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结束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患病膝关节腔积液情况,采用KOA病情严重指数( ISOA)进行评价。结果30例治疗3个月, ISOA 评分降低明显,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15.652,P=0.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显示患病膝关节腔积液前后径合计总数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46,P=0.001),积液关节个数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48,P=0.257)。结论点穴经筋疗法治疗KOA是减轻或消除临床症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巨刺结合经筋刺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中风偏瘫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药物基础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巨刺结合经筋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评定两组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和MBI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巨刺结合经筋刺法可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病人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药热熨敷疗法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病人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5月在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康复科住院和门诊治疗的脑卒中后患侧肢体上肢痉挛的病人60例。按入组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治疗,每日1次,每次40min;观察组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热熨敷疗法,每日1次,每次30min;两组均治疗4周。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病人上肢痉挛改善程度,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评定病人上肢运动功能。结果脱落1例,共59例入组,其中对照组30例,观察组29例。治疗后两组改良Ashworth评分和Fugl-Meyer评分较治疗前均改善(P 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药热熨敷疗法结合康复治疗可以更加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症状及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老年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生活质量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92例老年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运动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运动治疗基础上给予强制性运动疗法,4 w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Barthel指数,并比较生活质量、疼痛程度和认知功能。结果4 w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73.91%,χ~2=4.842,P=0.027)。观察组FMA和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精神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认知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老年脑卒中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 42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CIMT组和传统治疗组,CIMT组每天强化训练患侧上肢5 h,连续2周,同时使用休息位手夹板和吊带限制健手的使用,每天8 h;对照组采用传统PT和OT等康复方法,不限制健手的使用。采用上肢机能检查(STEF)评价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Barthel指数(BI)评定上肢灵活性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经过两周的治疗后,CIMT组与对照组间CTEF、BI检查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MT能明显提高偏瘫患者上肢灵活性,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疗效优于传统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绳带捆绑技术对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病人运动耐力及痉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病人19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96例。对照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应用绳带捆绑技术,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运动耐力及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肌张力分级、步速、步宽、步长、起立-行走(TUGT)测试结果和干预满意度。结果干预后,研究组6 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P<0.05),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Fugl-Meyer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功能独立行测评(FI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肌张力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步速、步宽、步长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TUGT较干预前缩短(P<0.05),且研究组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满意度(94.79%)高于对照组(8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绳带捆绑技术及温针灸对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病人实施干预,可缓解其痉挛状态,恢复肢体功能,增强运动耐力,且病人对干预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9.
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抑郁症(PSD)情绪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PSD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按病情分别给予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及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治疗组(40例)加用运动康复疗法,每次40min,每天1次,疗程为两个月,治疗8周后,依据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r指数(MBI)评定对两组病人进行评价。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病人HAMD评分为(4.53±1.10)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为(60.83±9.23),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结论早期运动康复治疗对PSD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减重平板运动疗法配合针刺对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运用减重平板运动疗法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只运用减重平板运动疗法治疗.两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减重平板运动疗法配合针刺可以提高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