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族性结肠多发性息肉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癌变率较高。现将一家系5例家族性结肠多发性息肉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肠镜检查结果及病理检查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癌变率较高。本文通过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内镜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特征,探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结肠镜检查可了解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结肠受累的部位和程度,为治疗及预后评价提供依据。通过家族调查可发现早期病例,内镜下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肠镜检查的普及,结肠黑变病检出率逐渐上升。我院于3年来检出全结肠黑变病6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全结直肠切除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伴癌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手术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伴癌变中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 3例FAP伴癌变病例施行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手术,总结手术经验,观察手术安全性、术后恢复情况以及短期随访结果。取同期开腹全结肠切除手术8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腹腔镜组3例均顺利施行腹腔镜辅助全结肠、直肠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手术病例,平均手术时间243.33(200-310)min,显著长于开腹组(P=0.028)。 平均术中出血量146.66(90-200)ml,肛门排气时间为术后1.33 d,住院时间14 d,略短于开腹组,尚未达统汁学差异;平均手术切口长度腹腔镜组为4.33 cm,显著短于开腹组19.38 cm(P<0.01)。腹腔镜组3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均证实为FAP伴癌变,随访时间分别为25、15、10个月,无肿瘤局部复发与远处转移。结论 由具丰富腹腔镜外科经验的医师施行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术治疗FAP安全、可行、有效,但需要进一步的手术病例积累及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5.
有20%~30%的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往往需手术治疗,老年人UC发病率虽不高,但病情严重,我科2009年3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60岁以上UC患者8例均行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7.
郝改林 《山东医药》2005,45(14):6-6
2000~2004年,我们对41例患者行经阴道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41例患者年龄34~78岁,平均52岁(5例>70岁)。原发病为宫颈重度不典型增生5例,子宫腺肌病(未育)5例,子宫肌瘤24例(2例合并卵巢囊肿),有手术史及盆腔轻度粘连7例。确诊后均行经阴道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结果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剂使用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均较常规开腹手术明显减少。护理:1术前护理:遵医嘱做好各种辅助检查,了解患者基本情况。除常规备皮外,尤应注意脐孔清洁,可先用强生润肤油软化脐孔内污垢,再用温水肥皂清洁干…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已在各级医院普及,但对〉100岁老年患者施行LC的则鲜见报道,最近我科对一位101岁老年患者成功施行LC,术后恢复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膀胱癌是临床常见的肿瘤之一,在我国男性膀胱癌发病率居全身肿瘤第八位,女性排在第十二位以后。近年来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腹腔镜技术是近几年临床应用极为广泛的技术,但由于该术式操作复杂,难度高,  相似文献   

10.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由5 号染色体长臂上AFC基因突变致病的染色体显性遗传病[1].该疾病常以家庭为单位,以结直肠多发腺瘤为特征,伴有结肠外表现,尤其是胃和十二指肠息肉、韧带样瘤、甲状腺和脑肿瘤、骨瘤、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肥大、多生牙和表皮样囊肿等[2],发病率为 1/10万[3].我院近期收治 1 例大便习惯改变...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30岁,反复黏液便,间有血丝近10年,加重伴里急后重、脓血便2个月就诊,此前未正规检查治疗。家族中母亲因“结肠息肉病并癌变”于手术后4年死亡。入院后行肠镜检查:见直肠至回盲部全结、直肠遍布直径0.2-0.4cm大小息肉,呈球状、半球状、丘状散在,孤立或堆集相连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等远端结、直肠明显。息肉表面呈光滑、粗糙分叶状或溃疡糜烂。  相似文献   

