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歌诀】诸黄风痹白鲜王,清热燥湿止风痒。苦寒脾胃膀胱肠,黄疸痹痛湿热亡。【释义】白鲜皮善清热燥湿,又能祛风通痹,可治湿热蕴蒸之黄疸、尿赤以及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者;其性味苦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祛风止痒之功。  相似文献   

2.
黄芩性味苦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温发热,以及湿热泻痢、热毒疮疡等症。  相似文献   

3.
1五黄解毒膏方解五黄解毒膏是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根据患者的需要,依据古方加减后研制而成。组方:黄连、黄芩、黄柏、大黄各60g,冰片40g,雄黄20g。方解:黄连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用于湿热痞满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黄芩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黄柏有清热燥湿之力,与黄  相似文献   

4.
张敏  姚源璋 《吉林中医药》2011,(10):1011-1012
近年来肾病湿热证理论在肾病学术界得到广泛认可。清热解毒药,多属味苦性寒凉之品,通常具有清热燥湿,凉血解毒多种功能,恰当合理的应用往往能解除或缓解湿热毒邪及其病理过程对肾脏的损害,促进肾脏病变的修复。  相似文献   

5.
戴克敏 《山西中医》2011,27(1):7-8,10
黄柏是常用清热燥湿药,味苦,性寒,能泻火解毒。黄柏清热燥湿之力,与黄芩、黄连相似,但以除下焦之湿热为佳。笔者随师应诊时,目睹姜老临床配伍运用黄柏的经验:如黄柏配伍黄连或黄芩,治痢疾;配伍栀子、甘草,治黄疸;配伍知母,用于清下焦湿热,治淋证、泄泻;配伍苍术、牛膝,  相似文献   

6.
外治法治疗孕妇霉菌性阴道炎8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霉菌性阴道炎因湿热之邪,随经下注,蕴于阴部。应治宜清热燥湿,解毒杀虫,止痒上带。采用外治法治疗80例,痊愈62例。  相似文献   

7.
李杜非 《四川中医》2007,25(10):102-102
湿疮病因病机,叶桂谓"湿热遏阻营血"。临床运用叶桂验方(黄柏、苦参、黑豆、金银花等)清热燥湿、解毒杀虫、祛风止痒治疗湿疮121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白塞病,中医称之为"狐惑病"。张仲景《金匮要略》对其有较详细的论述,认为狐惑病乃湿热化生虫毒所致,应以甘草泻心汤为主方,治疗上以清热燥湿、和中解毒为原则。钱先教授结合《金匮要略》指导现代白塞病的治疗。认为初期病机为湿热内蕴,疮毒内扰,治以清热燥湿,和中解毒,方用张仲景《金匮要略》之甘草泻心汤加减;后期湿毒不化,目黑酿脓,治以《金匮要略》之赤小豆当归散清热利湿、行瘀排脓。外治方面:前阴溃疡可用苦参汤外洗,后阴溃疡可用雄黄熏之。  相似文献   

9.
黄连及其制品的不良反应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连为临床常用中药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味苦寒 ,入心、肝、胃及大肠经 ,具有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之功效。黄连的应用比较广泛 ,凡湿邪、热邪均可用黄连清之 ,如黄连清中焦湿热 ,并具解毒作用 ,故疗效颇佳 ,如香连丸、葛根芩连汤、左金丸、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汤等 ,均取黄连之苦以燥湿 ,寒以清热之功 ,为中医治疗胃肠湿热所致的腹泻、痢疾、呕吐等证的首选药物。对于热盛火炽、壮热烦躁、甚至神昏谵语之热性病 ,也多以黄连解毒泻火 ,且以泻心经实火见长 ,如黄连解毒汤、黄连阿胶汤等 ,均以大苦大寒之黄连 ,以泻火解毒。对于外科之痈肿疮…  相似文献   

