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在上腹部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上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择期ASAⅠ~Ⅱ级胃癌、胆总管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单纯全麻(G)组20例(胃癌17例,胆总管手术3例)和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GE)组20例(胃癌18例,胆总管手术2例)。2组患者术前用药、全麻诱导方法、全麻维持均相同。GE组麻醉诱导前于T8—9作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向头置管5 cm,注入1.5%利多卡因+0.2%地卡因试验剂量3~5 mL,并测定平面。手术切皮前注入首剂量5~6 mL,以后每隔1 h注入追加量4~5 mL。观察2组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T1)、手术探查时(T3)和术毕拔管后(T4)各时点的SBP、DBP、HR变化及术毕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SBP:G组逐渐升高,GE组逐渐降低值拔管后回升;T1、T2、T3、T4组间比较,P<0.05;DBP:T1、T2、T3组间比较P<0.05,T4趋近;HR:T1、T2、T3GE组明显低于G组;术毕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GE组(6.50±2)min、(11.0±2.5)min;G组(17.3±3.0)min、(27.5±4.0)min。P<0.05。GE组术毕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明显短于G组。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效果更完善,围术期患者更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不同麻醉方法对小儿腹腔镜手术应激反应和复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小儿腹腔镜手术患儿随机分为气管插管全麻组(G组)、全麻复合腹横肌平面阻滞(TAP)组(GT组)、全麻复合骶管阻滞组(GS组)各40例,观察记录3组围术期手术应激反应和复苏质量。结果 G组气腹后10 min(t2)、术毕放气后10 min(t3)的外周血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皮质醇(COS)水平均明显高于气腹前10 min(t1)(P均0. 05);在t2和t3时,G组的NE、E及COS水平最高,其次为GT组,再次为GS组,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G组拔管时间、清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躁动发生率均最高,其次为GT组,再次为GS组,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结论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相较于气管插管全麻技术,全麻复合TAP、全麻复合骶管阻滞麻醉技术均可有效降低应激反应,提高术后复苏质量,其中尤以全麻复合骶管阻滞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在全身麻醉中的辅助镇痛效应,初步探讨其镇痛机制。方法: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全身麻醉组(全麻组)、TEAS复合全身麻醉组(TEAS+全麻组),每组30例。全麻组用异丙酚复合舒芬太尼、顺式阿曲库胺进行诱导插管;术中异丙酚靶浓度为(3.0±0.5)μg/mL,瑞芬太尼恒速输注(22±5)mL/h,顺式阿曲库胺间断静脉注射。TEAS+全麻组选用疏密波(2 Hz/100 Hz)TEAS患侧合谷配劳宫穴、内关配外关穴30 min,再行气管内插管全麻。记录两组TEAS前、麻醉诱导后及插管后1 min各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并记录麻醉药物的使用量,观察手术结束后病人苏醒质量、气管拔管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放射免疫法测定TEAS前、TEAS 30 min、切皮后5 min、术毕各时间点血浆中β-内啡呔(-βEP)的含量。结果: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时,TEAS+全麻组的MAP平稳,优于单纯全麻组(P0.05)。TEAS+全麻可明显减少镇痛药用量,缩短病人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TEAS+全麻组TEAS 30 min、切皮后5 min及术毕的-βEP水平与单纯全麻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乳腺癌手术麻醉中,TEAS可强化单纯全麻的镇痛效应,其机制可能与血浆中-βEP的升高有关,是一种较为优良的麻醉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4.
