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新生儿引起听力损失的原因,可以通过对其听力的筛查的通过率及听力损失的发病率来实现。方法:应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对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1月出生的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初筛还没有通过的患者要在出生42天后接受听力复筛,42天后,复筛还是不通过的患者,将在3月龄左右,采用听性脑干反应进行诊断性检查。我科自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对在我院分娩的大部分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共4000例,其中正常新生儿3500例,新生儿科500例,以上新生儿均在出生48小时后进行检查。检查前用小棉棒清理外耳道,在新生儿自然睡眠或安静的状态下进行。结果:初筛未通过的有100例,其中正常新生儿46例,新生儿科64例。复筛正常新生儿46例中有10例未通过,未通过率为2.8‰;新生儿科64例中有8例未通过,未通过率为1.6%。结论: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基础性工程;存在高危因素听力损失的可能性更大,高危新生儿听力异常明显高于正常儿,应加强对高危儿的听力监测。 相似文献
2.
10501例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 总被引:58,自引:2,他引:58
目的 探索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临床策略。了解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发病状况,以便早期干预。方法 应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技术(简称TEOAE)进行听力普遍筛查,对复筛未通过者,于生后3个月左右采用听性脑干反应9ABR)和40Hz听性相关电位(40Hz-AERP)技术诊断。结果 自2000年5月至2002年5月。可供听力筛查的新生儿数为11198例,实际筛查10501例(总体新生儿初筛率为93.8%);初筛通过8882例(84.6%)。需门诊复筛的共1619例。实际复筛人数1476例。通过1387例。门诊复筛率为91.17%。复筛通过率为93.97%。确诊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61例(90只耳),另加1例假阴性病例。由本组资料显示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在筛查儿中的发病率为5.90%(单耳和双耳),双耳听力损失在筛查儿中的发病率为2.86‰。初筛的假阳性率为14.91%。两步筛查后的假阳性率为0.26%。结论 通过筛查,新生儿听力损失可及早发现,并进行及早干预,有效的促进婴幼儿语言发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 早期发现新生儿听力损伤,以便进行早期诊断与早期干预,促进其正常的言语发育.方法 应用美国Grason-Stadler公司生产的GSI 70自动耳声发射(OAE)听力筛查仪在淮安市盱眙县各接产单位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未通过初筛者在出生42 d进行听力复查,未通过者3个月再次复查,仍未通过者转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听性脑干诱发电位、声阻抗检查.结果 2008年1月~2009年12月淮安市盱眙县自然分娩和剖宫产的正常新生儿18.580例,进行听力筛查13.014例,筛查率70.04%,确诊为听力障碍12例,占0.09%.结论 通过进行听力筛查,可以发现听力损失的新生儿,早期干预,可以有效促进婴儿语言发育. 相似文献
4.
潘拥军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7):2103-2104
目的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早期发现听力障碍患儿,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方法采用美国产Bio-logic耳声发射仪进行筛查,可疑阳性病例采用丹麦MADSEN公司生产的脑干诱发电位仪BRA2进行诊断性测试。结果对2006年无锡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5375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其中正常出生新生儿5159人,NICU住院高危儿216人,听力障碍发病率分别为0.97‰和1.85%。结论全面普及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尤其是对高危儿的筛查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听力受损的发病因素及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意义。方法:采用自动耳声发射听力筛查仪,两耳分别测试。结果:筛查4713例,确诊听力障碍6例(0.127%),男4例,女2例,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早产儿听力筛查未通过率明显高于正常足月新生儿(P〈0.01)。结论: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可及早发现听力损失,并进行早期干预,有效促进婴幼儿语言的发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的听力筛查,分析影响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部分高危因素。方法:采用耳声发射技术对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产科出生和NICU入住的864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结果:正常足月儿组:初筛通过率92.9%,复筛通过率94.5%,总通过率99.6%。NICU组:初筛通过率78.9%,复筛通过率82.6%,总通过率96.3%。早产组、新生儿窒息组、高胆红素血症组初筛通过率分别是74.6%、79.4%、85.3%。结论:NICU组听力筛查通过率较正常足月儿组低,早产、新生儿窒息、高胆红素血症可能是影响听力的部分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筛查情况进行分析,以便发现新生儿听力损失,从而进行早期预防宣传及早期诊断和干预. 方法 应用瞬态耳声发射技术(TEOAE)对在平谷区妇幼保健院2004年11月以来出生的3696例新生儿进行听力普遍性筛查,对未通过复筛的新生儿于生后3月龄时转北京市儿童听力筛查中心进行诊断性检查.