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MRI与DSA三维影像数据输入神经导航融合在脑深部血管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8月至2015年3月共使用MRI与DSA三维影像数据输入神经导航融合行脑深部直视显微手术治疗的5例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烟雾病合并脉络膜后动脉末梢分支动脉瘤1例,动静脉畸形合并静脉瘤2例,大脑前动脉A2段与腁周动脉外伤性多发假性动脉瘤1例,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1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Ⅱ级3例,Ⅲ级1例,Ⅳ级1例。所有患者在手术前行脑血管造影获得平板DSA三维影像数据和MRI层厚2.0 mm三维断层影像数据,手术中将MRI与DSA三维影像数据通过Dicom接口输入神经导航系统进行融合,在神经导航引导下行显微直视手术切除、夹闭或电灼病灶,术后均复查DSA或320-CTA。结果 5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切除病灶。术后4例患者恢复良好,无神经功能障碍;1例出现脑分裂综合征。结论 在脑深部血管微小病变手术中,使用MRI与DSA三维影像数据输入神经导航,能够精准找到脑深部微小血管病灶并看清楚病灶与周围脑结构的解剖关系,以最小手术损伤完整、彻底的切除脑深部血管微小病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报告1例通过DSA、CT与MRI融合影像联合神经导航诊治颅内多发假性动脉瘤患者的手术经验及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外伤性颅内多发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手术过程及病理结果,总结DSA、CT与MRI融合影像对颅内多发假性动脉瘤的诊治价值及临床应用。结果 患者为25岁女性,车祸多发伤入院,经术前DSA检查为左侧大脑前A2段及胼周动脉多发假性动脉瘤,术前经3D-DSA与CT融合影像确定出血责任动脉瘤,经3D-DSA与MRI融合影像解决了精确定位,在神经导航指引下,一期手术完成了两个动脉瘤夹闭并切除。经病理证实为外伤性假性动脉瘤。结论 DSA与CT融合图像可以帮助判定多发动脉瘤中出血的责任动脉瘤,DSA与MRI融合图像输入神经导航为脑深部不能行介入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开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原理、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经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50例,行三维MRA及MRI检查,全部病例均经手术证实.结果 MRA对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0%,结合MRI,敏感性达97%,较准确显示瘤径>3 mm的动脉瘤.结论 MRA作为一种无创、安全的检查方法,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瘤体及载瘤动脉,敏感性高,是颅内动脉瘤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17  
目的研究影像诊断技术和改进显微外科手术技术,以提高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自1985年10月至2004年6月手术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2l例。在诊断上,术前采用CT、3D-CTA、MRI和MRA、DSA,以了解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和形状。并与DSA对照。在手术上采用颅底入路、近侧载瘤动脉暂时性阻断、动脉瘤内减压、多瘤夹夹闭、瘤颈逐步缩窄、动脉瘤切除等技术。结果CT和MRI能清楚地显示动脉瘤的形状、大小。MRA和3D-CTA能显示瘤颈,以及与附近血管和骨质的关系。出院时优良者17例、轻残2例、死亡2例。结论术前有必要进行详细的影像学研究,有助于术者计划手术的方法。我们采用和改进的一些手术技术,对于提高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手术效果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于平板DSA数据的神经导航在脑动静脉畸形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例脑动静脉畸形合并静脉瘤患者的DSA数据转换成DynaCT数据后,导入StealStation导航系统(Medtronic),并在该系统辅助下完成开颅脑动静脉畸形及静脉瘤切除术。结果DSA数据被顺利导入导航系统,并完整的与MRI图像相融合,帮助术者确定骨窗范围,准确定位脑内血肿、畸形血管团和静脉瘤的相对空间位置。术中完整切除畸形血管团。术后患者一般情况恢复好,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结论利用DSA数据进行神经导航体现出在动静脉畸形等血管性疾病的手术治疗中存在巨大优势,充分利用神经导航提供的有效定位信息能够保证手术的安全顺利完成,但其对各种血管性病变的定位精准性还需要更多的病例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神经导航在脑血管畸形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脑动静脉畸形(AVM)病例资料。病人术前的均行MRI、MRA检查,术中将MRI、MRA多幅影像输入神经导航系统进行融合,在神经导航引导下行显微手术切除AVM病灶。结果 10例AVM病人共有29支供血动脉,均在导航手术中成功辨别,其中21支在手术开始后即成功夹闭,8支位于深部的供血动脉在手术后期阶段夹闭。病灶切除术后9例病人恢复良好,1例出现视野缺损。结论多模态影像数据融合神经导航技术,能够精准辨别和夹闭脑AVM的供血动脉,以最小手术损伤达到完整彻底切除脑AVM病灶目的。  相似文献   

7.
