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抑酸药对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和急性胃黏膜病变发生的影响,及抑酸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07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350例,年龄大于18岁,均经头颅MR检查明确为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所有患者均于发病48 h内入院,且入院前无发热、咳痰等肺部感染临床症状,血白细胞无明显升高或降低,肺部影像学无新发改变,且无急性胃黏膜病变的临床表现;根据入院后是否预防性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类抑酸药,将其分为使用抑酸药组及非使用抑酸药组,均衡性别、年龄、糖尿病史、冠心病、意识障碍、吞咽障碍、肺部疾病、高血压、慢性胃部疾病史等组间因素后,分析有无抑酸药物使用对急性脑梗死肺部感染发生率及急性胃黏膜病变发生率的影响,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抑酸药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结果 350例患者平均年龄72.3岁,其中男性210例占60%,女性140例占40%;抑酸药组男性92例,女性68例,占45.7%,平均年龄73.5岁;非抑酸药组男性118例,女性72例,占54.3%,平均年龄71.2岁;350例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94例,总的肺部感染率为26.8%,其中男性67例占71.3%,女性27例占28.7%;使用抑酸药组发生肺部感染56例,感染率35.0%,非抑酸药组肺部感染38例,感染率20.0%,两组间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意识障碍患者中有63例发生肺部感染,占意识障碍总人数的66.3%;吞咽困难无意识障碍患者中有28例发生肺部感染,占吞咽困难总人数的44.5%;发生急性胃黏膜病变共81例,发生率为23.1%,其中抑酸药组29例,非抑酸药组52例,两组间急性胃黏膜病变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共53例有慢性胃部疾病史,其中抑酸药组25例,发生急性胃黏膜病变5例,非抑酸药组28例,有13例发生急性胃黏膜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预防性使用抑酸药会明显增加卒中后肺部感染的发生,使用抑酸药组的急性胃黏膜病变发生率低于未用药组,提示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评估后再确定是否预防性使用抑酸药,方可得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我院早期肠内途径液体复苏对急性重症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的95例早期SAP(BISAP评分>2)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后24h内液体复苏途径将患者分成鼻肠管肠内途径复苏组(A组)与常规静脉途径复苏组(B组)。观察新器官衰竭发生率,病死率,并发症、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 结果:A组3例患者因腹胀不耐受,予以剔除,余下92例患者均无严重电解质异常发生。两组患者在复苏前病情重症评分、HCT,腹内压等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HCT及腹内压变化,腹痛缓解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A组早期肠内营养开始于2.5±4.3 天,明显早于B组5.92±6.4 (P<0.05)。Marshall评分为器官衰竭(Marshall评分)标准,治疗8天A组新发器官衰竭6例(17.1%),B组新发器官衰竭20例(35.1%)(P<0.05)。器官衰竭呈现持续性(>36 h)A组12例(34.3%),B组29例(50.9%)(P<0.05)。胰腺感染或脓肿A组发生率为11.4%,显著低于B组19.3%(P<0.05)。继续ICU监护A组13例(34.3%),显著低于B组32例(56.1%)(P<0.05)。 结论: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鼻肠管肠内途径容量复苏是可行的,有利于早期肠内营养,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胃肠激素在早期肠内营养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胃肠激素在早期肠内营养预防应激性溃疡的作用.方法 将38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13例,给予抑酸药物加早期(发病24 h内)肠内营养;B组13例,给予抑酸药物加延迟(发病72 h后)肠内营养;C组12例,单纯应用抑酸药物.于发病后5 d、2周时分别行胃镜检查,观察溃疡的发生情况;同时测定各组前列腺素(PGE-2)和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的含量.结果 A组溃疡发生率及溃疡指数均明显低于B、C组(P<0.01),溃疡抑制率高于其他两组(P<0.01);A、B组2周后溃疡愈合率高于C组(P<0.05).与B、C组比较,A组胃黏膜中的PGE-2、GAS水平明显增高,SS水平明显降低(P<0.05);B、C组间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应用抑酸药物同时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可能对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肠内营养可能通过调节胃肠激素含量起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胃肠道出血的有效预防和治疗措施及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数字随机分组法均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药物治疗,B组患者给予晚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药物治疗,C组患者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比较3组患者应激性胃肠道出血发生率、胃液pH值及溃疡愈合时间,并观察C组患者胃液pH值及血糖值与应激性胃肠道出血发生率的相关性.对发生应激性胃肠道出血的患者采取综合对症治疗措施,观察临床疗效.