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感觉统合训练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感觉统合训练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疗效及可能机理.方法选择110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仅给予感觉统合训练.于治疗开始前及治疗后第2、4、8、12周末进行Conners多动指数和儿童感觉统合能力评定.结果治疗前Conners多动指数为(18.4±4.2)分,治疗后下降值为(8.8±4.7)分,治疗后的感觉统合能力增加值分别为:前庭功能(7.9±5.8)分、触觉防御(8.7±6.8)分、本体感(8.2±7.3)分、学习能力(6.8±4.4)分.感觉统合训练后患儿的Conners多动指数下降值和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增加值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感觉统合训练可通过纠正患儿的感觉统合能力低下而改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名注意缺陷障碍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40次;治疗前后分别采用CONNRS量表、注意力(划消测验、数字记忆能力)感觉统合评定量表评定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学习问题、冲动多动有显著改善;注意错误率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后大肌肉与平衡不良及本体感觉不佳因子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触觉防御不当及学习能力发展不足因子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感觉统合训练(SIT)联合盐酸哌甲酯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1月-2013年3月就诊的96例ADHD患儿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并按随机数字表分组,研究组(n=48)联合SIT及盐酸哌甲酯治疗,对照组(n=48)单用盐酸哌甲酯治疗,比较两组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视听连续整合测试(IVA-CPT)、Conner行为评定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ADHD患儿治疗后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各项目评分,IVA-CPT中综合反应控制商数及综合注意力商数,C-WISC中操作量表智商、言语量表智商、全量表智商及注意/不分心因子评分均较之治疗前有明显提高;Conner行为评定量表中学习、品行、身心障碍、冲动、多动指数、焦虑因子评分均有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加行SIT后感觉统合评定量表、IVA-CPT、Conner行为评定量表、C-WISC各项评分改善均较对照组明显,且不良反应明显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ADHD患儿,SIT联合盐酸哌甲酯治疗,有效且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整合心理行为干预模式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的改善。方法选择本院儿科和临床心理科就诊的58例学龄前儿童,按就诊顺序分成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予安思定治疗仪+沙盘治疗+生物反馈+感觉统合训练,对照组按常规处理。结果干预组治疗后在多动/冲动、多动指数两项因子分有显著下降(P0.05),品行障碍、学习问题、心身问题、焦虑4项因子分下降(P0.05);治疗2个月后,干预组α波、θ波、θ/β比值均较干预前下降(P0.05),β波、SMR节律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治疗6个月后干预组本体觉、前庭觉2项因子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触觉防御、学习能力两项因子分较治疗前提高(P0.05)。结论通过整合心理行为干预能强化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龄前儿童感觉、认知、行为间的整合能力,提升儿童从信息获取、加工到输出的连续性和协调性,提高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增强身体协调能力,提高行为自我控制能力,改善注意缺陷多动儿童的多动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感觉统合训练对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儿童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选择2000-01/2005-01淄博市第五人民医院儿童心理门诊就诊并诊断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需要进行康复治疗的患儿5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两组均接受药物哌甲酯的治疗,实验组同时引入感觉统合训练,疗程10周。于治疗前、治疗后10周末采用儿童感觉统合评定量表,评定患儿大肌肉平衡能力、触角防御能力、本体感、学习能力方面感觉统合情况。结果:所有患儿均完成治疗及量表评定,进入结果分析。感觉统合量表评定: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大肌肉平衡能力、触角防御能力、本体感不佳、学习能力不足方面量表评分均值接近;治疗后实验组大肌肉平衡量表评分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41.92±9.23,36.74±9.60,t=2.02,P<0.05);触角防御能力评分均值提高(44.32±9.98,38.72±10.32,t=2.03,P<0.05);本体感不佳评分均值改善(45.54±9.22,39.99±9.23,t=2.21,P<0.05);学习能力不足评分均值改善(41.89±11.39,35.62±11.36,t=2.02,P<0.05)。结论:在用药的基础上感觉统合训练可提高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患儿的康复疗效,优于单独用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行为特征。方法采用中国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对78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及其父母进行测试和问卷调查,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社交和活动能力保持较好,男患儿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总分及学习能力、焦虑、抑郁、交往不良、强迫、体诉、社交退缩、多动、攻击、违纪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女患儿总分、抑郁、社交退缩、多动、性问题、攻击等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男患儿的智商总分、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分以及知识、分类、词汇、数字广度、木块图案等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而女患儿智商评分与女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有较多的行为和智商问题,家长应该根据他们的行为特征,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帮助患儿改善不良行为和社交技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善父母教养方式对提高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自我意识水平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应用哌甲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对患儿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有针对性地干预,干预12周,随访1 a。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两组患儿的自我意识状况进行评定分析。结果随访1 a末,研究组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总分及行为、焦虑、幸福因子分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0.01),且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或0.01)。结论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改善其父母教养方式能有效提高患儿的自我意识水平,显著优于单用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托莫西汀与哌甲酯缓释片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8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研究组口服托莫西汀治疗,对照组口服哌甲酯缓释片治疗,观察8周。治疗前后采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数字划销测验评定临床疗效,随时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评分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3个因子分及数字划销测验失误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0.01),治疗第4周、8周末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研究组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头晕、日间困倦、体质量下降等,对照组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体质量下降、头痛及入睡困难等。结论托莫西汀与哌甲酯缓释片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疗效显著,总体疗效相当,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长处和困难问卷(父母版)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的实用性。方法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父母版)对47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及47例同年龄、同性别的上海常模组儿童进行评定比较分析。结果长处和困难问卷内容评定.研究组除新环境中会黏住大人、跟大人相处比跟小孩融洽和对很多事物感到害怕三项,其余条目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因子分及总分评定均高于对照组(P〈0.01);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诊断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76.6%,诊断符合率为80.0%。结论长处和困难问卷(父母版)能可靠、敏感地区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正常儿童,可应用于家长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利培酮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ADHD患儿均采用利培酮治疗,疗程为1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进行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评定,治疗12周后分别用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及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60例患儿治疗12周后行为因子、学习因子、多动因子、多动指数及总分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总有效率达88.3%。不良反应主要有:轻度嗜睡12例,轻度静坐不能和震颤19例,体质量增加12例。结论利培酮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依从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施冬柳  龙耀斌 《中国康复》2020,35(5):232-235
