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P^53蛋白和PCNA在肺癌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LSAB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82例原发性肺癌组织标本P~(53)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显示肺癌P~(53)蛋白表达与PCNA表达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P~(53)蛋白阳性表达者PCNA分级显著高于P~(53)蛋白阴性表达者;P~(53)蛋白及PCNA的表达均与肺癌组织学分级关系不显著(P>0.05).在肺腺癌有无淋巴结转移两组间P~(53)蛋白及PCNA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且与患者的预后有关(P<0.05),提示两者的检测对于评估肺腺癌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在肺鳞癌,PCNA表达与患者的预后有关(P<0.05),而P~(53)蛋白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
肺癌p53蛋白表达的定量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了30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肺癌标本p53蛋白的表达和细胞DNA含量。结果p53蛋白在肺癌表达的阳性率为80%,异倍体肺癌p53蛋白表达的量高于二倍体肺癌(P<0.05),p53蛋白表达阳性的肺癌,其S期细胞比例高于p53蛋白表达阴性者(P<0.05)。结果表明p53蛋白表达在促进细胞DNA合成和增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人急性白血病(AL)细胞MDM2及p53基因蛋白表达水平、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对AL化疗反应预测的价值。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DM2及p53蛋白。结果:①46例AL细胞MDM2蛋白阳性率为71.7%,p53蛋白阳性率为21.7%,无细胞类型不同的差别(P>0.05),复发难治组比初发未治组约高1倍;②MDM2与p53蛋白呈反向表达者多见,以MDM2(+),p53(-)方式表达(67.4%)高于同向方式表达(15.2%)(P<0.01);③MDM2蛋白阴性者骨髓缓解(BMR)率(69.2%)高于阳性者(333%)(P<0.05),两种蛋白不同表达关系对化疗效应有影响;④AL患者4例中2例化疗后MDM2蛋白转阴性,获BMR,另2例则反之。结论:人AL细胞MDM2蛋白阳性率高,p53蛋白阳性率低;在同一AL细胞中两者多呈反向表达,且不同表达方式对化疗有影响;在AL细胞中确实存在MDM2(+),p53(-)表达方式。MDM2蛋白,特别是MDM2蛋白与p53蛋白联检可能预测AL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rasP21和P53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复发、肿瘤大小及患者年龄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流式细胞光度术与病理学相结合的方法对47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rasP21和P53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分析。结果rasP21和P53阳性表达率随病理分级升高而渐升高(P<0.05)。T2~T4期rasP21、P53的阳性表达率高于T1期(P<0.05)。rasP21阳性者复发率为51.6%(16/31),阴性者12.5%(2/16),P53阳性者复发率为45.7%(16/35),阴性者16.6%(2/12)。rasP21、P53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大小及患者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rasP21和P53的表达可反映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恶性程度和预后,可作为临床上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采用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0例胃肠平滑肌肿瘤(恶性19例,良性11例)的Bcl-2,P53,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发现,恶性平滑肌肿瘤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良性平滑肌肿瘤,而P53,PCNA则明显增高。Bcl-2阴性而P53,PCNA阳性病例1年生存率明显低于Bcl-2阳性而P53,PCNA阴性表达者。结果表明,Bcl-2,P53,PCNA检测对恶性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的诊断和组织分化程度的判断以及其对预后的估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Bcl-2、p53在良恶性骨肿瘤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情况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应用ABC免疫组化方法对33例恶性骨肿瘤,包括19例骨肉瘤,14例软骨肉瘤和22例良性骨肿瘤(骨软骨瘤)组织中Bcl-2,p53的蛋白表达进行研究。【结果】恶性骨肿瘤组织中Bcl-2,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5%和54.5%,其中骨肉瘤组织为63.2%和47.4%,软骨肉瘤组织为35.7%和64.3%;良性骨肿瘤组织阳性表达率为18.2%和22.7%。恶性骨肿瘤组织Bcl-2,p53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良性骨肿瘤(P<0.05),骨肉瘤组织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骨软骨瘤(P<0.01),软骨肉瘤组织p53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骨软骨瘤(P<005)。AKP值增高组的恶性骨肿瘤组织p53蛋白阳性表达率(75%)明显高于AKP值正常值组(20%,P<0.05)。【结论】Bcl-2癌基因介导的凋亡紊乱和p53肿瘤抑制基因突变失活与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关,Bcl-2蛋白表达活性可能与骨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p53肿瘤抑制基因突变失活是恶性肿瘤细胞成骨活性增强的因素之一。标记羊抗鼠IgG和ABC试剂,购自Sigma公  相似文献   

7.