结果:3组患者应激性胃肠道出血发生率依次升高(10.00%,20.00%vs 37.50%),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3组患者胃液pH平均值依次升高(4.97±0.73、4.49±0.35 vs 3.05±1.21),溃疡平均愈合时间依次降低(22.16 d±3.07 d、29.02 d±2.24 d vs 33.26 d±3.61 d),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胃液pH≤2.45组患者应激性胃肠道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胃液pH>2.45组(18.62%vs 15.69%),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血糖值>10 mmol/L组患者应激性胃肠道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血糖值>15mmol/L组(16.38%vs 17.72%),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5例(92.59%)患者止血成功,2例(7.41%)止血失败者1例转为手术治疗后止血成功,临床疗效显著,1例(3.70%)死亡.结论:胃酸过多、胃黏膜损害和高血糖等均为诱发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胃肠道出血的危险因素,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和抑酸、胃黏膜保护等药物治疗能够有效预防应激性胃肠道出血发生,应激性胃肠道出血发生后采取洗胃、补血、抑酸、保护胃黏膜等综合治疗止血成功率高,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行血液透析后胃肠肽激素的变化情况。方法以82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是否行血液透析治疗分为观察组A(29例未行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B(53例行血液透析治疗),另选40例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三组患者胃动素、血清胃泌素、生长抑素、血清瘦素水平及胃肠道症状发生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A和观察组B患者的胃动素、血清胃泌素、生长抑素、血清瘦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B血清胃泌素、血清瘦素水平高于观察组A,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B胃肠道症状的发生率为34.0%,明显高于观察组A的24.1%及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肾脏是胃肠肽激素的主要生物降解和清除场所,血液透析治疗可影响患者胃肠肽激素的血清水平,增加胃肠道症状的发生率,是引起患者消化道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实时动态血糖监测(RT-CGMS)对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处理的意义.方法:APACHEⅡ评分>15分的重症监护室患者148例,随机分为动态血糖监测组(CGMS组,n=69)和指尖血糖监测组(GM组,n=79),比较2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血糖变异度、ICU入住时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28 d病死率.结果:CGMS组的血糖变异度、低血糖发生率、MODS发生率、病死率明显低于GM组(均P<0.05),ICU入住时间明显短于GM组(P<0.05).结论:动态血糖监测能优化血糖控制,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张建平 《山东医药》2011,51(6):76-77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输血对腹部闭合性脏器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85例腹部闭合性脏器损伤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63例术中输注异体血(A组),22例输自体血(B组)。记录A组患者住院期间外周血Hb检测结果和输血成分以及术后感染发生例数和死亡例数。结果 A组28例(43.1%)出现术后感染,9例(13.8%)死亡,B组分别为4例(20.0%)和1例(5.0%),A组术后感染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A组输血前Hb〉100 g/L者19例,70~100 g/L者22例,〈70 g/L者24例,分别有14、9、5例出现术后感染,6、2、1例死亡,术后感染发生率和病死率相比P均〈0.01;A组输注红细胞28例,输注血浆21例,输注全血16例,分别有7、9、12例出现术后感染,1、2、6例死亡,术后感染发生率和病死率不同输血成分者相比P均〈0.01。结论腹部闭合性脏器损伤患者围手术期异体输血可导致术后感染发生率及术后病死率增高。输血前Hb低及输注红细胞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临床特征及近期预后.方法对331例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47例符合MODS诊断标准的患者作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并比较存活与死亡者的差异及临床特征.结果MODS的发生率为14.2%,与无MODS者比较,两者的病程、既往上消化道出血史差异有显著性(P<0.05).47例MODS患者中好转26例,死亡21例,病死率44.7%;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两组年龄、MODS发生时间、受累器官个数、总最大SOFA评分差异有显著性;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总最大SOFA评分与昏迷、休克、少尿、胃肠道大出血等严重临床征象的存在有显著相关性.结论肝硬化并发MODS并非少见,且病情危重,预后不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有年龄、受累器官个数,MODS发生时间以及存在昏迷、休克、少尿、胃肠道大出血等危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AMI)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7年6月—2011年7月我院治疗的80例AMI合并MOD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血压对AMI合并MODS患者的预后影响较大;AMI合并MODS患者衰竭器官对患者预后影响的顺序为中枢神经系统>肺>胃肠>肾脏>心脏;且发生3个器官衰竭最为多见,病死率为71.43%。结论临床在治疗AMI合并MODS患者时尽早采取有效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胃肠动力障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常伴有胃肠道功能障碍(包括胃肠动力障碍及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损害),进而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对SAP病程和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导致SAP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此文就目前SAP并发胃肠动力障碍的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早期干预对预防脑卒中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抑酸荆对急性脑卒中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预防作用。