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华宇  张鑫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3):3614-3615
目的:探讨8例肺泡蛋白沉积症(PAP)的X线及CT特征性表现,以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PAP患者胸部X线及CT表现.结果:X线表现为两肺对称或不对称分布的蝶翼状实变影和磨玻璃样影,自肺门向外放射.CT表现为两肺弥漫性分布的斑片状影与磨玻璃样改变,呈"地图样"分布、蝶翼征、支气管充气征、铺路石征.结论:结合X线及CT特征性表现,较易作出PAP的诊断,但确诊需作支气管镜活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泡蛋白沉着症(PAP)的X线及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2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PAP的X线及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寻求具有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的CT及HRCT征象。结果 PAP胸部影像表现呈多样化,X线平片呈非特异性弥漫分布的肺泡实变影或磨玻璃阴影,CT及HRCT扫描双肺见散在磨玻璃影和实变影,且以双侧中下肺野为主,病变呈地图样分布,碎石路征、肺泡实变影内的空气支气管征及肺间质纤维化样表现等。肺部阴影重而临床症状相对较轻,可出现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表现分离现象。结论 CT及HRCT可清楚显示PAP的影像特征,结合临床病史,能较准确地做出PAP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李隆祥  张英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1):2089-2090
目的探讨肺泡蛋白沉积症(PAP)的HR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PAP患者的胸部HRCT表现。结果PAP胸部HRCT呈多样化改变:(1)铺路石样征6例;(2)地图样分布5例;(3)空气支气管征2例。结论肺泡蛋白沉积症HR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于诊断PAP,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左玮  白薇  余晶晶 《江西医药》2011,46(9):789-791
目的总结肺泡蛋白沉着症在胸部CT、HRCT上的表现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例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肺泡蛋白沉着症患者的胸部CT及HRCT征象。结果 PAP肺部影像表现呈多样化,其在CT及HRCT的主要表现可归纳为:地图样分布、肺实变样及铺路石样改变等。但有2例患者出现误诊。结论胸部CT及HRCT可以充分显示肺泡蛋白沉着症具有病变肺组织与正常肺组织截然分开、地图样改变及铺路石征等特点,结合其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表现不平衡的临床背景可基本对本病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肺泡蛋白沉着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 PAP)的X线、CT影像学的表现特征。方法搜集5例纤支镜活检及肺泡灌洗术证实的肺泡蛋白沉着症病例,结合复习文献资料,对该病的X线、CT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并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该病的影像学表现:(1):X线表现:两肺对称或不对称分布的磨玻璃样病变,自肺门向外放射呈“蝶翼状”,其中可见弥漫结节。(2):CT表现:①双肺弥漫斑片状,磨玻璃样改变,病灶与正常肺组织间分界清楚,呈地图样分布。②蝶翼症。③支气管充气症。④铺路石症(Crazy—Paying)。结论肺泡蛋白沉着症具有上述典型X线、CT表现。结合临床病史综合分析可作出诊断,纤支镜及肺泡灌洗术是本病确诊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肺泡蛋白沉积症的影像学特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泡蛋白沉积症(PAP)的影像特点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PAP患者胸部X线和CT表现。结果PAPX线表现为两肺对称或不对称分布磨玻璃样影和实变影,自肺门向外放射,形似“蝶翼征”。CT表现呈多样化改变:①两肺弥漫性斑片状模糊影和磨玻璃样改变,呈“地图样”分布(8例);②蝶翼征(7例);③支气管充气征(4例);④“碎石路”征(7例)。结论肺部影像表现可充分显示肺泡蛋白沉积症上述典型的X线、CT表现,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可作出正确诊断,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及肺泡灌洗术是本病确诊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影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X线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15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X线表现.结果:本组病例中8例表现肺野呈网格状改变;12例表现为肺透光下降,斑片样密度增高影并支气管充气征;6例表现肺野呈毛玻璃状改变,支气管充气征明显;3例表现为"白肺";并发肺出血2例.