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光疗对不同胎龄、出生体重的早产儿黄疸的防治效果,并进一步认识早产儿黄疸的特点及在高危因素情况下,胆红素值虽在生理性范围内,但此水平就有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及造成神经系统伤员,因而对早产儿黄疸在处理时要考虑胎龄、体重、有无高危因素及黄疸出现时间、胆红素值,综合分析,早期光疗,控制胆红素水平在低值,避免高胆红素血症及核黄疸的发生,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黄疸为新生儿期常见的黄疸性疾病,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临床表现皮肤粘膜等处出现黄染.出现黄疸的新生儿多数预后良好,但重者可致胆红素脑病而致影响患儿的智力发育水平,并发核黄疸而遗留神经系统损害,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进行阐述。在光疗设备上,改进了蓝光治疗仪一蓝光毯,其治疗效果与光疗相同,尤其对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效果好。对换血疗法进行了改良,提倡双管同步换血法,从而减少了换血的副作用。应用锡一中卟啉等金属卟啉类药治疗新生儿黄疸取得一定的进展。大剂量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病取得了显著疗效。口服微生态制剂及中药有效的减少胆红素的生成。新生儿抚触可显著降低新生儿黄疸发生率,早期喂养能减少黄疸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08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的相关因素,及对其并发症急性胆红素脑病临床分析和换血治疗的疗效。方法统计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 08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例,回顾性分析各病例引起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及检查化验结果数据。结果在1 082例高胆红素血症中,最主要是由于早发母乳性黄疸30.3%、晚发母乳性黄疸25.1%和感染因素占17.4%。发生急性胆红素脑病的病因中,感染性黄疸易导致急性胆红素脑病(42.4%),其次是溶血性及其他因素性(均24.2%),母乳性黄疸不易发生急性胆红素脑病。对符合换血疗法的23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治疗前后TSB及B/A值为(582.3±220.5)μmol/L,(294.6±82.1)μmol/L;(9.61±2.69)×10-3,(5.32±1.31)×1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中,母乳性黄疸占主要部分,其次是感染性黄疸。换血疗法能迅速降低间接胆红素和减低间接胆红素对脑组织的损伤,可作为急性胆红素脑病和高胆红素血症的首选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期综合干预预防新生儿ABO溶血病并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方法 将64例确诊为母婴血型不合ABO溶血病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2例.干预组在出现黄疸但未达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时,予早期综合干预治疗,对照组在血清胆红素超过220.6~256μmol/L时予光疗;比较两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黄疸程度与换血率、胆红素脑病发生率、住院期间总胆红素峰值等.结果 干预组发生高胆红素血症5例,中重度黄疸2例,未用换血疗法,未发生胆红素脑病,胆红素平均峰值198.5±48.6μmol/L;而对照组发生高胆红素血症17例,中重度黄疸14例,6例用换血疗法,未发生胆红素脑病,胆红素平均峰值389.6±86.3μmol/L,早期综合干预预防作用显著(P<0.05).结论 早期综合干预治疗,可有效控制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溶血过程,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预防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减轻新生儿黄疸的程度,避免换血治疗.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黄疸治疗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英 《医学综述》2011,17(5):723-726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黄疸性疾病,黄疸的原因复杂,既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出现黄疸的新生儿大多数预后良好,但严重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核黄疸)而致残,甚至危及生命。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以往以光疗和换血为主,但新生儿科工作者不断研究探索,对光疗和换血疗法进行改良,并评估了清蛋白、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及一些药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并对基因治疗等新疗法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与光疗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在合并高危因素时 ,易引发胆红素脑病。胆红素脑病一旦发生 ,不但对新生儿生命造成威胁 ,而且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从而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及生存质量。