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患儿的配合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有效、成功率高的介入方法,总结ll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在透视、造影监视下置入Amplatzer封堵器的护理特点:术前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交流,解除心理压力;术中严密监护生命体征,观察封堵器定位情况;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及出凝血情况,观察穿刺口有无渗血,尿量及其颜色,及早发现出血及溶血,减少心律失常、出血、溶血、低血容量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动脉导管未闭(PDA)占先天性心脏病的9%~12%^[1],是临床小儿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传统的开胸手术方法因其创伤大、风险高及术后恢复慢等缺点而逐渐被微创的介入治疗方法所取代。随着医疗技术及介入器械的飞速发展,已有多种封堵器成功应用于PDA的介入治疗,而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是Amplatzer法及可控弹簧栓子法。199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在国内率先报道Amplatzer封堵器(amplalzer duct occluder,ADO)治疗PDA的结果^[2],并综合文献报道了ADO治疗PDA的技术成功率约为99%^[3]。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并评价其疗效。方法:本组共41例患者,经股静脉途径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后行降主动脉造影,测肺动脉压、主动脉压。术后48h分别行X线及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有无残余分流及封堵器位置。结果:全组41例封堵器均放置成功。术后主动脉弓降部造影分流完全消失24例(58.5%),存在微至少量残余分流17例(41.5%)。48h后心脏超声示分流完全消失39例(95.1%),微量残余分流2例(4.9%),其中1例随访3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另1例封堵后8h并发溶血,出现血尿,溶血患者经过内科治疗无效,48h后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外科手术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成人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成人动脉导管未闭,探讨其经验及评价疗效。方法:对确诊为动脉导管未闭的29例患者,经导管行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并于术后24~48小时行彩色多普勒心脏B超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9例全部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彩B检查动脉水平分流面积由术前6.95±3.78cm~2降至术后0.36±0.86cm~2(P<0.0001)。结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近期疗效肯定,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封堵器。  相似文献   

5.
<正>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21%,一经诊断就必须治疗,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外科开胸手术结扎治疗,现大多通过介入方法治愈。本院2003年11月~2010年8月用封堵器介入治疗PDA患者4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小儿中 -大型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效果 ,并探讨影响效果的因素。方法 :经导管堵闭 13例PDA ,男 2例 ,女 11例 ,年龄 1 5~ 10岁 ,体重 8 6~ 2 5kg。PDA最窄处直径2 5~ 6mm (平均 4 1mm) ,术前肺动脉压 2 2~ 6 0mmHg (平均 3 8 5mmHg)。结果 :12例成功 ,1例失败。术后 1月随访 ,仅 1例超声心动图有少量残余分流。结论 :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小儿中 -大型PDA ,是一种安全、创伤小的非开胸方法  相似文献   

7.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目前已有多种器械应用于PDA的介入治疗。Ampllitter封堵器是1998年推出的蘑菇状封堵器,与其他封堵器相比,其优点是操作简便,用6F输送鞘,对血管损伤小,适用于幼儿;封堵器不易发生脱落和移位;即使有少许残余分流,48h后可全部消失;而且扩大了PDA介入治  相似文献   

8.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9.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导管未闭合(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占第2位,女多于男[1],以往治疗采用开胸法,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术后恢复慢,患儿及家属难以接受.  相似文献   

10.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78例小儿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的临床资料,对围术期的护理进行经验总结和并发症分析。封堵成功率为98.7%(77/78),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为12.8%(10/78),其中血压波动3例、残余分流和溶血1例、股静脉血栓形成1例、出血/血肿2例、发热2例、尿潴留1例。术后1个月内各种并发症较多。小儿心脏专科护士应熟悉手术的操作规程、并发症,做好围术期护理,保证患儿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11.
动脉导管未闭是指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一种先天性的异常通道,作为一种单发病变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9%~12%,多见于青少年,男女之比为1:2。绝大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心脏杂音,如不进一步治疗,可以逐步产生心功能不全症状,或由于肺动脉压力过高产生右向左分流的差异性发绀(下半身发绀),自然病程预期寿命不超过50岁。年龄在1岁以上者,一旦确诊,均应及时治疗。既往只能采用外科开胸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心导管手术的开展,技术的不断提高,也可采用非开胸经导管介入治疗,且时间短、痛苦少、创伤小、疗效确切。我科2003年3月~2006年2月共收治动脉导管未闭病人14例,使用Amplazter缺损封堵器为14例病人成功施治封堵术,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中封堵器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佶  刘杨  范崇济 《临床荟萃》2008,23(7):484-485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小儿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之一,既往手术是治疗PDA第一选择.1967年Porstmann[1]首次施行非开胸法PDA封堵术获得成功,开创了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先河.1997年Masura等[2]首次报道成功使用Amplatzer蘑菇伞形封堵器治疗PDA,使得PDA介入治疗趋于成熟并推广[3-6].我院使用蘑菇伞形封堵器治疗小儿PDA75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Amplatzer堵闭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D)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mplatzer堵闭器堵闭治疗PDA10例,其中对其临床疗效及近期随访结果进行评价。结果:10例均堵闭成功,术后48小时复查彩色多普勒可见残余分流全部消失。随访3~12个月无任何并发症。结论:Amplatzer堵闭器经导管介入治疗PDA是一种创伤小、疗效好、安全、操作简便、适应症广的非开胸方法。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率在先天性心脏病中居第2位,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5%~21%,以女性多见[1]。患者多为幼儿,该手术创伤大,易产生多种并发症。我科于2004-2006年采用非体外循环的手术方法治疗43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04-2006年我科行非体外循环手术患儿43例,其中男11例,女23例;年龄1~10岁,平均(4·6±0·78)岁;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内径0.3~1.6 cm;术后住院10~16 d,平均(7·2±0·30)d。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心电图、心脏X线平片、B超及手术确诊为PDA。1.2治疗结…  相似文献   

