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9 毫秒
1.
目的调查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生活环境、性别、既往成绩与考前焦虑的关系。方法用EMBU、SAS了解卫校应届毕业生417人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生活环境、性别、既往成绩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前焦虑情况进行分析。结果EMBU因素Ⅰ考前焦虑低于其他因素,与父母部分的因素Ⅲ、Ⅵ,目前部分的因素Ⅱ、Ⅲ有显著相关。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既往成绩在86分↑者考前焦虑高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既往成绩在75~85分和74分↓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25)。结论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Ⅰ发生护士执业资格考前焦虑较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既往成绩在86分↑考前焦虑较高。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了解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 - 90 )、家庭环境质量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 1 4 98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 :1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率较高 ,达到1 8.1 3% ,在各类心理卫生问题中 ,以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和抑郁较多见 ;2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家庭环境质量明显低于全国水平 ;3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表明 ,学生心理卫生状况除与年龄、性别、父母文化、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人际关系以及学校风气等有关外 ,与父母教育方式、家庭环境质量有密切的关系。结论 :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家庭环境质量、父母教育方式是影响其心理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受到人们的关注^[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包括遗传、社会支持、个性、应对方式、宗教等因素影响^[1]。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社会环境,一些研究发现,家庭中父母婚姻状况、子女数、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单位等对大学生心理状况有很大的影响^[2]: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芜湖市学龄前儿童家庭性教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家庭性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0年7—8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芜湖市5所幼儿园共抽取481名儿童的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儿童的家庭性教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对儿童进行过家庭性教育的父母有285(59.25%)人,未进行过家庭性教育的有196(40.75%)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促进父母对儿童开展性教育主要因素有父母了解性教育内容(OR=3.06,95%CI=1.95~4.78)和父母担心孩子受到性侵(OR=1.82,95%CI=1.11~2.99)。  结论  芜湖市学龄前儿童家庭性教育工作开展不高,应加强对父母的儿童性教育培训,促进儿童家庭性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涉及遗传、亲子关系、家庭经济状况、营养以及父母行为等因素,这些因素对婴儿智力发展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一直是研究者极为关注的课题。以下就家庭诸因素对婴儿智力发育的影  相似文献   

6.
农村留守小学生生活质量的个人家庭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农村地区留守小学生生活质量的个人与家庭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抽取河南省农村地区留守小学生419名,抽取非留守小学生410名作为对照,运用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量表和自制的儿童、家庭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对2组小学生进行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农村留守小学生的性别、年龄、外伤经历、家庭经济水平、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父母关心学习、与父母交流频率及沟通状况9个变量入选,除前3者外均为保护因素;与留守小学生相比,非留守小学生与父母交流频率及沟通状况2个变量未入选,但父母文化程度与自感压力3个变量入选方程。结论相对非留守小学生,与父母交流频率及沟通状况更影响留守小学生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家庭环境因素对学生学习影响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匡红燕 《中国校医》2000,14(4):298-298
为探讨家庭环境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笔者对宜昌市三中初一年级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在初一年级 485名学生中 ,综合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及老师的评估 ,筛选出智力正常的后 10 0名学生为实验组 ,前10 0名成绩优良学生为对照组。1.2 方法 采用自拟的家庭情况问卷 ,要求学生如实填写 ,内容包括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系、父母教育方式、教育观点、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家庭的文化氛围、父母课外学习辅导等几个方面。2 结果  从表 1可见 ,两组学生在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系、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深圳市特殊家庭学生学习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为缓解学生学习焦虑情绪提高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应用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对深圳市特殊家庭学生进行学习焦虑诊断测试.结果 深圳市特殊家庭学生学习焦虑报告率为42.9%,女生为43.2%;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寄养家庭和残疾/特困家庭学生学习焦虑量表分均值分别为6.93,6.67,7.01,6.61,差异尢玩计学意义;父亲的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和父母自身的躯体化症状是特殊家庭学生学习焦虑的危险因素(均OR>1,P<0.05或P<0.01).结论 深圳市特殊家庭学生学习焦虑状况较为严重,父母教养方式及父母躯体化症状是特殊家庭生学习焦虑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孙婷婷  张涵  郭淑英 《中国校医》2010,24(5):335-337