3D-TOF法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3D—TOF(三维时间飞跃)法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3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同时行3D—TOF法MRA、MRI及DSA检查,两名神经放射医师盲法分析图象,研究:3D—TOF法MR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性。结果35例43个动脉瘤MRA发现36个,敏感性为83.7%,小动脉瘤及多发动脉瘤的诊断率较低,动脉瘤的部位也是影响诊断率的一个因素。结论虽然MR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上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更为准确详细的信息仍需要DSA提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MRA和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7例颅内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影像特点。结果 247例患者均经手术证实为动脉瘤。所有患者均行CT扫描检查,发现单发灶性积血161例,多灶性积血9例,并发颅内血肿14例,6例因头部外伤行头颅CT扫描发现动脉瘤。阳性率为71.25%。DSA检查177例,发现动脉瘤166例,阳性率为93.79%。MRI检查140例,其中MRA检查110例,发现动脉瘤131例,阳性率为93.57%。结论 动脉瘤有特征性CT、MRA和DSA表现。CT可动态、无创观察病情变化,有助于早期发现动脉瘤,反映其真实大小,并可了解动脉瘤破裂后的出血量和范围以及脑积水和脑水肿的程度。MRA能显示动脉瘤的全部和周围组织的关系,尤其适用于比较大的动脉瘤。MRA安全且可三维旋转以观察瘤蒂和动脉瘤内的血流情况。CT、MRA和DSA联合应用,有利于对动脉瘤的全面诊断,且彼此不能完全取代。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I检查对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04—2015-01我院诊断为颅内动脉瘤患者180例,其中基于MRI诊断的患者62例(MRI组),基于MRA诊断58例(MRA组),基于DSA诊断60例(DSA组),均接受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以手术验证结果为准,对比3组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并对比手术过程中的一般情况以及术后临床疗效。结果对比3组诊出动脉瘤体积、清晰度评分、信号特征评分以及瘤颈清晰度评分、手术验证准确性评分后发现,MRI的检查准确性优于MR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清晰度评分低于DSA,其他项目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动脉瘤定位时间、术中血压控制评分、术中药物使用剂量等对比,MRI各项指标均优于MR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瘤定位时间长于D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与DS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MRA、DSA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头痛程度评分、血压、体温等对比,MRI组各项指标均优于MR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神经功能评分和头痛程度评分优于D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与DS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准确性基本可以达到DSA的诊断水平,优于MRA,安全性高,且术后恢复更具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磁共振血管造影及其原始图像、磁共振成像诊断脑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回顾性分析了24例颅内动脉瘤病人的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其原始图像,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评价其应用的价值和不足。方法:从各图像分析显示动脉瘤及其并发症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载瘤动脉、瘤颈、瘤腔的图像质量计分后统计处理。结果:检出率:DSA(95%)>MRA(87.5%)>MRI(68%),ERA 原始图像 MRI联合应用提高至92%,与DSA无明显差异;MRA有伪影,载瘤动脉细分支动脉和大瘤腔无信号;原始图像可发现小的和巨大动脉瘤,显示瘤腔、瘤壁、瘤体、占位效应准确,其瘤颈、瘤腔的信号多高于MRA;MRI显示瘤腔、瘤壁、瘤体、占位效应、出血、脑积水、脑水肿满意。结论:MRA及其原始图像联合应用相互验证同一信息,去除伪影,提高质量;信息全面,优于DSA;由于无创伤,无危险,对诊断动脉瘤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报告55例脑血管疾病的3D-TOF法和MRA和常规MRI(其中21例经DSA证实)。结果3D-TOF法MRA不仅能较为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疾病的异常血管,且能作出定性、定位诊断。提出3D-TOF法MRA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高于MRI、SPECT、X-CT,尤其是动静脉畸形、静脉型血管畸形(静脉瘤)、瘤体直径>5mn的动脉瘤和严重狭窄和闭塞的动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MRI与3D-DSA三维影像融合联合电生理监测在脑动静脉畸形伴癫痫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例脑动静脉畸形合并癫痫患者的MRI与3D-DSA影像数据输入神经导航进行影像融合,对病灶进行精准定位,联合术中电生理监测,完成脑动静脉畸形及致痫灶显微切除术。结果 本例通过MRI与3D-DSA影像融合,精确定位显示病灶范围,术中实时导航找到主要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成功切断主要供血动脉,完整切除畸形血管团,同时结合术中神经电生理技术定位脑功能区及致痫灶,术后患者无神经功能缺损,复查DSA示畸形无残留,脑电监测颅内未见异常放电。结论 MRI与3D-DSA影像融合结合术中电生理监测联合应用,可以既能完全切除脑动静脉畸形病灶,又能同时清除致痫灶,保护脑重要功能区,为重要功能区脑动静脉畸形继发癫痫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线粒体脑肌病患者脑动脉影像学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线粒体脑肌病患者脑动脉影像学特点。