了解子宫内膜癌癌基因表达与其细胞周期动力学的关系,应用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对43例子宫内膜癌标本的癌基因ras产物p21抗癌基因p53表达及DNA含量进行了定量检测。结果表明,异倍体肿瘤的DI,SPF,PI及p21表达阳性率显高于二倍体肿瘤(P〈0.01~0.05);p21表达阳性肿瘤的SPF,PI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p21与p53表达呈直线正相关(r=0.03,单侧P〈0.0  相似文献   

8.
目的和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5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作pRb、p16、p53和PCNA表达意义的研究。结果:pRb、p16、p53和PC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30%、58%、14%及44%。pRb和p16的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级呈负相关,而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无明显关系。p53和PCNA的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均呈正相关。结论:pRb、p16、p53和PCNA的异常表达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p53和PCNA可作为判断其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凌红  甘爱华  刘集鸿  黄庆祖 《新医学》1998,29(9):469-470,47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ras原癌基因产物p21(rasp21)蛋白和p53癌基因产物突变型p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30例、胃粘膜不全结肠型肠化生(ICM)25例、异型增生29例、胃癌37例的活检标本。结果:ICM组、异型增生组和胃癌组的Hp感染率均明显高于CSG组(P<0.05)。rasp21及突变型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CSG组均为0,而在异型增生组和ICM组的表达均明显低于胃癌组(45%和38%、32%和32%对60%和70%),P<0.05,P<0.01;其中胃癌、异型增生及ICM组中的Hp阳性组的rasp21及突变型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Hp阴性组(P<0.05或P<0.01)。经根除Hp治疗后,Hp根除者的rasp21及突变型p53蛋白表达由阳性转为阴性的例数比Hp未根除者多(P<0.05,P<0.01)。结论:Hp感染可能参与了ras癌基因的激活和p53抑癌基因的突变,这可能是其致癌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肺癌p16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16蛋白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ABC法,对55例肺癌常规石蜡标本进行p16蛋白的免疫组化测定。结果p16蛋白的表达广泛存在于正常肺组织和部分肺癌组织中,阳性定位主要在细胞浆,少部分在细胞核内。p16蛋白在肺癌表达的阳性率为56.4%,其表达与肺癌分化程度及患者预后有关(P<0.05),而与其组织实型及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p16蛋白表达缺失与肺癌的分化不良有关。可作为临床判断肺癌分化程度及预测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107例原发性心脏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原发性心脏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以超声心动图和多普勒了解肿瘤位置和瓣膜功能情况。非粘液性和恶性肿瘤需施行CT和(或)MRI检查,了解肿瘤和毗邻心脏结构关系,探讨右心房、左心房、左右双心房、左心室切口的优缺点。结果:本组肿瘤全切除104例,部分切除2例,活俭1例。住院期死亡3例,死亡率28%。结论:原发性良性肿瘤早期彻底切除防止复发,恶性肿瘤根据病情切除或部分切除,随访中良性肿瘤无复发,晚期死亡3例。其中恶性2例,1例良性死于其它恶性肿瘤广泛转移。  相似文献   

12.
卵巢交界性与恶性布莱纳瘤4例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和分析卵巢交界性和恶性布莱纳(Brenner)瘤的临床和 和病理形态学特点,阐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该瘤交界性和恶性各2例进行临床病理学、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观察。结果 交界性瘤中可见良性瘤形态,上皮巢大小不一,层次增多,但外周和主腔缘细胞可见排列,巢间可排列紧密,但不见融合。细胞多与良性瘤相同,出现部分缩状核,核仁少,常见核沟,核分裂象少,无间质浸润;恶性瘤中可见交界性瘤形态,但不一定有良性瘤区域。以大巢、融合巢为主,尚见方形、菱形畸形巢。大巢旁有子巢或“出芽”。巢内细胞无极性。 罕见核沟,并见短梭性多核巨细胞,分裂象及病理性分裂象多见。有间质浸润,血管内可见瘤栓,可伴有腺癌。可向周围浸润和转移。结论 上眼巢和纤维间质共存是两者共同点,上皮巢和巢中细胞形态的差别是鉴别要点。由于两者治疗、手术和预后不同,准确鉴别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自1965~1974年的近30年间,我们收治了16例胰腺囊性肿瘤病人。男性4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0.9岁。多数学者建议废弃小囊性和巨囊性的分类,而采用浆液性和粘液性的组织学名称。B超和CT对于肿物的检出和肿物周边钙化的显示具有一定价值。囊壁不完全的活检可导致冰冻甚至石腊切片的误诊。各种类型的病变均需行手术切除。本文还对各类囊性肿瘤的特征与假性囊肿的鉴别诊断及各类手术方式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脑的转移性和原发性乳头状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2例脑内具有乳头状结构的肿瘤(15例转移癌,5例室管膜瘤和2例脉络丛乳头状瘤)的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结合临床资料研究。使用抗体为MAK-6,GFAP,VM,AACP和S-100,MAK-6检查,转移癌有14例阳必,室管膜瘤1例阳性,而2例脉络丛乳头状瘤均阴性;GFAP检查,转移瘤仅1例阳性,室管膜瘤4例和脉络丛乳头状瘤1例阳性,S-100检查,转移瘤3例阳性及全部室管膜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  相似文献   

15.
