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证实,1993年以来,河南省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的流行与90年代以前明显不同:①疫区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②流行形式以稻田型为主,主要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而90年代以前河南从无稻田型钧体病的流行,菌群以波摩那群和犬群为主;③首次确认鼠为河南钩体病的传染源,并进而表明河南省可能有自然疫源地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病是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人畜和野生动物都可感染,是目前世界上流行较广的急性传染病之一,国内26个省、市和自治区均有本病流行,但我区至今未见病例报告。自1980年5月起,我们间断进行了本病的病原和血清学调查,从猪肾中分离出两株波摩那型钩体,在猪血清中查出波摩那群和豕群两个血清群抗体,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宾阳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主要血清群(型)及其分布,为防控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广西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要求,在宾阳县选1个乡镇作为监测点,每年采集健康人群血清,采用显微凝集试验进行钩体病抗体血清学检测。结果 2009-2011年采集健康人血清302份,钩端螺旋体抗体阳性159人(阳性率为52.65%),3年监测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2.00%(52/100)、65.00%(65/100)、41.18%(42/102)。抗体阳性率与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年龄密切相关,健康人群含钩体病13个血清群抗体,以黄疸出血群为主。结论宾阳县健康人群中钩体病易感人群有一定积累,且菌种、菌型复杂,以黄疸出血群为主,阳性率为30.46%,其次为波摩那群、巴达维亚群、犬等,应加强钩体病的抗体监测、疫情预警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4.
1972年8月,在黑龙江省密山县白泡公社进行鈎端螺旋体病調查中,由白泡公社卫生院采集两名临床上疑似钩体病的早期患儿血液,经过直接培养,从其中一例分离得一株致病性鈎端螺旋体,经交叉凝集溶解试验,定型为波摩那群波摩那型,茲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及方法 1.标本来源及分离方法:患者血液采自白泡公社卫生院入院病儿。患者系9岁男性小学生,1972年8月4  相似文献   