方法:对6例明确诊断为线粒体脑肌病患者进行头颅MRI、MRA和或(DSA)检查。结果:5例线粒体脑肌病患者MRA或DSA异常,其中3例表现为颅内大血管狭窄,2例表现为血管分支稀疏;病例1的颅内病灶、层状坏死符合血管分布,与其病变血管一致。结论:线粒体脑肌病患者合并颅内动脉异常,且有的动脉异常与层状坏死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3D-TOF法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与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对照分析,探讨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30例颅内动脉瘤均经血管造影和手术证实,所有病例均作3D-TOF-MRA和DSA检查,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有34个动脉瘤,MRA+原始图像对动脉瘤的检出率为94.12%,MRA对动脉瘤的检出率为88.24%,MRA+原始图像及MRA与DSA对颅内动脉瘤检出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3D-TOF法MRA能无创有效地诊断颅内动脉瘤,在检查颅内动脉瘤时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3D-CTA诊断效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9,自引:8,他引:31  
目的 评价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在外科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效能。方法 24例可疑动脉瘤患者行脑血管造影、3D—CTA、MRA和DSA检查。结果 本组共发现28个动脉瘤。21例病人有一个,2例有两个,1例有三个动脉瘤。3D—CTA发现瘤体呈球形为20个、椭圆形5个、分叶形3个。手术暴露的24个动脉瘤,其瘤体形态与3D—CTA发现完全吻合。动脉瘤颈平均直径为5.9mm,最小为1.6mm,最大为13.7mm。根据3D—CTA计算的动脉瘤颈结果与手术发现非常接近。3D—CTA对载瘤动脉和分枝动脉的形态描述明显优于脑血管造影、MRA和DSA。结论 3D—CTA在了解动脉瘤的三维结构和制定手术治疗方案有重要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细颈巨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例颅内细颈巨大动脉瘤的诊治情况.结果手术顺利切除动脉瘤,不留后遗症.结论颅内细颈巨大动脉瘤少见,临床诊断存在一定困难,必须应用CT、MR或MRA以及DSA等一系列检查手段进行综合判定.手术切除是治疗颅内细颈巨大动脉瘤最适宜的方法,能达到彻底治愈目的.  相似文献   

17.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DSA证实的颅内动脉瘤40例,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分析颅内动脉瘤的图像资料,评价动脉瘤自身情况及合并的颅内病理状态,比较CTA与手术或DSA的符合情况。结果 40例患者44个颅内动脉瘤,CTA准确诊断44个动脉瘤,误判1个,诊断符合率与手术及DSA分别为100%和96.2%。CTA准确评价动脉瘤的位置、大小、瘤颈、瘤顶指向、载瘤动脉及其与邻近血管和骨性组织间的解剖关系及合并的颅内病理状态。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手术或介入治疗动脉瘤的术前常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颅内动脉夹层外壁向外突起形成瘤样扩张,称为颅内夹层动脉瘤。临床表现为头痛、缺血性或出血性症状,体积较大者压迫邻近脑组织或脑神经而引起相应症状。影像学须同时关注管腔和管壁两方面变化,MRI是重要诊断手段,其他常用方法还包括DSA、CTA和MRA等。DSA可以动态观察颅内夹层动脉瘤的血流方式和管腔构型,典型征象包括"串珠征",即动脉瘤腔不规则或梭形扩张伴或不伴瘤腔近端和(或)远端狭窄;"双腔征",即不规则狭窄和(或)迂曲扩张的管腔(图1a),静脉期可见  相似文献   

19.
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中应用的初步经验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评估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997年9月至2000年4月间手术的32例脑动脉瘤病人在术前进行3D-CTA检查,并将其图像应用于手术。除4例危重患仅行3D-CTA外,其余患均同期行DSA检查。结果 除1例多发性动脉瘤因3D-CTA扫描平面确定有误而漏检1个动脉瘤外,其余的动脉瘤均被3D-CTA发现,并被手术所证实。3D-CTA均清晰显示了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状、指向、瘤颈部位以及动脉瘤的破口,并显示了动脉瘤与截瘤动脉以及颅底骨结构的三维影像。其在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形态、方向、部位与毗邻骨结构上优于DSA,有助于手术入路的设计以及术中寻找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结论 3D-CTA有助于颅内动脉瘤手术入路的设计以及术中寻找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尤其适合于床突旁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大型或巨型动脉瘤的手术以及急诊夹闭手术。  相似文献   

20.
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74例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头颅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检查,应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显示(VR)及仿真内窥镜(VE)等后处理技术,并对照DSA及手术结果,评估诊断准确性.结果 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65例共77个动脉瘤.其中单发动脉瘤55例,9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4个动脉瘤:瘤体最小约2.0mm,最大约49mm;瘤颈最小约1.5 mm,最大约8.5 mm.与手术结果对比符合率为94.74%,同DSA对比灵敏度、诊断符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瘤体的部位及走向.瘤颈、载瘤动脉以及动脉瘤与周围结构的空间关系,诊断脑动脉瘤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急诊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