结果 3768例住院分娩的新生儿中有3696例(筛查率98.09%)接受了听力筛查,初筛通过3397例(通过率91.91%).299例未通过初筛的新生儿中有290例接受42天门诊最终复筛,最终复筛率96.99%,通过262例(复筛通过率90.34%),未通过最终复筛的28例新生儿全部进入诊断评估程序,确诊听力损失13例,新生儿听力损失发病率为3.52‰,初筛假阳性率为7.11%,全部筛查程序的假阳性率为0.41%.假阴性率为0.00%. 结论 平谷区局部地区新生儿听力损失发病率高于国内外标准.通过筛查可使新生儿听力损失做到早期宣传预防、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更为有效地促进婴幼儿正常的语言发育,同时提高筛查质量.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听力筛查369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筛查情况进行分析,以便发现新生儿听力损失,从而进行早期预防宣传及早期诊断和干预。方法应用瞬态耳声发射技术(TEOAE)对在平谷区妇幼保健院2004年11月以来出生的3696例新生儿进行听力普遍性筛查,对未通过复筛的新生儿于生后5月龄时转北京市儿童听力筛查中心进行诊断性检查。结果3768例住院分娩的新生儿中有3696例(筛查率98.09%)接受了听力筛查,初筛通过3397例(通过率91.91%)。299例未通过初筛的新生儿中有290例接受42天门诊最终复筛,最终复筛率96.99%,通过262例(复筛通过率90.54%),未通过最终复筛的28例新生儿全部进入诊断评估程序,确诊听力损失15例,新生儿听力损失发病率为5.52‰,初筛假阳性率为7.11%,全部筛查程序的假阳性率为O.41%。假阴性率为0.00%。结论平谷区局部地区新生儿听力损失发病率高于国内外标准。通过筛查可使新生儿听力损失做到早期宣传预防、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更为有效地促进婴幼儿正常的语言发育,同时提高筛查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了解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发病状况及高危因素.方法 采用耳声发射法(OAE)对6413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者于生后42天进行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在新生儿出生后3个月再做复查,如仍未通过转诊到省妇幼保健院,采用听觉诱发电位进行听力诊断性检查.确诊为听力损伤的患儿建议家和及时到医院的专科进行相应的医学干预.结果 共筛查6413例,通过初筛、复筛、第3次筛查,最后经ABR检查,共2例确诊为听力障碍,发病率0.31‰,其中正常新生儿组未发现有听力障碍,高危儿组确诊为听力障碍2例,发病率1.52‰.结论 OAE是适合应用于临床的一种快速可行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新生儿早产、窒息、高胆红素血症可能是导致听力障碍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苏州市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发生情况。方法: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技术对3870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未通过者行ABR检查。结果:正常新生儿初筛通过率为90.35%,复查通过率为95.18%,高危新生儿初筛通过率为95.77%,复查通过率为0%。正常新生儿需ABR检查17例,占0.46%,高危新生儿需ABR检查9例,占4.86%。ABR检查有7例听力障碍,占1.8‰,其中2例为重度耳聋,1例为中度耳聋,3例为轻度耳聋,1例先天性右耳道闭锁。结论:听力障碍严重影响儿童语言发育及其以后的生活质量,普及新生儿听力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进行科学语言训练,使听力障碍儿童聋而不哑,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听力障碍是常见的出生缺陷,正常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率为0.3%。通过听力筛查,及早发现听力异常,及早进行干预治疗,是有效预防语言发育迟缓的关键。对531例的新生儿及儿童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1038例听力筛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应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 新生儿1 038例于出生24—96 h和出生1—3个月分别用DPOAE进行听力初筛和复筛。未通过者进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诊断性检查,异常者在6个月再次复查ABR,仍未通过者即为听力损失。结果 新生儿1 038例中有855例在出生24—96 h内1次通过听力筛查,通过率82.37%;男婴通过率低于女婴(P<0.05),通过率分别为79.22%(427/539)和84.77%(423/499)。有163例未通过初筛的新生儿在出生1—3个月时接受了DPOAE复筛,总复查率达89.07%,3个月内筛查阶段(包括初筛、复筛)总通过率98.65%。复查未通过的婴儿在3个月内有14例接受了初次ABR,中耳分析诊断性检查,结果 6例未通过,异常率5.78‰,经6个月时再次ABR复查有2例转为正常,最后确诊不同程度听力损失4例,占筛查新生儿总数的3.85‰。结论 DPOAE是新生儿听力筛查理想方法,住院期间普遍听力初筛和出生1—3个月复筛有重要临床意义。两次ABR确诊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胡迎春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3,34(3):69-70
目的:对新生儿听力障碍的筛查结果进行分析,为新生儿听力障碍的早期诊断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度本院950例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有明确高危因素并留院观察治疗的85例新生儿为观察组,其余865例无高危因素者为正常组;两组均采用耳声发射法进行听力初次筛查和复筛,复筛未通过者进行听性脑干反应及40Hz听觉相关电位检查确诊。结果:950例新生儿接受初筛,通过785例,通过率为82.63%,165例初筛未过患儿复筛通过155例,通过率93.94%;未通过复筛的10例患儿于出生后3个月行测试听性脑干反应(ABR)相关检查,其中7例为阴性(复筛假阳性),3例确诊为听力障碍,听力障碍发生率是0.32%;且通过比较,两组患儿的听力筛查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康复要点在于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并且高危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率高,临床应作为重点对象进行筛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结果进性分析,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听力损失小儿。