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3月~2019年1月收治的94例腰椎骨折患者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研究组49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行传统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行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腰椎疼痛程度评分、脊柱功能及髋关节功能。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7 d、30 d腰椎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0 d的脊柱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骨折的操作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能减轻腰椎疼痛,改善患者脊柱功能及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皮与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腰椎骨折患者腰椎功能、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及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40例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法随机将其分为A组(20例,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B组(20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 ...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手术时长及术后疼痛程度(VA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我院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72例,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剥离椎旁肌后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比较两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术前及术后3个月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腰椎功能。观察组引流量、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长、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观察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腰椎功能评分(JOA)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能有效恢复椎体前缘高度,缩短手术用时、术后下地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疼痛程度,改善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胸腰椎骨折经皮入路与经肌间隙入路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需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7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手术入路不同分为经皮组和经肌间隙组,各35例。经皮组采用微创经皮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经肌间隙组采用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手术及术后情况,手术前后腰背部疼痛评分、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s角。结果:经肌间隙组手术时间短于经皮组,术中透视次数少于经皮组(P<0.05);经皮组切口长度短于经肌间隙组,术中失血量少于经肌间隙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2周及术后1年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显著升高,后凸Cobb's角较术前减小,腰背部疼痛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s角及腰背部疼痛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微创经皮入路及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各有优势,在具体临床实践中应综合考虑术者习惯与经验以及患者意愿,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5.
背景: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应用于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手术治疗实现了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椎弓根钉棒植入及整复固定。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53例无明显神经损伤且后凸大于20°和/或椎体前缘高度塌陷大于50%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分别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n=28)及传统后正中入路(n=25)进行治疗。结果与结论: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的患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明显降低(P<0.05),而在伤椎Cobb角改善、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和椎管正中矢径变化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达到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相同的效果,且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背景:由于经后正中入路常规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较大,Wiltse等于1968年提出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的入路用于胸腰椎骨折的椎弓根置钉方法,后因存在暴露不够充分、手术难度较高未能广泛采用,但目前外科医生越来越重视如何减少手术创伤而能够达到更好的修复效果。
  目的:探索改良多裂肌间隙入路行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无神经损伤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认识其手术适应证和优势。
  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于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成都大学附属医院行无神经损伤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术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接受常规后正中入路和改良多裂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与结论:改良肌间隙入路修复无神经损伤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修复较传统后正中入路可以明显缩短置钉时间,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患者目测类比评分明显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修复后2组无神经损伤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恢复及 Cobb 角的改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改良多裂肌间隙入路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修复无神经损伤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在置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与传统入路无区别,在有效减轻术后腰背部疼痛方面与常规后正中入路比较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背景:脊柱后路手术是胸腰段椎体骨折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传统后路手术显露过程中,大范围椎旁肌的剥离和牵拉,容易发生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 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内固定修复胸腰椎骨折的复位情况及稳定性。 方法:对62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并GSS内固定系统治疗22例,传统正中入路并GSS内固定系统治疗21例,传统正中入路并AF内固定系统治疗19例。通过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腰背痛目测类比评分、切口并发症、伤椎高度、Cobb角等各项临床指标,对比3种内固定方案的治疗效果。 结果与结论: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内固定后引流量比较,椎旁肌间隙入路并GSS内固定组优于传统正中入路并GSS内固定组及传统正中入路并AF内固定组(P〈0.05)。3组内固定后3 d椎体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腰痛目测类比评分内固定后1周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后3,6个月椎旁肌间隙入路并GSS内固定组明显低于传统正中入路并GSS内固定组及传统正中入路并AF内固定组。3组患者均未见切口感染。提示椎旁肌间隙入路显露方式与传统后入路显露方式比较,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等优势,GSS内固定系统与AF内固定系统修复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效果相近,但GSS内固定系统操作简单,具有省时、出血量少、固定牢靠和复位良好的优点,结合椎旁肌入路,是目前修复胸腰段脊柱骨折较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祖波 《临床医学》2013,33(5):4-6