赵强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9):18-19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下全麻与硬膜外麻醉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1组给予硬膜外麻醉,1组给予气管插管下全麻麻醉,观察气腹开始前、气腹后15min、术毕15min时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变化、不良反应、术中肌肉松弛程度等。结果:硬膜外麻醉组SBP、DBP、HR、PETCO2升高、SpO2下降幅度更大,与全麻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麻醉组肌松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全麻组,疼痛评分高于全麻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与气管插管下全麻均能由于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硬膜外麻醉术后患者苏醒较快,但全麻安全系数更高,术中麻醉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食管异物取出术麻醉方式的选择。方法分析了1996—2005年收治的152例小儿食管异物病例,表麻下手术70例,气管插管全麻下手术82例(其中7例表麻下手术不成功改为气管插管全麻下手术)。结果152例小儿食管异物成功取出145例,推入胃内7例,表麻下手术出现不同并发症总计111例,气管插管全麻下手术出现不同并发症总计7例(有些患儿同时出现几种并发症)。结论对小儿食管异物取出术提倡气管插管全麻,以增加手术的成功率、安全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避免心理创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接受择期手术的小儿实施不同剂量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诱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效果,找出抑制气管插管反应效果最佳的瑞芬太尼、丙泊酚配伍用量。方法选择普外、骨科择期手术接受全麻的1~10岁小儿90例,随机分为4组,均在手术日之前的1~3 d测量小儿的基础血压、心率。诱导用药:A组(30例)泵注丙泊酚1. 5mg/kg、瑞芬太尼15μg/kg; B组(20例)泵注丙泊酚1. 5 mg/kg、瑞芬太尼20μg/kg; C组(20例)泵注丙泊酚2. 0 mg/kg、瑞芬太尼15μg/kg; D组(20例)泵注丙泊酚2. 0 mg/kg、瑞芬太尼20μg/kg。4组泵注时间均为6 min,泵注1 min时给予静注阿托品0. 008 mg/kg,意识消失以后再给予静注维库溴铵0. 12 mg/kg,泵注结束后立即测量血压、心率,然后进行气管插管。分别记录小儿基础、诱导后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1~3 min)血压、心率。结果 D组插管前MAP比其基础MAP降低幅度大于A组、B组、C组(P均0. 05),A、B、C组间MAP降低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插管后MAP比其插管前MAP升高幅度B组C组D组A组,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但B组MAP升高值还是比A组减少35. 24%。D组插管前HR比其基础HR升高,其他3组插管前HR均比其基础HR降低,但3组间降低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 4组插管后HR均比插管前HR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但B组HR升高值还是比A组减少39. 50%。抑制气管插管反应效果A组、B组均为Ⅰ级,C组、D组均为Ⅱ级。结论小儿使用丙泊酚1. 5 mg/kg和瑞芬太尼20μg/kg配伍进行全麻诱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效果最为理想,整个诱导、插管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连续高位硬膜外阻滞复合气管内插管全麻与单纯气管内插管全麻在颈段气管切除重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 1例择期颈段气管肿瘤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A组 11例 ,先在连续高位硬膜外阻滞下游离气管肿瘤 ,切除重建时再复合气管内插管静吸互补全麻 ,控制呼吸 ;B组 10例 ,单纯气管内插管静吸互补全麻。两组患者麻醉诱导药物相同 ,均辅吸氨氟醚加深麻醉。结果 :A组在麻醉前后 ,重建前 Sp O2 ,动脉 Pa O2 ,Pa CO2 均没有显著差异 ( P >0 .0 5 ) ,重建后有显著改变 ( P <0 .0 5 )。麻醉诱导平稳 ,插管应激反应轻 ,全麻药用量少 ,术毕清醒快 ,与 B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 P <0 .0 5 )。结论 :高位硬外阻滞复合气管插管全麻 ,既避免了先行气管插管因肿瘤浸润管腔变窄所致的插管困难、瘤体损伤脱落、出血引起的气道梗阻的危险 ,又有效保证了重建前后充分供氧 ,为气管外科手术提供了一种安全、平稳的麻醉方法及呼吸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及芬太尼在全麻诱导中对BIS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符合美国麻醉学家学会(ASA)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麻患者,随机分为A组(舒芬太尼组)和B组(芬太尼组),每组各60例。A组采用舒芬太尼0.3μg/kg,维持量0.3ug/kg/h,B组芬太尼3μg/kg,维持量3ug/kg/h进行麻醉诱导。观察麻醉诱导前(H0)、麻醉诱导后(H1)、气管插管后2 min(H2)、气管插管后4min(H3)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脑电双频谱指数的变化。结果: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两组患者在H1与H0节点相比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气管插管后2 min(H2)、气管插管后4min(H3)与麻醉诱导前(H0)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较:在麻醉诱导后(H1)节点,A组水平低于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气管插管后2 min(H2)、气管插管后4min(H3)A组水平高于B组(P﹤0.05);脑电双频谱指数:与H0相比,两组在H1、H2、H3节点明显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应用舒芬太尼0.3μg/kg其镇痛作用较好,有稳定的血液动力学作用及有效控制气管插管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型微创漏斗胸矫形术(Nuss术)治疗小儿特殊类型漏斗胸时围手术期的护理疗效。