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比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细胞癌前后CT造影成像的区别,评价TACE疗效,探讨CT评价肝细胞癌TACE术后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6月至2009年10月接收并施行TACE的36例肝细胞癌患者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前后CT造影成像的区别.结果 TACE前后患者CT造影成像呈现明显不同.术前肿瘤呈低密度,少数呈等或稍高密度,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描动脉期显著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下降,延迟期呈低密度,肿块内可见低密度无强化坏死区,表现为巨块型29例,结节型7例.经TACE后,患者肿瘤区域变小,数目减少,巨块型和结节型均不同程度地变成完全型,肿瘤程度减轻.结论 TACE前后CT造影术显示肝内病灶大小和数量的变化、碘油沉积形式、血管受累、血液动力学变化及脏器转移情况,TACE是治疗肝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GE-64排螺旋CT采用低剂量三期增强扫描评估肝细胞癌介入术后近期的疗效分析及临床指导价值。方法搜集我院2012年6月~2017年6月期间经临床、病理和螺旋CT综合诊断的肝细胞癌并行肿瘤介术后复查的病例。采用GE公司生产Lightspeed 64排螺旋CT进行三期低剂量增强扫描,对肝细胞癌介入治疗前、后,观察瘤体内碘油沉积率、瘤体内及周围血供动力学的变化。结果本组93例肿瘤较治疗前缩小者54例(58.1%),肿瘤病灶较前增大或边缘模糊不清12例(12.9%);病灶5cm及介入治疗后碘油呈完全型充填,1~3个月复查CT无复发及病灶增大征象(P0.05);病灶5cm或并介入治疗后呈稀少型,1~3个月复查CT病灶明显进展(P0.05);所有患者性别、年龄、病史等一般资料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大小、碘油沉积类型相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常规扫描参数下,DLP约(987±21.75)m Gy·cm,通过降低扫描参数后DLP约(385±9.28)m Gy·cm,辐射剂量明显降低(53±4)%。结论 64排螺旋CT低剂量三期增强扫描观察中晚期肝细胞癌介入栓塞治疗后瘤体形态学和血供动力学的变化,对评价介入治疗的效果及指导再次治疗时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确保CT图像的诊断质量前提下采用低剂量CT技术扫描,最大限度的减少患者及必需陪护人员的辐射剂量。在不影响诊断质量情况进行降低剂量CT扫描检查,减少有效剂量照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广大医疗中心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肝细胞癌与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动态增强与病理基础,提高其诊断的正确率。方法文章随机选取了2013年8月30日至2014年12月20日于我院就诊的肝细胞癌患者25例与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12例作为研究样本,采用东芝Aquilion 16排螺旋CT扫描仪进行平扫和三期动态增强CT扫描,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细胞癌患者的扫描结果,总结其疾病病理基础。结果肝内型胆管细胞癌在增强扫描过程中呈现门脉期强化不明显、动脉或者边缘强化,且出现延迟强化者9例。肝细胞型肝癌增强扫描过程中呈现门脉期组织密度低、动脉期不均匀强化,未出现延迟强化者共19例。胆管细胞癌呈片状,无占位效应者12例,存在胆管扩张者共12例,伴随胆管结石的者共2例,胆管所在肝叶出现萎缩者4例,存在淋巴结转共7例。肝硬化合并肝细胞癌共12例。结论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于排除肝细胞癌与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有着比较明显的作用,可以在临床筛查中进行推广,肝细胞癌与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在病理学基础方面的差异主要是在强化方式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螺旋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扫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病灶位于肝左叶10例,右叶7例.病灶呈肿块型11例,浸润狭窄型4例,腔内生长型2例.平扫均呈低或略低密度,增强后6例病变动脉期边缘强化显著,门脉期和延迟期呈渐进性、向心性强化;4例三期均示不均匀强化;7例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和延迟期以周边强化为主,中心可见条索状、网状强化.10例可见病变局部肝叶萎缩,12例可见肝内胆管扩张,淋巴结转移5例,肝内血管受侵7例,肝内转移2例.结论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动态增强CT扫描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肝细胞癌中CD34的表达与化疗栓塞术效果的关系。方法:对25例B超穿刺诊断为肝细胞癌,选择介入治疗的标本标记CD34,分析其免疫组化的表达与化疗栓塞术治疗后肿瘤碘油沉积情况及栓塞次数的关系。结果:肿物大小2~10cm,癌组织血窦样间质中,CD34均有表达,但阳性细胞的密度不一。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第一疗程常规连续治疗3次,25例中有4例2次治疗后复查CT显示碘油沉积良好,增强扫描未见肿瘤供血,未连续做第三次,3例连续治疗5次。随访4年,死亡22例,生存3例。结论:CD34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生存无明显相关性,与治疗的次数及复发的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薄层扫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平扫及增强三期的影像表现。结果 77.8%的癌灶在肝动脉期呈现高密度强化表现,充分说明螺旋CT扫描可反映肝癌的血供特点,门脉期有41.7%的病灶呈现等密度,63.9%病灶呈现低密度影像,也反映了肝细胞癌"速升速降"的增强变化特点,可作为诊断原发性肝癌最有价值的征象。结论螺旋薄层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肝硬化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5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64排螺旋CT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64排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肝硬化再生结节检出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64排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肝硬化所并发小肝癌检出率比较,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诊断鉴别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较CT平扫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前行螺旋CT(SCT)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结合术中血管造影,了解肿瘤存活区血供变化。