15.
动脉导管未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 ,传统的方法是开胸手术切断或结扎未闭动脉导管。自 196 7年Porstmann等[1] 用导管法经股动脉置入海绵塞子成功堵闭第1例动脉导管未闭后 ,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研究成为非开胸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新技术。随着堵闭方法、材料、输送器械不断开发和完善 ,Rashkind双面伞法[2 ] ,Pfm弹簧圈[3 ] ,Siders纽扣补片[4] 相继用于临床。我们采用Amplatzer封堵器经皮穿刺股动脉、股静脉 ,成功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 2 0例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共 2 0例 ,男 13例 ,…  相似文献   

16.
用Ampp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 ,及Amplatzer房间隔缺损 (ASD)封堵器治疗小儿继发孔型ASD ,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女性PDA住院患者 2例 ,继发孔型ASD女性住院患者 1例 ,确诊为PDA、继发孔型VSD ,不伴其他需外科治疗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分别为 3mm、5mm ,经 6及 7F导管置入AmplatzerPDA封堵器。ASD经心内球囊法测定ASD 10mm。经 7F导管置入AmplatzerASD封堵器。手术在DSA监测下进行。ASD封堵同时在TTE监测下进行。PDA术后 10min进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 ,术后 2 4h、3d、3、6、12月TTE和X线胸片评价效果。结果 手术全部成功。 1例ASD术后即时TTE检查示立即关闭。 1例PDA术后 10min降主动脉造影及 2 4h后TTE检查有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第 3天TTE检查分流消失。结论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和继发孔型A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操作简单 ,成功率高 ,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8.
回顾性分析78例小儿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的临床资料,对围术期的护理进行经验总结和并发症分析。封堵成功率为98.7%(77/78),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为12.8%(10/78),其中血压波动3例、残余分流和溶血1例、股静脉血栓形成1例、出血/血肿2例、发热2例、尿潴留1例。术后1个月内各种并发症较多。小儿心脏专科护士应熟悉手术的操作规程、并发症,做好围术期护理,保证患儿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19.
回顾性分析78例小儿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的临床资料,对围术期的护理进行经验总结和并发症分析.封堵成功率为98.7%(77/78),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为12.8%(10/78),其中血压波动3例、残余分流和溶血1例、股静脉血栓形成1例、出血/血肿2例、发热2例、尿潴留1例.术后1个月内各种并发症较多.小儿心脏专科护士应熟悉手术的操作规程、并发症,做好围术期护理,保证患儿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临床分析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探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安全性及适用性.方法 经超声心动图、胸片、临床症状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的患儿,其中介入治疗组患儿68例,经外科修补手术治疗(手术组)患儿18例,对年龄、性别、体重、PDA直径大小、心胸比例、术前反复肺部感染、成功率、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费用的比较.结果 两组均无死亡病例.介入治疗组成功率 95.58%,外科手术治疗成功率100%,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无差异.介入治疗组与手术组总住院天数分别为8.16±4.16d和20.05±6.52d,费用分别为26327.97±4828.35元和17773.01±10499.32元.结论 介入手术和外科手术均是治疗PDA安全、有效的方法,但介入治疗操作简单,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短,安全性好,创伤小,并发症低,更具可行性.动脉导管未闭( PDA)介入治疗在有适应症的范围内可替代外科手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