方法:选择在我院出生和来我院儿保门诊的新生儿950例,采用耳声发射检测仪(TEDAE)进行初筛,未通过者进行复筛,复筛未通过者测试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确诊。结果:听力筛查的初筛通过率89.89%,复筛通过率90.62%。其中2例接受ABR测试者诊断有不同程度听力损失,发生率为2.1‰。结论:推广普及新生儿听力筛查,可早期发现听力损失小儿,早期给予干预措施,有利于婴幼儿语言的健康发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采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技术,对10 343例新生儿进行听力普遍筛查,未通过者在出42天用同样技术进行复查,对复筛未通过者转上级医院并跟踪随访。结果:2010年及2011年两年可供听力筛查的新生儿数为14 088例,实际筛查10 343例,总体新生儿初筛率为73.41%,初筛通过率91.80%,复筛通过率73.19%。高危儿620例,未通过47.90%,确诊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伤4例。结论:新生儿听力筛查十分必要,耳声发射技术是一种快速可行的新生儿听力初筛方法,新生儿听损伤可通过筛查及早发现,有利于婴幼儿语言发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一种适合本地区的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方案和方法,获得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基本资料。方法 新生儿在出院前接受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ions,OAE)测试,通过者予出院;未通过者在出生42d再次复查OAE,仍未通过者行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检查。所有ABR检查不通过者在3个月内接受全面的听力学诊断和评估,以确定听力损失的性质和程度。结果 3161例新生儿中2827例通过出院前OAE测试,出生42d 314例复查OAE,其中307例通过。接受ABR检查者共有4例,3例不通过。结论 基层采用OAE两筛查、ABR初诊断的方案和方法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是较合适的筛查模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解新生儿听力临床筛查的方法,总结临床筛查新生儿听力的经验和价值研究分析。方法:选择自2011年8月到2013年8月在我院进行听力筛查的新生儿3500名,所有新生儿均使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进行听力筛查,于未通过者出生1个月后进行复筛,其中有任何一项复筛未通过者均要在新生儿3个月时进行听性脑干反应、声导抗测试等诊断性检查。结果:实际筛查的3500名中,通过率为83.4%,实际复筛的396名中,通过率为91%,最后确诊有先天性听力损失的29例,其发病率为2.6%。结论:听力筛查可以提早发现新生儿听力损失,明确性质,避免漏诊、误诊,并提前进行干预,促进新生儿语言发育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4 041例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了解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发病状况及高危因素,探讨新生儿听力筛查的运作模式.方法 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技术(DPOAE)对2007年4月至2008年8月在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的4 041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者于生后42d进行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于生后3个月进行第3次筛查,未通过者立即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技术诊断.结果 共筛查4 041例,通过初筛、复筛及第3次筛查,最后经ABR检查,确诊为听力障碍的有9例,发病率为2.22%.其中,双耳极重度聋1例,重度聋3例,中度聋2例;单耳重度聋1例,轻度聋2例.在这9例患儿中,窒息1例,早产儿2例,胆红素脑病2例,其余4例无明显高危因素.结论 新生儿听力筛查在及早发现听力障碍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DPOAE是适合应用于临床的一种快速可行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新生儿早产、窒息、高胆红素血症可能是导致听力障碍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影响耳声发射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因素,为新生儿筛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GSI-70全自动新生儿耳声发射筛查仪,对出生后3d的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并对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8年10月筛查结果显示未通过的1756例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未通过筛查的新生儿主要为高胆红素血症1492例,早产儿403例,多胎儿294例,低体重212例,其他各种原因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超24h的71例.结论: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多胎、低体重、其它各种原因入住重症监护室超24h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率显著增高,筛查时需特殊注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分析新生儿听力筛查情况。方法:对568例新生儿采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方法做听力筛查。结果:548例听力筛查新生儿中,需复查占4.9%。结论:新生儿听力筛查要有严格的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要大力推广普及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