方法对肝癌诊断明确,瘤体大小5~10cm,碘油沉积良好,在6个月内行3次TACE术,并在每次术前行螺旋CT平扫加增强双期扫描的27例患者进行肿瘤区血供分析。结果根据SCT表现将肿瘤存活区血供分为3种类型:肝动脉供血型、肝动脉及门静脉双重供血型、少血供型。结论原发性肝癌经TACE术后肿瘤存活区血供以肝动脉为主,肝动脉、门静脉双重供血及少血供较少,但随着TACE次数的增加,肿瘤存活区血供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即门静脉参与肿瘤区血供的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肝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病理确诊的5例肝腺瘤的16排螺旋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期)的表现。结果 5例肝腺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如下:病变边界清晰,无明显分叶。平扫4例呈低密度或略低密度,1例病灶内出血,呈混杂密度。4例病灶周围环以低密度假包膜,包膜完全2例,不完全2例。2例病灶内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除出血、坏死部分呈均匀明显强化2例,门脉期和延迟期轻度强化,3例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均轻度强化,4例病灶周围包膜平扫和动脉期呈低密度,门脉期或延迟期呈轻度强化。结论螺旋CT特别是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腺瘤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行螺旋CT的随访价值。方法收集肝癌患者46例,行TACE治疗后4~5周行螺旋CT平扫及肝双期扫描,并与TACE造影片进行对照,观察癌区碘化油沉积情况。结果根据肿瘤内碘油沉积可分为4种类型。完全型18例,缺损型16例,簇集型7例,稀少型5例。结论CT随访观察可较直观地评价TACE的疗效,可根据扫描结果选择再次TACE的时间,提高了诊疗水平,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对后续治疗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脏周围型胆管细胞癌(PICC)多排螺旋CT(MSCT)影像特征及误诊原因,提高对肝脏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诊断的胆管细胞癌28例,与术前MSCT诊断结果比较,分析胆管细胞癌的影像特征及误诊原因。结果 28例中,术前确诊17例;误诊为血管瘤2例,肝细胞癌4例,炎性假瘤2例,脓肿1例,转移瘤1例,血吸虫性肝囊肿1例。术前误诊率为39.3%。所有病例平扫均呈低密度灶,边缘模糊,境界欠清,CT值约8~36HU;增强早期边缘呈轻-中度强化25例,无强化4例;多囊征15例;延迟渐进性强化征17例;边缘分叶征8例;肿块内多发斑点或不规则斑条状高密度影3例;轮廓征(胆管包绕征)12例,其中邻近胆管扩张并结石7例;邻近肝包膜凹陷3例及肝脏萎缩5例,AFP阳性2例;CA199阳性12例;γ-GT升高6例。结论 PICC螺旋CT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MSCT三期增强+延迟扫描是诊断周围胆管细胞癌的主要方法。采用标准的MSCT增强三期+延迟扫描检查,熟悉PICC的影像特征并结合临床资料,可明显提高术前诊断率而有效地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细胞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 52例肝细胞癌患者均进行肝脏3期动态增强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27s、60s、90s。结果 52例肝细胞癌中,发现18例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占34.6%(18/52),其中,中央型6例,周围型12例。中央型6例均发现门静脉主干和(或)1级分支内癌栓形成,周围型12例中,8例CT血管成像表现为门静脉2级以下分支连续性中断,呈"截断"征,4例CT血管成像表现为门静脉分支与肝动脉分支伴行,呈"双轨"征。本组病例中,肝动脉-门静脉瘘的检出率为34.6%,与文献报道偏低。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及血管重建对肝细胞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64排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在胆总管下端恶性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对20例经临床手术活检证实为胆总管恶性梗阻的患者腹部64排平扫+双期增强扫描的影像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所有病例均行64排螺旋CT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图像后处理采用MIP、MPR、CPR等.结果 所有病例均能清晰显示梗阻部位,对下端梗阻定位诊断率为100%,定性诊断为95%,结论 64排螺旋CT扫描及其后处理能够清楚地显示胆管下端恶性梗阻黄疸性疾病的病因,是该组疾病的有效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高峰 《淮海医药》2011,29(2):121-123
目的 探讨肺动脉栓塞(PE)在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中的影像特征,评价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肺动脉栓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2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的CT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SIEMENS SOMATOM SENSAT1ON64/40多层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和肝海绵状血管瘤在动态CT增强扫描中的表现特点,研究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价值.方法 抽取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已确诊的肝细胞癌和海绵状血管瘤患者56例,其中肝细胞癌30例,血管瘤26例,回顾性分析他们的肝脏CT平扫和多期增强影像表现.结果 56例平扫均出现肝脏低密度灶.肝细胞癌在动脉期CT增强特点为"快进快出",动脉期表现为高密度,在门脉期和延迟期表现为低密度;海绵状血管瘤的增强特点为"快进慢出",动脉期肿瘤边缘出现与腹主动脉密度接近的斑片状、结节状强化,强化程度接近周边动脉,结节状强化是CT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1],门脉期上述强化灶互相融合,同时向肿瘤中央扩展,延迟期扫描时整个瘤体均匀强化,密度高于或等于肝实质密度.结论 肝细胞癌和肝海绵状血管瘤在螺旋CT增强多期扫描中各有典型的表现特征,鉴别两者的关键是在于动态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16.
