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植入式除颤器术中除颤阈值的测定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除颤阈值的测定及护理,确保在诱发心室颤动20 s内恢复窦性心律.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3例植入IC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在诱发心室颤动20 s内恢复窦性心律,无出现并发症.结论:除颤治疗的时间是决定心室颤动患者生存的因素,熟练掌握ICD植入术中除颤阈值的测定及护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中除颤阈值(DFT)测试过程中的监护与管理要点,降低测试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植入ICD患者术中DFT测试与管理的过程,观察在规范化监护和管理下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50例患者植入手术过程顺利。1例患者在测试中首次除颤未成功,第2次予最大能量除颤成功;1例在行DFT测试后出现持续低血压和低血氧状态,通过及时应用升压药和增大给氧流量后恢复;1例患者诱发室颤未成功,放弃DFT测试,给予经验性能量设置。术后所有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手术相关重大并发症发生。结论 ICD除颤阈值测试的过程中,有出现持续低血压、低血氧和除颤阈值偏高等情况的可能,全面、有效的监护管理能显著降低DFT测试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早期电除颤被认为是救治心跳骤停最重要的关键性治疗.现对临床应用非同步电除颤治疗的适应证、电除颤前后基础抢救措施、波形及能量选择、特殊情况下的使用及除颤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等问题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不同脉冲宽度对室颤(VF)除颤效果的影响.方法:交流电刺激诱发猪VF,随机采用4ms+1 ms +4 ms和5ms+1ms+5ms两组不同脉冲宽度的双相波除颤,记录除颤成功次数,评价除颤阈值,统计比较两组除颤效果.结果:诱发VF80次,除颤成功25次.两组总的放电电压、能量、电量及除颤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除颤阈值4ms+1ms+4ms组低于5 ms+1 ms+5 ms组.结论:脉冲宽度对除颤效果有影响,适当缩短脉冲宽度,可以减小除颤阈值并有提高除颤成功率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早期除颤和自动体外除颤的重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早期除颤的基本原则简单的基本原则支持尽早除颤。由于心搏骤停最常见的最初心律为室颤,而室颤的唯一有效治疗是电击除颤,除颤成功的概率随时间迅速下降(每分钟下降7%~10%),室颤将在数分钟内转变为心停搏。因此:①所有参与BLS有可能接触心搏骤停病人的人...  相似文献   

6.
姚波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5):2018-2020
目的研究院前急救患者除颤时间与除颤复苏成功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接受院前急救电除颤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电除颤时间分为小于1min组、1~<3min组、3~<6min组、6~<8min组和大于或等于8min组,观察除颤成功率,检测心功能。结果除颤成功率以及心功能指标舒张早期充盈峰速度(E峰)、E/A值(A峰为舒张晚期充盈峰速度)、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呈(<1min组)>(1~<3min组)>(3~<6min组)>(6~<8min组)>(≥8min组)的趋势,且以上指标均与除颤时间呈负相关关系。结论院前急救患者除颤时间越短,除颤成功率越高、除颤后心功能越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除颤监护仪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监护和急救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方法:将13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急诊期间,两组患者均给予再灌注治疗、镇痛治疗及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除颤监护仪进行监护和心肺复苏;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电监护仪、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术及机械通气、药物复苏法等。比较两组救护期间心室颤动发生率、心脏骤停发生率、发生心室颤动后的心肺复苏率及出院后2年内存活率。结果:两组救护期间心室颤动发生率及心脏骤停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室颤动发生后,观察组心肺复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23.64,P<0.01);观察组出院后2年内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39.82,P<0.01)。结论:除颤监护仪应用于AMI患者的监护和急救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心肺复苏率及存活率,从而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和预后,对AMI患者的急救和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基层军医的除颤技能掌握现状,并通过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培训,增强其除颤能力和自信心.方法 便利抽样选择参加第二军医大学全科医学培训的基层军医224名,对其进行AED培训,并在培训前后填答相关调查问卷.结果 基层军医培训后首次除颤时间、自信心水平、电极片放置准确率、除颤前确保所有人离开患者及除颤后立即重新开始心肺复苏的实施率均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基层军医缺乏实施除颤的经历且很少接受除颤培训,除颤能力和自信心不足;考虑到AED的优势,应为基层部队更多地配置AED以保证早期除颤的实施,同时AED培训可以有效提升基层军医的除颤能力和自信心.  相似文献   

9.
<正> 冠心病(CHD)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常见病和多发病。AMI 并发室颤(VF)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Mirowski 等于1970年提出自动埋藏式除颤器(AID)的设想以来,经静脉心内导管电复律/除颤和AID 的研究和应用使快速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电治疗学有了很大发展,带有同步转复功能的自动埋藏式电复律/除颤器(AICD)已经用于临床,但目前国内尚无报道。一、电除颤与除颤阈值的新概念目前认为,VF 的机制为多个折返环路的折返或其它可能的机制。电除颤成功的首  相似文献   

