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TIA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颅内血管,双功能彩色多普勒(CDFI)检测颅外血管,对比血管狭窄的发生率。结果病灶侧颅内外血管无或轻度狭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病灶对侧组,而Ⅲ级狭窄均显著高于病灶对侧组,低回声斑块和不均质回声斑块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病灶对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IA与颅内外血管狭窄和颈动脉低回声及不均质回声斑块有关。  相似文献   

2.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ey)水平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98例TIA患者(48例颈内动脉系统TIA、5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和4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浆Hey及血脂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 颈内动脉系统TIA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的He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两者之间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血浆Hey水平与TIA有关,且与颈内动脉系统TIA关系更加密切.血浆Hey与血脂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无关,是TIA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虹  辛晓敏 《黑龙江医学》2008,32(7):481-482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相关性。方法对80例TIA患者(40例颈内动脉系统TIA、4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和40例健康者进行血浆Hcy及血脂检测。结果颈内动脉系统TIA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的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两者之间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与TIA有关,且与颈内动脉系统TIA关系更加密切,是TIA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改良ABCD2评分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将182例TIA患者根据改良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28例)、中危组(88例)、高危组(66例)3组,根据MRA/CTA/DSA将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无或轻度狭窄(狭窄<50%)、中度狭窄(狭窄50%~69%)、重度狭窄(狭窄70%~100%)。分析3组患者改良ABCD2评分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特点的相关性。结果:高危组患者重度动脉狭窄的比例明显高于低危组和中危组,但其轻度动脉狭窄的比例较低危组和中危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258,P<0.01)。高危组患者颅内-外串联动脉狭窄的比例高于低危、中危组,其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较低危、中危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60,P<0.05)。高危组患者多支动脉狭窄的比例高于低危、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97,P<0.05)。改良ABCD2评分法预测动脉狭窄≥50%的ROC曲线下面积(0.664)高于ABCD2评分法(0.580)。结论:随改良ABCD2评分级别的增高,动脉狭窄程度、颅内-外联合病变、多支动脉狭窄的比例增加。与ABCD2评分相比,改良ABCD2评分法预测动脉狭窄≥50%的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与临床发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12例行全脑血管造影的TIA患者,分析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分布、程度及斑块情况,探讨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与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78例存在颅内外血管狭窄,占69.6%(78/112),其中颅内血管狭窄占61.5%(48/78),颅外血管狭窄占38.5%(30/78)。狭窄部位有斑块66例,占狭窄血管84.6%(66/78)。狭窄程度≥70%者占39.3%(44/112),50%~70%者占7.1%(8/112),<50%者占23.2%(26/112)。频发组血管总狭窄率、中重度狭窄率均高于非频发组(P均<0.05)。中重度血管狭窄患者发作持续时间<10min者高于轻度血管狭窄患者(P<0.05)。结论 TIA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多,多伴有粥样硬化性斑块,是TIA的主要病因。狭窄发生部位以颅内动脉多见。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均与血管狭窄呈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弓上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的水平,并探讨其与狭窄血管支数的关系。方法将2006年6月—2007年12月在我科住院行全脑血管造影的189例患者中资料完整的128例根据血管造影结果及头颅CT或MRI表现分为四组:脑梗死单支血管狭窄组,脑梗死多支血管狭窄组,脑梗死无血管狭窄组,非脑梗死非血管狭窄组(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测定各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结果Hcy水平:脑梗死多支血管狭窄组(35.14±14.99)〉脑梗死单支血管狭窄组(22.90±8,02),脑梗死无血管狭窄组(16.64±4.39)〉非脑梗死非血管狭窄组(11.69±6.35)。结论脑梗死多支血管狭窄组Hcy水平明显升高,提示Hcy水平与弓上颅内外血管狭窄密切相关,血管狭窄病变越严重,血浆Hcy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细胞介素(IL-6)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性。方法纳入9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其中前循环TIA组45例,后循环TIA组45例),另纳入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90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中76例于发病后第1天血Hcy、TNF-a、IL-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Hcy与TNF-a、IL-6呈正相关。结论短暂性脑缺血患者Hcy与健康对照组有明显差异。Hcy水平与TNF-a、IL-6呈正相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的TNF-a、IL-6与健康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细胞介素(IL-6)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性。