5.
王强 《陕西医学杂志》2000,29(9):568-569,571
<正> 为进一步了解陕西省1988~1996年钩端螺旋体病(下称钩体病)的流行特点、疫源地、钩体病人及动物宿主菌群的关系,我们对8年来231例钩体病人和799例动物宿主进行菌群分析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钩端螺旋体波摩那群波摩那型56608株和赛玛伦群帕托克型帕托克Ⅰ株的酚水提取物,具有较大肠杆菌内毒素为弱的生物学活性。该提取物使鲎血液变形细胞溶解物凝胶化,注入家兔后能使动物出现发热、血糖升高和Shwartzman现象,但较大剂量时方能致死小鼠。小鼠内脏病理检查结果表明,各脏器均出现DIC,尤以肺组织更为明显。实验结果证实钩端螺旋体含有内毒素,并提示内毒素非为钩端螺旋体致病的始发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洪水对人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和流行规律的影响及有效防治策略。方法 运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应用apsall.O分析软件统计数据,研究洪水对人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的影响。结果 1960~2002年湖北省钩端螺旋体病年均发病率2.61/10万,病死率2.90%,发病时间以8月份为主,占调查总数68.69%。野外鼠类、放养的猪和牛为受灾地区主要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钩体病人感染的血清型为13群20型,其中黄疸出血群占57.29%,波摩那群28.60%,乳山型钩体抗体在我国钩体病人感染的血清中首次发现。将仙桃市、枝江县近10年气温、降雨量资料与钩端螺旋体病年均发病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只有仙桃市8月降雨量与钩体病发病率相关有显著性。经8万余例人群接种双价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未发现严重副反应和异常反应,安全性良好。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1针注射后1年内,对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病人保护效果达95.57%,血清抗体阳性率和GMT均在6个月时达到最高峰,其黄疸出血群(赖型)和七日热群(七日热型)抗体阳转率分别达96.2%和95.7%,其C,MI’分别为1:87.72和1:47.48。1年时黄疸出血群的赖型和七日热群的七日热型仍分别有53.8%和29.0%的阳性率,基本达到保护所需的抗体水平,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有较好的保护效果。结论 洪涝灾害可以影响钩端螺旋体的流行,但不是决定因素。不同洪涝灾害类型对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影响不同,应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在可能暴发流行钩端螺旋体病的地区,应该采取包括加强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接种钩端螺旋体菌苗等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兴山县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宿主动物带菌及人群免疫水平,为进一步做好钩体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方案》开展鼠、家畜、青蛙等宿主动物带菌调查及健康人群血清学监测。结果平均鼠密度为1.80%。鼠种构成以黄胸鼠、小家鼠和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平均带菌率为3.75%。共检测病人尿液及家畜、青蛙、稻田疫水等7类样本565份,培养阳性菌株4株,阳性率为0.71%,其中稻田疫水2株,病人尿液、蛙肾各1株,菌株经鉴定黄疸出血群1株,秋季热群3株。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平均为28.62%,青壮年阳性率较高,以黄疸出血型、七日热型、流感伤寒型、波摩那型为主。在监测中发现1例在农贸市场感染的经济型钩体病。结论兴山县钩体宿主动物带菌率低,血清学显示人群钩体隐性感染率较低,在山区型钩体自然疫源地存在的情况下,其发病率与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密切相关。农贸市场、畜牧养殖区及其周边为经济型钩体病疫源地,病例分析已经得到证实,建议今后应将其纳入预防和监测范围。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深圳市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的主要种类、密度、以及感染率和感染类型的分布情况,为钩端螺旋体病防治提供有利的科学依据。方法参照国标WS290-2008《端螺旋体病诊断标准》和广东卫生防疫90年增刊《病原微生物诊断标准》,采集动物脏器和血清进行病原学分离培养和抗体检测。结果从深圳市罗湖、福田、南山、宝安等4个区捕获的448只鼠肾中分离出一株钩端螺旋体,鉴定为爪哇群。4区的鼠血清平均抗体阳性率依次为24%、62.5%、15%、20.81%,分属10个群,其中以波摩那群最高,占44.06%、爪哇群次之。结论深圳市鼠类动物钩端螺旋体隐性感染水平较高,需继续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南京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主要血清群(型)及其分布,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定点医院,采集疑似患者血清,MAT法检测抗体,采用SPSS 13.0分析。结果 866名疑似患者钩体抗体总阳性率为10.28%,男、女性阳性率分别为11.33%和8.39%(P0.05)。10~19岁、20~29岁、30~39岁、40~49岁和50岁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12%、1.04%、2.19%、5.31%和1.62%(P0.05)。赖、澳洲、秋季、七日热、犬、波摩那、流感伤寒群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85%、1.73%、0.58%、0.92%、0.35%、3.81%、0.46%(P0.05)。结论南京市以波摩那群波摩那、澳洲群澳洲型、黄疸出血群赖型为主要血清型,抗体阳性率在年龄分布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张艺 《黑龙江医学》2012,36(1):12-15
<正>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是一种全球性自然疫源性疾病,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我国是受钩体病危害十分严重的国家,目前已发现有18个血清群75个血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钩端螺旋体(钩体)外膜蛋白Loa22免疫血清与不同血清型钩体间的交叉免疫反应作用,为筛选钩体候选疫苗分子提供依据。方法制备钩体重组Loa22蛋白、LipL32蛋白豚鼠免疫血清,以LipL32免疫血清为阳性对照,未免疫豚鼠为阴性对照,ELISA测定与我国常见的各血清型钩体株的交叉反应的Loa22蛋白免疫血清效价。结果与钩体犬群犬型56603株、致热群致热型56605株、澳洲群澳洲型56607株、波摩那群波摩那型56608株、流感伤寒群临海型56609株、七日群七日热型56610株及明尼群明尼型56655株反应的钩体Loa22蛋白免疫血清效价分别为1∶81 920、1∶20 480、1∶40 960、1∶40 960、1∶40 960、1∶10 240和1∶10 240。结论Loa22蛋白免疫血清与不同血清型钩体有良好的交叉免疫反应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大竹县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两个集中暴发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疫情报告,选取钩体病两个集中暴发点进行调查,用MAT法检测病人和蛙血清抗体;并分离培养钩体病原体。用夹夜法捕鼠,无菌采集鼠肾、猪肾、牛中段尿和蛙肾分离培养钩体病原体,分析钩体病流行病学特征和感染菌群情况。结果发病户数占总户数的68.13%;发病例数占总人数的28.41%;病人和宿主动物标本中检出阳性菌株51份,经鉴定以七日热群为主,占60.78%,其次分别为黄疸出血群、澳洲群、波摩那群、犬群,分别占29.41%、3.92%、3.92%、1.96%。结论病人和宿主动物感染钩体菌群复杂,应切实加强钩体病的监测,为制定钩体病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南平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状况、疫源地类型、宿主动物、钩体菌群、临床表现、疫苗接种情况等调查,基本掌握我市钩体病流行规律,为当今农业生产结构下提出针对防治对策。方法:收集并分析南平市钩体历年疫情、临床资料,开展疫区类型、宿主动物、钩体菌群等调查。结果:南平市地理环境、气侯、植被等适宜钩端螺旋体菌生长。44年来流行曲线呈波浪型,5-11月为流行期,九十年代后以浦城县流行为主,总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疫源地有三种生境类型。流行形式以稻田型为主。农村男性青壮年受感染发病最多。宿主动物以黄毛鼠、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分离出14群钩体菌株,而且带菌率高。近年猪宿主作用下降。病人血清检出13群钩体感染,健康人群检出14群钩体抗体,隐性感染率15.15%。“福建新丙五价”钩体菌苗的安全性及免疫效果是肯定的,完全可以预防相应菌群疫区钩体病流行。结论:南平市存在钩体自然疫源地.是福建省较严重的钩体流行疫区,有明显季节高峰,宿主动物种类多,流行菌群有14群,稻田型流行为主,病例临床表现复杂,疫情虽然呈下降趋势,凶险型病例增多,“福建新丙五价”钩体菌苗可以预防相应菌群疫区钩体病流行,但是防治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5.
新滘公社是广州市历年来钩端螺旋体发病最多的地区。关于传染源问题,1970年曾对当地病人,野鼠和家猪的钩端螺旋体带菌情况作了调查。当时从鼠与病人培养分离的菌型不大相符,不足以说明鼠类是本地区钩端螺旋体病  相似文献   