蒋翰  邹蟠 《中国医药指南》2013,(19):528-52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对泌尿系统结石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47例有泌尿系结石病患者行64排螺旋CT平扫、增强、延迟扫描,采用三维重建技术,获得泌尿系立体图像。结果 47例64排多层面螺旋CT泌尿系成像(MSCTU),立体显示尿路结石的部位、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术中根据重建泌尿系图像取石,手术成功率提高,损伤小。结论 64排螺旋CT对泌尿系统结石的定性和定位诊断更为明确,对手术方式有指导性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肝动脉灌注栓塞后非坏死低密度区血供的多层螺旋CT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2例肝癌患者肝动脉灌注栓塞后行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双期扫描,6例同时行肝动脉、门静脉容积重建技术、曲面重建技术、表面成像和最大密度投影三维重建.结果:32例肝癌患者肝动脉灌注栓塞后非坏死低密度区CT平扫表现分为三个类型:周边型16例、侧边型5例、混合型11例;其血供分为四种类型:肝动脉供血型20例、门静脉供血型5例、双重供血型5例、少血供型2例.6例肝动脉和门静脉三维重建较好地显示了血管与非坏死低密度区之间的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及血管三维重建对肝癌肝动脉灌注栓塞后肿瘤内非坏死低密度区血供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并对继续治疗方案的选择与制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CT征象并与病理对比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FNH,均行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并经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结果 9例FNH病灶均成孤立结节或分叶状团块,CT平扫多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影,多发生在近肝缘处,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均为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6例仍略高于肝实质,3例略低于或等于肝实质.6例病灶内显示瘢痕,5例瘢痕延迟强化.病理示9例FNH均无包膜,增生的肝细胞形成肝板被纤维间隔分隔成结节状,瘢痕区域有纤维结缔组织及厚壁畸形血管组成.结论 FNH是肝细胞及局部血管异常的反应性增生.典型的FNH经CT检查可明确诊断,不典型的FNH应与肝细胞癌、肝细胞腺瘤、肝血管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16 层螺旋CT 肝脏血管成像对肝脏肿瘤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指导意义.方法 27 例肝肿瘤患者介入治疗前行16层螺旋CT 肝脏三期扫描,进行VR、MIP 血管重建,分析肝脏肿瘤供血动脉的表现,并与DSA 进行对比.结果 全部肝动脉VR 图像均能清楚显示腹主动脉重要分支的起源、走行,MIP 对二、三级肝动脉显示优于VR,其中肝动脉血管变异8 例,肿瘤由肝右动脉及肝左动脉双重供血4 例,5 例肝海绵状血管瘤可见边缘性结节状异常染色,7 例肝癌可见肝动脉门脉瘘.MSCTA 显示与DSA 一致.结论 肝脏MSCTA 是一种无创、简便的检查方法,通过VR、MIP 等血管成像方法可详细显示肝脏肿瘤的血管信息,尤其是在显示肝脏血管变异、肿瘤迷走血管供血、腹腔动脉及肝动脉分支的起源和走行等方面,为肝脏肿瘤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研究肝细胞癌周围微小病灶的影像诊断以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放射科进行肝细胞癌周围微小病灶的影像诊断的患者100例,观察分析100例肝细胞癌病灶周围微小病灶的螺旋CT及血管造影表现情况,以上所有患者都通过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进行治疗。结果 100例患者中有42例患者存在肝细胞癌病灶周围的微小病灶,主灶直径>3 cm的56例患者中存在肝细胞癌病灶周围的微小病灶的患者有28例,主灶直径≤3 cm的44例患者中有病灶周围存在微小病灶的患者有14例。结论肝细胞癌病灶周围的微小病灶广泛的存在于临床中,术前准确诊断有利于指导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