方法纳入9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其中前循环TIA组45例,后循环TIA组45例),另纳入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90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中76例于发病后第1天血Hcy、TNF-aI、L-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Hcy与TNF-aI、L-6呈正相关。结论短暂性脑缺血患者Hcy与健康对照组有明显差异。Hcy水平与TNF-aI、L-6呈正相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的TNF-aI、L-6与健康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IAS)、颅外动脉狭窄(EA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24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分为无动脉狭窄组(27例)与动脉狭窄组(97例);根据动脉狭窄类型的不同,分为A组(单一IAS)51例、B组(单一EAS)21例和C组(IAS+EAS)25例。分别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IAS、EAS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动脉狭窄组年龄、吸烟史比例、高血压史比例、糖尿病史比例、LDL-C、CRP和Hcy含量较无动脉狭窄组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无动脉狭窄组显著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吸烟史、高血压史和Hcy> 15μmol/L均是患者发生IAS、EA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DL-C>1 mmol/L是患者发生IAS、EAS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A、B、C组年龄、高血压史比例、CRP、LDL-C、HDL-C和Hcy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是患者发生单一IA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伴有高血压史是患者发生单一IAS、单一EAS、IAS+EAS的共同独立危险因素(P<0.05);Hcy> 15μmol/L是患者发生单一EAS、IAS+EAS的共同独立危险因素(P<0.05);LDL-C>3.64 mmol/L是患者发生单一EA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DL-C>1 mmol/L是患者发生单一IAS、单一EAS、IAS+EAS的共同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年龄、伴有高血压史、Hcy、LDL-C和HDL-C水平与脑梗死患者IAS、EAS的发生均密切相关,而CRP水平与IAS、EAS的发生并无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预后的关系,为TIA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119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和52例健康对照者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对患者出院后2年内的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跟踪,并以对照组Hcy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Hhcy组和非Hhcy组。结果Hhcy组2年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非Hhcy组(64.58% vs 43.6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hcy是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OR3.975,95%CI:1.548—10.206)。结论Hhcy与TIA后再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相关。  相似文献   

11.
赵忠江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6):963-964,966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与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成型术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入的患者共36例,其中颅内血管狭窄患者15例,颅外血管狭窄患者21例,给予手术治疗,患者术后随访3年,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CD)及经颅多普勒超声(DSA)评价、ASPECTS量表评分,并对患者术后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本组36例患者全部放置成功,患者术后各项参考均显著改善,轻度狭窄的TCD与DSA相符率为56%,中度与重度的相符率分别为75%与78%.患者术后1月、1年、3年的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平均流速较术前减慢,而脉动指数较术前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月及术后3年的ASPECTS评分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行支架治疗后,颅内支架组患者成功14例,失败1例,成功率93.3%.术后脑出血2例,血管痉挛1例,再闭塞2例,心率、血压下降1例.颅外支架组成功20例,失败1例,成功率95.2%.再闭塞1例,心率、血压下降5例.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以很好的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但技术要求较高,尤其是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和颅外血管支架成形术相比,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合并抑郁的重要作用。方法:对276例TIA患者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项)心理测试,筛选出合并抑郁患者129例作为研究组,无抑郁症状的147例为对照组,均进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试,比较两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因子及支持利用度的差异。结果:TIA合并抑郁发生率46.74%,研究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支持利用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A患者易合并较明显的抑郁症状,社会支持因素对其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5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的CT结果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的CT检察结果及其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7年来收治的50例TIA病人的有关临床资料。结果:50例TIA病人行头颅CT检查,33例无异常,17例有病灶性改变,表现为腔梗14例,占28%,陈旧腔梗3例,占6%。随访的30例患者中,1月内发生脑梗塞4例,占8%,1年内发生脑便塞10例,占20%。结论:TIA病人行头颅CT检查可发现病灶性改变,但不决定其预后,其预后是否发生完全性卒中,与TIA综合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14.