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 ,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是治疗的最终目的。为此我们比较换血疗法和光照疗法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效果 ,以便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2年 2月从外院转入我科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共 2 7例。换血组 1 5例 ,其中男 1 0例 ,女 5例。足月儿 1 1例 ,早产儿 4例。日龄≤ 7d1…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运用高压氧综合治疗胆红素脑病以防治后遗症的发生的疗效观察及护理。方法 观察胆红素脑病患儿38例,对照组18例,实验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光照疗法、换血疗法、抗生素防治感染、药物营养脑细胞、纠正酸中毒等支持疗法。而实验组在患儿生命体征稳定后,另行高压氧治疗。并对38例患儿跟踪现察1年,经丹佛发育筛查试验(DDST)作智商测定,20例胆红素脑病患儿配合高压氧治疗,其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较常规疗法疗效显著。对38例患儿跟踪观察1年。结果 实验组智能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高压氧综合治疗胆红素脑病以防治后遗症的发生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早期监测干预对新生儿ABO溶血病并胆红素脑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武华 《广西医学》2010,32(10):1205-1207
目的探讨早期监测、早期干预对新生儿ABO溶血病并胆红素脑病的影响。方法选取母婴血型不合ABO溶血病并经早期干预新生儿34例为干预组;与同期在本院出生未经早期监测、干预,出现病理性黄疸确诊为母婴血型不合ABO溶血病新生儿2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高峰期胆红素值、换血例数、胆红素脑病发生率等。结果干预组血清总胆红素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发生亚临床胆红素中毒症及需要同步换血治疗2例;对照组换血疗法11例,发生亚临床胆红素中毒症12例,发生胆红素脑病8例,干预组胆红素脑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O型血母亲所生血型为A型或B型的新生儿,早期监测黄疸并开始干预治疗,可有效控制血清胆红素水平,减少换血治疗,降低ABO溶血病并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蓝光灯在早产儿黄疸中的早期应用(附62例病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早期发现早产儿黄疸 ,防止发生高胆红素血症 ,杜绝早产儿核黄疸的发生 ,减少换血。方法 :对生后 2 4h内入院的早产儿早期检测黄疸 ,使用经皮测胆红素仪测定黄疸 ,如果大于 5mg/dl,或每日黄疸指数变化大于 3mg/dl,即双面蓝光灯蓝光箱内照射 8~ 10h ,持续 2~ 3d。结果 :除 5例经抽血检验为肝细胞性黄疸 ,3例高直接胆红素外 ,其余 5 4例早产儿黄疸患儿均在 3d内黄疸得到控制 ,经皮测胆红素均小于 10mg/dL ,有 11例早产儿经蓝光照射 8h后 ,黄疸未加重 ,3d后黄疸未消退。结论 :对无呼吸衰竭的早产儿早期蓝光灯照射可阻止高胆红素血症及胆红素脑病的出现 ,尽量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下143例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高胆)的最大危险是发生胆红素脑病而致死或致残。本文143例新生儿高胆临床资料表明:早产、窒息、溶血、败血症等是发生高胆和胆红素脑病的主要高危因素,积极防治高危因素,及时对高胆患儿进行治疗,是防治胆红素脑病的关键。本学表明,高胆发生后,不但可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而且可以减少因高胆需要换血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黄疸又叫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此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新生儿疾病,是由于新生儿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异常升高引起的。此病患儿可出现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的现象,病情严重的患儿可发生胆红素脑病(核黄疸),从而影响其身体健康,甚至可损害其脑神经功能而使其发生残疾[1]。目前,临床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方法主要包括换血疗法、药物疗法、游泳疗法、抚触疗法和照射疗法等。用这些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不一,因此临床对上述疗法都在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对这些疗法的研究进展做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胆红素中毒性脑病33例临床分析与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红素中毒性脑病的高危因素、治疗时机、治疗方法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胆红素脑病33例临床资料,比较警告期与痉挛期的血清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白蛋白(B/A)比值、警告期不同治疗方法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胆红素脑病发生及程度与胆红素的水平,间接胆红素/白蛋白的比值,患儿血脑屏障的完整性,治疗的时机和方法有直接的关系。经随访得出,警告期及时采用换血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结论:为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对有异常分娩史、早产儿、母子血型不合溶血、严重感染等患儿生后1周应严密监测黄疸的进展情况,争取在警告期给予换血治疗。