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测定心脏病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 ,对于指导临床分型和治疗、评价药物疗效、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 。左心室射血分数是反映心脏收缩功能最好的指标。X线左心室造影 (左心室造影 )是临床测定左心室收缩功能最准确的方法[2 ] 。心阻抗微分图是一种简单的无创性测定心脏病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心功能指标的方法 ,临床应用日益增多。本文以左心室造影为标准 ,对心阻抗微分图测定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准确性进行探讨。1 材料及方法1 1 研究对象1998年 11月~ 1999年 5月对 2 5例心脏病患者作了同期左心室造影和心阻抗微分图检查。本研究共 …  相似文献   

2.
用心阻抗微分图检测年龄对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心阻抗微分图检测年龄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曾龙,高巧英(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200334解放军85医院)用心阻抗微分图检测了140例20~90岁健康人的心功能参数,并进行对比,找出年龄对心功能的影响和变出规律。1 检测对象选择无高血压及心脏病史,血糖、...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重建心阻抗容积图测定高血压病患者心脏收缩功能和血管功能。方法:检测正常对照组(n=50)和高血压患者(n=45)的重建心阻抗容积图,用重建非线性公式计算每分心排血量(CO)、心排血指数(CI)、左室作功指数(CWI)、左室射血分数(LEF)、左室收缩力指数(LHI)、总外周阻力(TRP)、主动脉顺应性(AC)。结果:高血压病观察组用重建阻抗法的测量的CI、CWI、LEF、LHI、TRP、AC均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结论:重建阻抗法能够反映高血压病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和血管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建心导纳图测量左室心功能的计算方法。方法用15个电极组成的6导联系统检测胸部体表的混合导纳信号,通过波形重建得到主动脉AO、左侧肺部血管PL、右侧肺部血管PR、左心室LV、右心室RV五个导纳变化分量,利用其中的主动脉和左心室等的导纳变化分量的微分图,提出计算左室心功能的计算公式。结果得到心输出量、心功指数、左室射血分数、心收缩力指数、总外周阻力、主动脉顺应性、左室舒张末压、左室舒张指数等的计算公式。结论这些公式的计算结果能够反映患者左室心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肺阻折图及其一阶微分图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协助肺心病诊断和评价肺循环功能。本文检测210例矽肺患者肺阻抗图,发现阻抗容积图彼型多为单峰波,并出现多峰被,与健康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矽肺组波幅值均随病变发展而逐渐降低,舒张指数(hD/hs)、RVET亦随之下降,而PEP及PEF/RVET则逐渐延长。因此,对评价矽肺病人肺血循环功能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心阻抗微分图是一种无创性测量心输出量的方法。由于其操作简便、安全、结果稳定、重复性好而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采用CACH - 2 0 0 2无创血流动力监测系统对正常人、高血压病及冠心病病人进行检测 ,分析结果探讨其临床意义。1 资料及方法1 1 一般资料 选择门诊体检确诊近期无心血管疾病者2 5 4人为正常对照组 ,男 12 9人 ,女 12 5人。平均年龄 6 1± 13岁 (35~ 70岁 )。符合WHO确定冠心病诊断标准 42 1例 ,男2 17例 ,女 2 0 4例 ,平均年龄 6 2± 12岁 (38~ 72岁 )。心功能分级按NYHA标准 :Ⅰ级 2 16例 ,Ⅱ级 138例 ,Ⅲ…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脏快速射血期排血量的正常值。方法 将150 例正常成人分成三个年龄组,每组各50 例,按非线性公式计算各指标。结果 心脏快速射血期的Vp 、Qpi、Vp/SV 以及P+/P- ,随年龄增大而减小,且青年组与老年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1) ;Tp 、Ts 、Tp/LVET 在各年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5) ;男女性别之间,除SV、Vp 之外,余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5) 。结论 非线性公式计算心脏快速射血期的排血量和时间参数能够反映心脏射血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8.
心阻抗血流图是常用的无创伤心血管功能检测法,它能反映心脏泵血状态,心肌收缩图片心室顺应性等,有可重复性的优点,冠心病患者可根据其异常指标的多少,数值的大小判断心功能受损程度。笔者对来院检查的两组不同人群的心阻抗图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就微分波的临床意义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舒张期主动脉向外周的供血量。方法基于心阻抗图非线性理论,导出舒张期流向外周的供血量(Vd)、流量(FQ)、流量指数(FQI)的计算公式,分别测量心衰组(n=52)和正常对照组(n=50)的Vd、FQ、FQI。结果心衰组的Vd、FQ、FQI非常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1),但收缩期向外周的供血量下降不多。结论患者心输出量的减少,对收缩期向外周的供血量影响不大,而主要表现为舒张期向外周供血的减少。  相似文献   