方法特殊类型漏斗胸患儿54例均行改良Nuss术治疗,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7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27例给予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儿的手术指征、术后疗效、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明显低于对照组(22%),术后优良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Nuss术治疗小儿特殊类型漏斗胸时,给予患儿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可减少手术对患儿造成的创伤,缩短患儿的治疗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BIS闭环监测下喉罩全麻和气管插管全麻对COPD合并直肠癌患者围麻醉期血气指标[包括p(O_2)、p(CO_2)、pH值、Sa(O_2)、BE值]的影响。方法将64例COPD合并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喉罩全麻组和气管插管全麻组,2组患者均选择全凭静脉全身麻醉,喉罩全麻组患者麻醉诱导后置入喉罩,气管插管全麻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做气管插管麻醉,维持麻醉方法与喉罩全麻组相同。观察比较2组进入手术室后开放面罩吸氧气10 min(FiO_2=0.25)(t_1)、手术进行1 h(FiO_2=0.5)(t_2)、手术结束后患者清醒拔除气管导管或喉罩并开放面罩吸氧10 min(FiO_2=0.25)(t_3)、术后24 h作动脉血气指标的差异。结果 2组对应相同时刻血气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组内t_1、t_2、t_3时点pH、BE值比较及t_3与t_1时点各血气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喉罩和气管插管均可用于COPD合并直肠癌患者的全身麻醉,并且对围麻醉期血气指标几乎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余洁  齐雪芬 《中国药学杂志》2011,46(16):1286-1288
 目的 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患者上腹部大手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 Ⅰ~Ⅲ级,65岁以上择期行上腹部手术患者55例,随机均分为异氟醚全麻组(27例,G组)与异氟醚全麻合并硬膜外麻醉组(28例,C组)。G组常规诱导麻醉后,吸入异氟醚,间断静脉给予维库溴铵、芬太尼维持麻醉。C组吸入异氟醚(呼气末浓度为1.2%~1.5%,MAC维持在0.7~0.8,术中每间隔45 min于硬膜外导管内注入0.5%盐酸罗哌卡因3~4 mL,维库溴铵0.03 mg·kg-1维持肌松,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1、3、5 d采用简化智能评分(mini-me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估认知功能,并计算出Z值,Z≥2分判断患者。在相应时点抽取静脉血,离心提取血清,采用免疫酶联吸附法(ELISA)测定S100β浓度。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MMSE评分、S100β蛋白测定值比较无差异。术后各时间点血清S100β浓度G组均较C组高(P<0.05)。术后1、3 d C组POCD发生率显著低于G组(P<0.05);术后5 d POCD发生率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可显著降低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血清中S100β浓度与近期POCD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针刺对硬膜外麻醉阻滞范围的影响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针刺对硬膜外麻醉阻滞范围的影响再探讨。方法 观察三种麻醉对硬膜外阻滞范围影响。共施行胆囊切除术166例,其中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组(A组)56例,穴位皮肤电极刺激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和囊切除组(B组)54例,单纯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组(C组)56例。硬膜外麻醉用药种类,浓度(1.5%利多卡因)。给药程序及辅助用药相同,对各组硬膜外麻醉用药后所阻滞麻醉范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B两组减少硬膜外麻醉用药量(1.5%利多卡因)32.96%,31.41%(约1/3);A,B两组硬膜外腔注入相同局麻药量(1.5%利多卡因9ml)阻滞神经节段宽2-3个。结论:针刺或穴位皮肤电极复合硬膜外麻醉可使阻滞神经节段增宽,局麻药量减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气管插管全麻胃肠术后咽喉痛(POST)及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防治作用.方法:60例气管插管全麻下胃肠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电针组患者全身麻醉前30 min给予点刺少商,电针尺泽、合谷并持续至术毕,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静脉全身麻醉.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术后12、24、...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七氟醚复合罗库溴铵全麻对剖宫产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需要择期于全身麻醉下行剖官产术的产妇30例为全麻组,随机选取同期硬膜外麻醉下择期剖宫产的产妇30例为对照组。全麻组采用七氟醚复合罗库溴铵进行诱导麻醉。对照组采用0.75%罗哌卡因进行椎管内麻醉。