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体内胆红素增高而引起巩膜、皮肤等黄染的现象,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部分病理性黄疸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光照疗法是临床最常用的降低胆红素的方法。我科2003年应用光照疗法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患儿30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黄疸是新生儿尤其是生后1周内新生儿最长见的症状,最严重的危害在于中枢神经的毒性.蓝光照射的应用能缓解大多数病例,但一些危重患儿仍需实行换血疗法以迅速降低血中胆红素浓度从而防治胆红素脑病.2009年2月~2012年2月实行新生儿经外周血管双通路同步换血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患者56例,换血后血胆红素均能迅速、有效降低,取得良好效果.现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就换血前后患儿血糖的变化做出统计并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疾病,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约50%足月儿和80%早产儿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黄疸可由不同的病因引起,可为生理性亦可为病理性。病理性黄疸的危险性已受到高度重视,严重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而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现将我院2004年3月~  相似文献   

16.
<正>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但黄疸出现过早,每日上升过快,黄疸持续时间延长,或黄疸退而复现时,就会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成为病理性黄疸。而新生儿黄疸病因多种多样,临床上症状轻重不一,严重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导致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  相似文献   

17.
廖建兰 《当代医学》2021,27(20):156-157
目的 探讨换血疗法对新生儿黄疸血常规及血液生物化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进行换血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儿在换血前后的血常规及血液生物化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100例黄疸患儿换血治疗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与白蛋白比值(B/A)、血红蛋白(HG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网织红细胞比值(RET)等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换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患儿换血后,90.0%(90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低血钙(60例)、高血糖症(62例)、代谢性酸中毒(20例)、血小板减少症(26例)等.结论 换血疗法可很好改善黄疸患儿的血常规及血液生物化学等指标,能换出患儿血液中大量的胆红素,防止患儿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另外,换血疗法会引发较多的不良反应,因此,换血疗法的实施必须严谨执行,需全面把控患儿的换血指征,严谨检测患儿的血常规及血液生物化学等指标,保障患儿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外周换血疗法在新生儿科临床应用.方法:12例换血疗法进行分析.结果:换血前后总胆红素均明显下降.结论:外周换血疗法是抢救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是指未结合胆红素为主的黄疽。其发生多少与种族、地区、胎龄和喂养方式等有关。发病以早产儿、母乳喂养儿居多。母乳喂养且未发现致病因素的占80%。成人血清胆红素超过34μmol/L出现黄疸,而新生儿由于毛细血管丰富,要超过85μmol/L。“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疽是相对的,不能人为的依靠血清胆红素值把二者分开。个别“生理性”黄疸可因胆红素高到一定程度而造成危害;某些“病理性”黄疸也可因胆红素不高而相安无事。在某些情况下,低于现行生理性黄疸标准也有形成胆红素脑病的可能。而超过生理性黄疽水平的健康足月儿不一定会造成病理性损害。新生儿血脑屏障的发育和胆红素水平是一个动态发育的过程,胎龄及日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血清胆红紊超过一定限度对新生儿造成危害的危险性就越大。因此在临床上应注意黄疸出现的时间和进度,并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分析,因为黄疸的性质是可以转化的。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高胆)的最大危险是发生胆红素脑病而致死或致残。本文142例新生儿高胆临床资料表明:早产、窒息、溶血、败血症等是发生高胆和胆红素脑病的主要高危因素,积极防治高危困素,及时对高胆患儿进行治疗,是防治胆红素脑病的关键。本文资料还表明,高胆发生后,适时光疗,输注白蛋白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不但可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而且可以减少因高胆需要换血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