10.
<正> 近十余年,无创伤性心功能检测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心阻抗血流图(ICG)即其中之一。ICG 的主要研究是从 Kubicek提出心阻抗血流图的微分和每搏量公式开始的。以后,Penhey 从理论上对 Kubicek 公式进行了阐明 Sramek 等对 Knbicek 公式进行了修正,Berstein 等提出新的每搏量公式,国内况明星等提出心阻抗图的园台园柱体组合模型理论以及与 Kubicek 公式不同的非线  相似文献   

11.
王红  袁伟 《山西临床医药》2014,(10):739-742
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的CT表现,并与一些容易混淆的疾病鉴别,提高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证实拟诊急性阑尾炎的患者68例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术前均诊断急性阑尾炎,术后证实符合急性阑尾炎诊断者61例,误诊7例中妇科疾病4例(宫外孕2例,盆腔炎1例,巧克力囊肿1例),回盲部淋巴结结核1例,盲肠憩室炎1例,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1例。结论:CT扫描对于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可以较好地分型,并对病情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胰腺病变的多种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与病理症实的胰腺肿瘤和17例急慢性胰腺炎随访病例的CT图像和临床有关资料。结果;胰腺病变除引起腺局灶性或弥漫性体积增大和CT值异常等直接征象外,还有多种胰周间接证象。结论:增强CT扫描和采用低张口服清水作为对经经腺体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病变。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逐年上升,但其临床表现多样化,诊断缺乏特异度,容易误诊及漏诊。本文就UC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及进展进行解析和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脾结核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权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脾结核CT表现。结果 本组病例表现为脾脏增大,6例平扫见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状及斑片状低密度病灶,边界欠清,增强后病灶内无强化,边界变清楚,1例除脾内较大斑片状低密度灶外,还可见小斑片状高密度影(合并出血),1例为散在小点状钙化灶,4例伴有其他脏器结核。结论 脾脏多发大小不等低密度无强化病灶是脾结核的主要征象,但不具有特异性,而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发现脾外结核的证据能确立诊断,CT是发现脾结核较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液检测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00例贫血患者为试验组,将5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纳入试验组A,50例地中海贫血患者纳入试验组B,另将同期50名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根据贫血严重程度将试验组患者进一步分为轻度贫血组、中度贫血组、重度贫血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血液检测,并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对照组HB水平、MCV、RBC、MCH、MCHC高于试验组A、试验组B,RDW低于试验组A、试验组B(P<0.05);试验组A HB水平、MCV、RDW高于试验组B,RBC、MCH、MCHC低于试验组B(P<0.05)。轻度贫血组MCV、RBC、MCH、MCHC高于中度贫血组、重度贫血组,且中度贫血组高于重度贫血组;RDW低于中度贫血组、重度贫血组,且中度贫血组低于重度贫血组(P<0.05);HB水平、MCV、RBC、RDW、MCH、MCHC与贫血严重程度均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血液检测不仅可以鉴别诊断贫血类型,还可反映患者的贫血严重程度,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副神经节瘤的细胞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4例副神经节瘤病例分别来自穿刺细胞学2例,术中刮片细胞学2例。行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其细胞学特点,并与涎腺肌上皮瘤、小细胞性神经内分泌癌、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和恶性黑色素瘤等细胞学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4例涂片细胞学量较丰富,以较单一的松散性排列的细胞为主,可见少量胞质或无胞质,细胞核呈卵圆形或长梭形,染色质细颗粒状,可见小核仁,偶见明显增大的核仁,胞质内包涵体少见,刮片细胞学中可见分枝状的血管腔隙样结构,长杆状支持细胞偶见。而浆细胞样肌上皮瘤多呈胞质较宽的单一性细胞散在性分布,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瘤细胞呈无粘连性单一性增生,恶性黑色素瘤多表现为明显增大的嗜酸性核仁,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细胞学涂片背景可见明显凝固性坏死,与副神经节瘤易于区分。结论副神经节瘤的细胞学涂片有其独特特点,细胞学检查有助于副神经节瘤的术前或术中诊断,但发生在血管旁的副神经节瘤需严格掌握其穿刺细胞学适应征。  相似文献   