12.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内镜特点-附10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又称腺瘤性结肠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是少儿的消化道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之一。目前认为FAP患在未行干预治疗情况下息肉自然癌变率为100%,中位癌变年龄在25~35岁.至40岁时超过四分之三的患出现癌变,约50%以上的患第一次结肠镜检查时即已发现息肉癌变,因此.FAP患的肠道息肉归属于高危癌前病变,一旦确诊须密切随访并视同恶性病变尽早行干预治疗,包括全结肠切除术及全结肠直肠切除术。本病外显率约50%~90%,出现先证后对患病家系的结肠镜定向筛查是发现和诊断本病的最可靠方法。近年研究发现伴有肠外表现的Gardner综合征;伴发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Crail’s综合征(过去称Turcot综合征)及轻表型FAP(AFAP)等均有相同的遗传学背景.均存在APC基因的突变。目前已将上述综合征统一归属于APC范畴。  相似文献   

13.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广基大息肉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肠道广基大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135例共157个结直肠广基大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全部息肉EMR一次切除,除3个位于直肠黏膜下的病灶小于1 cm外,其余均大于1.5 cm,最大的13 cm×12 cm,无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腺瘤123个,其中有异型增生80个;黏膜内癌11个;增生性息肉20个;直肠类癌3个。随访中,有2例大于7 cm的直肠腺瘤分别于术后1个月及3个月复查时复发,均给予热活检钳完整钳除,病理分别为增生性息肉和绒毛状腺瘤,再复查6-12个月无复发。结论EMR是治疗大肠癌前病变及黏膜内癌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病人女性,46岁。因大便不畅、带血丝、下腹部坠胀、进食后不消化、上腹部胀满2个月余伴明显消瘦入院。因其妹结肠镜检查也发现多发性息肉,因此在多家医院均诊断为“家族性息肉病”,并建议行结肠部分切除术,但病人拒绝手术而一直行中药等治疗,大便基本正常,仅有时排便不畅,无血丝。入院后行Olympus—QX240电子胃镜检查见胃体胃窦数十枚高低不等、大小不一的无蒂息肉,直径0.2~0.8cm,病理检查为“炎性息肉”。  相似文献   

15.
吴亮 《山东医药》2010,50(26):105-106
胆囊动脉变异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如果判断失误,处理不恰当,可能造成严重并发症。近年来,我院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发现胆囊动脉变异者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0月~2008年5月,我院对60例子宫肌瘤患者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TLH),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李大兵  刘九星 《山东医药》2003,43(33):51-51
1987~1996年,我院共施行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466例,术后发生阴道后壁血肿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激光光动力学治疗结肠息肉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人,女,46岁。因大便不畅、含血丝、下腹部坠胀、食后不消化、上腹部胀满2月余伴明显消瘦入院。因其妹行结肠镜检查也发现多发性肠息肉,因此,在多家医院均诊断为“家族性息肉病”并建议行结肠部分切除,但病人拒绝手术而一直行中药等治疗,大便基本正常,仅有时排便不畅,无血丝。入院后行Olympus-QX240电子胃镜榆查见胃体胃窦数十枚高低不等、大小不一的无蒂息肉,直径0.2~0.8cm,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61岁,汉族.以右下腹疼痛反复发作7个月于2006年8月8日在全麻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并行左腹股沟肿大淋巴结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为结肠不典型类癌.4个月后,患者再次出现腹痛、腹胀伴恶心、呕吐.查体:右上腹中部可触及一肿块约3 cm3大,边界清楚,表面有结节感,活动.  相似文献   

20.
余健  张军  郑浩 《山东医药》2005,45(32):36-36
2000年5月~2004年8月,我们共为136例老年患者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LC),效果满意。现将麻醉管理体会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136例老年患者,男52例,女84例;年龄65~78(70.8±3.9)岁。体重40~81(57.0±13.4)kg,ASAⅠ~Ⅲ级。其中急性胆囊性20例,胆囊息肉76例,胆囊结石40例。79例(58.1%)伴有各种并发症(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贫血、肝肾功能不全等)。均于全麻下行LC术。麻醉及监测:术前30min肌注鲁米那钠0.1g,咪唑安定5mg、丙泊酚1~2mg/kg、芬太尼4μg/kg、维库溴铵0.1mg/kg诱导全麻插管,术中丙泊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