10.
谢旭善教授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病机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毒瘀为标,急性发作期邪实内盛,治宜清热凉血、燥湿解毒,缓解期正虚邪恋,以脾虚为主,据此分期辨证论治,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三黄洗剂(黄连、黄柏、黄芩、苦参)具有清热止痒、收涩的作用。在这里我要介绍的是在原方的基础上加白鲜皮、蛇床子、蒲公英、马齿苋在临床中的应用。黄连、黄柏、黄芩均味苦而功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常相须为用治湿热、火毒诸证。苦参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杀虫止痒;白鲜皮味苦性寒,善清热解毒燥湿,治湿热疮毒及湿疹等;蛇床子性温,外用杀虫止痒,治疗湿疹、疥癣;蒲公英、马齿苋也均具清热解毒的作用。诸药合用增强其清热解毒、止痒收涩的功效。1加味三黄洗剂治疗带状疱疹带状疱疹俗称蛇串疮,本病常见成簇水疱沿身体一侧呈带状分布,宛如蛇行,是由于病毒引起的炎性皮肤病。  相似文献   

12.
功劳木     
正性味:苦,寒。归经:归肝、胃、大肠经。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治: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尿赤,目赤肿痛,胃火牙痛,疮疖痈肿。用法与用量:9~15g。外用适量。  相似文献   

13.
龚长根 《陕西中医》1994,15(10):452-453
分别从病因病机、临床特征、诊断要点及辨证施治方面对淋病的中医证治作了探讨,作者认为不洁性交,感受湿热虫匿之邪,伤及阴器是本病的主要病因,清热燥湿,解毒杀虫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茵栀黄注射液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茵栀黄注射液主要由茵陈、栀子、黄芩等药物组成。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等作用。茵陈苦辛凉,有除脾胃肝胆湿热而退黄疸之效;黄芩苦寒,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栀子苦寒,常用于热证、心烦、郁闷。三者联用加强了清热、利湿、退黄、护肝利胆的作用。近年来茵栀黄注射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现将其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二妙散由苍术、黄柏等份组成,苍术辛烈温燥,可升可降,擅祛风胜湿,健脾止泻;黄柏苦寒沉降,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善清下焦湿热.二药参合,一温一寒,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并走于下,能清热燥湿、消肿止痛、除湿止带.为主治湿热流注之筋骨疼痛或两足痿软或足膝红肿、下部湿疮、带下以及湿热成痿诸症的常用方剂,收录在2000版<中国药典>[1],现多改为汤剂.临床中用该方灵活加味用于各科疾病,取得良效.现简要举隅.  相似文献   

16.
黄芩最早载于《本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要应用于肺热咳嗽、胃肠湿热泻痢、黄疸、血热吐衄、胎动不安等。黄芩的有效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近来研究发现其药物作用有抗氧化、抗菌、增强免疫等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黄芩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为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在《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等药学巨著中均有记载,是临床常用的清热燥湿类中药。黄芩以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疸、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黄芩  相似文献   

18.
依据温病学理论,手足口病发病正值夏季,湿热当令,湿热之体,外感邪毒,内外合邪,湿热壅盛,熏蒸肌表,伤及营血,其病乃成。其病因主要为湿热毒邪,病机为湿热瘀毒,熏蒸肌表,病机转变的关键在于瘀毒,治疗当清热燥湿,凉血解毒。笔者仅就临床运用温病学说指导手足口病的治疗浅谈如下,望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9.
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包括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和清虚热药。清热药大多寒凉、味苦,沉降入里,清泄里热,易耗伤阴液,故多有燥湿作用。然而,清热药如何通过其特殊性味达到燥湿目的尚无统一认识。笔者拟通过此文,对湿热的成因及清热燥湿药物的具体作用机理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虎芩香笑汤系笔者经验效方。由虎杖、黄芩、枳壳、广木香、元胡、砂仁、香附、失笑散、赤芍、白芍、甘草组成。方中虎杖清热利湿,活血定痛,黄芩助虎杖清热燥湿解毒;广木香、枳壳、砂仁、香附疏肝理气,健脾化湿;元胡、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白芍、甘草柔肝和中、缓急止痛。全方具有清热燥湿,理气化瘀,柔肝止痛之功。对体实湿热阻滞,气停血瘀之证,堪称相宜,用于胸痛,胃脘痛,胁痛,腹痛,腰痛等症皆有佳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