方法急性脑卒中病人184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奥美拉唑)和对照组(无药物预防)。测定不同时间胃液pH值,观察两组病人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率、病死率。结果入院时两组病人pH值均无差异.应用奥美拉唑后治疗组DH值显著升高,治疗组溃疡出血发生率为8.5%,病死率为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6%和11.5%(P〈0.05)。结论早期干预可以降低急性脑卒中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应激性高血糖治疗中低血糖反应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危重症患者应激性高血糖治疗中低血糖的危害、原因及对策。方法 :将 31例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分成二组。A组 :治疗中未出现低血糖组 ,B组 :治疗中出现低血糖组。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APACHE Ⅱ评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B组患者的病死率 (10 0 % )及MODS发生率 (88.9% )均较A组 (5 0 % ,31.8% )高 (P <0 .0 1) ;B组患者的A PACHE Ⅱ评分 (19.33± 2 .6 5 )与A组 (7± 2 .12 )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1)。结论 :危重症患者应激性高血糖治疗中发生低血糖的危害大 ,要采取各种措施防治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途径液体复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早期SAP患者(BISAP评分2分)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后24 h内液体复苏途径将患者分成鼻肠管肠内途径复苏组(A组38例)与常规静脉途径复苏组(B组57例)。观察新发器官衰竭发生率、病死率、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3例患者因腹胀不耐受,予以剔除,余下92例患者均无严重电解质异常发生。2组患者在复苏前病情重症评分、红细胞比容(HCT)、腹内压腹痛缓解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A组早期肠内营养开始于(2.5±4.3)d,明显早于B组(5.9±6.4)d(P0.05)。MarshaⅡ评分为器官衰竭(MarshaⅡ评分)标准,治疗8 d A组新发器官衰竭6例(17.1%),B组新发器官衰竭20例(35.1%)(P0.05)。器官衰竭呈现持续性(36h)A组12例(34.3%),B组29例(50.9%)(P0.05)。胰腺感染或脓肿A组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11.4%vs 19.3%,P0.05)。继续ICU监护A组13例(37.1%),显著低于B组32例(56.1%)(P0.05)。结论:对于早期SAP患者,采用鼻肠管肠内途径容量复苏是可行的,有利于早期肠内营养,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谷氨酰胺(Gln)对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方法人住南京市中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并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的老年MODS患者96例,随机分为Gin组(A组)和对照组(B组),Gin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丙氨酰谷氨酰胺加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RBSI)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者CRBSI发生率较B组明显降低,B组的导管保留天数明显长于B组;两组患者细菌学培养结果提示以肠道革兰阴性菌为主的培养阳性率A组较B组明显降低,而革兰阳性菌和真菌培养的阳性率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对老年MODS患者加用Gln强化营养治疗,可以明显降低中心静脉CRBSI的发生率,尤其是革兰阴性菌的感染率,并延长导管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胃肠营养预防大面积烧伤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大面积烧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给予抑酸药物埃索美拉唑治疗,观察组在使用埃索美拉唑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早期胃肠营养支持,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胃液p H值的变化情况、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率等。结果治疗后第4天、第7天观察组胃液p H值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率为11.8%,远低于对照组的27.5%,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大面积烧伤患者行早期胃肠营养支持可对其胃肠道黏膜起到一定保护作用,能有效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A组)与非糖尿病AMI(B组)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A组患者86例,并以同期B组患者120例为对照组,观察其临床症状、主要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等。结果 A组的发病年龄略高于B组,临床症状以非典型胸痛、胃肠道反应最为明显,且显著高于B组(P<0.01)。其次为呼吸困难、意识障碍(P<0.05),与B组比较并发泵衰竭多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室壁瘤无明显性差异(P>0.05)。A组住院病死率显著高于B组(P<0.01),死亡原因主要是泵衰竭。结论 糖尿病AMI病人缺乏典型胸痛,并发泵衰竭明显,预后差,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7.