结论:双肺透光度降低.伴斑片密度增高影及支气管充气征是本病的典型X线表现.胸部X线检查是诊断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谭春晖 《医药世界》2009,11(5):175-176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X线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15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X线表现。结果:本组中8例表现肺野呈网格状改变;12例表现为肺透光下降,斑片样密度增高影并支气管充气征;6例表现肺野呈毛玻璃状改变,支气管充气征明显;3例表现为"白肺";并发肺出血2例。结论:双肺透光度降低,伴斑片密度增高影及支气管充气征是本病的典型X线表现。胸部X线检查是诊断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肺泡蛋白沉积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lnosis,PAP)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清楚的少见疾病。分析总结6例PAP临床症状、高分辨CT表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特点、支气管师泡灌洗的疗效,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PAP临床特征并结合文献进展。结果 PAP多表现为咳嗽、咳痰、进行性呼吸困难,体征除肺部可闻及爆裂音或湿罗音、杵状指外,其余不明显。高分辨CT表现为毛玻璃样、网格状等肺纤维化改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呈乳白色、泥浆样,其沉淀物过碘酸雪夫染色(PAP)阳性。全肺或分段支气管肺泡灌洗疗效确切。结论 根据临床症状、高分辨CT表现,诊断PAP并不难,支气管肺泡灌洗是最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胸部影像学检查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8例肼患者行胸部X线检查、常规CT扫描及高分辨CT(HRCT)扫描,观察影像表现与临床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 IPF影像表现呈毛玻璃状,斑片状阴影,网状或网状结节影,蜂窝状影等。与病理资料对比,HRCT诊断准确率为100%,常规CT为68.1%,胸部X线为31.3%。结论 胸部影像学检查在IPF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尤以HRCT扫描,是目前IPF无创性检查中最精确的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研究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CT表现特点,提高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收治的30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患者的胸部CT表现。结果双肺弥漫性渗出性毛玻璃样改变21例(占70%),呈索条伴网状纤维影的16例(占53.3%),呈结节状及斑片影5例(占16.7%),肺门淋巴结增大、肺囊性病变、胸腔积液及肺不张等改变4例(占13.3%)。结论毛玻璃样改变、索条伴网状纤维影、结节状及斑片影是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CT的特征表现,对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泡细胞癌的X线平片、CT表现特征。方法对11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泡细胞癌患者的胸部X线平片和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X线平片中,3例呈单肺见斑片影及两肺多发结节影;3例呈磨玻璃影,内见多发结节,与胸膜粘连;5例呈多发结节影。结论肺泡细胞癌影像学表现呈多样性,CT对其诊断较X线平片敏感,最后确诊需病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X线分析,提高临床对HMD的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与病理证实的35例HMD的X线表现,并结合文献资料复习。结果本组病例中肺纹理增强1例,5例表现肺透亮度略低伴细小颗粒影及网点状影;10例表现为弥漫性较大颗粒影,透光度明显降低;13例呈毛玻璃样变,心脏及膈肌影模糊;6例呈"白肺"样变,心脏及膈肌影消失。其中支气管充气征16例,肺容积减少3例,合并肺内感染4例,气胸4例。结论本病的主要X线征象为网状、颗粒状影、两肺野透亮度降低和支气管充气征。胸部X线检查是诊断肺透明膜病的主要方法,对治疗、预后及发现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临床诊断方法与影像学特点.方法 采取回顾性方法对本院 2011年 1月 ~2012年 12月间 20例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胸部 X线的检查主要表现:双肺纹理增多、毛玻璃样与云絮状影、双肺分布栗粒状节影、细网状与网结影症状;HRCT检查分析双肺弥漫性密度出现增高,呈现毛玻璃样改变,且实变影内出现支气管充气征;局部病灶呈现片絮状和毛玻璃样改变;双肺弥漫性呈现栗粒状与小结影;细密网结影征.结论 影像学检查对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胸部 X线和 HRCT能够准确的对其病灶进行观察和判断.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医药科学》2017,(3):126-129