周宏  孙晓光  夏加增 《中国临床医学》2006,13(2):229-230,23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98-2005年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肿瘤多位于胃部,最多的临床表现为腹部隐痛不适。手术前81.3%(26/32)的病例有不同程度的误诊。均行外科手术切除。其中因复发而行2次手术者10例。3次手术者8例。随访时间6个月~5年,死亡8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较低,其确诊依靠病理结果。目前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积极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PNET)和尤文肉瘤(ES)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及诊断标准。方法 用HE染色、PAS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对19例PPNET和ES进行观察,3例标本做电镜检查。结果 12例PPNET,年龄2~11岁,平均6.5岁;男8例,女4例,病变位于股骨3例,肩胛骨3例,左小腿1例,镜检:PPNET瘤细胞百列呈实性片状、分叶状、腺泡状和索条状,12例均见Homer-Wright菊形团;ES瘤细胞形态与排列和PPNET相似,但胞浆透明,未见Homer-Wright菊形团,免疫组化:PPNET和ES均表达12E7,每例PPNET都表达2项以上神经标志,而ES仅表达1项,结论 PPNET和ES为儿童常见的小细胞恶性肿瘤。Homer-Wright菊形团和神经标志至少2项阳性为诊断PPNET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肠系膜肿瘤与卵巢肿瘤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应用B超诊断鉴别肠系膜肿瘤及卵巢肿瘤。方法:对12例肠系膜及112例卵巢肿瘤的声像图对比分析。结果:肠系膜实性肿瘤表现内部回声不均匀,瘤体活动范围大,以横向左右活动为特点。卵巢实性肿瘤多表现内部回声相对均匀,瘤体活动范围小,以前后活动为特点。结论:B超诊断有助于肠系膜肿物及卵巢肿物的鉴别。提高了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人类恶性肿瘤自身抗原的表达可以激发肿瘤免疫反应,肿瘤抗原特异的免疫治疗的确可以导致肿瘤消退.目前用于肿瘤自身抗原鉴定的方法有许多,已经鉴定出了2 000余种自身肿瘤抗原.虽然已经发现了许多自身肿瘤抗原,但是肿瘤抗原特异的免疫治疗效果目前并不十分令人满意,为此需要不断完善选择这些自身肿瘤抗原的新的理论基础,获得更有效的自身肿瘤抗原进行临床治疗,改善肿瘤患者预后,使将来肿瘤的治愈成为可能.本文主要回顾了自身肿瘤抗原的发现、鉴定、临床作用及作用机理,并综述了一些关于自身肿瘤抗原的新理论新概念,以及其在未来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腹盆良性畸胎瘤的CI’表现。材料与方法:本组经病理证实良性畸胎瘤9例,其中男3例,女6例,平均年龄40.6岁。全部病例进行了CT平扫检查。结果:肿瘤位于卵巢4例,腹膜后4例、骶尾前1例,肿瘤平均大小5.6cm。圆形6例、椭圆形2例、不规则形1例。6例中含有脂肪成分,6例见不同形式钙化,4例见壁结节,2例见脂液平面。结论:腹盆良性畸胎瘤为一种CT表现复杂的肿瘤,与其内所含的液体、脂质、脂肪、实质及钙化成分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1例原发于宫颈的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PSTT)的资料及相关文献的复习,全面介绍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对收治1例罕见原发于宫颈部位的PSTT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以"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为主题词查阅中国知网(CNKI)及PubMed等文献数据库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例原发于宫颈部位的PSTT患者术后化学疗法后,目前情况良好,已随访3年,无复发及转移征象。2011年9月1日前,CNKI数据库共报道300余例PSTT病例,PubMed数据库共160余例,其中有2例原发于宫颈部位的PSTT。原发于宫颈部位的PSTT罕见,易误诊,往往需要宫颈活组织检查或宫颈搔刮才能确诊。结论原发于宫颈部位的PSTT的预后是否遵循PSTT尚需收集更多的病例证实。PSTT因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通常需要通过诊断性刮宫、活组织检查甚至术后病理检查才能确诊。PSTT首选的治疗方式为手术,多数患者病灶清除后可治愈,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后宜选择依托泊苷+甲氨蝶呤+放线菌素D+环磷酰胺+长春新碱(EMA-CO)方案或依托泊苷+甲氨蝶呤+放线菌素D+依托泊苷+顺铂(EMA-EP)方案进行化学治疗,以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