目的制定辽宁地区中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常模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整群抽样从辽宁省抽取5504名中小学生施测主观幸福感量表。结果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中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好、父母共同生活、家庭和睦的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更高,父母婚姻状况与家庭和睦程度存在交互作用;沈阳地区学生及经常参加心理健康课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其他学生,且这两维度有交互作用;家庭和睦程度、年级、家庭经济状况、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地区四因素进入主观幸福感的回归方程。结论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年级、家庭、地区及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存在差异,家庭和睦程度、年级、家庭经济状况、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地区对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目前我国家庭性教育开展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发挥家庭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阶段抽样,对全国6个省城市和农村地区的5709例不同类型的青少年进行计算机辅助的自填问卷调查,调查青少年与父母交流性话题的状况及存在的障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50%的被调查青少年与父母亲交流过性话题,交流的内容主要为男孩女孩适宜的举止、友情、爱情与婚姻及人体生理知识。不与父母交流性话题的最大原因是感到不好意思,相当比例是父母在面对性话题时敷衍了事、避而不答或没有能力回答。多因素分析显示青少年与父母的性别、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家庭氛围等因素影响了亲子间性话题的交流。结论:青少年与父母交流性相关话题非常有限,父母的观念和能力阻碍了亲子交流,应加强对父母的指导和培训,对不同特征父母培训的重点应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1.
家庭中儿童躯体虐待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了解长沙市4~8年级儿童家庭躯体虐待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长沙市四个区的中、小学抽取1481名学生,男生793名,女生688名。使用父母—儿童冲突策略量表和儿童自身、父母、家庭因素调查表对儿童躯体虐待现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 儿童躯体虐待率达62.4%,轻微的52.2%,严重的47.4%,非常严重的21.3%。儿童躯体虐待主要与儿童的性别、年龄、学习成绩、父母的健康相关行为、父母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及家具面积等因素有关联。结论 长沙市4~8年级学生中受父母躯体虐待的现象非常普遍,应引起重视。制定预防措施时应综合考虑儿童自身的、家庭的和父母的等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留守儿童成绩与家庭功能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重庆市梁平县6所中学的1125名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和个别访谈法进行测评。结果与父母联系的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有显著影响;父母外出情况、寄养方式(当前生活地点)、与父母联系方式和联系频率是影响留守儿童家庭功能的重要因素;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与家庭功能(除与当前家庭的适应性外)呈显著正相关,与父母的亲密度、适应性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和当前生活家庭的亲密度、适应性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结论留守儿童家庭功能状况值得关注,父母、当前生活家庭及学校应重视对其家庭功能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中学生中吸烟、饮酒、赌博等不良行为的流行情况及相关因素,为青少年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整群随机抽取779名中学生作生活行为、心理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结果中学生中吸烟、饮酒、打麻将行为的发生率分别为12.58%、49.55%与48.14%,其中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不良生活行为者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父母期望、父母关心程度、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层次及父母不良行为与中学生不良生活行为显著相关。结论中学生不良生活行为与家庭因素及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忽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12~17岁儿童忽视状况,探讨青春期儿童忽视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哈尔滨及牡丹江城区1 062名青春期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牡丹江青春期儿童的忽视程度高于哈尔滨市(P0.01)。哈尔滨及牡丹江青春期儿童忽视存在性别差异及年龄差异(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忽视的家庭相关影响因素较多,进一步的多元逐步回归提示了影响儿童忽视程度贡献较大的因素主要有:父母过保护、过干涉、家庭氛围、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等。【结论】两城市均存在青春期儿童的忽视现象,男生忽视度高于女生。父母养育方式、家庭氛围、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母亲职业与忽视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婚前性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辖区内15~24岁未婚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青少年婚前性行为发生率为12.7%,其中男性16.8%,女性8.7%。青少年性行为家庭影响因素Cox回归模型显示,性别(HR=1.706)、文化程度(大专/职校HR=0.683;大学及以上HR=0.476)、家庭经济状况(HR=1.155)、家庭性信息评分(HR=0.893)、子女对父母支持评分(HR=0.934)、父母是否要求按时回家(HR=0.839)以及遇到困难是否向父母求助(HR=0.640)等变量对青少年婚前性行为有影响。结论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婚前性行为发生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父母应及时有针对性地为子女提供相关的性知识和性教育。  相似文献   

16.