10.
陈欣 《现代护理》2007,13(6):573-574
目的探讨频繁多次电除颤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总结1例体外电除颤113次患者的护理经验。结果该患者抢救成功,皮肤灼伤面积较小并得到了及时有效地护理,患者能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医疗护理操作。结论1)心脏的复苏应争分夺秒,锲而不舍,积极配合抢救。2)与药物治疗相比电除颤对于室颤患者的转复效率大大提高。3)多次电除颤患者应将导电凝胶均匀地涂抹在电极板上,电极板与皮肤紧密贴合不留空隙,除颤完毕可再紧贴皮肤数秒让所有电流全部通过心脏。4)做好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频繁多次电除颤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 总结1例体外电除颤113次患者的护理经验.结果 该患者抢救成功,皮肤灼伤面积较小并得到了及时有效地护理,患者能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医疗护理操作.结论 1)心脏的复苏应争分夺秒,锲而不舍,积极配合抢救.2)与药物治疗相比电除颤对于室颤患者的转复效率大大提高.3)多次电除颤患者应将导电凝胶均匀地涂抹在电极板上,电极板与皮肤紧密贴合不留空隙,除颤完毕可再紧贴皮肤数秒让所有电流全部通过心脏.4)做好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12.
何春燕 《当代护士》2009,(12):54-55
总结了19例反复室颤多次电除颤患者的抢救配合与护理,包括尽早建立成人急救生命链,密切配合抢救,及早识别心电异常,遵医嘱应用抢救药物,重视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加强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与出院指导。认为心脏复苏的应争分夺秒、锲而不舍,护理人员的准确判断、果断实施、密切配合至关重要,重视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外非同步电击除颤治疗心室颤动25例的急救护理及不同时间应用电击除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应用电击除颤救护的心室颤动患者25例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25例中,电击除颤治疗的有效率为72%(18/25),其中发病至除颤时间2分钟以内者除颤有效率为87.5%(7/8),2—4分钟间除颤的有效率为83.3%(10/12),4分钟以上者的除颤有效率为20%(1/5);发病至三个不同时间段电击除颤的有效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P〈0.05。结论:对心室颤动患者尽早进行电击除颤是抢救的首要措施,且发病至除颤时间越短,电除颤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4.
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是一种由计算机编程与控制的、用于体外电除颤的、自动化程度极高的除颤仪。AED具有自动分析心律的功能。当电极片粘贴好之后,仪器立即对心脏骤停者的心律进行分析,迅速识别与判断可除颤性心律一心室颤动(室颤)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一旦患者出现这种可除颤性心律,AED便通过语音提示和屏幕显示的方式,建议操作者实施除颤。AED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与使用,不仅专业人员,即使是非专业人员,在经过规定的学时培训之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抢救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最佳自动除颤仪(AED)治疗方案,旨在提高心脏按压时间和心肺复苏的效果.方法 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院外因室颤或者心脏停跳需要除颤的患者使用两种不同的除颤方法,试验组(n=417)采用双相波除颤仪,能量150~200 J;对照组(n=413)采用单相波除颤仪,能量300~360 J.主要观察低能量双相与高能量单相除颤两组患者心律失常成功终止率、自主循环恢复率、复苏后存活到院率.结果 共对符合研究要求的830例患者进行了分析研究.试验组患者的安全存活到院率、电击后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出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双相电除颤不仅可更明显地减少电除颤阈值所需要的能量,减少对心肌的损害,而且通过对能量的优化,使除颤成功率、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复苏存活者的机体长期存活率均明显升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2 0 0 0》关于基本生命支持(BLS) ,对使用自动体外除颤 (AED)做了重要的更改 ,其措施和要求 :①院前早期除颤在求救急诊医疗服务 (EMS)系统后 5分钟内完成 ;②急救人员应有计划接受急救培训 ,并在有除颤器情况下 ,有权行电除颤治疗 ;③在医院各科室及门诊的所有医务人员都应接受急救技术培训 ,院内除颤做到在医院任何地方或救护车内发生的心脏骤停 ,从发病至除颤时间限在 3分钟内 ;④普及公众除颤 (PAD) ,心脏骤停发生频率是以 5年内可使用 1次AED为合理依据(预计心脏骤停发生率为 1人次 / 10 0 0人 /年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情景模拟法在心内科护士除颤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个心内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心内二科)24人和对照组(心内一科)26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方法。比较两组护士除颤技术操作与理论考试成绩、对除颤教学效果的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护士除颤技术操作、理论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对除颤教学效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情景模拟教学可提升护士对除颤知识的学习氛围,提高心内科护士熟练掌握除颤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的能力,提高护士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从而提升心内科护士的急救能力。  相似文献   

18.
谷云飞  惠杰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4):4172-4174
自从Lown等[1]将直流电除颤引入室颤治疗后,电击除颤的发展日新月异。1996年,在用于植入性心脏复律除颤器的双相波除颤效率及安全性都得到很好证明后,美国FDA批准了第一个双相波体外自动除颤器(AED)——ForeRunner应用于临床。自此,双相波的除颤复律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将就双相波的放电波形特点、复律及除颤的效果、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有效的体内或体外电击除颤能显著提高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但仍有约30%已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的患者死于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1],其原因可能与部分患者因较高的除颤阈值(defibrillation threshold,DFT)而致除颤失败有关[2]。因此,减少除颤失败风险的有效措施为尽可能降低DFT。然而,临床医师多专注于ICD植入技术本身,对于如何降低DFT,仍缺  相似文献   

20.
电除颤是心肺复苏中的重要救治手段。在过去的40多年中,以单相波进行体外除颤疗效较好,但副反应大。1996年美国学者首次使用了双相波除颤器,该除颤器在低能量的条件下,能自动分析病人胸阻抗,通过改变电流的大小及延长电流的作用时间,提高了除颤成功后的心肺复苏率,并尽最大限度地减小心肌损伤,达到良好的除颤效果。我院急诊科于2005年9月购买了PHILIPS双相波除颤仪,应用于56例心肺复苏室颤病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