16.
曾维诚 《黑龙江医学》2010,34(6):427-431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是一种全球性自然疫源性疾病,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我国是受钩体病危害十分严重的国家,目前已发现有18个血清群75个血清型,遍布31个省份,自1955年以来病例数超过250万人,平均病死率约为1%。  相似文献   

17.
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是我国农村的常见病、多发病。本文拟根据国内外对该病的研究资料,综述如下: (一)病原学研究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根据1965年国际会议将其分为二类,第一类称“双曲钩体“,代表过去所称的腐生性钩体;第二类称“存疑钩体”,代表寄生性钩体,此类可引起动物及人的感染。  相似文献   

18.
钩端螺旋体脂多糖(L-LPS)是一种保护性抗原,为了阐明L-LPS保护作用的机理,我们用波摩那型L-LPS,研究其对机体特异性体液免疫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试验结果证实,经L-LPS免疫的豚鼠可抵抗同株钩端螺旋体的攻击,可免于发病和死亡,其心血和肾脏培养阳性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别.L-LPS免疫动物后可产生以IgM为主的凝集抗体,该抗体有群内交叉凝集反应,但与我国流行的其余12群致病性钩端螺旋体  相似文献   

19.
湖南省9县市人群钩端螺旋体抗体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试图从9县市人群钩端螺旋体抗体水平探析钩体主要流行群和隐性与显性感染比例。方法选择以前钩体病发病率较高的9县市中无钩体疫苗接种史的10~65岁常住村民1240人作为对象,于流行高峰前采取外周静脉血,按国家标准方法做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测15群15型钩体抗体;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县13群钩体抗体的阳性率和隐性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分别有9群(黄疸出血、拜伦、澳洲、流感伤寒、波摩那、秋季、犬群、七日热和曼耗)和3群(黄疸出血、澳洲和波摩那)。交叉阳性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最高为湘潭(80.39%)、最低为南县(36.17%)。黄疸出血群隐感率最高为湘潭(38.24%)、最低系岳阳(1.60%)。以黄疸出血群抗体滴度1:≥80为标准推测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比例为53700:1;以≥320为标准,则为11500:1。结论不同县市钩体主要流行群不同,但以黄疸出血群为主;推荐黄疸出血群钩体隐性感染抗体滴度以1:≥200为宜,隐性与显性感染比例约为3万分之一;本地区钩体将以散发为主,流行的概率较小。  相似文献   

20.
应用改良酚水法提取了问号钩端螺旋体波摩那群波摩那型罗株的脂多糖.该脂多糖所含的主要单糖为木糖、半乳糖、核糖、甘露糖、鼠李糖和肌醇,主要脂肪酸为3-羟基15烷酸和3-羟基-棕榈酸.此外,尚检出少量3-羟基-月桂酸和3-羟基肉豆蒄酸.该脂多糖含有微量性质不明的2-酮-3-脱氧-辛酮糖酸,但其在纸层析上的迁移率与KDO标准品有明显差异.实验结果提示钩端螺旋体脂多糖不同于典型的细菌内毒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