目的探讨和比较传统后正中入路与改良后椎旁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经验和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收治的无神经损伤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36例,其中20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16例采用改良后椎旁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Cobb角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改良组与传统组比较,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指标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Cobb角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后椎旁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失血少、手术时间短、功能恢复快,是一种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手术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3月76例高龄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传统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前和术后4个月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及术前、术后24 h 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4个月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高龄胸腰段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引流量,缓解患者疼痛,促进患者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有限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在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3例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实验组47例,对照组46例,分别施行椎旁肌间隙入路有限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后正中入路全推板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观察72 h.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于术前及术后72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检测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随时记录术后72h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下地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0.01),术后72 h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手术时间、术后72 h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及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患者施行椎旁肌间隙入路有限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缓解疼痛,缩短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柱后正中椎旁肌肉间隙入路在腰椎退变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选择23例腰、腿痛患者,其中腰椎管狭窄症11例,Ⅰ~Ⅱ度退变性滑脱4例,腰椎间盘突出并不稳8例。采用后正中切口,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直接到达上下关节突表面,电凝剥离小关节突周围软组织,显露上下关节突、椎板及黄韧带外侧缘和横突根部,行局限减压;对需要行内固定者则清除髓核,植入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调整椎间隙,有滑脱者进行复位,椎间植骨融合。结果术后腰、腿痛症状获明显改善,VAS评分由术前7.85分降至术后1.44分;滑脱获得复位,无螺钉植入失误,无神经功能损害加重等并发症。结论脊柱后正中经椎旁肌群间隙入路在腰椎退变手术中能够最大可能保留脊柱的原始解剖结构,最大限度减少创伤的同时,可以有效解除神经根压迫,缓解症状,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腰椎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正中入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是治疗腰椎骨折的最常用方法之一,但存在椎旁肌的广泛剥离从而形成瘢痕组织,容易发生腰椎术后综合征(FBSS)。自2002年2月至2006年12月,本科应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加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不需要行椎管减压的腰椎骨折28例,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体骨折经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手术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棒系统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方法选骨外科收治并实施手术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47例,入院后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手术治疗。Wiltse入路组25例,传统后正中入路组22例,均在入院1周内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行椎体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记录并分析、比较两组不同入路的手术效果、伤椎Cobb角纠正率、VAS评分法评估切口区域腰背痛的疼痛程度、血清中骨骼肌损伤的标志物肌酸激酶(CK)含量、术后复查MRI显示的多裂肌副损伤程度的情况指标。结果两组在伤椎Cobb角纠正率比较中无显著差异(P0.05);Wiltse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患者创面渗血量、术后引流管引流计量、腰背痛VAS评分均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CK值及术后1年MRI评分亦明显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段椎体骨折经Wiltse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棒系统可减少椎旁肌的副损伤,有效避免多裂肌的瘢痕变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明显减轻术后慢性腰背痛,且操作简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胸腰椎骨折治疗上多采用椎弓根螺钉棒系统固定,传统后正中入路广泛剥离椎旁肌,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出现腰背疼痛。目的:观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及对多裂肌影响。 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骨科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45例胸腰段骨折患者,依据Denis骨折分型,压缩型骨折11例,爆裂型骨折34例,并且椎管占位小于1/3,后柱均完整,ASIA分级均为E级,无神经症状。随机分为椎旁肌间隙入路21例和传统正中入路24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参数及影像学指标,治疗后进行目测类比评分系统评分以及6个月随访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5 d肌酸激酶水平,随访时行多裂肌肌内静息肌电图评估。