18.
乳腺大汗腺癌临床病理分析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大汗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相关病例进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乳腺大汗腺癌具有特征性的病理改变。几乎所有肿瘤细胞具有大汗腺分化。表现为肿瘤细胞胞质丰富,部分细胞胞质强嗜酸性,部分细胞胞质内有数量不等的细小空泡,或呈泡沫状。结论:乳腺大汗腺癌是一种罕见的乳腺癌,诊断主要依赖于形态学,需要与伴有大汗腺化生的其他乳腺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MRI表现与病理学的对照研究,寻找良恶性骨肿瘤的MRI鉴别诊断征象。材料与方法回顾手术病理证实典型的良恶性骨肿瘤156例,其中良恶性骨肿瘤各78例,(已剔除良恶性交界性肿瘤或侵袭性肿瘤,如韧带样纤维瘤、骨巨细胞瘤等),进行MRI征象及病理学对照,找出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点。全部病例平扫采用包括T1WI、T2WI、T2WI脂肪抑制序列、扩散成像(DWI)。81例行增强扫描采用T1WI。对各种征象在良恶性骨肿瘤中的出现率做统计学分析。结果骨骼为中心的软组织肿块98.5%(64/65)为恶性,1.5%(1/65)为良性,两者有显著性差别(u=2.98,P〈0.01)。肿瘤边界清楚者47.6%(39/82)为恶性,52.4%(43/82)为良性,两者无显著性差别(u=1.45,P〉0.05)。DWI高信号者,51.6%(65/126)出现于恶性骨肿瘤,48.4%(61/126)出现于良性骨肿瘤,两者无显著性差别(u=1.27,P〉0.05)。有肿瘤周围水肿者66.7%(60/90)为恶性,33.3%(30/90)为良性,两者有显著性差异(u=2.65,P〈0.05)。出现放射状骨膜反应与骨膜三角者93.8%(45/48)为恶性,6.2%(3/48)为良性,两者有显著性差异(u=2.83,P〈0.01)。病变区域明显强化者,71.0%(49/69)出现于恶性骨肿瘤,29.0%(20/69)出现于良性骨肿瘤,两者有显著性差别(u=2.33,P〈0.05)。结论骨内病变周围软组织肿块是恶性骨肿瘤的可靠征象。放射状骨膜反应与骨膜三角强烈提示恶性骨肿瘤,少数情况下也可见于良性肿瘤。异常信号边界清楚与否、病变周围水肿、DWI高信号对骨肿瘤良恶性鉴别意义不大。病变区域明显强化者,以恶性骨肿瘤居多。  相似文献   

20.
超声弹性成像鉴别诊断乳腺小实性病灶的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小病灶(最大直径≤10mm)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径≤10mm的142个乳腺病灶(Ⅰ组)和直径〉10mm的421个乳腺病灶(Ⅱ组)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采用弹性成像5分评分法进行评价,弹性成像评分4分及以上为恶性,3分及以下为良性。以手术病理结果为诊断金标准,计算超声弹性成像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Ⅰ组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0.9%、99.2%、98.6%,Ⅱ组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2.5%、97.6%、93.1%。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有助于乳腺小病灶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