比较两组产妇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的情况,并记录胎儿娩出1、5 min时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全麻组产妇在手术切皮和胎儿娩出时MAP、HR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观察时间两组患者MAP、SpO2、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新生儿出生1、5min均无窒息情况发生,Apgar评分均在9分以上,新生儿娩出1、5 min时两组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醚复合罗库溴铵全麻对剖宫产的效果较好,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轻微,新生儿Apgar评分满意,是剖宫产需全麻时比较安全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颅通定减轻气管插管反应的效果。方法 选择 4 8例全麻患者 (ASAⅠ~Ⅱ级 ) ,随机分为 2组 ,A组诱导前静注颅通定 1mg/kg,B组诱导前静注生理盐水 2mL ,监测两组患者插管前后血压、心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A组在喉镜窥视及插管后 1min、3min、5min时SBP ,MAP ,DBP和HR均明显低于B组。结论 颅通定能有效减轻气管插管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BIS监测对电针刺激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妇科手术的麻醉效果评价。方法 择期妇科手术患者60例,ASA Ⅰ~Ⅱ级,年龄20~60岁,行硬膜外麻醉,随机分为3组:咪达唑仑组,给予咪达唑仑0.04 mg/kg;针麻组,足三里、三阴交穴位予以针刺连续刺激,频率30~100 Hz;咪达唑仑加针麻组,给予咪达唑仑0.04 mg/kg和足三里、三阴交穴位连续针刺刺激。监测3组患者围手术期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和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3组患者的BIS值与麻醉前比较均有下降(P<0.05),但在切皮时针麻组BIS值最高(P<0.05),咪达唑仑加针麻组BIS值最低(P<0.05),填塞纱布时,针麻组BIS值高于其他两组(P<0.05)。咪达唑仑组患者VAS评分在术后8 h、24 h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BIS值可以作为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效果评价的客观指标。针麻具有一定的镇静、镇痛作用,能有效的缓解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7.
针刺复合安氟醚吸入全麻食管癌切除临床研究总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针刺复合安氟醚全麻下实施食管癌根治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方法将 1 2 0名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 (n =40 ) :针刺复合安氟醚吸入全麻组 ;B组 (n =41 ) :电极板穴位刺激复合安氟醚吸入全麻组 ;C组 (n =3 9) :单纯安氟醚吸入全麻组(对照组 )。麻醉诱导三组均静注维库溴铵、芬太尼、异丙酚 ,剂量相同。三组术中均静注芬太尼(2 μg·kg- 1 ·hr- 1 )、维库溴铵 (0 .0 3mg·kg- 1 ·0 .5hr- 1 ) ,并根据麻醉需要吸入安氟醚适宜浓度维持麻醉和肌松。A、B两组同时开放电刺激仪。结果 :A、B两组麻醉Ⅰ级率各为 67.5 0 %、68.2 9% ,C组Ⅰ级率仅 2 8.2 1 % ,两者比较P <0 .0 0 1 ;麻醉全过程安氟醚平均浓度 (ETEnf)A、B两组分别为0 .5 5 %、0 .5 0 % ,C组为 0 .83 % ,A、B两组比C组吸入安氟醚浓度分别低 (少 ) 3 3 .73 %、3 9.76% ,P <0 .0 0 5。结论 :针刺复合安氟醚吸入全麻不但增强镇痛效果 ,而且减少安氟醚吸入用量 ,并突出了针麻优越性 ,可供临床选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艾司洛尔在全麻气管插管应激反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52例全麻择期手术病人作为研究对象,ASA Ⅰ~Ⅱ级.排除有既往心血管病史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诱导麻醉采用咪唑安定0.1mg/kg,芬太尼5ug/kg,异丙酚1.5mg/kg,维库溴铵4mg静注.实验组在2min后采用艾司洛尔1.0mg/kg,加生理盐水稀释成10ml静注,对照组则采用生理盐水10ml静注.观察麻醉诱导前(安静状态时)、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时、气管插管后1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气管插管前收缩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气管插管时、气管插管后1min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前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时、气管插管后1min的心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全麻诱导期使用一定量的艾司洛尔,可减少全麻气管插管造成的应激反应,从而减少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腰-硬联合麻醉在重度妊高征患者剖宫产术中的应用,与连续硬膜外麻醉进行比较,探讨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重度妊高征患者剖宫产术的可行性。方法:选择70例重度妊高剖宫产症产妇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麻醉CSEA组(S组)和传统硬膜外麻醉CEA组(E组)。结果:S组起效比E组快(P<0.05);S组和E组比较麻醉阻滞不全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产妇低血压和呼吸次数S组高于E组,新生儿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SEA综合了脊麻以及硬膜外阻滞的优点,对重度妊高征行剖宫产的患者,CSEA麻醉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