结果与结论:治疗后两组在Cobb角恢复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肌酸激酶水平及术后目测类比评分低于传统正中入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6个月随访腰背痛JOA评分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低于传统正中入路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6个月随访行多裂肌肌电图检查,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出现失神经纤颤电位少于传统正中入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可见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背景:胸腰椎骨折治疗上多采用椎弓根螺钉棒系统固定,传统后正中入路广泛剥离椎旁肌,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出现腰背疼痛. 目的:观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及对多裂肌影响. 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骨科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45例胸腰段骨折患者,依据 Denis 骨折分型,压缩型骨折11例,爆裂型骨折34例,并且椎管占位小于1/3,后柱均完整,ASIA 分级均为 E 级,无神经症状.随机分为椎旁肌间隙入路21例和传统正中入路24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参数及影像学指标,治疗后进行目测类比评分系统评分以及6个月随访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5 d 肌酸激酶水平,随访时行多裂肌肌内静息肌电图评估.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两组在 Cobb 角恢复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肌酸激酶水平及术后目测类比评分低于传统正中入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6个月随访腰背痛 JOA 评分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低于传统正中入路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6个月随访行多裂肌肌电图检查,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出现失神经纤颤电位少于传统正中入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果可见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椎旁肌间隙入路有限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3月收治的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与参照组,各37例。参照组行经后入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试验组行椎旁肌间隙入路有限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围术期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3 d疼痛评分、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较参照组少(P0.05);术后3 d,试验组疼痛评分较参照组低(P0.05);术后3 d,两组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5.41%(2/37)与参照组的8.11%(3/37)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有限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患者,能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恢复,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背景:对于椎管内有骨块占位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单纯椎体成形术难以解除椎管内占位及纠正脊柱后凸畸形,且骨水泥渗漏发生率高,使其成为其应用的相对禁忌证,而传统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存在手术创伤大、螺钉松动及椎体高度丢失等问题。 目的:观察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性骨折患者31例。内固定后通过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估腰背部疼痛情况、ODI评分评估腰背部功能情况、SF-36健康调查评分表评估生活质量、胸腰椎正侧位片评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伤椎Cobb角改善情况、Frankel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情况及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内固定置入过程均顺利完成,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所有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24.5个月,伤椎均达满意复位,平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 Cobb 角得到明显改善,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腰背部功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以上所有指标治疗后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后1周和内固定后1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后2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椎体前缘及椎间隙处少量骨水泥渗漏各1例,但均无临床症状。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无新发骨折。说明联合应用后路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伤椎椎体成形,不仅能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椎体高度及强度,重建脊柱稳定性,明显缓解腰背部疼痛,还可以使患者获得满意的腰背部功能,显著提高生存质量,是治疗伴椎管内占位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2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06例,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53例。研究组行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治疗,参照组采用传统入路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疼痛程度及Cobb's角。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参照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比大于术前,疼痛评分低于术前,Cobb's角小于术前,且研究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大于参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参照组,Cobb's角小于参照组(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有效修复伤椎,降低患者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对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椎体高度矫正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3月我院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84例,按照手术方法分组,各42例。对照组行后正中入路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观察组行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术。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佩戴支具下地活动时间,采用VAS评分评估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疼痛程度,对比术后两组椎体高度矫正率、复位丢失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低,佩戴支具下地活动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后VAS评分较对照组低,术后3个月椎体高度矫正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复位丢失率4. 76%(2/42)较对照组21. 43%(9/42)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可减少术中出血,促进患者恢复,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椎体高度矫正率,减少复位丢失。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极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不同手术入路的适应证及优缺点。方法:突出位于椎间孔内的3例采用椎管内入路,其中2例保留关节突,1例切除椎弓峡门路及上下关节突。突出位于椎间孔外的3例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结果:6例均得到随访,其中优5例,良1例,效果满意。结论:位于椎间孔内突出和合并后外侧突出或椎管狭窄的椎间孔内突出应选择椎管内手术入路。向上移位的椎间孔内突出和位于出口区及椎间孔外突出应选择椎旁椎板侧方入路或椎旁肌间隙入路。椎旁肌间隙入路避免了椎板侧方入路骶棘肌过多剥离的缺点,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