目的:探讨个体化前庭训练对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经儿童感觉统合功能评量表确诊为前庭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感觉刺激,观察组根据个体化的前庭评估结果,在常规感觉刺激基础上制定个体化前庭治疗方案。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量表(Parent Symptom Questionnaire,PSQ)、动静态平衡能力测试评估其疗效。结果:治疗8周后,2组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得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的得分增加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的动静态平衡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强(均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PSQ(除冲动和焦虑外)的异常检出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体化前庭训练应用于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音乐疗法联合感觉统合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改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50例脑性瘫痪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行音乐疗法联合感觉统合训练,2组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表88项(GMFM-88)及儿童功能独立性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注意力训练在功能性构音障碍(FAD)患儿中的疗效。方法:将52例FAD患儿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0例,2组均给予构音训练,观察组增加注意力训练。治疗8~24个月后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8~24个月后,观察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FAD患儿在传统构音训练的基础上予注意力训练极大提高了FAD患儿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头电针配合言语训练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取语言康复训练配合头电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言语训练治疗,言语训练采用Schuell刺激法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训练,对不同类型的失语症患者训练类型有所侧重。每次30min,每周5次,2周为1个疗程。针灸治疗选取头部穴位,运动性失语取运动区,感觉性失语取感觉区,完全性失语取语言三区,并且配合百会、风府、哑门等穴位。每周治疗5次,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语言功能评分采用《汉语失语成套测验》,就自发说话、语言理解、复述和命名四方面内容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评分进行比较。失语程度采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Boston diagnostic aphasia examination,BDAE)分级标准进行评价,总疗效比较采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自发说话、言语理解、复述及命名的评分及失语程度评分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分别为0.01、0.03、0.02、0.02、0.02,P均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自发说话、言语理解、复述及命名的评分及失语程度评分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分别为0.02、0.03、0.01、0.02、0.03,P均0.05),且治疗后两组患者自发说话、言语理解、复述及命名的评分及失语程度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分别为0.03、0.03、0.03、0.02、0.03,P均0.05)。两组总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为0.03,P0.05)。结论:头电针配合言语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自发说话、言语理解、复述及命名的评分及失语程度,疗效优于单纯言语训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47例吞咽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4例。2组患者均进行脑卒中基础治疗、吞咽康复训练和针刺治疗,观察组再给予tDCS阳极交替刺激双侧口咽部皮层感觉区域,对照组以tDCS阳极假刺激同一区域。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电视荧光透视检查(VFSS)及渗透-误吸指数(PAS)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3周后,2组SSA评分各阶段较组内治疗前的同一阶段比较均明显降低(均P<0.05),且治疗后总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咽期、误吸情况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PAS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双侧口咽部感觉皮层能更好地改善吞咽功能,对治疗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楚平华  闫景新  魏贵明 《护理研究》2006,20(29):2681-2683
[目的]探讨健康行为训练对学龄期癫痫患儿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学龄期癫痫患儿87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给予相同的健康教育,但仅研究组实施健康行为训练。在患儿出院6个月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研究组患儿的服药依从性、药物自我管理能力及对药物治疗效果的满意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除精力状态外,其余因子分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健康行为训练可提高学龄期癫痫患儿的治疗依从性、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认知行为疗法(CBT)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住院部收治的60例CNLBP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接受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CBT干预。比较两组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精神状况自评量表(SCL-90)、腰部活动度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VAS、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的评分低于对照组,前屈、后伸和侧弯的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CBT治疗CNLBP,临床疗效良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和腰部活动度。  相似文献   

18.
吴德萍  刘智程  赵凯  吴德 《中国康复》2024,39(5):280-285
目的:探讨辅助坐站转移训练对重度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为改善重度脑瘫儿童的运动功能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纳入重度脑瘫儿童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目标导向性训练 (GDT),研究组在GDT的基础上加用辅助坐站转移训练。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3个月时对2组儿童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评估(GMFM-88)中的仰卧位与俯卧位(A区)和坐位(B区)、精细功能评估(FMFM)中视觉追踪(A区)和上肢关节活动(B区)和坐位能力(LSS)进行评估;比较2组儿童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3个月后GMFM-88(A区与B区)、FMFM(A区与B区)及LSS评分的差异性。结果:2组患儿GMFM-A区、GMFM-B区、FMFM-A区、FMFM-B区及LSS评分结果显示组别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158.406、326.724、462.387、698.547、177.029,均P<0.01)。治疗1个月及3个月后,2组的GMFM-A区、GMFM- B区、FMFM-A区、FMFM-B区及L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评分(P<0.05)。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L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照组在GMFM-88中A区与B区评分和FMFM中A区与B区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辅助坐站转移训练可以提高重度脑性瘫痪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坐位能力及精细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