金波  王新水  李刚 《山东医药》2009,49(13):53-54
目的对脑出血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46例急性脑出血并发MODS患者及未并发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出血并MODS的患者病死率高于同期未并发者(P〈0.01)。脑出血破入脑室系统者MODS的发生率高于未破入脑室系统者(P〈0.01)。既往患2种及2种以上慢性疾病的患者发生MODS的机会明显多于慢性疾患少于2种的患者(P〈0.05)。脏器衰竭多发脏器以肺、胃肠、肾为多;脏器衰竭的数目越多,病死率越高(P〈0.05)。结论脑出血后易发生MODS、病死率增高,尤以破入脑室系统为著;受累器官越多,病死率越高。综合救治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重症患者早期基础血糖浓度分布与病情程度间相关性,进行生存分析。方法根据2009年1—6月入科监测的基础血糖值,将207例重症患者分成3组:A组,血糖4.5 mmol/L;B组,血糖4.5~8.3 mmol/L;C组,血糖8.3 mmol/L。统计分析各组患者危重程度及预后指标。结果 (1)A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22.54±13.46)显著高于B组(10.30±6.23)和C组患者(14.74±8.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患者MODS发生率、感染发生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分别为75.0%、62.5%、50.0%,与B、C组患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3)A组患者基础血糖浓度与APACHEⅡ、MODS和SOFA评分均存在显著相关性,C组患者仅与APACHEⅡ评分存在相关(P0.01);(4)生存分析显示A组患者较B、C组患者比较,28 d生存值明显降低,存活率仅54.2%(P0.01)。结论早期基础血糖的监测与评估可以作为对重症患者病情和预后判断的一项重要指标。血糖浓度低于4.5 mmol/L时,应尽早进行干预治疗及器官功能保护。  相似文献   

19.
陆伟荣  钱进  肖建 《山东医药》2012,52(1):91-93
目的比较有创机械通气和呼吸兴奋剂药物治疗重症脑出血的治疗效果和病死率。方法将103例重症脑出血患者分成两组,当呼吸不规则、SPO2<90%时,A组给予加大吸氧流量加呼吸兴奋剂尼克刹米治疗,B组立即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的生存时间和病死率。结果 A组1例好转出院,49例死亡;B组8例好转出院,37例死亡。两组病死率比较P<0.05。结论有创机械通气对改善重症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作用,对不愿手术的重症脑出血患者早期行有创机械通气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早期应用生大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生大黄液对并发肠麻痹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效果及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8例并发肠麻痹的S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按照SAP常规处理原则予监护,禁食,胃肠减压,抑酸,应用生长抑素,抗生素,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生大黄液胃管注入。观察两组患者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改善时间、并发症发生的例数、病死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两组患者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SIRS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生大黄液能缩短SAP的病程,降低住院费用,是治疗SAP肠麻痹的理想药物,可以常规早期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