西安市青少年尝试吸烟行为与家庭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西安市在校青少年吸烟状况,探讨西安市青少年吸烟行为与其家庭等因素的关系,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从西安市6个区分层抽取8所中学的初二、高一和高三年级学生1028名进行自编问卷调查,分析家庭因素与青少年吸烟的关系。采取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西安市青少年吸烟行为在年级和性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与青少年吸烟行为有负向关系;父母监控、父母严厉惩罚和拒绝否认与青少年尝试吸烟行为有正向关系;家庭结构、父母吸烟和其他家庭成员吸烟与青少年尝试吸烟行为有关。性别、父母吸烟、母亲拒绝否认、其他家庭成员吸烟、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对西安市青少年开始吸烟行为有预测作用。结论青少年尝试吸烟行为与家庭中诸多因素有密切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维护稳定的家庭结构和倡导科学的教养方式有利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吸烟行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家庭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整群抽取济南市某校初中生2 385人,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av Betraffande Uppfostran, EMBU)、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进行评估。 结果 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检出率为15.4%,性别、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偏爱被试项,心理健康不良组与健康组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示,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有父亲职业、父亲健康状况、母亲文化程度、家庭所在地社会风气、父母是否经常吵架及单亲情况(P值均<0.05)。 结论 济南市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并与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8.
杜岸政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9):1136-1138
儿童问题行为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因素是儿童生活的家庭环境[1-3].家庭环境的良好状况综合体现于家庭功能执行的有效性.研究表明,儿童的学习障碍、疏离感、问题解决能力及青少年犯罪与儿童的家庭功能显著相关[4-7].家庭功能执行良好有助于降低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概率,改善家庭功能有助于减弱和矫正儿童的问题行为[6,8]. 家庭功能执行的有效性与家庭结构、父母的婚姻状态、经济收入有关[9],更主要的是与父母的心理特质有关.本研究选择了父母自我分化作为研究变量,希望通过揭示父母自我分化与家庭功能及儿童问题行为间的关系,为儿童问题行为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有关研究指出:家庭生活和睦、与父母之间感情融洽的儿童,其生长发育状况、智力因素与个性、情感、交往能力、行为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均优于家庭生活不安定、与父母之间感情淡淡及不合的儿童。另有调查结果也表明,家庭生活不稳定、家人之间不合睦、情感不融洽等,是导致少年儿童厌学与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心理与教育学家们强调:家庭应为儿童创设一个安全、轻松、愉快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而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是实现这一要求的首要条件。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是否融洽不仅关系着家庭的和睦程度,也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与智力的发展。如何才能使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起融洽的感情呢?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291名农村幼儿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农村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关系,以便为农村幼儿家长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以及幼儿教育工作者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甘肃省291名农村幼儿家长进行调查.结果甘肃省农村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男孩在性格缺陷、社会适应不良、行为障碍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女孩多,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的性格缺陷、行为障碍问题多.影响农村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主要是家庭结构、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抚养人、夫妻关系、家庭对孩子的期望水平等因素.结论农村幼儿的心理健康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幼儿家长的重视,父母应重视家庭因素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