目的讨论多层螺旋CT与胸部X线诊断早期肺癌的应用对比分析。方法选取我院80例疑似早期肺癌的患者,分别实行多层螺旋CT与胸部X线检查,对两种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选取的患者中经过病理学检验的结果为有50例为早期肺癌,其中有25例为中央型的肺癌,有25例为周围型的肺癌;有30例为肺部疾病,其中有10例为肺结核,有6例为肺部感染,有6例为肺部纤维瘤,有8例为纵膈恶性淋巴瘤。以病理学检验为准,多层螺旋CT检查的符合率为96.67%,胸部X线检查的符合率为75%。多层螺旋CT检查的符合率大于胸部X线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肺癌的检查中使用多层螺旋CT诊断与病理检查的符合率更高,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肺部X线与CT检查联合应用于肺部感染早期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于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疑似早期肺部感染患者中选取8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胸部X线和CT检查,并采用痰培养进行确诊,对比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患者痰培养显示阳性率为85.0%;阴性率为15.0%。患者胸部X线检查的阳性率为50.0%,诊断准确率为75.0%,与胸部X线联合CT检查的67.5%和95.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类型肺部感染CT影像表现不同,真菌感染主要表现为实变影、磨玻璃影与结节影等,非特异性细菌感染主要表现为实变影,病毒感染主要为磨玻璃影和线样影,混合感染以实变影和磨玻璃影较为多见。结论在肺部感染早期筛查中联合应用胸部X线与CT检查,能够有效提高早期肺部感染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和漏诊,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支原体肺炎临床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13例支原体肺炎患者临床特征及胸部影像学改变。方法对13例因发热住院的患者分别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咽漱液中常见上呼吸道病原体DNA,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常见上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同时进行胸部X线和CT检查。结果13例患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和干咳,胸部X线片表现为小片状密度增高影,cT表现为两肺多发或单发性斑片状密度增高影,仅1例呈大片状模糊影。阿齐霉素治疗效果较好。结论支原体肺炎有一定的传染性,临床症状较重,但体征缺乏特异性,胸部CT扫描较普通X线胸片更易发现病灶,血清IgM抗体检查有助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肺泡蛋白沉积症(孕粤孕)的MSCT表现,探讨MSCT对PAP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03年1月~2011年5月经病理证实的7例PAP患者,3例经肺泡灌洗确诊,源例经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病理证实。采用MSCT对患者肺部进行扫描,分析MSCT表现中病变的形态、密度和分布特点。结果7例(100.0%)表现为两肺弥漫性斑片状磨玻璃影,4例(57.1%)病灶边缘清楚,呈“地图样”表现,4例(57.1%)在磨玻璃影中可见网格状影弥漫分布,呈“铺路石征”,4例(57.1%)在磨玻璃影阴影中见充气支气管,同一病例可共存多种病变。结论 PAP的MSCT表现具有特征性,MSCT对PAP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曹智  朱理珉  吉建国  陈利蓉 《天津医药》2003,31(10):650-652,T001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患者胸部X线表现特征。方法:54例SARS患者进行胸部X线检查及分析。结果:41例(占75.93%)患者在发病后2~7d肺部可表现为毛玻璃样阴影,且单侧肺出现较多见。33例(占61.11%)以右肺中叶及左肺舌叶出现最早,继而双肺出现或表现为游走现象。在重症组13例患者中,有10例(占18.52%)双肺同时出现沿肺纹理走向的局灶性浸润影和(或)斑片状浸润影。3例(占5.55%)为单肺出现局限病灶后,蔓延至双肺。本组预后较差,病死率较高。结论:本病胸部X线表现特点为发病早期肺内即出现异常,表现为肺间质病变,且较呼吸症状出现早。肺内病变常累及多叶,重症者多弥漫双肺,很少累及肺尖。未见合并空洞及肺门淋巴结肿大,无胸膜渗出性改变。在缺乏可靠的血清学检查之前胸部x线检查对SARS的诊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活动性肺结核的胸部X线及CT表现特征,以提高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318例肺结核患者的X线和CT表现特点。结果胸部X线平片所见:肺内病灶及病灶周围炎型182例(占57.23%);肺段浸润型36例(占11.32%);干酪性肺炎伴小空洞形成24例(占7.55%);粟粒型或小叶浸润型16例(占5.03%);陈旧型硬结灶或纤维化或胸膜炎型60例(占18.87%)。而胸部CT扫描所见:小叶中心结节影255例(占80.19);磨玻璃样密度影167例(占52.52%);肺内实变影74例患者(占23.27%);空洞影61例(占19.18%);树芽征271例患者(占85.22%);胸膜改变16例(占7.02%);纵隔或肺门淋巴结增大22例(占6.90%)。结论活动性肺结核的X线和CT表现相结合,对提高结核病的诊断率可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