血管彩超、TCD、MR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管彩超、TCD及MR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42例确诊TIA的病人的血管彩超、TCD、MRA发现的病变的部位、数量进行分析。结果 TIA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病变明显,阳性率在彩超检测中为67.6%,TCD为77.5%,MRA中为78.5%,病变主要累及大脑中动脉水平段及颈内动脉起始段。结论 应对TIA患者常规进行血管彩超、TCD和/或MRA检查以指导相应的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行血管成形术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1年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及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神经内科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280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伴高尿酸血症的脑卒中患者36例,不伴有高尿酸血症的脑卒中患者244例,应用颅内MRI血管成像技术检查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情况。观察两组患者1年内脑卒中复发率。再对影响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对单因素分析有显著差异的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伴高尿酸血症的脑卒中1年内脑卒中复发率明显高于不伴高尿酸血症的脑卒中患者,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尿酸血症(χ~2=4.309,P=0.044)、吸烟(χ~2=10.206,P=0.001)、糖尿病(χ~2=7.560,P=0.006)、高血压(χ~2=4.4477,P=0.034)与颅内动脉狭窄发生显著相关。颅内动脉狭窄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尿酸血症(OR=0.353,95%CI=0.145~0.859,P=0.022)、吸烟(OR=0.468,95%CI=0.277~0.791,P=0.005)、糖尿病(OR=2.025,95%CI=1.186~3.458,P=0.01)是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尿酸血症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及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严重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2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严重颈动脉狭窄所致,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7例),分别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手术前后分别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颈动脉狭窄段管腔内径测量,经测量和比较可得存在明显差异,手术后管腔内径明显增大(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对两组进行NIHSS评分,经评分和比较可得,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与本组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对照组与观察组同一时间进行组间比较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率100.0%。经随访,术中有1例发生基底节栓塞,经积极治疗后痊愈。1例患者出现再狭窄,再狭窄率为2.70%(1/37)。结论对严重颈动脉狭窄所致的TIA患者实施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效果确切,术后并发症少,可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改良ABCD2评分与脑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全脑血管造影的64例前循环TIA患者,根据改良ABCDz评分分为低危组(19例)、中危组(25例)、高危组(21例),分析患者脑血管形态学特点与各组的相关性。结果高危组患者中,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比例明显高于低危组及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高危组患者出现多支脑血管狭窄的比例高于低危组及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患者血管狭窄的分布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循环TIA的患者随改良ABCD2评分的增加。脑血管狭窄程度及出现多支血管狭窄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DWI以及大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是否有助于TIA预后的风险判断。方法收集荣成市人民医院TIA发作入院患者343例。其中339例患者行DWI检查;所有的患者均行TIA发作后颈部大动脉超声检查,并跟踪随访3个月。分别在TIA发作后的第1周以及第3个月评估检查。结果DWI的阳性率是40%(136例),患大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患者67例(20%),27例(8%)有房颤史。其中DWI检查阳性患者多伴随偏侧肢体障碍;TIA发病时间大于60min;大动脉粥样斑块形成。随访期间,5例(1.5%)患者在TIA后1周内有大中风发作。10例(2.9%)在3月内有一次大中风。9例TIA后卒中患者早期检查伴有DWI阳性发现。ABCD2评分及DWI的阳性发现与7d以及3个月内的卒中风险增加密切相关。在3个月时,ABCD2评分〉4分,DWI的阳性表现、以及大动脉粥样硬化均为TIA发作后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房颤未证实与此有关。结论DWI、颈部大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结合ABCD2评分可以提高TIA后卒中的风险预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CT灌注成像(CTP)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作间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52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接受CTP检查,观察前、后循环TIA患者灌注参数变化,包括达峰时间(TTP)、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 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定量分析CT灌注成像对TIA患者脑血流的诊断价值。结果前循环TIA 21例患者中灌注异常率85.71%,灌注异常区rTTP、rMTT分别为(15.11±1.74)s、(41.13±2.58)s,与对侧正常区比较显著较高(P<0.05),灌注异常区r C B F为(5 4.1 6±7.1 5)ml/100g·min与对侧正常区比较显著较低(P<0.05),两组r CBV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1例后循环TIA患者中灌注异常率64.52%,后循环TIA患者灌注异常区r TTP、r MTT分别为(13.25±1.25)、(16.16±3.49)s与对侧正常区比较显著较高(P<0.05),灌注异常区r CBF为(50.34±2.44)ml/100g·min与对侧正常区比较显著较低(P<0.05),两组r CBV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可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血流状况,及时发现发作间期的脑灌注异常,可用于早期病变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观察以及诊断。  相似文献   

2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DSA检查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供血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TIA发病机制。方法:选择TIA患者30例行DSA全脑血管造影,观察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外段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结果:行DSA检查60例中48例(80%)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重度狭窄即狭窄程度≥50%的有30例(50%)。结论:DSA检查在诊断TIA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从而可以明确TIA患者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狭窄程度,对指导有效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